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ppt_第1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ppt_第2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ppt_第3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ppt_第4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高考政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考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微专题强化练,1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部分,考向分析,考题引路,强化训练,2,3,1,1.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运用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分析两岸文化交流等的意义。2能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结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分析实例。3归纳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结合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等实例分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考例(2015课标,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立意与点拨本题考查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抗战精神属于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回答本题,应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关系角度分析。,1.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这说明()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BCD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故入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错误。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2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必定坚不可摧、巍然挺立。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古已有之,亘古不变可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ABCD,答案A解析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