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形成对于消费的影响分析.doc_第1页
习惯形成对于消费的影响分析.doc_第2页
习惯形成对于消费的影响分析.doc_第3页
习惯形成对于消费的影响分析.doc_第4页
习惯形成对于消费的影响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领域:宏观经济学消费习惯对于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习惯形成理论对中国居民消费平滑特性的研究摘要:最近1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1996年至1999年,为了刺激消费,央行连连降息,但是通过对居民消费数据的实证检验,证明消费存在过度平滑特性,由此可见,消费对于收入增长、利率下降的刺激,反应并不敏感。如何解释?本文从习惯形成理论出发,在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了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理论方面,从习惯形成出发对持久收入消费函数进行修正,通过对修正后的函数形式平滑特性的分析,认为消费中的习惯形成,减少消费变化的波动性,使得消费函数更加平滑。在实证检验方面,通过对最近10年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印证了习惯形成消费函数的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可以对中国居民消费数据的平滑特性做出解释: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使得消费者不会对收入增长、利率下调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做出即时的、充分的反应,而是倾向于在较长的时间内,以较小的幅度逐渐地对消费支出进行调整。关键词:平滑特性;习惯形成;持久收入;面板数据Abstract:In the last 10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swif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d decreased the rate of interest frequently from 1996 to 1999. But comparing to the growth of income, the growth of consumption is smoother. Why?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problem based on habit formation theory. According to habit formation theory, consumers habit will influence the decision of consumption.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consumers habit, consumers prefer to adjust expenditure in a long time than change it immediately. Then the hypothesis of habit formation yielded evidence at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urban household expenditure on food. It is the proof of habit formation theory, and then we could use it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 of China. The impact of consumers habit results in postponing change of expenditure and consumption increases smoothly in the long run. So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why the income increasing and the rate of interest decreasing have little effort on the aggregate consumption.Keywords: smoothness; habit formation; permanent income; panel data 消费习惯对于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习惯形成理论对中国居民消费平滑特性的研究摘要:最近1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1996年至1999年,为了刺激消费,央行连连降息,但是通过对居民消费数据的实证检验,证明消费存在过度平滑特性,由此可见,消费对于收入增长、利率下降的刺激,反应并不敏感。如何解释?本文从习惯形成理论出发,在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了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理论方面,从习惯形成出发对持久收入消费函数进行修正,通过对修正后的函数形式平滑特性的分析,认为消费中的习惯形成,减少消费变化的波动性,使得消费函数更加平滑。在实证检验方面,通过对最近10年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印证了习惯形成消费函数的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可以对中国居民消费数据的平滑特性做出解释: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使得消费者不会对收入增长、利率下调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做出即时的、充分的反应,而是倾向于在较长的时间内,以较小的幅度逐渐地对消费支出进行调整。关键词:平滑特性;习惯形成;持久收入;面板数据一、引言最近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非常迅速,人均GNP的平均增长率为8.47%本文中使用的人均GNP与居民人均消费的数据是用零售价格指数调整之后的结果(1950=100),人均GNP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率也是根据进行价格调整之后的结果计算出来的。本文的数据来源是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但是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平稳,平均增长率为7.26%。而且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1996年5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3年之内连续7次降息,并在1999年11月开征利息税。