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毕业论文-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oc_第1页
心理毕业论文-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oc_第2页
心理毕业论文-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oc_第3页
心理毕业论文-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oc_第4页
心理毕业论文-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录摘要(1)前言(2)第1章 研究背景(3)1.1 当前社会的吸烟状况(3)1.2 青少年吸烟的危害(3)第2章 青少年心理特征(4)2.1 青少年的心理和人格特征(4)2.2 矛盾的青春期心理(5)第3章 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具体因素(6)3.1 青少年吸烟的一般理论(6)3.2 家庭和遗传因素(7)3.3 同伴对其影响的因素 (8)3.4 公众环境因素 (9)3.5 个人心理因素(9)3.6 性别:男生远高于女生(10)3.7 烟草的可及性(10)3.8 对吸烟危害的认识(11)3.9 媒体及影视因素(11)第4章 青少年控烟的策略(12)4.1教育部门及学校(12)4.2 家庭教育(13)4.3 戒烟过程增强自我效能感(13)4.4 加强戒烟过程中的心理教育(13)第5章 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谢(18)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摘要:青少年吸烟行为是青少年问题行为开始的一种标志,它与其他众多问题行为相连,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近几十年来,青少年的吸烟率也在不断上升。而吸烟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渐进过程,应站在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各个因素对青少年吸烟的作用与影响,为青少年控烟方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关键词: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因素Abstract:Youth smoking behavior of youth problem behavior is a sign of the beginning, it is connected with many other behavioral problems, serious harm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In recent decades, adolescent smoking rates are rising. The smoking behavior is a very complex evolutionary process, should stand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youth smoking, tobacco control methods for young people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Keywords: teenagers; Smoking behavior; Influence factors前言目前,青少年吸烟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令人担忧。近十几年来,据世界各国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的吸烟率正在不断上升,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心理与教育工作领域中也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探讨影响青少年吸烟因素的研究。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烟本身是人们生命中的无形杀手,吸烟会引起癌症等多种恶性疾病,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还会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如吸烟、饮酒,甚至自杀等,现有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研究认为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伴随着许多不良的后果,如学习成绩差、在校行为不良、不愿上学、问题行为等。这些无疑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另外,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问题行为,将严重危害他们的心智健康发展。作为最大的香烟生产消费国和全世界人口最大的国家,我国青少年的吸烟人数在世界青少年吸烟人数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吸烟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从中找到相关的控烟方法,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及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第1章 研究背景1.1 当前社会吸烟状况反吸烟已经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卫生领域三大主要目标(抗疟疾、反吸烟和助贫困)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因烟草死亡的人数高达万人,而全世界有亿人在吸烟,而其中的四成烟民在我国,且大多数人开始吸烟的年龄小于岁。近年来青少年的吸烟率呈显著增长趋势,开始吸烟年龄也有所提前,中国烟草总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吸烟人数约为29436万人(包括港、澳、台),吸烟人数约占全国总人数的24.53,其中经常吸烟者占30.83偶尔吸烟率占3.051】。1.2 青少年吸烟的危害近期卫生部的抽样调查结果也表明,我国大学、高中和初中男生中,吸烟的比例分别高达46%,45%和342】。青少年吸烟不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青少年的发展也有着强烈的危害性:(1)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吸烟会引起呼吸道、癌症、心血管等多种疾病。相关研究表明,从青少年就开始吸烟的人会有50%的几率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损失约22年的正常期望寿命,其死亡率比不吸烟者要高3倍3】。(2)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性。吸烟不仅使得青少年学会了吸食诱发兴奋的物品,还与饮酒、逃学、学习困难和性行为等紧密相关。 如果烟草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今天的儿童和青少年将会有2. 5亿因使用烟草而提前死亡。青少年吸烟者的剧增与吸烟低龄化是近几十年来吸烟现象中两个显著的特征。