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林业生态建设规划_第1页
南水北调林业生态建设规划_第2页
南水北调林业生态建设规划_第3页
南水北调林业生态建设规划_第4页
南水北调林业生态建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 陕西省林业生态建设规划陕西省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1 目 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1 一、背景.1 二、规划依据.2 三、工程简述.3 第二章第二章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5 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9 第三章第三章 工程区基本情况工程区基本情况.12 一、 工程区范围.12 二、自然环境概况.13 三、社会经济情况.17 五、工程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21 第四章第四章 规划总体思路规划总体思路.24 一、指导思想.24 二、基本原则.24 三、规划期限.24 四、规划目标.25 五、总体布局及主要措施.26 第五章第五章 工程建设内容与进度安排工程建设内容与进度安排.31 一、现有林及野生动植物保护.31 二、湿地保护和恢复重建.33 三、防护林建设.34 2 四、退耕还林.34 五、森林经营.35 第六章第六章 科技支撑与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与示范区建设.36 一、科技支撑(项目)内容.36 二、示范区建设原则.37 三、示范区建设类型.37 四、示范区选择标准.38 五、建设内容.38 第七章第七章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41 一、估算依据.41 二、估算说明.41 三、估算指标.42 四、投资估算.43 五、投资进度安排.43 六、资金筹措.44 第八章第八章 效益评价效益评价.44 一、生态效益.44 二、社会效益.46 三、经济效益.47 第九章第九章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48 一、政策法规保障.48 二、组织保障.48 三、资金保障.50 四、技术保障.50 1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 一、背景 水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 我国可再生淡水资源每年为 2.8 万亿立方米,单位面积淡水资 源为 292 毫米/年,是全球平均值 319 毫米/年的 91.5%。由于我国人 口密度是全世界的三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每 人每年约有 2200 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 121 位,被列为 13 个贫 水国家之列。年缺水总量约为 300-400 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 积 2-6 亿亩。按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 2000 立方米就处于严 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在 1000 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 目前,全国有 15 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 有 7 个省、区人均水资源低于生存的起码线。全国 669 座城市中有 400 座供水不足,110 座严重缺水;在 32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 市中,有 30 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到下个世纪中期,我国人均水资源 量将降至约 1500 余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受季 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季节性很强,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 4 个月降 水量占全年总量的 70%左右(南方 60%左右、北方为 80%左右),即 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 2/3 左右是洪水径流量,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只 有 40%-50%左右。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受东南亚季风的影响, 我国南方大气降水多,北方少。因此,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水 资源相对较丰,秦岭、淮河、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成为严重缺水地区。 2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合理配置水资源,缓解京津和华北水资源 供需矛盾,支撑这些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该工程是继三峡工程之后跨流域、跨省区的又一特大型水利建设工 程,也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全局的宏伟工程。国务 院领导同志指出,南水北调必须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 置,调水既要使北方干旱地区受益,也要保证水源地区生态不受大 的影响,实现调水区和受水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水质是 工程的核心,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的成败。搞好水源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丹江 水库永远是一库清水,不仅是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和 战略举措,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保障和支撑。