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储(zh)粟 轻飏(yng) 流憩(q) 舸(k)舰迷津B. 熟稔(rn) 盘桓(hun) 懿(y)范 云销雨霁(j)C. 帝阍(hn) 叨(do)陪 坳(o)堂 决(xu)起而飞D. 逋(b)慢 榆枋(fng) 洗(x)马 终鲜(xin)兄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储ch粟 舸g舰迷津 C叨to陪 D榆枋fng 终鲜xin兄弟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战战兢兢 滑稽可笑 听信谗言 分庭抗礼B. 哀声叹气 沽名钓誉 噩梦连连 推心置腹C. 没精打采 通霄做梦 安然无恙 哄堂大笑D. 立竿见影 性情孤癖 心神不定 周济穷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这是对字形考查。B项中“哀”“唉”;C项中“霄”“宵”;D项中“杆”“竿”。【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例如题中“通宵做梦”中的“宵”指夜晚而“霄”与云有关,如云霄。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3结构分析法 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5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6来源结合法。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乃瞻衡(通“横”)宇 策扶老(指拐杖)以流憩B. 逮(及,至)奉圣朝 谁悲失路(比喻不得志)之人C. 夙遭闵凶(不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D. 彩(色彩)彻区明 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4.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访风景于崇阿A.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 农人告余以春及C.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状语后置句,A.判断句, C.宾语前置句, D.宾语前置句。点睛: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B. 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C. 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D.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答案】A【解析】B项偷换主语,“成为”的主语不应该是作者,应在“成为”前加上“使之”。C项“是”的宾语残缺,在后面加上“的结果”,如果“呼唤”成为“是”的宾语,与主语“这”明显不一致。D项是一面和两面搭配不当,“提笔忘字”只有一面,而“能否很好传承”是两面。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作品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B.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其作品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C. 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D. 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的文体。C项巴尔扎克改为莫泊桑。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但是本题难度不大。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二、古诗文阅读(一)、默写题(每空1分,共8分)7.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觉今是而昨非。(2)木欣欣以向荣,_ 。(3)登东皋以舒啸,_。(4)_,彩彻区明。(5) _ ,秋水共长天一色。(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7)本图宦达,_。(8)_, 形影相吊。【答案】 (1). 实迷途其未远 (2). 泉涓涓而始流 (3). 临清流而赋诗 (4). 云销雨霁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7). 不矜名节 (8). 茕茕孑立【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题中易错的字“僮”。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8.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B.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会。C.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远。D. 阮籍猖狂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9. 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课文名句,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你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是,志士能人命途多舛者多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又何必怨天尤人呢?B. 胜者诚可敬,失败者亦未必可悲。周恩来有诗曰,“难酬蹈海亦英雄”;王勃有句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些诗句说明,英雄是成功者的奖品,更是坚毅者的封号。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人在逆境中也不一定就得垂头丧气、无能为力,“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最有力的说明。D. 有人觉得自己就这样的基础,要想将来学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错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只要努力,一切都来得及。10. 对文中的典故,下列各项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王安石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B. “奉宣室以何年”是借贾谊的事迹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C.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中的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晋书吴隐之传和庄子外物篇,意在表明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自己处境艰难但却能自得其乐。D.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想效仿阮籍以不拘礼节的狂放来宣泄自己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的消极行为,有力求振作自强,自慰自勉之意。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答案】8. B 9. B 10. A 11. (1)倚靠着南窗寄托我的傲然自得的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每日在园里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2)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子。【解析】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项中,“机”细微的预兆。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中重点句子寓意理解的能力。题干“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课文名句,使用有误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使用有误”。题中,B项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意思是老了更应该有雄心壮志,怎么能在垂暮之年,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心志。是失意中的坚持,与“英雄是成功者的奖品,更是坚毅者的封号”不符。10.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典故的能力。A项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11.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以”“日”;(2)“知”“比”“征”。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好像登上龙门一样。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当年兰亭宴饮集会的盛况已成为陈迹了,繁华的金谷园也成为荒丘废墟。临别赠言,作为有幸参加这次盛宴的纪念;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给大家献丑,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似海的文才吧。三、古代诗歌阅读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宜阳,地名。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后不久。诗中的“自”、“空”二字有什么意蕴?这首诗三、四两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自”字强调春花无人观赏,“空”字表明鸟啼无人聆听,这两字写出了战后山河的荒寂。 两句写景是用反衬手法(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或以动衬静),表现了诗人面对战乱后荒寂山河的深沉叹惋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炼句。答题时结合诗句,赏析“自”、“空”二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以及抒发的情感。点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 织 ”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三、四两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答题时,首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题中,两句写景是用反衬手法(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或以动衬静),表现了诗人面对战乱后荒寂山河的深沉叹惋之情。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一)文学名著阅读13. 选出下列关于三国演义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 )( )A. 