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PLD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系统的设计.docx_第1页
基于CPLD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系统的设计.docx_第2页
基于CPLD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系统的设计.docx_第3页
基于CPLD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系统的设计.docx_第4页
基于CPLD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系统的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的发展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直接计数法、扩展法、时间幅度转换法、游标法。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高集成度、低功耗、高分辨率的TDC提供了可能。电子学方法实现高精度时间测量的技术和原理有多种,从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精度的时间测量,其测量分辨率最高可以达到几个皮秒量级,但该类时间测量电路其动态范围一般比较低;另一类为大动态范围高精度时间测量电路。不同的应用场合对时间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介绍了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法,即在低动态范围与大动态范围均可得到较佳结果的非门延迟法,此方法为时间数字化(TDC)的一种。1 非门延迟的工作原理1.1 延迟线工作原理抽头延迟线法与差分延迟线法是随着近年来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抽头延迟线法,也叫时延法。从概念上说,它比较简单。在早期,用同轴线来实现延迟线,但是为了实现高精度测量,需要数目众多的抽头,因而电路庞大,使得这个技术在当时无法推广。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这种方法被移植到集成电路上,得到迅速推广。抽头延迟线是由一组延迟单元组成的,理论上这组延迟单元传播时延相等,都为?子。而时间间隔的测量就是通过关门信号Stop对开门信号Start在延迟线中的传播进行采样实现的。抽头延迟线法的结构多种多样,下面以其中一种为例介绍1,2。图1是由专用的延迟单元和采样单元实现抽头延线法的电路原理图。一个延迟时间为的单元,总是配合一个触发器FF(Flip-Flop)。这里FF是上升沿触发而非电平触发,时间间隔T开始时Start的上升沿在延迟线中传播,结束时用Stop的上升沿对触发器进行采样。触发器电平为高时最高位的位置就决定了测量结果,通过译码实现从时间到数字的转换。但要实现精确测量,输入触发器时钟端的Stop信号的时滞必须很小4。该方法原理简单,但所设计传输门的长度随测量时间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长延迟线的制作和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因此这种技术常常只是作为内插的基础。在此技术基础上设计改进的方法有锁相环(PLL)法5、延迟锁定环(DLL)法、延迟锁定环阵列、进位链延迟法等,在各种设计中都得到一定的应用。但此类方法设计较复杂,需要仔细的布局布线以保证所有单元的延迟相同以及每个单元的输出互连电容匹配,且应充分考虑环路的稳定性。1.2 延迟方法在各种门电路结构中,非门是工艺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门电路3,在不考虑工艺差别的情况下,电流通过一个门电路所用的时间应为最短,本文选择非门电路作为传输线的延迟。结构如图2所示。为了减少延迟线长度,降低设计复杂度,利用数字电路中奇数个非门通过自身延迟则可组成一个闭环振荡器的结论,在该振荡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一个时间测量电路。启动信号Start高电平触发,启动非门振荡器振荡输出高频频率信号,该信号经过多次分频后进入频率计数器。当停止信号Stop进入时,触发停止振荡器并锁存振荡器、分频器、计数器结果信号。该振荡器、分频器、计数器结果信号进行合成计算后即可得到时间值。由于CMOS门延时振荡器与工艺参数、供电电压和温度高度相关,因此这样的振荡器需要经常校准以减小误差。该电路中设计了校准电路,校准电路以精确的32.768 kHz时钟作为参照,每次测量前先测量精确的32.768 kHz时钟。将32.768 kHz的时钟引入到Start/Stop引脚,启动测量基准时钟电路,测量两个上升沿之间的时差,结果存储在结果寄存器中,则单个门延迟的平均时间为:M1:频率计数器值M2:分频值M3:振荡环所计值X1:分频次数X2:振荡环非门数通过内部运算即可得到单个门延迟的平均时间。在每次测量前先测量基准时钟,再测量需测时间则可得到较佳的精度,该电路在不同的CPLD芯片中得到的延迟时间不同,在ALTEAR公司的MAXII系列中的EMP570T-100C5大约为250 ps。2 仿真实验结果将精确的32.768 kHz基准时钟通过该电路,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基准时钟上升沿触发启动振荡器,振荡输出频率约为750 MHz的时钟信号,经过多次分频后进入频率计数器。频率计数器计数结果为(0 x057B),级联分频器分频值为(0b1001),振荡环所计值为(0b101)。理论计算得出每个门延迟为226.480 6 ps。用频率为4 MHz的待测时钟信号通过该电路,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频率计数器计数结果为(0 x000B),级联分频器分频值为(0b0111),振荡环所计值为(0b101)。两个高电平之间的时间差为T=(M1X12X2+M22X2+M3)(ps);仿真计算得出两个高电平之间的时间差为249 808.101 8 ps。与理论值的差为191.898 2 ps。仿真实验显示,该设计的分辨率优于250 ps,考虑到干扰、温度影响和器件差别,其测量分辨率应优于300 ps。