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空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3、指导学生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4、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三、教学准备气球、塑料瓶、玻璃杯、纸团、水槽等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占据空间。(一)证明空气的存在: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2、学生回答。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4、提问:(出示活塞向外拉出一部分的注射器)这只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5、请一位同学演示实验方法。6、提问:谁有办法用这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7、学生演示并说明。8、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观察到它的存在。(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1、谈话: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2、请几位学生吹一吹。3、确实很容易吹大。(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你能把它吹大吗?4、请几位学生来试一试。5、提问气球为什么吹不大?你有办法把气球吹大吗?6、学生讨论,制定研究方案。7、学生实验。8、汇报实验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9、小结: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椐着,空气要占据空间。(揭题并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三)学生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1、谈话:空气是否真的要占据空间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进一步来验证。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杯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提问: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启发学生发现: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第二次把杯子压入水底时,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了杯子,纸团就被水浸湿了。)5、学生讨论汇报。6、多媒体动画演示: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7、小结。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知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体会压缩空气的运用。(一)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归纳空气的性质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2讨论:(结合课本第4页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水难以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上的表格填写。(二)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3学生讨论。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讨论。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8 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9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10 师生小结。(三)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2. 学生分组实验。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4. 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5. 学生分组实验。6. 学生讨论汇报。7. 学生回答。8. 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场合发挥它的作用。(四)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1. 演示教师自制的空气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气枪吗?2. 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3.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气枪。(强调:不要对着人)板书设计:1.空气的性质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教后记:12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3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难点:理解风的成因四、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等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简单实验认识热空气的流动方向。2能借助平衡尺装置解释热空气上升的原因。(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二)自主探究1.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上升原理。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学生回答。 提问:能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实验2: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纸蛇转动)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学生猜测,交流。实验3: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个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学生回答。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冷空气的流动方向。2理解风的成因。(一)复习导入新课1.你知道热空气有那些性质么?2.学生回答。(二)自主探究(3)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学生讨论、回答。(如: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看看“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4)探究风的成因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风是什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看课本P8上插图开展分组讨论并汇报。(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小结: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2.热空气的用途(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三)回顾和解释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生活中的空调和取暖器各应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四)评测活动1.你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吗?板书设计:2.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上升(孔明灯、热气球)冷空气下降风的成因:空气冷热不均教后记:13空气中有什么一、教学目标 1能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实事求是,重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三、教学准备水槽、大小烧杯、集气瓶、澄清石灰水、小苏打、醋等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究空气的成分。2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等不支持燃烧。(一)导入新课第一课时(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2学生猜测。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5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7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5)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7)汇报实验结果。(8)讨论: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2实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先用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柄的一端,一个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个同学才拧开瓶盖。(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三)总结1讨论:阅读教材第10页上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讲解: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2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一)导入新课1提问: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占空气体积的多少?2谈话: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验证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1制取二氧化碳。(1)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收集二氧化碳(不要太多)。2实验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谈话:这是把生石灰放水中浸泡,静置后取得的液体,叫澄清石灰水。大家;看它是什么样的?(五色、透明)。 (2)学生分组实验:把澄清石灰水倒人装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亏观察发生的现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4)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3实验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1)学生猜测:向杯中倒人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2)演示实验,并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哪支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乙性质?(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1实验3: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解释。 (5)小结: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变浑,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2实验4: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我把冰块放进杯子里,盖上玻璃片:同时请学生摸一摸,杯子的外壁是干的)。过一会儿,我们来观察发生的现象。 (2)讨论: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观察实验4的装置,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壁外有许多水珠)证明了什么?(5)小结: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总结谈话: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关于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氧气(支持燃烧) 氮气3空气中有什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蒸气 教后记:1.4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4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难点:调查空气污染的原因。