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板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I 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有效拉动就业人数的增长,失业人数反而 增加。我国的经济要想继续以现在的高速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解决“高增长,低就业”的现状 。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高增长与低就业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步伐存在不协调性的结论。并针对我国出现经济高增 长低就业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回归分析 II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conomy did not effectively promote employment growth, unemployment increases. Our country economy wants to continue to present high speed develop continuously go down, must solve high growth, low obtain employ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take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mergence of high growth and low employment undertook an analysis, reached our country current economy growth and obtain employment growth pace existence not harmonious sex conclusion. And aimed at our country economic high growth rate and low employment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employment growth regression analysis 1 目目 录录 引言.1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2 (一)利用GDP和就业人数总量进行分析.2 (二)利用GDP和就业增长率进行分析.5 (三)结论.8 二、我国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带来的问题.9 (一)劳动力资源浪费.9 (二)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负面影响大.9 (三)引发社会矛盾,危机社会稳定.9 三、我国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原因.9 (一)经济的转型和体制改革引发的就业问题.9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劳动力需求减 少.10 (三)劳动市场的分割也造成了就业问题的严重.10 四、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矛盾的解决方案.10 (一)坚持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并重的政策.10 (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10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1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1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1 (六)刺激消费,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1 参考文献.13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同期却没有出现相应的就业增长,GDP的 就业弹性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国目前劳动就业的形势严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国家 、各级政府、企业把就业工作做为一项重要任务。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测算出实际产出(GNP)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的一个重要经验规律:若一年实际GNP增长率超过潜在GNP增长率的2.5%,可以使失业率降低1%。即 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 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从而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 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从而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但是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所能够 拉动的就业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静态观察,中国经济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经济增长模式趋向 于“低就业增长”,甚至“无就业模式”。 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包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等诸多方面,由各种相 互渗透的因素交织而成。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不仅给个人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因此给 家庭和社会问题带来了许多矛盾,给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深刻的认识这些问 题,如何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缓解失业危机,关系到个人自身的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关 系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经济增 长与就业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资源,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目前我国的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还很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 比例过大,第三产业就业比例过小,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政府在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和指导中 ,不仅要将着眼点放在重点扶持的商业,金融、科技、建筑等支柱行业、部门上,还应该重视发 展劳动密集型的各种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技 能普遍不高,资金短缺的特点。由于劳动成本低廉,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 第二,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力 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也关系到民族的富强与振兴 ,其次,大学生就业牵动着每一位大学生家长的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 稳定;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关乎学校的声誉,生存与发展。因此,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得民心工程,能有效地促进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现我国的科技兴国战略。 2 第三,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失业问题的突出导致社会收 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加剧,甚至造成少数家庭的基本生活失去依托,并使一些失业者心理遭受 严重打击,因而失业率过高必易形成社会恐慌。同时,国际社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启示我们, 失业是比通货膨胀更容易引起社会动乱的祸源。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会阻碍改革的步伐,特别是企 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进而将严重制约与影响我国的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分析 一般认为,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致性。传统的经济理论表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有 赖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互动的和正相关的。 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进程也证 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 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按照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着一致 性,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推动就业的相应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经济衰退与失业伴生的经济 事实就反证了这一结论。另外,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还表明,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及劳 动与资本的产出弹性均与就业增长率负相关,因为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 业挤出效应,降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根据奥肯定律来分析,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 出路,只有经济增长了,就业才有可能增长。世界各国,无论是处于竞争均衡的西方工业化国家, 还是处于结构转换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进程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这种互动 机制。 在我国,反映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就业情况的一个主要的指 标是就业人数。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定量分析中运用GDP和就业人数 这两个统计指标,从总量、就业弹性及增长率两个角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 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模型。