加强水源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积极有效预防,是 保证和维系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 二、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 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退耕还林条例;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林业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编 制工作方案; 3 全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 陕西省天然林保护资源工程实施方案; 陕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作业设计办法; 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陕西省造林技术标准、造林作业设计办法; 各县(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 国家和有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规定。 三、工程简述 (一)建设宗旨(一)建设宗旨 林业生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为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涵养水源, 保证水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水资源的长期、有效、不 间断地供应,促进水源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规划目标(二)规划目标 通过加大保护、巩固和治理力度,增加水源区森林资源,优化森 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进一步发挥森林的主导功能,改善 水源区生态质量,防治水土流失、减蚀减沙,提高减灾防灾能力,提 供优质水源,为南水北调中线实施创造基础条件。 到规划期末(2015 年底),85%以上的陡坡(25以上)耕地实施 退耕还林,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荒地,林木覆盖度达到 55%以上,水土 流失治理程度达到 80%,最大限度提高水源区的固土保水能力,农 民人均收入增长 30%以上。 4 (三)规划范围(三)规划范围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包括我省汉中、安康、商洛、宝鸡、西安所 辖的 31 个县(区),涉及汉江和丹江两大水系,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集水区的主体,辖区土地总面积 77168.59km2。 (四)建设内容和规模(四)建设内容和规模 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 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主要建设任务包括:天 然林保护工程完成造林 391.76 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75.54 万亩,封 山育林 29.58 万亩,飞播造林 286.64 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 1237.40 万亩任务,其中人工造林 581.36 万亩,封山育林 656.04 万 亩;防护林建设以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低效林改造为主,其中人工 造林 345.98 万亩,飞播造林 128.00 万亩,封山育林 204.40 万亩,低 效林改造 2219.48 万亩,森林抚育 486.78 万亩;新建自然保护区 17 处,自然保护小区 12 处。 (五)规划期(五)规划期 根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相衔接的 原则,确定规划期限为 20062015 年,分前后两期,前期为 2006 2010 年,后期为 20112015 年。 (六)投资规模(六)投资规模 经估算,工程建设项目需总投资 1123423.87 万元。其中: 营造林工程 299625.70 万元,占总投资的 26.67%; 森林经营 270672.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24.09%; 森林效益补偿 51616.72 万元,占总投资的 4.59%; 5 农村能源替代工程 167458.20 万元,占总投资的 14.91%; 种苗工程 210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19%; 自然保护区建设 4715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4.20%; 湿地保护与恢复 170470.95 万元,占总投资的 15.17%; 重点示范区建设 300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27%; 其它费用 111330.30 万元,占总投资的 9.91%。详见表 13。 第二章第二章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省南水北调水源区 31 个县(区)水土流失面积 3.87 万 km2, 占整个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的 79.4%,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危 害十分严重。过去的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近年来实施的天然林 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 绩,但由于投入十分有限,生态建设速度进展十分缓慢。防治水土流 失,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水源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充分 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和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十分迫切。 (一一)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保障水源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保障水源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维护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维护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汉江干流两岸和丹江上中游,山高、坡陡、土层薄、降雨强度大, 高强度的水土流失可很快冲光表土,造成土地石化。据调查,仅安康 市因水土流失导致的石化面积每年以近 1 万亩的速度增加。商洛市 6 山阳县,1983 年一次洪水就将 9500 余亩耕地全部冲成烂石滩或光 石板。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石化,不仅使其彻底丧失农业利用价值, 而且对生态系统也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对当地群众生存和水源区 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紫阳县等地区都发生过一场暴雨过后,大 片耕地变成光石板,导致当地群众再无地可种,甚至人死无土埋,不 得不背井离乡的水土流失悲剧。