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奖赛(电磁组2)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ocx_第1页
开题报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奖赛(电磁组2)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ocx_第2页
开题报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奖赛(电磁组2)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ocx_第3页
开题报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奖赛(电磁组2)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ocx_第4页
开题报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奖赛(电磁组2)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 题 名 称 : 飞思卡尔智能车大奖赛(电磁组2) 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学 院 :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姓 名 : _ 学 号 : 指 导 教 师 : 2016年 3 月 3 日飞思卡尔智能车大奖赛(电磁组2)软件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1、 背景介绍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提供一系列标准的汽车模型、直流电机和可充电式电池,参赛队伍要依靠符合大赛要求的元器件,制作能够自主循迹的智能车,在规定的跑道上自主循迹行驶。其设计内容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程序算法、传感技术、汽车电子、电子电路、计算机、机械、能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1。实际上,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嵌入式电子解决方案供应商,飞思卡尔半导体从1994年起便与国内大学在技术培训应用研究方面的合作,目前汽车及标准电子产品分部已在清华、复旦大学、深圳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同济大学建立了嵌入式处理器开发应用研究中心(简称MAC),自2000年又逐步在北航,浙江大学等学校建立了教学实验中心(简称MTC)。大量的大学生,通过参加竞赛,为飞思卡尔先进的产品及开发工具获得专业培训,取得实际操作经验,为自身公司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2000年智能车比赛首先由韩国汉阳大学承办开展起来,每年全韩国大约有100余支大学生队伍报名并准予参赛。随着赛事的逐年开展,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高校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水平的提升也有一定帮助,最终将有助于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得到企业的认可。这项赛事在韩国的成功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时,飞思卡尔公司开始协办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首先,竞赛在各个分赛区进行报名、预赛,各分赛区的优胜队将参加全国总决赛。每届比赛根据参赛队伍和队员情况,分别设立线性CCD组、摄像头组、电磁组、创意组等多个赛题组别。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公布次年竞赛的项目和组织方式,并开始接受报名,次年的3月份进行相关技术培训,7月份进行分赛区竞赛,8月份进行全国总决赛。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竞赛,至今已举办10届,正是因为有如此优点于一身,得到了众多高校和大学生的欢迎,也逐渐得到了企业界的极大关注2。2、 研究现状之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和恩智浦公司合并之后,以往的飞思卡尔竞赛也改称为恩智浦智能车竞赛,即第十一届恩智浦智能车竞赛将在中南大学举办。由于这项竞赛参赛学校比较多,其中包括很有实力的高校,参赛队伍非常多,也带起了相关商业产品的发展。在国内,也有好多学者在研究相关的课题,比如如何优化算法,如何提高硬件的稳定性,如何提高机械性能随着比赛届数增加,学生对智能车技术的掌握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各个比赛队伍在比赛时还是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状况,说明车子对环境的适应性还是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软件控制系统,算法优化。通过查阅书籍,蔡述庭 主编 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设计与实践-基于S12XS和Kinentis K101一书,学习到IAR环境下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了解到规范编程的重要性,比如每个函数必须都要有注释和空行;在IAR中,要用ctrl+t进行自动排版而不用空格;复杂的循环语句、case语句适当进行注释,对于这些规则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对增长程序的可读性,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单片机I/O口的认识相对于8位的51来说,又有了个新高度,比如I/O口的DDRX方向寄存器功能,PORTX数据存储器功能;UART异步串行通信功能等;学习到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比如实验数据的归一化,误差抵消法等;认识到一些经典示例程序对小车控制的重大参考价值。