可以说,之所以中国吸烟人数不断增加,大批的青少年参与吸烟是最重要的因素, WHO预计,如果控烟不力,中国20岁以下的青少年烟民人数将持续激增。 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可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进行干预在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估计,现今全世界每天有8.2万至9.9万名青少年开始吸烟并面临着迅速成瘾的危险。青少年早期的物质滥用行为可能与青少年后期以至成年后的问题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如过失行为、暴力、体质不良、精神问题等。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能够避免染上烟瘾,就大大的减少了日后成为烟民的几率;而如果在青少年早期就已经有过吸烟经历,日后成为常吸烟者的可能性则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因此,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非常必要。第2章青少年心理特征2.1 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特征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成长极为关键的时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判逆心理,渴望独立,又有很强的群体意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很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又不具备充分的判断能力4】。因此,青少年时期是包括吸烟在内的许多危险及问题行为的主要形成期。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吸烟者在25岁以前开始吸烟。青春期心理和人格特征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密切相关,独特的青少年心理特征使得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因素不同于其他时期,若要准确的分析这些因素,则必须要对青少年独特的心理有准确的认识。而青春期主要有以下特征:(1) 自主意识渐渐增强。叛逆心理突出,总是希望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尤其反感老师及家长的管教及约束,正因如此,许多青少年开始尝试吸烟,认为那样可以体现自己的独特,并把吸烟作为反抗师长的行为之一。(2) 情绪的不稳定性。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青少年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和挑战,性方面的发育和成熟,使得他们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过度兴奋,而来自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却使得他们常常只能压抑住自己的兴奋。再者对外部社会了解的渴望和渐渐增多的人际交往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这也使他们要处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压力常常是交织在一起,因此矛盾更加突出。虽然生活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但还没有发育健全的大脑神经机制让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将自我调节的能力还相对较差弊端显露无遗,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青少年又不像成年人那样善于控制或掩饰自己的情绪,喜怒皆形于色,这样便显得他们的情绪忽高忽低,特别的不稳定。众人皆知,香烟中尼古丁有镇定情绪的作用,因此香烟常常成为了他们缓冲情绪的缓冲物。(3) 开始关注异性。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相处。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的时候,男孩会变得格外兴奋,希望以“男子汉”的形象博取女孩子的喜爱;而在与男孩子交往时,女孩子变得更爱打扮,常常眉目传情,故作姿态,以期引起男孩子的关注。尤其是男孩子,受影视的影响,常常将吸烟饮酒等视为风度及成熟的标志,希望藉此展现自己的魅力。(4) 个性心理的发展。进入青春期后,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更易集中,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渐渐形成了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灰心、颓丧,常常出现理智不能驾驭情感的现象。这也是大多数青少年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仍旧选择吸烟的主要原因之一。2.2 矛盾的青春期心理经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自主意识在加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所以他们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种种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成为了导致青少年吸烟的催化剂。而这些矛盾常常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1)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在生活上他们希望能依靠个人的能力来处理事情,对父母的干预和照顾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也不愿意听从父母师长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 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尤其反感,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处理问题时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长辈那儿寻求帮助;而经济上尚未独立又强迫他们必须去依赖父母。(2) 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青少年的成人感特别强烈,他们总认为自己己经长大成人了。因而在许多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都试图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上,他们也特别渴望别人能够认可他们,把他们当成人看,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但由于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做事带有明显的孩子气和幼稚性。