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 菊花 枫桥夜泊教案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 菊花 枫桥夜泊教案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 菊花 枫桥夜泊教案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 菊花 枫桥夜泊教案_第4页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 菊花 枫桥夜泊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四年级语文上 5 古诗三首望洞庭 菊花 枫桥夜泊教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1.理解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重点 难点 1.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望 洞 庭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 遥望 ” 一词好在哪里 ? 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 和君山 ? 菊 花 2 / 14 从 “ 遍绕 ”“ 日渐斜 ” 看出了什么 ? 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枫桥夜泊 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通过这些景物 ,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 “ 夜半钟声 ” 突出了什么 ?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一 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 ,风景如画。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去欣 赏洞庭湖的美景吧。 (欣赏洞庭湖的风光图片 ) 3 / 14 老师配景朗诵 :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 ,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 ,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 ,水天一色 ,烟水茫茫 ,它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荡荡 ,摄人心魄。远望洞庭 ,“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 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 ,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 ?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 ,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 ,不禁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板书 :望洞庭 )。听 ,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 二 初读全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自读全诗 ,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 ,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 ,读通诗句。 3.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 :洞 dng、潭 tn、螺 lu、磨 m。 4.再读 ,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 ,说一说。 三 理解诗意 ,感悟诗境 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 ,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 ?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 ,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 ?请同学们找自己要好的伙伴 ,一起读这首诗 ,讨论这首诗的意思 ,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 吸引刘禹锡的。 (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4 / 14 望洞庭 ,他看到了湖光、秋月、山水。 ) 3.集体交流 ,理解诗句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两相和。 “ 湖光、秋月 ” 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 ?这是怎样的湖水 ? 抬起头 ,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 是啊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 ,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 ,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 ,是多么和谐呀 !这就是 “ 湖光秋月两相和 ” 。 (2)潭面无风镜未磨。 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 湖面无风 ,像一块未磨的镜子 ,朦朦胧胧 ,多么宁静 啊 !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 (3)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 ,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 ?好 ,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诗人远远地望去 ,那山已不是山 ,水也不是水 ,它们成了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在脑中想象 :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 ,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这时 ,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 “ 白银盘 ” 指什么 ?“ 青螺 ” 又指什么 ? 5 / 14 (5)(出示多媒体画面 )诗人为什么说 “ 白银盘里一青螺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 四 感悟诗境 ,展开想象 1.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 ,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请学生吟诵。 (自由读 ,指名读。 ) 2.(多媒体出示画面、音乐 )请学生想象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 ,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 ,月光如水 ,朦胧中的君山就像是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不禁吟诵出这首诗。 (师生一起吟诵古诗 ) 五 拓展延伸 刘禹锡在秋天的夜晚望见的洞庭湖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柔美 ,白天的洞庭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我们来欣赏。 (多媒体出示画面、文字。 ) 洞庭湖这么美 ,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或 小散文家 ,来赞一赞洞庭湖 ,好吗 ?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 ,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 ,或者奇妙无比的想象 ,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六 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 ,去那里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将来如果有机会 ,大家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去看一看洞庭湖 ,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6 / 14 1.课后的练习中 ,凡遇到 “ 平静的湖面 (或河面 )像什么 ” 这类问题 ,学生千篇一律都答 “ 镜子 ” 。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待改进。问题在于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 ,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 ,用它来比喻 “ 平而不滑、明而不亮 ” 的水面 ,还是合 适的吗 ? 2.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的。诗人的描写真实、生动、具体 ,湖光和月色浑然一体 ,把君山比作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 ,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 ,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并默写菊花枫桥夜泊这两首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与古诗相配的图片。 7 / 14 一 导入 1.复习望洞庭 ,指名背诵。 2.这节课 ,我们再来学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菊花和枫桥夜泊。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他在一次欣赏菊花的过程中 ,有感而发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和诗人一起去欣赏秋日的菊花。 二 学生自学 (1)指名读生字 ,随时纠正读音。 菊 舍 遍 渐 偏 (2)书写指导。 遍 :注意 “ 扁 ” 里面是一横 ,不是两横。 渐 :注意中间是个 “ 车 ”,“ 横 ” 变成 “ 提 ” 。 (3)指名读全诗 ,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三 理解古诗的意思 1.