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1憋气活动:全体学生站立,大屏幕上计时开始,学生进行憋气时停止,并记下自己的憋气时间。2说说自己的憋气时间。3提问: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一直憋下去吗?为什么?4学生回答。 5提问:在自然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体离不开空气?感觉不舒服6讲述: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板书课题: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认识空气的污染、污染原因及危害1谈话:你亲历过教材第13页上面两幅图所反映的环境吗?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环境?为什么呢?2讲述什么叫空气的污染。3播放英国、美国烟雾事件的录像资料。4讨论: (1)这两次烟雾事件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空气的污染?5小结: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受到了污染。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烟尘、生活煤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污染着空气,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三)考察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1谈话:你对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满意吗?为什么?2谈话:我们可以从灰尘的多少方面来调查室外的空气污染查居室的空气质量。3学生制订调查方案,开始调查。4分组汇报并相互补充,开展科学讨论。我们还应该调查。5小结: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不令人满意。汽车多、建筑施工多,能源消耗多,人们对更舒适的生活的追求,都在不断地加剧对空气的污染。空气污染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四)研讨保护空气的措施 。1提问:怎样才能减少空气的污染?2演示森林作用的多媒体课件。3讨论:为净化空气,我们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五)课后拓展继续调查、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教后记:21冷热与温度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温度,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3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三、教学准备:温度计、水杯、曲线图、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认识温度及温度计1讲述: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2学生实验并交流。3提问: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4学生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3交流测量结果。(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讲述: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先快后慢; (2)先慢后快; (3)均匀下降;第二种可能性:降温没有规律。3提问: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1)需要什么器材;(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一次;(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5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四)画热水变凉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演示画曲线图:描点、连线。3学生画曲线图。4交流各自的发现。5小结:(1)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2)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6提问: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7学生讨论、交流。8教师解释:热水刚倒人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决,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五)继续预测,课后继续研究1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2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2.2热的传递一、教学目标1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2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4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5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6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热传递现象。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三、教学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烧杯、金属小勺、火柴、竹夹等。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冬天,我们手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冷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1教师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假设。3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4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5学生实验6学生汇报。7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学生说出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3讨论: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5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6汇报、交流。7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四)认识热辐射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2学生讨论、交流。3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五)巩固应用1出示教材中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2学生讨论交流。教后记:2.3加热和冷却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4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5了解温度计的发明,意识到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6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到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研究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教学准备: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温度计、固体热胀冷缩仪等。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讨论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二)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糖或蜡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5学生讨论、交流。6学生阅读二氧化碳液化和气化的资料。 (三)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1)提出问题: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认识。(4)小结: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实验。 (4)汇报结果。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气体会热胀冷缩吗?(2)学生提出假设。(3)学生设计实验。 (4)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四)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1提问:你们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被发明出来2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补充讲解具体事例。4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设计:3、加热和冷却改变物体形态热胀冷缩应用:温度计教后记:2.4吸热和散热一、教学目标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3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4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5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难点: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三、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油、水、温度计等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1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2学生提出预测。3提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4学生设汁实验。5学生实验。6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7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日寸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8按上述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9讨论: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10归纳: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2、能用物体吸热和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一)研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1提问: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那么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4学生汇报数据。5师生共同总结: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二)讨论生活中的吸热、散热现象1谈话: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不样,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么做的?2学生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4学生讨论交流。(三)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样。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效果最好。2学生讨论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3交流。教师给予适当引导。4制作。5检测保温性能并进行评比。6请做的好的小组介绍经验。2.5水在加热冷却后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3知道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的速度、温度都影响到蒸发的快慢。4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6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三、教学准备烧杯、石棉网、酒精灯、水等。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存在形态。2、通过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一)导入新课1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水。(1)展示水的图片。(2)谈话:这里有什么形态的水?