定性分析中会运 用描述性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一)利用GDP和就业人数总量进行分析 3 表1-1 1979-2011年我国GDP与就业人数 年份GDP(亿元)就业人数(万人 ) 年份GDP(亿元)就业人数(万人 ) 19793645.2 41024199671176.6 68950 19804062.6 42361199778973.0 69820 19814545.6 43725199884402.3 70637 19824891.6 45295199989677.1 71394 19835323.4 46436200099214.6 72085 19845962.7 481972001109655.2 73025 19857208.1 498732002120332.7 73740 19869016.0 512822003135822.8 74432 198710275.2 527832004159878.3 75200 198815042.8 543342005184937.4 75825 198916992.3 553292006216314.4 76315 199018667.8 647492007265810.3 76531 199121781.5 654912008314045.4 77046 199226923.5 661522009340902.8 77510 199335333.9 668082010401202.0 78388 199448197.9 674552011471564.0 76420 199560793.7 6806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1- 1数据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与就业的发展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自1978年以来, 经济保持向上增长的势头,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就业的总量也保持着增长态势,经济总量与就业 保持着正相关关系。运用计量经济分析理论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因为所研究的是 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拉动力,所以取GDP为自变量,就业人数为因变量,对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检 验,作出散点图如下: 4 图1-1 我国GDP与就业人数的散点图 表1-2 GDP与就业人数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Correlations GDP就业人数 Pearson Correlation1.722* Sig. (2-tailed).000 GDP N3333 Pearson Correlation.722*1 Sig. (2-tailed).000 就业人数 N3333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由图1-1和表1-2可以看出,我国GDP与就业人数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由图1- 1可以看出,GDP与就业人数之间表现出非线性关系,它们之间呈对数关系,但是利用SPSS建立的 对数模型,拟合度很低,不能通过检验。因此,利用SPSS,选择多种模型,进行曲线估计,得出 增长模型的拟合度最好。GDP为自变量,就业人数为因变量。根据表1- 1中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5 表1-3 Model Summary R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FSig. .970.941.940.377498.094.000 表1-4 Coefficients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BStd. ErrorBetatSig. 就业人数.000.000.97022.318.000 (Constant)2.874.3558.100.000 由上表得出回归方程为: (1-1) x ey 874. 2 值 (22.318) (8.100) =0.970 =0.941 =498.094tR 2 RF 通过回归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方程与变量的显著性都能通过检验,因 此回归方程显著,结果表明,当GDP每变化一个单位时,导致就业总量相应的变化17.71个单位, 表明,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了就业能力的扩大。因此,要解决就业压力的问题必须保持 经济的稳定增长。 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量的增加,但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就业量的 增长速度是不是保持一致?即我国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对就业的拉动力是否协调?经济的一定 增长是否带动了相应比列的就业人数增长?单用总量的检测结果是很难充分的说明问题的,因此 ,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2)利用GDP与就业人数的增长率进行分析 6 表1-5 1980-2011年我国GDP与就业增长率 年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年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 19800.115 0.033 19960.171 0.013 19810.119 0.032 19970.110 0.013 19820.076 0.036 19980.069 0.012 19830.088 0.025 19990.062 0.011 19840.120 0.038 20000.106 0.010 19850.209 0.035 20010.105 0.013 19860.251 0.028 20020.097 0.010 19870.140 0.029 20030.129 0.009 19880.464 0.029 20040.177 0.010 19890.130 0.018 20050.157 0.008 19900.099 0.170 20060.170 0.006 19910.167 0.011 20070.229 0.003 19920.236 0.010 20080.181 0.007 19930.312 0.010 20090.086 0.006 19940.364 0.010 20100.177 0.011 19950.261 0.009 20110.175 -0.025 数据来源:根据表1-1计算得来 以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为分析对象,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用GY代表经济 增长率,GL代表就业增长率: 图1-2 从表1-5 和图1- 2我们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GDP 的平均增长率在1979-1989 年为17.1,1990-1999 年为18.5,2000- 2011年为14.9。一般来说,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会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 数,从而拉动就业率的上升。但是,就业的平均增长率在 1979-1989年为3.1 ,1990- 1999年为2.7 ,2000- 7 2005年为0.6,就业增长率非但没有产生想像中的高速增长,反而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总体 呈下降的趋势。从图1- 3上看,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的增长反而伴随 着就业增长的下降,两者呈现出不一致性。 经济增长的GDP就业弹性是就业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率,是描述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 率之间关系的一种常用指标,表示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经济增长每增加一个百分 点所引起的就业变化的比率。从公式上表示为: E=GL/GY (1-2) 我们利用表1- 5中的数据,计算出我国1979年至2011年的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GDP平均就业弹性在1979- 1989年为0.232,1990至1999年为0.216,2000年至2011年为0.048。与前面所计算的GDP增长率及 就业增长率相比较,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率的同时,就业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反映比较迟缓 ,GDP就业弹性在进入90年之后呈下降的趋势,这也表明了,我国在进入90年代后经济的高速增长 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多大的拉动力,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作用。体现了经济 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性。 我们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把经济增长率GY作 为自变量,把就业增长率GL作为因变量。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 8 图1-3 GY与GL的散点图 表1-6 Model Summary ModelR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FSig. 1.141a.020-.013.030391.604.443a 表1-7 Coefficientsa 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 BStd. ErrorBeta (Constant).028.0122.425.0221 GY-.047.061-.141-.777.443 回归结果为: GL=0.028-0.047GY (1-3) = 0.141 =0.020 =0.604R 2 RF 从图1- 3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与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回归结果也表明,所得回 归方程与系数均不能通过检验。回归方程不显著,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了我国经 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结论 通过前面分别从每年的经济总量与就业总量,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及就业弹性不 同的角度去分析,论证并用比较合理的计量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上来分析,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 增长能够拉动就业能力的迅速扩大,从GDP与就业人数的总量上看,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能力的增 9 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代表经济发展的GDP每增长1个单位时,导致就业总量相应的变化17.71个 单位。可以表明,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了就业能力的扩大,要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必须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二,但我们以每年经济的增长率与就业的增长率为分析的出发点,利用就业弹性指标与回 归方程拟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率并有体现出传统的经济理论所预期的对 就业能力的拉动力,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变动步伐不协调。特别是在进入了90年以后,经济 的发展反而对扩大就业产生了一定的挤出作用。从而得出结论,要解决我国的就业严峻问题,盲 目的依靠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合理的,应该从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出发去分析,找出能够拉动就 业能力协调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合理的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使经济与就业的发展保持一致性 ,形成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就业的增长拉动经济的发展的协调关系。 