(3)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少年迫切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希望可以和别人互诉心事,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但由性格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只好埋在心里或写在日记里。而由于一些事情的隐秘性以及希望对他人保持一定的神秘性,他们又不愿意将这些让其他人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4) 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中学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很多已经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5】。(5) 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青少年的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及生活上他们希望遵守规则,积极向上,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受到他人及大环境的诱惑,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青少年的心理非常敏感而脆弱,对以上这些矛盾的不正确认识常常使得他们陷入痛苦、内疚等负面情绪之中。而吸烟、饮酒等问题行为则常常成为了他们负面情绪的发泄口,所以不仅仅要从硬性方面禁止青少年吸烟,更应该从青少年心理着手,帮助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根源上不给青少年吸烟行为创造滋生条件。第3章 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具体因素3.1 青少年吸烟的一般理论 针对青少年吸烟这一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从理论上对其做出清晰地阐述,虽然这为青少年吸烟这一问题行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吸烟行为本身的复杂性,所以至今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而大多理论都只是从各自的角度来分析探讨这一问题。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习理论、问题行为理论、社会依恋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1) 社会学习理论。近几十年来,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影响青少年吸烟机制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该理论认为,青少年吸烟行为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直接观察和模仿习得的,因此,社会榜样的影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吸烟行为会自然而然的导致青少年对该行为的模仿。此外,青少年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对该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期后做出的。而如果在青少年的预期中吸烟能够导致肯定的结果,他们就更可能吸烟,且青少年的预期主要是来自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对周围人行为的观察。因此,那些认为吸烟是受社会欢迎和期望的青少年更可能产生吸烟行为,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的社会能力缺乏自信的青少年6】。(2) 问题行为理论。问题行为理论认为吸烟是问题青少年的重要标志,是问题青少年的反叛行为之一。该理论认为,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主要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吸烟是青少年反叛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尽管青少年能很容易地获得香烟,但吸烟仅对成年人来说是合法的。因此,吸烟是那些有越轨、反社会和叛逆性倾向的青少年所采用的达到其反叛目的的手段之一,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促效。青少年吸烟的不良后果主要会使他们与那些经常吸烟和有问题行为的青少年产生密切联系,同时也可能会使他们有更多的问题行为。著名的问题行为理论提出者Jessor等认为问题行为是相互影响,同时存在的。而不同的问题行为往往会受到相同的心理或人格特征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己有研究证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与饮酒、偷东西、斗殴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差、闲逛等活动有密切关系7】。(3) 社会依恋理论。社会依恋理论认为社会环境通过影响个体内部心理因素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8】。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团等社会机构通过对青少年本身的心理、人格因素的影响来改变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青少年所处的文化背景可能会鼓励青少年接受本身文化群体的价值观,从而使青少年倾向于吸烟或不吸烟的行为。(4) 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若青少年与社会联结的关系减弱,那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关心和父母对青少年的监控是各种社会联结中较为重要的部分9】。现在,检验这一理论的大部分研究己证明,随着父母对青少年联结关系程度的减弱,或者随着父母对青少年监控水平的降低,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3.2 家庭和遗传因素据调查显示,母亲吸烟的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是母亲不吸烟者的3. 7倍;父亲吸烟的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是父亲不吸烟者的1. 6倍;兄弟姐妹吸烟的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是兄弟姐妹不吸烟者的4. 2倍;家庭其他成员吸烟的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是家庭其他成员不吸烟者的2. 0倍10】。因此,家庭和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吸烟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在家庭因素和吸烟关系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长吸烟行为、态度对青少年吸烟的影响。