虽然从理论角度而言,无论是收入增长还是利率降低都应对消费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是实际上即使在收入与利率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水平也没有显著的增加。关于这一结论,可以很直观地从图1中看到,相对于人均GNP而言,居民人均消费序列较为平滑。为什么消费没有对收入以及利率的变化做出充分反应,而是表现得如此不敏感?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一度是宏观经济中的热点,众说纷纭。但是讨论大多从外部因素着眼,强调收入分配、流动性约束以及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对消费决策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消费者的自身特征消费习惯的角度出发,从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两方面探讨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大体可以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考虑到国内在消费习惯问题方面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所以在第二部分中首先对消费习惯形成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总结了近来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第三部分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平滑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首先是进行理论分析,引入习惯因素,对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进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将修正之后的结果与经典的理论形式进行比较,分析消费函数的平滑特性。接着在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中对添加习惯因素的消费函数形式进行实证检验,并对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的现实意义进行说明。最后是结论。图1 19942003中国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GNP30050070090011001300150017001900210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居民人均消费人均GNP数据来源:19902004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二、习惯形成理论简介以及相关文献综述1. 习惯形成理论简介1989年Campbell与Deaton在一篇著名的研究论文中对美国的季度消费数据进行研究之后指出,根据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会根据他所期望的今后一生中的收入,而不仅仅是当前的收入决定消费水平,因此持久收入相对于当期收入而言,具有平滑消费的作用。但是即使如此,相对于持久收入理论的预期而言,实际的消费数据对于收入冲击的反应表现得更加平滑,他们将其称之为过度平滑(excess smoothness)特性。习惯形成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对消费数据中的过度平滑特性的探讨。消费习惯形成理论与经典消费理论的区别在于偏好的时间不可分性(timenonseparablity)。在经典消费理论中,偏好是时间可分的(time-separable),也就是当期的效用水平仅由当期的消费水平决定;而习惯形成理论则认为偏好是时间可分的(time-nonseparable),也就是当期的效用水平不仅依赖当前的消费支出状况,而且与此前的支出水平(滞后消费)相关。之所以对效用假设进行如此变动是因为: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认为,持久的舒适会产生厌倦,但是刺激却可以消除厌倦。与此对应,消费者会对消费水平的长久不变感到厌烦,;但是消费的增长却可以带来与愉悦,因而增加满足感(参见Scitovsky等人,2004)。所以对于消费行为而言,存在一种追求消费增长的偏好,将这样的行为倾向可以看作是个体的决策习惯,这就是习惯形成理论的出发点。如何将这种变化进行模型化处理?习惯形成理论引入有效消费(effective consumption)的概念。与经典消费理论的区别在于:经典消费理论中是当期的消费水平决定当期的效用水平;而习惯形成理论中当期的效用水平取决于有效消费,就是利用滞后消费对当期消费进行调整。对于有效消费的定义有两种常见的形式:和 表示习惯强度(),是t期的习惯存量(habit stock),可以看作是一期或者多期滞后消费的线性组合,。(参见Wendner,2003)。在习惯形成理论的研究中,对于这两者通常并不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一种有效消费的定义形式,与特定形式的效用函数结合,对问题进行分析。2、习惯形成理论的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习惯形成的纯理论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探讨习惯强度与消费增长、储蓄之间的关系(参见Smith,2002;Wendner,2003;Alessie与Lusardi,1997);二是在习惯形成模型中讨论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问题(参见Fuhrer,2000;Carroll等人,2000)。习惯形成的实证研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Heaton(1993)对美国月度的总量消费数据(aggregate consumption data)的检验认为习惯形成的特征不明显,Dynan(2000)应用美国的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消费中习惯的影响并不显著。与此相反,Braun等人(1993)的检验确认了日本的总量消费数据中习惯形成的存在,Fuhrer(2000)对美国的总量数据使用VAR模型拟合,结果现实数据与理论模型得到较好地统一。究竟习惯形成模型是否显著,消费中习惯的强度如何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2)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在消费的习惯形成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明确地提出“习惯形成”这一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极为少见。