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1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2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3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科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 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 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2 /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学生准备:抹布、水样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 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 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 (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 / 14 (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 片; (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 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1、倒水 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 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2.做酸奶 4 / 14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地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 细菌。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在设计上,本课以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愿望,推动学生带着 “ 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 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预期教学效果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地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做酸奶地活动。 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 教时 2 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酸奶、存牛奶、保温壶、小盆、白糖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谈话引出课题 5 / 14 二、指导学生制作酸奶 1、同学们是否喜欢喝酸奶?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想动手尝试吗? 2、教师示范做酸奶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 牛奶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最好请家长帮助,加热后一定要冷却到 35 40 加入酸奶后要保温 5 6 小时。 酸奶做成后放入冰箱不可太久,变质的酸奶不可以饮用。惊喜 学生回去后有条件的尝试制作。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品尝酸奶。 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速度。 6 / 14 四、认识细菌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 2、教师介绍: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繁殖迅速(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 个后代)。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菌的繁殖数量。 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教师进行小结。 5、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的特点,你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菌有着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危害呢? 1、品尝酸奶,评选出最好的。 2、学生可以就自己对细菌的了解进行介绍。也可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 3 、 学 生 阅 读 资 料 , 学 习 操 作 。 1 248163264128256512 1024 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 65536 ( 16代) 13107226214452428810485762097152 ( 21 代) 4、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7、交流汇报:捂住鼻子打喷嚏、勤洗手、用热水冲洗筷子等。 7 / 14 引发我们生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病菌,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3.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按照 “ 观察现象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证据 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 ” 的顺序进行编排,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一、观察,认识霉有不同形态。二、 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 预期教学效果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教时 2 课时 8 / 14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三、探讨发霉的条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2、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 5、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6、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 1、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等 2、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4、引发学生的讨论。 9 / 14 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 5、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6、进 行实验。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展示霉菌生长情况,比较得出: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二、讨论食物和其他物品防止发霉的办法。 三、霉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2、师小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3、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4、介绍其他一些防 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10 / 14 开它。介绍霉的功与过。(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孚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 1、小组展示并介绍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2、进行记录。 3、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4、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 5、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3.搭建生命体的“ 积木 ” 教学内容分析学生认识植物构造 ,是由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的。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认识到细胞的重要作用。内容有:一、说明细胞就好像是构成人体的 “ 积木 ” 。二、让学生观察几种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及特点。三、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比较动植物细胞的不同。四、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细胞及其发现。 预期教学效果 1、能有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拨并进行比较 。 11 / 14 难点: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时 1 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 学生准备:洋葱、小刀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二、借助显微镜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区别。 三、进一步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 1、通过谈话(积木)引出细胞,请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认识各种细胞。 2、组织讨论:细胞有些什么特点? 3、组织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教 师具体介绍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制作方法,及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等。 4、教师到小组中巡视,具体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 5、组织汇报。 6、提供人体表皮细胞切片给小组进行观察。 7、引导学生自学资料 “ 胡克发现了细胞 ” 。 8、了解细胞的特殊作用。 9、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细胞的简单知识。 1、学生观察,交流12 / 14 发现的特点。 2、让学生观图讨论,汇报得出:细胞很小(除了蛋黄),细胞各种各样,各不相同,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 3、学生提出疑问。 4、学生领取材料和仪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 察。 5、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6、学生观察人体表皮切片。 7、学生自学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查找到的有关细胞的资料。 8、由学生自学资料 “ 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 。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内容安排了: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二、了解地球的大小情况。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13 / 14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时 1 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 学生准备:玩具小船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导入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1、出示课件:地球 2、谈话: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起就在不断的探寻它的真面目,有 一首诗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呢? 3、教师补充介绍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 天圆地方说 ” 和 “ 擎天柱补充说 ” 。 4、张衡有着怎样的大胆认识?他的认识根据是什么? 5、教师补充介绍,强调:张衡能够认识到地如鸡卵是很了不起的。 6、普通百姓对于地球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14 / 14 7、师做演示实验。 8、介绍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9、总结:麦哲伦经历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