事实上,家庭的方方面面无不从显性或隐性的角度孕育了孩子对事物最初的看法,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父母吸烟行为及对吸烟的态度与青少年吸烟显著相关,兄弟姐妹吸烟、亲戚吸烟、孩子对父母的依从性、亲人间的关系、父母对孩子关心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人健康状况等因素均不容忽视。现代心理学以崭新的视角看待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及其家庭,考察其吸烟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有效控制。(1) 社会心理(团体影响)。家庭成员中兄弟姐妹吸烟行为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人离不开团体,个人的行为随时受到团体的影响。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更多地处于学校、家庭的约束和影响下。“从众”充分地代表了其个人的心理倾向。青少年在与其相似目情感亲密的群体生活中,为了减少意见不合发生的冲突,更易形成一种相似的行为,导致尝试吸烟。根据团体的心理维度,青少年认同其家庭中吸烟的兄弟姐妹,其兄弟姐妹通过各种方式,对其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施加影响;同时,他们所组成团体的一致性,具有更好的协调和团结感,即心理学上的团体内聚性,从而,使得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导致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在符合兄弟姐妹众所认可的标准,得到其认同后,获得“社会增强”产生“后效强化作用”,养成吸烟习惯。(2) 心理遗传。人们都知道父母的外部特征对孩子的遗传影响,但是很少意识到父母的行为方式也会在遗传上影响后代的心理特质。传统心理学对遗传的研究多限于个体能力,将学习能力、智力等作为心理特质的指标,现代心理学己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改变,涉及到社会行为,特别是其中的利他行为。因此子女不仅会具有家庭的优良品格,也会汲取家庭具有的不良营养。众所周知,吸烟不仅对吸烟者本身有害,对其周围的被动吸烟者也有极大损害。有调查显示母亲对吸烟的态度与孩子是否吸烟存在明显关系。如果父母否认吸烟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其相对较少的利他基因遗传给后代的也较少,从而将影响到孩子言行。因此父母角色的自我完善对干预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着重要意义。(3) 认知心理。即将学习作为个体对环境事物认识后的主动选择。青少年则是在认识吸烟行为后做出吸或不吸的决定。当代中国父母与孩子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父母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言行、举止,结果确实显示父母吸烟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关,心理学上称为潜在学习。青少年在家庭中产生了学习,但隐而不现,直到必要时才在行为上显现出来。另一种方式为观察学习。孩子经过长期观察家庭成员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行为后果,间接学习,这一历程称为模仿。青少年可塑性大,善于模仿,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父母的形象来塑造自己,更容易受他人吸烟行为的诱惑。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很重要。绝大多数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在其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加上遗传所致两者的相似人格特质,促进了青少年观察学习吸烟行为的产生。(4) 身心发展。艾瑞克逊的心理社会期理论中提到,人生的每一时期,均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遇到特定的问题,解决前心理危机存在,解决后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发展11】。发展障碍的极化现象为生活缺乏日标,时感仿徨。处于青年期的青少年往往无法准确确定自己的坐标,处在一个没有明确和满意的获得成人地位方法的过渡阶段,界于未完全成熟与成熟,未完全独立与独立之间,成年人吸烟的行为作为一种“成熟”标志,使其希望通过模仿同样的行为体现自己的成熟独立。基于相同的原因,亲人间的关系和谐与否和父母对孩了的关心程度,以及与此有关的孩了对父母的依从性直接影响到他们尝试吸烟和近期、乃至长期吸烟的情况。如遇家庭问题婚姻,更对其心理易形成负性效应。3.3 同伴对其影响的因素 在Presti DE等人的研究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报告说他们第一次吸烟是由于接受了别人的赠与,最好的朋友吸烟和在同龄的朋友中流行吸烟是青少年开始吸烟的最卞要危险因素之一,同伴吸烟是与青少年吸烟的意愿、开始吸烟和维持吸烟相关的重要因素。同伴影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产生效应:增加可得性,行为示范作用,同伴的压力、鼓励,社会强化效应以及增加对吸烟行为的社会接受性等。多项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影响因素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在他们最要好的5位朋友中有几人吸烟。80%的青少年吸烟者是在其他同伴吸烟的情况下开始吸烟的;而在同伴吸烟时,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也更加倾向于继续吸烟。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对于有朋友吸烟的青少年,即使他们目前不吸烟,在将来也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成为吸烟者。而对于女生,同性别好友的吸烟行为对其有重要影响。如果最好的同性朋友中有人吸烟,则女性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危险性要增加9倍12】。我国的研究表明,小学五、六年级即形成青少年吸烟的第1个高峰。小学到初中阶段,团体的意愿成为青少年的重要需求,不同团体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上区别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包括了吸烟。团体意识是迫使年幼学生吸烟的重要原因。年长的学生成为他们的榜样,使他们相信吸烟是成熟标志之一;如果团体中的“领袖”和年长学生不吸烟并且反对他人的吸烟行为,将对青少年预防吸烟起到重要作用。3.4 公众环境因素 在中国,吸烟己经成为社交场合中儿乎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朋友见面先敬烟以示尊敬的做法己经严重地影响到了青少年。正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吸烟的宽容和接纳,所以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认为吸烟是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人容易相处的重要乎段,而这些青少年的尝试吸烟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从六十年代早期开始,越来越多的政府要求烟草制造商将健康警语印刷在他们的产品上。