除此之外,你还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提出关于水的问题。(1)谈话:关于水的变化,你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2)学生发言,教师帮助整理、筛选问题。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实验1研究雨的成因。(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2)学生实验,交流。2研究冰、霜的形成。(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2)学生实验,交流。3研究雾的成因。(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2)学生实验。(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4)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归纳水的三态变化条件,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一)认识蒸发现象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回答。3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提出假设。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变量。4学生实验。5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三)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2学生讨论:(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画在实验记录上(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3师生共同总结。教后记:3.1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3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5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三、教学准备保鲜袋、钢尺、橡皮筋、音叉、塑料瓶、小泡沫球等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打雷声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汇报。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知道些什么?2保鲜袋发声。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学生实验、交流方法。3身体发声。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做,老师也参加。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二)研究声音的产生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交流。2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手指拨动橡皮筋。(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4)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汇报、交流。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3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学生做音钹和喉咙发声的实验。学生汇报。(三)总结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板书设计:物体振动 声音的产生教后记:补充资料:人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其实并不那么简单。人的发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那么人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呢?人的发音器官主要是喉,而声带则是发音的主要部位。它是两片带状的纤维质薄膜附在喉部的勺状软骨上,由四块肌肉组成的喉肌,各司其职地控制着声带的紧张和松驰以及声门张开的大小。当气流流经声门时,冲击声带引起震动而发声。如果你把手贴在脖子上喉的部位,发声时,手会感到轻微的震动,这是因为声带在震动。正常情况下,发音的条件是声带有一定的张力,声带运动正常,声带边缘整齐,声门能闭合。喉部发出的声音是原音,经咽、腭、舌、齿、唇等部位的休整及鼻腔、鼻窦、胸腔等处的共鸣即产生了复杂的语言。人声音的声调同年龄、性别有关。自出生至青春期,男女儿童的声调差别不大;青春期后,男性喉的发育很快,喉的前后径加长,声带较长且宽,因而声调较低。女性声带较短且窄,所以声调较高。处在青春期的同学,平时要注意保护好声事,否则声带受到破坏,会导致声音嘶哑。吸烟、喝酒、咽部炎症,常导致喉部粘膜和声带充血、发生水肿,会使声带受损。 32声音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知道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3知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4能做检测传声效果的实验,并给传声效果排序。5能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究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三、教学准备烧瓶、小铃、酒精灯、胶塞等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2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研究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1提问: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2教师讲活动步骤。学生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龄声音。3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装什么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2学生讨论。 3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4学生交流、实验、汇报。5教师小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四)做“土电话”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 (五)拓展1提问:你能用你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伏罂而听”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2让学生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3共同检测消声效果,评比。4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并说明原理。教后记:补充阅读资料:听诊器与土电话 两干多年前的医生就懂得了“听诊”的方法,古老的西医看病时常常把耳朵贴到病人的胸部,从心音的变化去判断病情。 1816年,兰尼克给一名胸口剧痛的年轻女病人看病。兰尼克怀疑这个女病人得了心脏病,便要为她听诊。但是,这位高贵的小姐拒绝男医生趴到她的胸口上。怎么办呢? 兰尼克忽然想到了孩子们做过的一种游戏:一个孩子在木头的一端用针尖刮划,另一个孩子在木头的另一端仔细听,就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就是孩子们常玩的“土电话”。 很早以前兰尼克就想过这个问题:“土电话”为什么能传递声音呢?他想,在一般情况下,声音是依靠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愈传愈分散,声音也愈来意弱,距离远了就听不见了。要是让声音沿着木棍、水管或空管传播,声波只能沿着这些东西跑,不能向四面八方扩散,声音便能传得很远了。想到这里,兰尼克马上用纸卷成一个圆筒,一头按在病人胸口,另一头塞在自己的耳朵里,果然清楚地听到了心音。 后来,兰尼克又用圆纸筒为肺炎患者和脓胸患者听诊,发现了肺炎和脓胸的不同声音。兰尼克发现,通过这根奇妙的纸筒能听到各种病特有的声音,这些声音就像笛子上的每个音那样清晰可辨。 兰尼克借来了车床,把一段细长的木头中间掏空,做了一根空心木管。这根木管就是第一根听诊器,由于它像一根笛子,便被人叫做“医生之笛”。 1819年,兰尼克写出了关于听诊的论间接听诊法及主要运用这种新手段探索心、肺疾病一书。这部书连同听诊器一起出售,从此“医生之笛”得到了推广。之后,“医生之笛”在推广中又得到了改进:从硬管改成了软管,从单耳听改成了双耳听,一直发展成现代的听诊器。 现代听诊器由耳具、皮管和胸具三个部分组成。常用的一种胸具是一面蒙着金属薄膜的小圆盒,听诊的时候把它贴在病人胸部(或其他部位)。它可以很灵敏地把病人的心音传送给充满空气的橡皮管,最后由耳具传送到医生的耳朵里。心音或体内的其他声音在这个不漏气的空气导管里传播,损失微乎其微,因此听诊器成了现代医生的常用器具。 兰尼克是从“土电话”式的儿童游戏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医用听诊器的。3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1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3对噪声有一定认识。4知道怎样从自己做起减少噪声,懂得如何保护听力。5正确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难点: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三、教学准备:剪刀、胶带等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如何传播的,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2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模拟活动,引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提问: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 2学生交流。3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板书。4教师通过有关课件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 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5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6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方案并开始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四)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1放一些噪声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3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声?噪声有什么危害? (五)小结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如何减少噪声?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教后记:阅读资料:人耳结构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在声音从自然环境中传送至人类大脑的过程中,人耳的三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一) 外耳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将手作杯状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所以这时你听所到的声音会感觉更响。当声音向鼓膜传送时,外耳道能使声音增强,此外,外耳道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弯曲形状使异物很难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聍也能阻止进入耳道的小物体触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长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环境,保持耳道温暖湿润,能使外部环境不影响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软骨组成。(二) 中耳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悬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为珍珠白色,振动的空气粒子产生的压力变化使鼓膜振动,从而使声能通过中耳结构转换成机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动使听骨链作活塞状移动,鼓膜表面积比镫骨足板大好几倍,声能在此处放大并传输到中耳。由于表面积的差异,鼓膜接收到的声波就集中到较小的空间,声波在从鼓膜传到前庭窗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听小骨使得声音的强度增加了30分贝。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幕布人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三) 内耳内耳的结构不容易分离出来,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是卵圆窗内微小的、不规则开关的空腔,是半规管、镫骨足板、耳蜗的汇合处。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