龙志和等人(2002)以某省会城市1999-2001的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对消费习惯形成模型进行估计,认为存在显著的习惯形成的特征。三、居民消费数据平滑特性的实证分析Campbell与Deaton(1989)对美国的消费数据进行研究之后,指出持久收入理论不足以解释实际消费数据中的平滑特性。从直观感觉,中国居民消费表现出平滑特性,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是否也会呈现过度平滑特征,得到和Campbell与Deaton的研究相同的结论?本文利用1952-2003年的人均GNP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人均GNP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将其名义值除以零售商品价格指数(1950=100)之后的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度平滑性检验。由于人均收入在数据搜集上的困难,本文使用人均GNP代替人均收入水平进行检验。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根据1981-2003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应数据与人均GNP的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认为,人均GNP与人均收入是高度相关的。人均GN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是0.9980,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是0.9866。因此使用人均GNP代替人均收入进行相关检验。对人均GNP进行单位根检验(ADF),二阶差分序列平稳, 人均GNP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的估计结果如下(括号中的值是t统计量): (1) (-2.81) 括号中的数字是t统计量,本文进行计量分析使用的软件是Eviews3.1。 D. W. =1.99 = 26.93根据Campbell与Deaton对于消费平滑性的检验,如果居民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理论相吻合,则消费变化应该满足下式 Campbell与Deaton论文中人均收入是一阶自回归形式,本文中的收入是二阶自回归序列,但是推理的方法是相似的,具体推导过程参见附录。(具体推导过程详见附录): (2)对于利率,且 ,所以公式(2)右边乘子的最小值是1.67,由公式(1)可以得到消费变化的标准差于收入冲击标准差之间的关系为:,将收入冲击的标准差()代入,可以得到消费变化的最小标准差为45.07(=1.67*26.93),但是根据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估计的消费变化的标准差为20.09,远远小于根据持久收入理论预期最小值。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居民消费具有过度平滑的特性,因而持久收入理论不足以充分解释消费的平滑特性。四、消费习惯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1、习惯形成的消费函数模型既然持久收入理论不足以对现实消费数据的平滑特性进行很好的解释,那么可以考虑从习惯形成的角度对消费的平滑特性进行分析。本文沿用Alessie与Lusardi(1997)的分析思路,在二次型效用函数中,求解受到习惯因素影响的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时期有代表性的消费者跨期动态最优化问题可以表述为: (3)效用函数的形式为二次型,且,。有效消费的形式为 ()。是t期的有效消费,取决于当期消费与滞后一期的消费,表示习惯的强度,也就是滞后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程度。当=0时,本期的有效消费与滞后期消费完全不相关,也就是经典的消费函数形式。随着的增加,滞后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程度增加,增加消费支出的倾向更加明显,因此习惯因素在消费函数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假设代表型消费者的生命周期是无限期的,面临的约束条件为: (4) (5)其中为t期的财富,并且 与 是给定的。为贴现率,r是利率并假定不随时间改变。将代入约束条件中可以得到: 整理后得到 (6)求解跨期最优的消费函数形式,构造拉格朗日方程进行求解 , 则 为简化形式,不妨令得到 (7)因为效用函数为二次型,可以得到 (常数)将其代入公式(4)中,可以得到将有效消费的函数形式代入,化简之后可以得到 (8)时,令 (9)所以消费函数的形式可以写成: (10) 为持久收入理论中消费函数的标准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习惯强度而言,当=0时,就是持久收入理论消费函数的标准形式;时,消费可以看成是滞后消费与持久收入中消费函数的标准形式的线性组合。习惯因素对持久收入理论的修正结果,从直观意义而言,由于消费函数中滞后消费的存在,当前收入变动时,相对于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的标准形式而言,变动幅度要小,消费时间序列更加平滑(或者过度平滑)。下面对于受到习惯因素影响的消费函数的平滑性进行具体分析。2、习惯形成的消费函数平滑特性分析对于收入冲击,习惯形成对于持久收入理论的修正形式相对于经典理论是否使得消费变化更加平滑?下面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不妨设收入是一阶自回归序列AR(1)使用一阶自回归的形式主要是由于推导上的便利,更高阶数的推导过程形似。,。若收入受到预期之外的因素产生冲击,将其单位化为1,对于收入的意外冲击,消费的变化为: () (11) (12)因为,代入公式(12)可得 (13)将以上结果代入公式(11)中可以得到 由此可以得到消费变化的标准差与收入冲击标准差之间的关系为: (14)由公式(14)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果滞后消费不会对当期消费产生影响,也就是时,就是持久收入理论预期的针对收入波动消费变化的标准差的形式(参见Campbell与Deaton,1989); 时, 因为,所以相对于持久收入理论中消费变化对收入冲击的反应,习惯因素的存在使得消费变化更加平滑或者过度平滑(消费变化的标准差要小于持久收入理论的预期,也就是),而且消费强度越大,消费的平滑性表现得越明显()。所以习惯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是,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跨期规划时,倾向于适当降低当前消费,为以后的增长留有空间。当前的收入增长并不会立即反映到当期的消费中,而是会通过递增的消费时间序列逐渐得到体现,进而消费的时间序列更加(或者过度)平滑。这种作用随着习惯强度的增大会更加显著。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单纯从理论推导的角度而言,习惯因素对持久收入理论的修正相对于经典的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而言,使得消费更加平滑,因而可以对Campbell与Deaton提出的消费过度平滑特性做出解释。