二、我国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带来的问题 (1)劳动力资源浪费 进入劳动年龄而未就业,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会形成很大的浪费。许多适龄劳 动力包括一部分人才由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大量闲置。一些40岁左右,正是经验丰富、 思想稳定的劳动力过早下岗离岗,特别是大学生们无法找到就业岗位,出现了严重浪费劳动力包 括部分人才的情况。 (2)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负面影响大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大学生毕业 后却找不到工作,将影响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看法。家长们倾尽所有财力供孩子上大学,然而, 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家庭和孩子都遭受沉重打击,必将影响到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看法。其 次,影响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可能会使一些 经济宽裕的家庭,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一些比较困难 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成本而迫使子女失学。同时,在“供 过于求”的就业形势下,不少求职者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 熟人、搞贿赂,甚至有的心甘情愿地“作践自己”,做出一些超常规的努力。破坏劳动力市场公 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念和氛围,进一步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被剥夺感,引发反社 会的心理与行为。 (3)引发社会矛盾,危及社会和谐稳定 10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低端就业领域紧张与高端就业相对宽松形成鲜明对比,结果就会导致 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社会分层加剧。容易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导致群体性事件发 生。同时,大量人员处于非就业状态,思想边缘化,这对社会治安也是一大威胁。 三、我国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原因 (1)经济的转型和体制的改革引发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日益发挥着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但它 在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力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矛盾。经济转型过程中就 业问题逐渐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转变,主要表现为城市国有经济的隐性失业和农村隐性失业。在 原有体制下,我国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在户籍制度的掩护下一直没有显现出来,呈隐性失业状态, 但是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户籍制度的淡出,农业富余劳动力开始显现;而原来 城市“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掩盖了失业,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城市富余人 员分离出来成为失业人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使得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的第一、二 、三产业比例严重失调。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的人力资源在各产业间进 行重新配置,减少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从而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这一调整 使得大量劳动力的下岗、失业。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产业部门自身技术水平不断 提高,机器代替手工、电脑代替人脑,从而使部分劳动力剩余,形成失业。再次,在产业结构调 整过程中,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的相应萎缩,造成结构性摩擦,其中走向衰落的“夕阳产业”部门 的生产趋于停滞乃致绝对下降的状态,使这类产业部门排挤部分劳动力。当这部分劳动力不能及 时被新兴产业所吸纳时,便会形成结构性失业。最后,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一般来讲,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就业机会的增加,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却会引 起就业机会的减少。 (3)劳动市场的分割也造成了就业问题的严重 目前我国劳动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如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之间、内部 劳动力与外部劳动力之间、不同性别的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收入、晋升机会、劳动福利,社会保障 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各种分割方式纵横交错,呈多元化、多层次态势。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存在,限制了就业量的提高,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内部二元分割抑制了一级劳动 力市场的需求的增加,制约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从而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剧 11 了失业危机。 四、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矛盾的解决方案 (1)坚持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并重的政策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世界各 国发展历程反复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国应该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的政策,坚持经济增长 与就业增长相协调。一方面国家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保障措施,包括鼓励大 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困难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等。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 励农民工就近就业、增加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 (2)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从全国各地区的失业率上可以看到,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教育越落后,失业率也越高。随着科 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经济增长将排斥那些低学历、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就业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以减少因为劳动人员素质过低而造成的结构性事业。从因此,一方面要 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和在职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加强企 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初中、高中学生最后一学期分流培训和未能继续升学的初 、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大力培育各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高度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扩大就业、提高就业弹性的必由之路, 而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于重型化和低度化阶段,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长期以来处在 较低的水平上并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因此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 方向。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要协调好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要建立健全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保障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 务社会化,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在城镇,完善基本养老保 12 险制度,把覆盖范围从国有和集体企业、机关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4555:2025 EN Welding - Arc stud welding of metallic materials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21:2002+AMD1:2004 CSV EN-D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2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storage water heaters
- 物理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 java路由配置方法面试题及答案
- 赌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石油测井考试题及答案
- 长春燃气考试题及答案
- 函数极限试题及答案
- 货币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乌海市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能力检测试卷(附答案)
- 绿色建筑课件-绿色建筑设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课件
-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题库(含答案)
- GA 1808-2022军工单位反恐怖防范要求
- GB 9706.202-2021医用电气设备第2-2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及高频附件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 GB/T 4728.1-2018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第1部分:一般要求
- GB/T 276-2013滚动轴承深沟球轴承外形尺寸
-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光学课件(大全)李林
- 失智老年人走失风险评估表、“十人四追”法
-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