在南非,从1994年开始,烟草上被要求使用一种非常严厉的健康警语,从那时起,烟草消费量有明显的下降,超过一半(58%)被调查的吸烟者认为这种新型的健康警语使他们产生了戒烟或者减少吸烟量的想法。在波兰,研究证实一种9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的占烟盒最大两面1/ 3面积的健康警语与吸烟者决定戒烟或减少吸烟量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男性吸烟者中,有3%和16%的人表明他们由于这种健康警语的使用而戒烟或者己经开始尝试戒烟;另外有14%的人们认为他们由于这种健康警语的使用而更好地理解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在女性中也有类似的影响13】。 3.5 个人心理因素研究表明,压抑和紧张情绪是开始吸烟的危险因素。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相比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大,并目有抑郁症的吸烟者更不容易戒烟,在一些研究中,自报有压抑和焦虑情绪的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可能性是没有这些症状的青少年的2倍。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对吸烟危害健康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吸烟持支持的态度,认为吸烟代表着成熟、独立、性感、健康,或者认为吸烟有使人更加社会化以及可以缓解压力等好处都是开始吸烟的危险因素。因此,青少年学习吸烟和吸烟己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表现风度,还主要是为了镇静(即为了减轻负面情绪)、为了协调同伴关系。这种现象,可能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有关。主观方面,他们还处于儿童期(幼稚期)向成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他们的情绪具有两极性、冲动性、爆发性和易感性,认知能力还不能达到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水平,呈现出意志力不稳定,行为主导动机不清,成人感与幼稚性冲突,闭锁性与开放性矛盾等特征。这些因素决定了青少年还不能很好地处理自我需要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问题;客观方面,社会多元化、教育普及化和竞争意识的引入都导致青少年面临的选择多,而做出抉择时的困惑也多,被父母、教师、社会期待也多,从而无论是家庭压力、团体压力、还是竞争成败的压力都增大。由于环境影响大而自身又无法很好地解决环境带给自己的矛盾与困惑,这也致使青少年有强烈的困惑、不安的情绪体验。烟草的镇静作用众所周知,吸烟能表现成熟、表现风度、利于交际的作用也似乎被公认了,而社会上无处不在的烟草和烟民也为吸烟提供了条件和榜样。由此,青少年在自身不能很好疏导负性情绪、又不愿求助于家长和教师等人的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外界帮助。所以,他们忽视吸烟的危害,靠吸烟来帮助自己“镇静”、“表现成熟”和“表现风度”,帮助自己处好与同伴的关系。因此,我们对青少年不但要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还要给子他们更多的心理关怀,从心理上给子引导和帮助。3.6 性别:男生远高于女生性别在吸烟行为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女性吸烟率几乎达到与男性相同的程度,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尽竹女性吸烟处于持续的上升趋势,吸烟人群仍然主要是男性。在我国,吸烟人群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总吸烟人群中,男性吸烟率高达66.9%,而女性吸烟率为4. 19%;在20岁以下,男性吸烟率为18%,女性吸烟率只有0. 28%。其原因可能有:与男性比较,现代中国女性仍然具有传统性,这已经被研究所证实;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吸烟总与不良人群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女性更关注自己的健康,认为吸烟有损健康和容貌14】。在女性吸烟者中,认为吸烟可以控制体重者占很大比例,并目与控制体重的行为,如节食,有着显著的关系。与男性相比,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把吸烟作为缓解忧虑的方式。而高达90.8%的男生认为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尝试第一根烟。根据发育轨道偏离理论,青春期性发育较早或较晚的青少年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继而造成心理调适困难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包括物质滥用。史慧静等对高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在控制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因素后,性发育较早是男生和女生现在吸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发育较晚可能导致男性尝试吸烟。性发育较早者,体内的性激素上升较早,由此导致进攻性和冒险性增加,因而具备了尝试吸烟的生理基础。而随着性发育的开始,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早熟的女生往往对自己外表不满,自信心低下;男生更加渴望独立、自我,而吸烟往往被认为是独立和成熟的标志。同样,发育较晚的男生,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下,为显示自己趋于成熟而借助于尝试吸烟这一行为。3.7 烟草的可及性 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但调查发现,只有43.1%的小学生和17.6%的中学生在买烟时遭到拒绝,表明虽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乎段,禁烟法规的实施效果欠佳。以上海为例,上海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已执行10余年之久,但只有占调查对象的16. 8%的学生因年龄小而买不到香烟15】,说明社会在“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方而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方而还不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规定还没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社会也要负起责任,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3.8 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学生对吸烟有害健康的知晓率达95% ,但对烟草中的主要成分的作用并无清晰的认识。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被动吸烟的危害性的正确认识还很不够。