水源区业已存在的大面积石化地, 也将是未来可能永远“无法治愈的生态伤疤”。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良好生态环境的 载体。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抢救耕地资源,遏制石化趋势,不仅 是保障水源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水源区生 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二)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洪旱灾害,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洪旱灾害,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措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措施 水源区人均耕地面积 1.83 亩,而人均基本农田不足 1 亩(其中 人均水田只有 0.25 亩),水利灌溉设施还很不完善,平均亩产 204kg ,广种薄收的特征很明显,农业基础还相当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 不仅使耕地肥力下降,而且造成大量水利工程淤积报废、毁坏,河床 不断抬高,大大降低了防洪、抗旱能力。频繁暴雨与严重水土流失的 交织,使水源区陷入“五年三灾”的困境。突发性的水土流失更是直 接造成毁灭性灾害。紫阳县是水源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 2000 年 7 月 13 日,该县 6 小时降雨 180 mm 多,几个乡镇均发生山 洪灾害,导致 200 多人死亡,1 万多人无家可归。 水土流失不仅极大动摇着当地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且威胁着人 7 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林和基本 农田建设,是改善水源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 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所在。 (三三)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加快水源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加快水源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 全面小康的重要动力全面小康的重要动力 水源区除林木和水外,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工业不发达,经济 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大力调整产 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林果,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 有效举措,也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 必由之路。该区是全国最大的黄姜生产基地,另外,柑桔、茶叶、核 桃、板栗、杜仲、银杏、龙须草、金银花等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只 要搞活经营机制,提高科技含量,是很有市场前景的。白河县就通过 坚持不懈地实施水土保持开发性治理,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 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成功之路。 (四四)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发挥效益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的战略举措的战略举措 南水北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线地位尤其重 要。减少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是中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基础。必 须指出的是,由于水源区泥沙输移比较小,丹江口水库目前的入库 泥沙量并不大,但这是以上游塘堰、水库和河道的淤积为代价的。据 调查,安康市 7 座中型和小(一)型水库在 1240 年间,泥沙淤积的 库容平均占水库有效库容的 28.8,部分水库有效库容已淤积一半 以上,一些小支流上的水库甚至已淤积满。但上游拦截能力总是有 8 限度的,只有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除丹江口水库 的泥沙威胁,从而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五五)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减少面源污染,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减少面源污染,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 优良的重要手段优良的重要手段 水质优良是南水北调的基础。水土流失可带走大量可溶性化学 成分进入江河、水库,污染水质。据调查,陕南地区坡耕地平均每年 每亩流失表土 1.5 厘米,约消失 12 吨土壤,相当于每亩每年损失氮 磷肥 270 公斤。土地肥力的降低,迫使农民不断增加化肥使用量。20 世纪 90 年代末与 80 年代中后期相比,化肥使用量由每年 9.8 万吨 增加到 17.1 万吨,增加了 1.8 倍,单位面积使用量增加了 3.1 倍。 而且由于土壤自然肥力的不断下降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化肥 和农药的施用量呈增加趋势,土壤中残存的有毒化学元素也随之增 多,水土流失对水质的影响更加严重。因此,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发 展生态农业,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防治水土流失、合理调整水源区 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对保持丹江口水 库优良水质,确保向首都北京输送纯净之水的有重要意义。 (六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增强涵养水源能力,保障调水安全的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增强涵养水源能力,保障调水安全的 重要基础重要基础 保持和增加汉江、丹江及其支流河川径流量,是南水北调工程 长治久安的基础条件。历史上几次大的毁林开荒,如 1958 年的大炼 钢铁和襄渝、阳安铁路建设,大面积地破坏了森林植被;天然林保护 工程实施前,由于森林过度采伐及为解决生活能源短缺,大量采伐 薪材等因素造成森林植被明显减少,九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相比,天 9 然林面积下降了 6%,陕南森林储量下降了 70%,森林边缘上提 300- 500 米,后退 10-20 公里。