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特性与分子结构.ppt_第1页
细胞膜的特性与分子结构.ppt_第2页
细胞膜的特性与分子结构.ppt_第3页
细胞膜的特性与分子结构.ppt_第4页
细胞膜的特性与分子结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细胞膜的特性与分子结构,1、不对称性,一、细胞膜的特性,2、流动性,用荧光染料标记磷脂实验证明,细胞膜中所有磷脂都能进行自由移动,人鼠杂种细胞膜蛋白相互扩散试验:膜蛋白能在膜脂中自由漂浮和在膜表面扩散,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E.Overton1895用植物的根毛作实验,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红细胞血影及封闭、未封闭小泡的形成,IrvingLangmuir20世纪初,将红细胞的脂提取后铺展在Langmuir水盘(LangmuirTrough)的水面上,研究了脂的展层行为,提出脂单层的设想。,E.Gorter&F.Grendel1925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1、片层结构模型,细胞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因此,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由脂类构成的,可能还吸附有蛋白质。1935年J.Danielli和H.Davson提出了第一个膜的分子结构模型片层结构模型。,细胞膜中有两层磷脂分子,构成膜脂双层。磷脂分子的疏水脂肪酸链在膜的内部彼此相对,而分子的亲水端则朝向膜的内外表面。球形蛋白质分子附着在脂双层的两侧表面。,2、单位膜模型,1959年,J.D.Robertson用电镜观察细胞膜,发现细胞膜呈三层式结构。内外两侧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为电子密度低的明线,即所谓“两暗一明”,进而提出单位膜模型。,细胞膜电镜照片,单位膜模型认为:明线部分是膜中间的双层脂类分子,而暗线部分则为膜两侧的单层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以单层肽链折叠形式存在,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单位膜模型提出了各种生物膜在形态结构上的共性,即生物膜都以“两暗一明”的形式存在,故生物膜也被称为单位膜。,单位膜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把膜的动态结构描写成静止不变的。,3、液态镶嵌模型,1972S.J.Singer&G.Nicolson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液态镶嵌模型”:把生物膜看成是嵌有球形蛋白质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它既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呈液晶态。膜中球形蛋白质分子以各种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相结合。,难点,用荧光光致漂白法研究证明,不是所有的表面蛋白都符合液态镶嵌模型,许多表面膜蛋白并不移动,而与其它膜蛋白与细胞内骨架连接。,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长的肌动纤维,它们位于细胞膜下面,在有些部位与细胞膜连接,微管和中间纤维也参与构成细胞骨架网。当用药物破坏细胞骨架之后,许多细胞膜蛋白移动性加强,说明这些膜蛋白是与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