祢衡在曹操面前出言不逊,张辽想杀他,被曹操阻止。曹操认为祢衡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天下必认为我曹操不能容物。祢衡自以为能,故令为鼓吏以辱之。B. 众将请曹操入城。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曹操就对陈琳说,你以前为袁绍作檄,你骂我就算了,为何骂我祖父?接着就把他杀了。C. 曹操派人星夜前去取徐庶母。不一日,取至,操厚待之。他要徐庶的母亲写信召徐庶,就命左右捧过文房四宝,令徐母作书。想不到徐母竟大骂曹操一通,还取石砚打曹操。D. 关羽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卞喜;过汜水关时杀韩福;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E. 王允使用连环计,先答应把貂蝉许给吕布,后答应把貂蝉献给董卓,以此来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最后达到让吕布杀掉董卓的目的。14.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1)简述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2)简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答案】13. BD 14. 合乎题目要求即可。【解析】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三国演义内容的把握。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题中B项“接着就把他杀了”错误,这出自三国演义三十二回,曹操对陈琳不仅不杀,反而深爱其才,委以重任;D项错误,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 “三顾茅庐”内容的把握,答题时,任选一题,概述故事情节,注意字数限制。“三英战吕布”讨董联军进军虎牢关,遭到天下第一将吕布的阻击,联军将领死伤惨重,眼看公孙瓒败下阵来,张飞挺丈八钢矛出击,战他不过,关羽挥舞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不胜.刘备掣双股剑出击,三死兄弟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不支,大败,退回关内;“三顾茅庐”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诸葛出门,刘回。第二次去,诸葛又出外。第三次去,已经是中午,诸葛眠,刘一直站到诸葛醒来,诸葛见到刘有志,且诚恳求助,就出山助刘建立蜀汉皇朝。(二)文化经典阅读15.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注】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齐宣王现在身边既无前代留下来的与国家共命运的老臣,也没有自己任用的与国君共休戚的亲臣。B、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C、在孟子看来,发掘贤明之人,要放弃自己个人见解,客观而全面地听取身边亲近的人的评价,甚至全国人的评价。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2)阅读下面选段,结合上面选段内容,简要谈谈孟子对如何识别、任免人才的基本看法。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 公孙丑上【答案】(1)C(2)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尊重人才,不计地位尊卑,任人唯贤,这样才能吸引天下的贤士前来投效。在对官员任免时,不能以近臣、大夫之意为准,而应倾听国人的意见。这种对国人愿望和利益的重视,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选项中,C项,要“放弃自己个人见解”错误,由原文“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可以知道。(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关键词“谈孟子对如何识别、任免人才的基本看法”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翻译语句,概括总结形成答案。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尊重人才,不计地位尊卑,任人唯贤,这样才能吸引天下的贤士前来投效。在对官员任免时,不能以近臣、大夫之意为准,而应倾听国人的意见。这种对国人愿望和利益的重视,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累世功勋、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所进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可立刻举用;各位大夫都说他好,不可立刻举用;全国的人都说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好,然后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不行,然后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杀掉他。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国家依靠贤臣作支柱,而臣的贤、不贤和不贤到可杀的程度的标准,要倾听国人的意见来判断。统治者要集思广益地采取国人的意见,才能得到真正的贤者,去掉真正的不贤者。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吕绍刚 xx年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他和李敖都是台湾著名杂文家,同时又与张学良、李敖一起并称台湾“三大难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曾在大陆一版再版,并在80年代末引起过激烈争论。 柏杨的传奇人生就此画上句号,但其思想与人格的火花,仍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 柏杨原名郭衣洞,1920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前往台湾,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在1968至1977年间,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柏杨一生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不肯听话,是我自己性格最大的弱点之一。”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成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讽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柏杨的一切与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成立揭牌仪式,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由妻子张香华女士代表。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不久前他接受采访,认为今日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文明度却落在后面,“我只怕中国人痼疾未除,却暴发各种新的病变。”他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忧虑,始终如一。 张香华女士提到柏杨对后起之秀的期盼:“把空白的纸和笔铺在年轻一代的桌上,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去试自己的新声。” 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一位网友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选自xx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6.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一段提到柏杨和张学良、李敖并称台湾的“三大难友”,流露出作者对柏杨的褒扬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B. 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使柏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也更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C. 柏杨的思想和人格之所以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只是因为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D. 因对世俗文化的真诚批判,所以柏杨在世的时候,让所有的人觉得刺痛;他的逝世又让文坛丧失一位奇才,所以又让所有的人怅然若失。E. 本文一面叙述关于柏杨的事件,一面借助于作者和蒋朗朗等人对柏杨的评论,表现了柏杨的思想和人格。17.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怀的?请简要概括。18. 文章以“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为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6. CD 17. “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观看茶馆,为祖国母亲百年来的伤痛老泪纵横,心情沉痛。接受采访的言谈中,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优虑,始终如一。期盼能把爱国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18. 标题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形成反差,引发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写作对象,表现了柏杨是一个“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和热爱我们祖国母亲的中国人。表达作者对柏杨思想和人格的赞美之情,呼吁人们以他为镜子,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解析】16. C 项“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只是原因之一。D 项说“写作天才”过于绝对化。(5 分,答对一项3 分)17.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4 分,每小点各1 分18.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你的看法如何?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所写内容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答案】以人为鉴知得失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相信自我,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究其原因,不外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