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降低,大 量“天然水库”被破坏,森林拦截洪水能力日益衰减,抗灾减灾能力 逐渐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在相似的降雨量情况下, 现在的洪峰流量较过去的大,加上泥石流不断发生,河道淤积,行洪 断面日渐减少,洪灾损失也较过去严重。另外,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 使汉江、丹江流域生态愈来愈脆弱,水源涵养功能减弱,上游来水减 少,河川径流变差大,影响可调水量,特别是枯水期可调水量。据汉 中市水文站资料,武侯镇、汉台、洋县 3 个水文站 19752004 年径 流统计,19952004 年较 19851994 年 10 年平均径流量分别减 少 30.8%、33.4%和 34.8%;19952004 年较 19751984 年 10 年平 均径流量分别 47.7%、49.5%和 49%。减少长此下去,将会无水可调。 因此,进一步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维护和巩固 多年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是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持续、有效、长久供给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一)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一)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工程建设决定了工程建设 的宏观政策基础的宏观政策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 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是 10 对林业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进一步统一了社会各界对林业重要地 位的认识,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决定明确了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 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 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 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这是中央对林业建设方 向做出的重大调整,是林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为加快新时期 我国林业发展,推动林业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对进一步加强森林 资源保护和培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不同需求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工程建设打下了牢固的(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工程建设打下了牢固的 基础基础 以 1978 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为标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 确领导下,我国开始加强生态建设。经过全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艰苦 努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并整体 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国家大幅度增加生态建设 投入,带动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全面 加快林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林业建设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升,生态 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实现历史性跨越。截止目前,工程区已累计完成 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 765.17 万亩(其中荒山造林 344.04 万亩);天 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 76.10 万亩,飞播造林 309.19 万亩,封山育林 52.35 万亩。工程区 31 个县(区)我国已投资 11 建设国有苗圃 个,采种基地 个。这些为开展南水北调水源区生 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全局意识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创(三)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全局意识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创 造良好的环境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入北京”,工程区党委、政府发扬“舍小家, 顾大家”的全局意识,把沿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质安全保护当做一 项政治任务,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落实了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和 辖区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环境和水质安全保护纳入各县区 政府及部门的考核内容;二是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 近年来,安康市共筹措 7200 多万元用于汉江流域安康段城镇环境 建设。日处理 3 万吨生活污水规模的安康江南城市污水处理厂、垃 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以及江北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已经或正在建设;三 是为了保证汉江水质安全,加大了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安康市 近年来先后关闭 49 家工业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先后投入 2512 万元,使 87 户排污企业实现达标排放。