由王宜杯,曹金华编著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实战基于飞思卡尔S12X微控制器3是以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16位S12X系列微控制器中MC9S12XS128为蓝本阐述嵌入式系统的软件与硬件设计。在Vehicle Control Strategies Analysis Based on PID and Fuzzy Logic Control34论文中,了解到模糊控制算法在智能车中的应用发展,相类似的算法,也可以相应的运用到在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中。通过对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直立行车参考设计方案 13的研读之后,对今年的直立组控制有了大体的认识,直立小车的控制划分为平衡控制、速度控制、方向控制,对其中所使用到的加速度计、陀螺仪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有了个感性上的认识,对小车将要实现的功能所用到的控制、算法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结合这些文献,对课题的认识又深入一层,该课题主要设计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的软件控制系统,优化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然后再进行程序调试,通过算法的优化,再次增加小车整体的协调性,统一性,最终去参加比赛。学习和掌握飞思卡尔32位智能车比赛用单片机芯片K6010,研究飞思卡尔32位智能车电磁组硬件系统组成,完成硬件系统原理(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电机驱动电路,电磁传感器运放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等)的设计,所完成的系统需要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好的稳定性能,并把所设计的硬件系统原理图用Altium Designer软件绘制1315,然后按照原理图购买对应的电子元件,用面包板测试,测试好后将原理图生成PCB31图送去工厂加工,焊接电路板,系统各个模块独立调试以及整个系统调试,软硬件系统联调,在IAR环境中进行调试48。在调试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算法的优化以及硬件的改进,最终将智能车实现稳准快地跑完赛道,并做好比赛准备工作。3、 课题研究内容 2.1针对比赛形式,制定相关的智能车模型,根据功能设计相应的电路,并在Altium Designer11绘制原理图。经过软件测试之后,将软件测试好的电路制成PCB,购买相关元件,并进行实际调试23,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32。2.2根据电磁组小车的比赛规则和选择合适的算法,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增强单片机控制效果,过matlab合理模拟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为调试提供在理论上的依据,提高调试效率。同时根据相关算法进行准确的编程,增强小车的自主识别能力,提高小车的适应性。2.3 简化算法,现场调试过程中最多地采集数据,根据数据用Matlab12进行数据分析,对算法进行改善,进一步提高车子的多项性能1923。4、 技术路线相对于四轮行走,直立状态下的控制更加复杂。因此,从控制角度来说,车模为一个控制对象,根据后轮的调节实现车模的平衡控制,速度控制,方向控制。图4-1 总控制框图由此可以得出控制车模直立稳定的条件:1) 能够精确测量车模倾角的大小和角速度”的大小2) 控制车轮的加速度5、 关键技术介绍123455.1 平衡控制通过电机的正反转保持车模直立状态。因为车模有两个轮子着地,车模只会在轮子滚动方向上发生倾斜,可以通过控制轮子电机的转动,抵消在一个维度倾斜的趋势,从而达到平衡要求。图5-1 平衡控制原理图不难得出,对于小车的平衡控制实质上就是对小车角度控制。利用陀螺仪和两个加速度计,通过两个的信号差值,从而求出车模的角加速度。对于这个信号进行积分即可得到角度和角速度。图5-2 角度平衡控制框图根据控制车轮的加速度控制算法: 13,便可得知当时车模的应加入加速度,随即驱动后轮,得到相应的加速度,从而使小车获得平衡。5.2 小车速度控制通过调节车模的倾角来实现速度控制,使用PD控制。通过安装在电机轴上的编码器来测量车轮的转速,利用单片机的计数器在固定时间内获得速度脉冲的信号,来反应电机转速。控制速度通过控制车模的倾角实现,给车模直立控制设定一个定值,在车模角度的反馈调节下,车模会自动维持在一个角度,把车模倾角给定值和车模角度相减,最终获得的车模倾角就是其实际倾角,从而获得电极的转速。5.3 小车方向控制根据两个电机的转动差速实现车模转速控制,PD控制。小车沿磁场运动,利用电磁信号的偏差小车速度控制信号进行加减运算,形成左、右轮电压差,从而控制小车的沿磁场行进再者,为了能准确反映小车与磁感线的距离,避免角度的图5-3 方向控制框图影响。在方向控制时,利用比例值k=(左值-右值)/(左值+右值)来进行方向控制6、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6.1各个模块的调试。完整的电磁、直立硬件是运行模块直立电磁组智能车的基础,其中主要有电源部分,包括电机供电电源2628(一般电池电源),系统板各元件工作电压(稳定至5V),单片机电源(稳压至3.3V);电磁传感器模块,包括电感电容电路,放大器等;电机驱动模块,包括光耦隔离,驱动全桥等;速度检测模块(编码器);单片机最小系统板(50M有源晶振和12M无源晶振,锁相环倍频,复位,指示灯等等)35;外围调试部分,比如无线数据,LCD显示屏和无线控制模块18;陀螺仪-加速度计模块。图6-1 角度控制框图6.2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根据大赛规定,参赛选手不可以对电机进行更换,为了获得更高的速度、更稳定的性能,对控制电路的设计尤其重要。从检测电磁确定轨道电磁轨道开始,如何设计科学稳定的信号采集电路26,对单片机的有效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显然电路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6.3编程软件的熟练使用。熟练的进行在线调试与硬件调试,对于提高编程效率,解决一些非硬件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熟练对编程软件的操作(IAR),更可以优化算法,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十一届的电磁组小车为直立组,为比赛增添了不少难度。