在大测量范围应用中只要增加频率计数器的计数长度则可,且不影响频率分辨率。3 误差分析通过振荡环仿真结果局部放大图5可以看出,振荡环内部非门的延迟并非为等延迟电路。因为CPLD内部的逻辑互联并非等延迟线,所以非门串联时的时间长度无法一致,由仿真波形观察结果已说明内部编译为非等延迟线,但Quartus II平台在CPLD综合仿真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门及互连进位链间的延迟,该烧写文件下载入CPLD运行结果与仿真结果几乎一样,故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将仿真结果中每个门的延时比例带入运算过程中进行运算。改进后用4 MHz的待测时钟信号通过该电路,仿真计算得出信号两个高电平之间的时间差为249 853.397 9 ps。与理论值的差为146.602 1 ps。可见通过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量精度。4 实验测试结果、误差分析与改进方法将32.768 kHz的基准时钟接入该电路,同时将待测信号接入该电路(以4 MHz的频率信号为例),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误差约为20 ppm,改变测量基准脉冲的个数和外部环境温度,通过实验测试结果得出,将32.768 kHz的基准时钟接入该电路,与仿真的数据比较发现,实验数据在仿真数据之间略有波动;待测脉冲、基准脉冲的个数越多得出单个门延迟越精确;随着温度升高,单个门延迟时间变短;温度变化时,基准时钟与待测信号变化趋势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关系。图6为不同温度下的单非门延时。由图6可以看出,温度越高非门延迟时间越短,理论上温度越高,电子的活跃程度越大,非门延时间变短,实验结果与理论一致。不同温度时非门延迟时间不同,故为了得到稳定精确的测量结果,不能使用相同的非门延迟,因此每次测量待测信号时先测量32.768 kHz的基准时钟,通过基准时钟计算出单个非门的延时时间,再测量待测信号,这样则可消除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图7为不同温度下先测基准时钟、再测待测信号所测得的待测信号时间,通过此方法可以消除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TDC-GP1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芯片及其应用刘国福 张玘 刘波 【摘要】:德国 ACAM 公司研发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芯片TDC-GP1,可提供两通道 250ps 或单通道 125ps 分辨率的时间间隔测量;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用它构成自己的系统或仪器,因此已在多种高精度测试领域得到了应用(如高精度激光测距仪、频率和相位信号分析等)。文章详细介绍TDC-GP1 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并给出该芯片在测量门电路延迟时间方面的一个应用实例。【作者单位】: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关键词】: 时间间隔测量 TDC-GP 单片机 【分类号】:TN495【正文快照】: 1 概述 法,测量原理如图 2 所示。S T A R T 信号和 STOP 信号之 间的时间间隔由非门的个数来决定,而非门的传输时间 TDC-GP1 主要应用于超声波流量仪、高能物理和核 可以由集成电路工艺精确地确定。同时,由于门精密时间间隔测量模块设计原理分析1 引言 精密时间间隔测量是工业、国防及电力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脉冲计数法是时间间隔 测量技术中最基本的方法1,因此研究基于脉冲计数法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模块,介绍了该模块的软硬件实现方法。大量实验证明本模块可以实现对微小时间间隔的精确测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2 原理概述脉冲计数法是用标准信号形成被计数的参考时钟信号,周期为 Tref ,频率为 fref ,通过 测量时间间隔t内参考时钟信号的个数n,直接显示t的值。3 系统设计如图 1 所示,该系统主要由高频参考时钟设计,分频计数电路,控制面板和显示电路等部分组成。由单片机实现对各部分的功能初始化软件设计,在测时结束后读取分频计数结果, 按公式(1)计算出时间后送显示电路显示。3.1 硬件设计由公式(1)可以看出,高频参考时钟是脉冲计数法时间间隔测量的关键。为了产生低偏差低晃动的高频稳定时钟信号,本文采用高稳定度的温补振荡器TC18B 作为标准晶振输入。3.2 软件设计系统软件包括对各工作电路的初始化设置,根据分频计数电路得到的n 值,计算时间间隔时间间隔t,送给显示电路显示。流程图如图4 所示。4 实验验证将本文研制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模块应用在电磁波时域反射电缆测长系统中。根据 电磁波时域反射测长原理,有如下关系式式中,t为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的时间间隔,L 为电缆长度,v为电磁波在电缆中的传播 速度,对特定材料的电缆,波速取固定值2,本文取v =0.192m/ns。由关系式(2)可知,对已知材料的电缆,电缆长度L与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间时间间隔t 成正比。通过对已知长度的电缆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的时间间隔进行测量,可以对时间间隔测量模块的特性进行验证。本文对长7.01m,66.77m 和120.30m 的电缆分别进行多次测量, 测量结果如表2 所示。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模块测时分辨率为0.83ns,测量误差很小,完全可以满足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要求。5 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