仍处于贫困县的旬阳县 因关闭排污小企业,每年财政就少收入 1600 万元,而干部群众却说, 为了保证首都人民喝上干净水,值得!;四是实施长江防护林、天然 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林能源改造综合治理,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 水的良性生态环境。 为保护汉江、丹江水源和水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 约。据汉中和安康两市统计,1999 年以来关闭企业和调整产业结构 而减少的工业总产值 7 亿多元,利税总额近 6000 万元,减少工作岗 位近 1500 个。汉中市政府提供的情况表明,为保护汉江水源和水质, 12 他们还将在经济利益上付出巨大代价。据估算,仅工业产业结构调 整,全市仍需关停 52 户企业,每年直接影响工业总产值近 5 亿元, 利税总额 3000 多万元,并将导致万多人失业。地方政府对南水北 调工程的重视和支持,是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四)工程区土地资源和土地适宜性为工程建设实施提供了良(四)工程区土地资源和土地适宜性为工程建设实施提供了良 好的平台好的平台 工程区 31 个县(区)现有无立木林地 21.79 万亩,宜林地 646.11 万亩,可满足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用地需要;有尚需改造的 低效林 2219.48 万亩,为开展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创 造了基础条件。另外,工程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 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9.717,的活 动积温 24004900。年降水量 7001400mm,从土地的适宜性评 价分析,特别适宜林木生长所需的生物学条件,为工程建设实施提 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第三章第三章 工程区基本情况工程区基本情况 一、工程区范围 我省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集水区的主体,涉及汉江和丹江两大 水系,行政上包括汉中市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 略阳、镇巴、留坝、佛坪 11 个县(区),安康市汉滨、汉阴、石泉、宁 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 10 个县(区),商洛市商州、 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 7 个县(区),宝鸡市太白、凤县 13 2 个县,西安市周至县,共 5 市、31 个县(区),土地总面积 77168.59km2。 二、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形地貌(一)地形地貌 该区域由秦岭地槽和巴山台向斜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北部 秦岭横亘,南部巴山、米仓山盘踞,汉江、丹江横贯其中。岩石主要 有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石灰岩、片岩、千枚岩等。秦岭由于强烈 的褶皱、断裂和抬升,山势陡峻,流水侵蚀强烈,在褶皱断层发育的 地段,岩层松软而破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巴山山势虽没有秦岭陡, 但褶皱、断裂、抬升作用也十分强烈,个别地段山势相当陡峻,山体 因受岩层软硬程度和构造线的影响,形成许多峡谷坝子相间的串珠 状河谷地貌。从总体地貌形态看,该流域是以山地、丘陵、平坝等主 要地貌类型组成的土石中低山区。一般海拔多在 10003000 米之 间国,太白山为全区最高峰,海拔 3767 米,白河县东北部的汉江滩 为全区最低处,海拔 172 米。工程规划区山地丘陵占 85.4,平坝 占 14.6。 (二)气候(二)气候 本区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 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9.716,10的活动积温 24004900。冬 季因秦岭对极地大陆气团的阻滞作用,1 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 12之间,7 月平均气温大多在 2527之间,山地气温一般 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年降水量 7001400mm,巴山北坡以米仓山区 14 年降水量最大,南郑喜神坝和法慈院一带可达 1400 mm 以上,为陕 南地区降水中心区,由此向东、向西、向北急剧减少。降水季节分配 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占年降水量的 4555,以 79 月份 最集中,多连阴雨、大暴雨和暴雨。夏秋季巴山还多夜雨,这与夜间 风沿山坡吹向谷底,迫使谷地或盆地的较暖湿空气对流上升兴云致 雨有关。暴雨中心与降水中心的分布相一致,大巴山、米仓山和留坝、 宁陕一带的山区为暴雨高值区。暴雨有很大的破坏性,往往使山洪 暴发,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 (三)土壤(三)土壤 区内土壤主要有棕壤、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和潮土等。因山 势高差较大,垂直带谱明显。从高度划分,棕壤分布于海拔 1400m 以上,黄棕壤分布在 8001400m 之间,黄褐土分布于 800m 以下地 区,水稻土、潮土分布于川道和平坝区,土壤厚度一般在 3050cm。沿江阶地、盆地被第四纪红土和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砾石 填充。按形成土壤的母质划分,山地大部为残积和坡积物,川道、平 坝为洪积、冲积物。山的中上部多为粗骨性土壤,土层多在 50cm 以 下。浅山丘陵地带一般风化岩壳较厚,有一定的土状物覆盖,浅层滑 坡、泥石流、水石流广泛分布。 (四)水文(四)水文 汉江作为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干流全长 1567km,其中白河以 上属汉江上游,河长 709km。丹江为汉江的主要分支,全长 384km, 陕西省内河段属丹江上游,河长 243.5km,在丹江口水库与汉江汇 合。 15 工程区降水较丰富,地形变化大,河流密布。据统计,有大小河 流及山沟多达 20 多万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 河流有 170 多条,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公里以上有 22 条之多。这 些大小河流及支流分别构成羽毛状、树枝状水系格局,为汉江、丹江 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水利、水力资源。 据白河水文站统计,汉江多年平均径流量 2561083,平均流 量 16403/s。通过白河站输出的泥沙量平均每年约 5209 万吨,最大 年输沙量为 1.48 亿吨。丹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15.51083(荆紫关 站),最大年径流量 46.61083,最小年径流量 5.141083,丰枯悬 殊,径流变差系数为 0.60。