那么实际的情况又是如何?消费数据中是否可以找到习惯形成理论的合理依据?下面利用中国的现实数据对习惯形成模型进行相关的计量检验。3、习惯形成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对于中国消费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消费数据也表现出过度平滑的特性。既然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习惯形成理论可以对消费数据的过度平滑特性进行解释,那么中国居民的消费决策行为是否受到习惯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强度如何?本文使用1994-2003年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根据城市住户调查的结果,将对象根据收入水平的不同划分为七个不同等级:最低收入户(lst)、低收入户(l)、中等偏下户(lm)、中等收入户(m)、中等偏上户(um)、高收入户(h)和最高收入户(hst)。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食品消费支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分别经过相应的价格指数调整。前者使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1993=100);后者使用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1993=100)。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进行简单的计量检验。因为考虑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具有持久性,因而会干扰习惯强度的检验,使用食品消费支出数据可以排除这方面的影响。同时使用不同收入水平的面板数据是试图检验是否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的消费的习惯强度会有所不同。为了便于计量检验,对公式(6)进行简化处理,写成如下形式: (15)是t 时期收入等级为(对于与收入等级的对应关系,参见脚注4)的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是t 时期收入等级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收入等级为的居民的习惯强度。对不同等级的人均收入与人均食品消费(横截面数据)统计分析认为,数据之间方差差异较大,为剔除异方差的影响,使用加权最小二乘(WLS)对模型进行估价。应用面板数据对公式(15)进行估计通常有2种形式可以选择:混合估计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其形式分别为:混合估计模型: (16)固定效应模型: (17)两种形式的差异在于:固定效应模型中不同的收入等级的消费支出对应不同的截距项,而混合估计模型的截距是相同的。表1 混合估计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C(常数)C(常数)479.30090.1020.1446630.5295-0.09580.1385(6.6731*)-0.8815(9.6707*)(-0.3249 )(8.7000*)0.1725778.7231-0.1035(1.6512*)(-0.5634 )0.2005360.42970.2474(2.0167*)(1.9335*)0.2192.15310.301(2.1630*)(2.3431*)0.2114311.10350.3136(2.1915*)(2.1895* )0.1999489.75020.2958(2.0417 *)(1.8975*)0.1209705.55880.1093-1.1352-0.69710.99780.998s.s.e170655.6158731.7D.W2.02842.1821注:括号中的数字是t统计量;表示系数与上相同;*表示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示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示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是否有必要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原假设(H0):不同个体的模型截距项相同(建立混合估计模型);备择假设(H1):不同个体的模型截距项不同(建立固定效应模型)。F统计量的定义为: (18)所以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无法拒绝原假设,应该建立混合估计模型。混合估计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所示: (19) (6.6731*) (0.8815) (9.6707*) (20) (1.6512*) (21) (2.0167*) (22) (2.1630*) (23) (2.1915*) (24) (2.0417*) (25) (1.1352) R2= 0.9978 D.W.= 2.0284从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除了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之外,其他收入等级的居民食品消费中存在明显的习惯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没有在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的食品消费中看到显著的习惯形成的特征?最高收入户是城市住户调查中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其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食品消费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因而食品消费支出相对稳定。同时位于另一个极端的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他们的收入水平徘徊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附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0%左右,为生计考虑,节衣缩食成为不得已的选择。所以这两部分人的食品消费没有显著的习惯形成的特征是情理之中的。不考虑最高与最低收入户的消费函数估计结果,对于存在显著习惯形成特征(滞后消费项的估计系数比较显著)的估计式(20)(24)中,滞后消费系数大都保持在0.2左右,习惯强度(也就是滞后消费的系数)要小于龙志和0.35的估计结果(参见龙志和等人,2002) 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收入与食品支出数据是根据不同收入等级进行平均之后的结果,平均数据的使用相对于个体数据而言(龙志和,2002)会有一定的差异。