如何协调好直立平衡中对小车的速度,方向的控制成为关键。7、 日程安排序号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1调研,收集资料2015年12月18日 2016年3月1日2文献资料查阅,外文翻译,开题报告2016年3月1日 2016年3月13日3系统方案设计2016年3月14日 2016年3月20日4熟悉和学习Codewarrior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2016年3月21日 2016年4月10日5系统软件设计,仿真,调试2016年4月11日 2016年5月10日6写论文,答辩2016年5月11日 2016年5月30日8、 参考文献1 . 蔡述庭 主编,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设计与实践-基于S12XS和Kinentis K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年。2卓晴,黄开胜,邵贝贝 等编著,学做智能车挑战“飞思卡尔”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3王宜杯,曹金华 编著,基于飞思卡尔S12X微控制器的智能哑铃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4怯擎乾 编著,基于底层硬件的软件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5陈亦梅,尤一鸣 编著 Freescale Flexis 系列为控制器入门及开发-从8位到32位轻松升级,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6张越常,戴卫恒 编著,Freescale 系列单片机常用模块与综合系统设计实例精讲,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7.孙书咏.电磁轨道智能车赛道检测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 . 16 (6) :39 -41 8.BTS7971_DateSheet9.智能车-Freescale智能车入门手册(中文版),飞思卡尔半导体大学计划部,2010.0310. 杨东轩, 王嵩编著,ARM Cortex-M4自学笔记:基于Kinetis K6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1. 石磊, 张国强编著,Altium Designer 8.0中文版电路设计标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张琨, 毕靖, 丛滨编著,MATLAB 7.6从入门到精通,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直立行车参考设计方案,竞赛秘书处 2012.03.01:112014.薛小龙.土孝明.双速度环在双马达直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7,4(8):17-1815.张茜,杨旭海,薛令阳.基于电磁传感器的智能车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元器件应用,2012.14(12) :12一1616.张利民,张乐乐,刘颖涛.基于电磁传感器的智能车控制算法研究田工业控制计算机,2012 (2) : 59-60.17. 王亮,黄飞, 冯少彤等. 一种改进的二值图像像素标记算法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6(2):23-2918. 龙芬. 基于ARM的实验室数字电源设计J. 软件导刊. 2011(06)19. 朱峰,苗克坚,王阳. 基于ARM微处理器的电源监控模块的设计J. 电子测量技术. 2009(02)20. 赵新宇,胡建成,杨九如. 实用稳压电源电路设计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1(02)21. 纪志成,沈艳霞,姜建国. 基于Matlab无刷直流电机系统仿真建模的新方法J. 系统仿真学报. 2003(12)22. 蔡延财,刘勇,陈永冰,王璐. 基于仪表放大器的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007(06)23. 许李尚. 基于飞思卡尔S12X微控制器的智能哑铃设计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4.07.2824. 张昊飏,马旭,卓晴. 基于电磁场检测的寻线智能车设计J. 电子产品世界. 2009(11)25. 梁昆. 智能车校园自主导航方法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26. Francisco Assis Moreira Nascimento,Marcio F. S. Oliveira,Flvio Rech Wagner. A model-driven engineering framework for embedded systems designJ. Innovations in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2012 (1)27. You Feng,Wang Rongben,Zhang,Ronghui.Algorithm on Lane Changing and Tracking Control Technology for Intelligent Vehicle. 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 200728.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LabVIEW Basic: Introduction Course Manua1.200829. Dias H, Rocha J, Silva L P. Distributed Surveillance SystemC,IEEE portuguese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530. Stauffer C, Grimson W. Adaptive background mixture models for realtime tracking J . Proceedings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