自读古诗 ,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注意注释 )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 :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 ,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地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觉太阳已渐渐偏西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 :在百花中 ,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 ,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 ,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8 / 14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 ,指名说。 2.提问题 ,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 “ 什么样 ” 和 “ 怎么样 ”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 谁一遍又一遍地 观赏菊花 ? 菊花开过后 ,这里是什么样的 ? (3)思考这些问题 ,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簇 ,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 ,又看看那簇 ,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 ,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 (学生想象画面 ,吟咏诗句。 ) 3.想象当时的画面 ,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 4.咏诗句 ,直到读出赞美的语气。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四 请学生试背这首诗 五 学习第三首古诗枫桥夜泊 1.初读古诗 ,读准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认读。 9 / 14 霜 愁 眠 苏 寺 (2)请学生自学古诗 :读准生字的字音 ,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3)通过自学 ,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泊 :停船靠岸。枫桥 :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 ) 你是怎么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的 ? (4)小结 :看注释、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3.书写指导。 (1)愁 :注意上边的 “ 火 ” 的笔顺 :。 (2)眠 :左边是目字旁 ,不是日字旁。 (3)寺 :注意 “ 土 ” 字的第二横应该是最长的。 4.图文对照 ,理解诗意。 (1) 理 解 诗 题 : 枫 桥 在 哪 里 ?( 老 师 在 黑 板 上 画 “ 枫桥 ”)“ 泊 ” 的是哪只船呢 ?(老师在黑板上画 “ 客船 ”) 为什么说是 “ 客船 ” 呢 ?这个 “ 夜 ” 字点明了什么 ? (2)老师范读 ,学生听 ,思考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听到了什么 ? (3)学习前两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听到了什么 ? (老师在黑板上画 “ 月 ”“ 霜 ”)“ 霜满天 ” 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 ?(寒冷、孤独 )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10 / 14 你还看到了什么 ? (老师在黑板上画 “ 江枫 ”“ 渔火 ”) 江边的枫树怎么样 ?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 ?(孤单、寂寞 )诗人想起了故乡 ,想起了亲人 ,他忧愁到什么程度 ?(难以入眠 )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 朗读这两句。 (4)学习后两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静静的夜晚 ,诗人还看见了什么 ? (老师在黑板上画 “ 寒山寺 ”) 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听 ,钟声怎样 ?(传得很远 ,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这就是第四句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朗读这两句。 (5)朗读全诗。 六 总结全诗 ,体会感悟 1.让我们跟随诗人 ,坐上小船 ,回到那个秋夜吧。 (老师描述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 ,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 ,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 ,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 ,使你难以入眠。此时 ,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2.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孤身在外 ,你想到了什么 ?看着这一切是什么心情 ? 11 / 14 3.再次吟诵全诗。 1.在教学枫桥夜泊时 ,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案上的设计走 ,而是读完诗后 ,就让学生去猜张继作这首诗时的心情。教师在学生积极思考 的同时 ,接着引导 :“ 其实 ,作者的心情就藏在这首诗中 ,会品味的学生一定能找到。 ”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很快便能找到 “ 愁 ” 字。这时 ,教师提问 :“ 他为什么而愁 ?” 激发学生再去读诗 ,理解诗。仅仅通过一个 “ 愁 ” 字便把整首诗串联了起来。这就是一个问题的整合 ,既避免了一个个繁琐的问题 ,又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效率 ,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学完诗后 ,马上便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和寂寞 ,对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还是很不简单的。 2.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 ,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中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中的 “ 愁 ” 字展开教学。教 师要找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 ,紧扣诗眼 ,抓住 “ 从哪儿看出诗人张继很愁 ”“ 诗人张继愁的又是什么 ” 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12 / 14 1.比一比 ,再组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偏 : 更 : (2)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 愁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4.从枫桥夜泊一诗的哪些景物中 ,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 5.菊花一诗中有两个 “ 绕 ” 字 ,意思一样吗 ? 不一样。第一个 “ 绕 ” 字是说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 ,遍布屋舍四周 ;第二个 “ 绕 ” 字是说诗人沿着竹篱 ,忘情地欣赏这些秋菊 ,不觉日已西斜。第一个 “ 绕 ” 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 ,给人以环境幽雅 ,如到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个“ 绕 ” 字则写诗人赏菊兴致之浓 ,不是观赏一阵便驻足 ,而13 / 14 是 “ 遍绕篱边 ”, 直至不知日之将西。其爱菊之情 ,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洛阳 (今属河南 )人。政治上主张革新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其诗通俗清新 ,善用比兴手法 ,学习民歌写成的诗竹枝词等具有健康开朗的情调。诗与白居易齐名 ,时称 “ 刘白 ”, 有刘梦得文集。 元稹 ,字微之。生于唐大历十四年 (779 年 ),卒于大和五年(831 年 )。元和四年 (809 年 )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 ,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长庆元年 (821 年 )迁中书舍人 ,充翰林院承旨。次年 ,居相位三月 ,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其诗辞浅意哀 ,仿佛孤凤悲吟 ,极为扣人心扉 ,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 ,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 ,并称 “ 元白 ”, 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张继 ,字懿孙 ,襄州 (今湖北襄阳 )人。生卒年均不详。唐代诗人。博览有识 ,好谈论 ,知治体。天宝十二载 (753 年 )登进士。做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等官。诗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 2.古诗 “ 古诗 ” 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 ,流传着14 / 14 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 ,既无题目 ,也不知作者 ,其中大多是抒情诗 ,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被统称为 “ 古诗 ” 。 晋、宋时 ,这批 “ 古诗 ” 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 地模仿了其中的 12 首。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的鲍照等 ,都有学习 “ 古诗 ” 手法、风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