估计式(20)(24)中习惯强度(也就是滞后消费的系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使用Wald检验法对滞后消费的系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假设检验。原假设(H0): 的系数与的系数相等();备择假设(H1):的系数与的系数不相等()。检验的结论是:在5%的临界值水平上,认为估计式(20)与式(21)、(22)的滞后消费系数存在显著差异,除此之外,(20)(24)的5个估计式的滞后消费项的系数,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参见表2)。这说明不同收入水平对消费习惯的强度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 所以对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的检验中,除了最高与最低收入户,绝大部分城镇居民(80%)的食品消费受到习惯因素的影响,但是习惯的强度不大,而且对于不同收入等级,习惯强度没有显著差异。表2 使用Wald检验法对不同收入等级的习惯强度(式(20)(24)的滞后消费系数)进行假设检验7.05(0.01*)6.34(0.01*)3.49(0.07)0.99(0.32) 1.03(0.31)0.48(0.49)0(0.98)0.01(0.92)0.23(0.63)0.29(0.59)注:方框中的数据表示对相应的行变量和列变量的系数是否相等Wald检验的结果,括号中的数字表示F 统计量对应的p(概率)值。若p值大于0.05,则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拒绝行变量与列变量的系数相等。 对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的结果说明,绝大部分(80%)的居民消费受到显著的习惯因素的影响,尽管习惯强度不是很大,只有0.2左右。因为倾向于追求消费增长的消费习惯的存在,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时,他们会倾向于适当压低当前消费,为未来消费水平的上升留有空间。所以当收入增加或者利率等外部因素调整使得收入现值提高时,消费者不会进行即时的相同幅度的调整,而是会在今后较长的时间中,通过消费支出水平的渐进增长以更加平滑的方式对消费进行调整。而且习惯因素是消费者的内在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试图调节外部变量以刺激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受到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效果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突现。通过对消费习惯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微观个体而言,由于消费者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其在进行跨期消费决策时,会考虑适当节制当前消费,以期可以在未来的较长时间中获得消费序列的渐进增长。消费习惯作用于微观主体的决策行为,决定了个体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的普遍存在就决定了消费决策过程的相似特征,对于总体而言,个体消费汇总的结果就是宏观的消费数据,较为普遍的习惯因素对消费的作用,通过微观主体的决策传导到宏观层面,就为收入增长、利率降低但是消费水平变化却并不显著的原因做出解释。4.小结从理论分析而言,习惯形成对持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的修正增加了消费的平滑特性,也就是相对既定的收入冲击,消费波动更趋平稳。这为消费数据的过度平滑特性做出解释。从实证检验的结果来看,对中国最近10年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面板数据的研究,为习惯形成理论找到现实依据:除了最低与最高收入户,其他等级的城镇居民(80%)食品消费确实受到习惯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结论意味着由于消费习惯的稳定存在消费者对消费增量的偏好,消费者对于外部因素(诸如收入、利率等)的变化,不会进行即时、充分的调整,而是倾向于使消费水平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渐进增长。因此,对于收入增长以及利率下调等外部因素的变化,消费波动趋于平稳,消费的时间序列具有平滑特性。 五、结论最近1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央行为刺激消费从1996年以来频频降息,但是居民消费对于外部因素的刺激并不十分敏感,对中国居民消费数据的检验证实了消费数据确实存在过度平滑的特性。本文从习惯形成理论的角度对居民消费数据的平滑特性的形成原因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为了更好的对消费平滑特性进行解释,笔者从消费习惯对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的修正形式出发,分析了习惯因素对于消费调整的作用,认为在既定的收入冲击下,相对于经典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而言,消费习惯的影响使得消费波动趋于平稳,因而消费数据表现出更加平滑的特性。对19942003年的不同收入等级的中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印证了消费习惯存在的假设。检验的结论显示,消费习惯对绝大部分(80%)的城镇居民消费决策产生影响,而且不同收入等级对应的习惯强度没有显著区别。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现实意义在于:消费习惯消费者对于消费支出增长的偏好,它是基于微观个体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当收入、利率等外部因素变化时,从消费习惯的角度出发,消费者为了可以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获得消费增长带来的满足,因而他们会适当抑制当前消费,为以后的增长留有余地。所以当收入增长、利率降低等外部因素变化时,消费者不会对外部因素的变化进行即时、充分调整,而是倾向于以更加平稳的方式实现消费在长期的不断增长。这种调整的结果使得消费数据相对于收入冲击表现得更加平滑。这也即是中国居民消费数据相对于经济增长、利率下调反应并不敏感的原因所在。附录本文对消费平滑特性的检验与Campbell与Deaton论文的区别在于,Campbell与Deaton使用的美国收入时间序列是一阶自回归AR(1)形式,而本文中收入的时间序列是二阶自回归AR(2),所以推导的思路是相同的,但是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如果消费服从持久收入假说, t与t+1期的消费分别为: (26) (27) (28)若二阶平稳,由估计式(1)的形式可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