受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径流的年际变 化很大。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流量小而稳定,洪水期流量 变化较大,其中汛期 510 月径流量为 10.31083,占年径流量的 66.5%。多年平均输沙量 394 万吨,年侵蚀模数 553 吨/km2,年平均 含沙量为 3.26kg/m3,是汉江支流中泥沙最大的河流。 (五)植被(五)植被 工程区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区域,植被基带为含常绿树 的落叶阔叶混交林。由于海拔跨度达 3000m 以上,随海拔升高,温 度则逐渐降低,降水量逐渐增加,使得植被垂直分异明显。从低海拔 到高海拔,跨越了含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 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和草 甸, 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区有种子植物 3000 余种,占全省种子植物 的 75%,占全国种子植物的 1/7。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复杂多样, 16 区系联系相当广泛,与世界各大洲的区系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植 物区系成分复杂并具有原始性和古老性,包含了华北、华中、西南和 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构成林分的主要优势树种有栎类、 马尾松、杉木、油松、华山松、冷杉、云杉、铁杉、柏类、桦、杨等。经 济价值较高的植物 2100 多种,主要经济树种有漆树、油桐、核桃、 板栗、杜仲、油茶、柑桔、乌桕、桑、茶等。 (六)灾害因子(致灾因子或主要自然灾害)(六)灾害因子(致灾因子或主要自然灾害) 工程区主要致灾因子是洪、涝以及由其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 由于本区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区内变质岩广布 ,岩质松散,风 化强烈,抗侵蚀能力差,山坡及沟谷地带普遍覆盖有松散岩土层,为 滑坡和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区域内断裂、槽皱构造发育,岩石 特别破碎,易形成崩塌和滑坡。年降雨季节性强,每年汛期,尤其是 6-9 月,大雨、暴雨集中。上述环境条件,使该区域成为我国灾害多 发地区之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据不完全统计, 汉江流域共有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 9900 多处,受威胁人口约 16 万人,有 8 万多人需要搬迁。汉江干流的十多个县(区)中,有各类地 质灾害隐患点 3000 多处。 在过去的 6 年中,安康市境内就发生了 4 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仅今年 7 月 6 日紫阳县瓦庙镇等地出现 160 毫米强降雨,就造成 1 人死亡,400 间房屋倒塌,4.29 万亩庄稼受灾,造成直接农业经济损 失 850 万余元。山洪还造成县乡公路、挡墙 515 处塌方,1 座桥梁冲 毁,18 个涵洞垮塌,致使 80 多公里道路损坏,7 个乡镇公路中断,2 17 个乡镇电力中断。2002 年的 69 陕南特大洪灾,汉中市佛坪县城被 冲毁,邻近的安康市宁陕县四亩地镇几乎夷为平地。灾后,大量树枝、 杂物,夹裹着遇难者尸体和死亡牲畜等漂浮物总计超过 100 多万立 方米。汉江水被污染,致使汉江沿岸城镇一段时间守着汉江无水吃。 三、社会经济情况 (一)行政建制和人口(一)行政建制和人口 工程区行政建制为市、县(区)、乡(镇)三级。现有总人口 988 万 人,总户数 22.54 万户,其中农村人口 806 万人, 农村劳动力 425 万人。 (二)产值与收入(二)产值与收入 工程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呈阶梯状,汉中、安康发展较快,商洛 比较缓慢。工业门类不多,主要有冶金、机械制造、制药、丝绸、卷烟, 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比较薄弱,主要以食品、烤烟、茶叶和林特产品 的粗加工为主。在工程区 31 个县(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 21 个,省 级贫困级 6 个。 2004 年国内生产总值 3777891 万元,财政收入 192235 万元,工 农业总产值 4140628 万元,其中工业产值 2569584 万元,农业产值 1412845 万元,林业产值 158199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1588 元。 (三)土地利用现状(三)土地利用现状 工程区土地总面积 11575.29 万亩,其中林地 8511.53 万亩,非 林地 3063.76 万亩。在林地中,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有林地 6131.77 万亩,疏林地 196.12 万亩,灌木林地 932.18 万亩,未成林造 18 林地 582.32 万亩,苗圃地 1.24 万亩,无立木林地 21.79 万亩,宜林 地 646.11 万亩;在非林地中,耕地 1584.70 万亩,其中 25以上陡坡 耕地 655.54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41.4%。 (四)未利用土地资源(四)未利用土地资源 工程区未利用土地主要是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两类。土地面积 667.90 万亩,其中主要用于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建设土地为 宜林荒山荒地,面积 501.74 万亩。 (五)工程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情况(五)工程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情况 为保护和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有效预防 人为侵蚀,维系中线工程的生态安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已 启动了水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目前,该工程在我省汉中、安 康、商洛三市的城固、洋县、宁陕、镇坪、镇安、柞水 6 个县,由水利 部门开展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 (一)森林资源(一)森林资源 工程区现有森林资源总面积 6131.77 万亩,林木总蓄积 22853.67 万 m3。其中天然林 4280.82 万亩,人工林 1850.95 万亩,分 别占森林总面积的 69.8%和 30.2%。从林木年龄分幼令林 2413.57 万 亩,中龄林 1908.33 万亩,近熟林 901.86 万亩,成熟林 707.00 万亩, 过熟林 201.01 万亩。幼令林、中龄林占森林总面积的 70.5%,显示出 近年来林业重点工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二)湿地资源(二)湿地资源 工程区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支流众多,但一般属 山溪性河流,河床狭窄,比降大,水流湍急,低河漫滩面积小。湿地 19 类型以河流湿地为主,其次是库塘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 根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经调查 统计,工程区分布面积在 100 公顷以上的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库塘, 及河床(枯水河槽)宽度大于或等于 10 米、面积大于 100 公顷的河 流等湿地总面积 86.03 万亩(水域面积),其中河流湿地 56 条,面积 75.14 万亩;库塘湿地 5 座,面积 10.18 万亩;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 地 2 块,面积 0.71 万亩。 在汉江流域除分布和栖息有朱鹮、黑鹳、白鹳、白琵鹭等国家重 点保护动物外,共发现雁鸭类、鸥类及鹭类等湿地鸟类 21 种,群体 总数量在百万只以上。多分布于汉中以东至安康早阳河、吕河之间 的广大区域。勉县以西汉江上游河床较窄,大型水禽较少。汉江支流 玉带河、白家河、褒河与汉江的交汇处仅是夏末秋初鹭类家族群集 群活动之处。汉江城固、洋县段是目前世界珍禽朱鹮终年活动觅食 的地方,尤其在冬季,朱鹮与各种雁鸭类、鹭类等混群活动,应加以 特别保护。 (三)自然保护区(三)自然保护区 秦岭、巴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古老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 自然环境特点孕育了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具有很高的生态区位优势,其中秦岭山脉是我国华北、华中、中南、 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 分的交汇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被誉为“天 然的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历来为世界各国学者所瞩目。据有关 资料记载,仅陕西秦岭地区就有种子植物 3124 种,苔藓植物 311 种, 20 蕨类植物 270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30 种;有兽类 126 种,鸟 类 339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46 种,其中被称为“秦岭四宝”的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就分布于秦岭山地。因此,加强野生动 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意义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示 范区,是工程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从 1965 年陕西林业系统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 保护区开始,工程区相继建立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背梁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以及宁强青木川省级自然保护区、镇坪华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宁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康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22 处自 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 605.52 万亩。这些保护区形成了较大规模 的秦岭、巴山保护区群,主要保护对象包括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地等, 在全省珍稀动植物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巨 大作用。但从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看,陕西省由于各种原因自 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仍较缓慢,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与全国平 均数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自然保护区 建设步伐。根据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 体规划,20062015 年期间全省计划再新建自然保护区 17 处,自 然保护小区 12 处,达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 10.8%以上, 使 8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21 五、工程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一)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情况(一)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情况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自 2000 年正式启动,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 437.64 万亩,其中人 工造林 76.10 万亩,封山育林 52.35 万亩,飞播造林 309.19 万亩。 2退耕还林工程 自 1999 年起实施,累计完成退耕地人工造林 421.13 万亩,荒山 荒山人工造林 344.04 万亩。 3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自 1965 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始, 工程区已相继批建自然保护区 22 处,总面积 605.52 万亩,其中国家 级 5 处,省级 16 处,市级 1 处;按类型分包括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2 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1 处,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 19 处,保护 物种包括大熊猫、金丝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