在被动吸烟的情况下,采取忍耐态度的青少年学生居多,反映出青少年缺乏维护自身健康利益的意识。而青少年对烟害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道听途说”。由于家庭和社会并没有给学生系统、完整而又深刻的“烟害观”,学校也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所以产生这种现状是在所难免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研究表明,向成年吸烟者提供有关烟草有成瘾特性和它所产生疾病和死亡负担的信息可以促进他们减少烟草的消费量。1950年,只有45%的成年美国人知道吸烟能够引起肺癌,而到了199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95% 。与此同时,美国的吸烟率由40%多下降到大约25%16】。但是,这种影响在不同的社会人群中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对有关吸烟对健康影响的信息不如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敏感,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比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接受了较少教育的人对新信息的反应要快。3.9 媒体及影视因素烟草广告和促销活动在青少年吸烟行为习性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烟草工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他们广告的日的是为了使成年的吸烟者转换品牌或者是忠于某一种品牌的香烟,并且从没有将广告的目标定位于青少年。但在美国部分地方为反对烟草公司进行了一些诉讼。诉讼期间公布的部分烟草公司的秘密材料表明,烟草广告已经直接针对青少年。烟草商对青少年某些可能导致吸烟的特点有着强烈的关注,有一些文件明确涉及到未成年人。例如:在一份烟草公司1977- 1986年的计划文件中写到:“现有证据表明14- 18岁的人群是吸烟人群中在上升的一个部分。如果想要在这个工业中长期保持我们的地位,公司就必须迅速在市场中建立一个新的成功品牌”。影视中的吸烟镜头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大烟草集团向美国和全球青少年促销烟草的主要渠道之一。WHO指出:在电影中吸烟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为它是一种有力的促销手段,不但鼓励孩子开始吸烟,且帮助强化烟草公司的市场形象。2003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定为“无烟影视及时尚”。抓了解,韩国明星安在旭在MBC电视连续剧妈妈呀,姐姐呀中出现356次吸烟场景;刘德华在KBS电视连续剧承诺中出现355次吸烟场景;金炳世在SBS电视连续剧饶恕中出现318次吸烟场景。电影电视镜头中频频出现吸烟镜头,是如今青少年吸烟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第4章 青少年控烟的策略青少年是我国控烟上作的重点人群,因为控制青少年吸烟成效最大,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控烟,能有效地减轻戒烟带来的痛苦和降低实施控烟的成本。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控烟教育的主要场所,富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实施将对全国青少年控烟乃至整个社会的控烟上作带来重要影响。控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靠政府、卫生部门、各学术组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就。4.1教育部门及学校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干预相对较为薄弱。除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宣传外,严格意义上的预防和干预研究还非常少见。这与我国青少年吸烟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是不相符的。今后,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的研究。禁烟的政策法规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生活在有禁止向青少年售烟的地方法规的城市中的青少年比那些生活在没有相应的法规的城市中的青少年明显不容易成为吸烟者(吸烟大于超过100只)。但最近在对22个发达国家从1970到1992年的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只有对烟草广告和促销活动进行全面的禁止时才可能降低吸烟率,而不太严格的法规只有很小的作用或完全没有作用17】。建议教育部门立法,禁止学生吸烟。学校应开展各种形式加强烟草这一健康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控烟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相结合,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把吸烟与否和各种荣誉称号挂钩;同时将控烟教育从学校扩人到所有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近几年来,学校在控烟方而作了一定的努力,但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被调查对象看到教师在学校吸烟的比例达77%。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切实担当起青少年控烟的重任。教师应带头,避兔在学生而前吸烟。宣传吸烟有害健康,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不仅仅是保健课教师的责任,其他教师也应该结合各自的课程,明确告诫学生吸烟的危害性,教授学生拒吸第一支烟。学校对吸烟的学生应加强个别指份和个别行为矫正,并进行心理治疗教育。 4.2 家庭教育 认识到家庭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学机制后,采取打破这一心理学机制平衡的措施,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干预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国外研究提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的行为之间并非单向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今后控烟工作中,应重视建立家庭环境与青少年行为的心理良性循环机制。4.3 戒烟过程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讲,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的一种综合评价,它通过影响吸烟者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动机过程来影响吸烟者行为的形成、发展改变以及保持18】。在很多情况下,吸烟能满足吸烟者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有时会觉得这样很潇洒、或者显得很成熟、很稳重,因而他们的吸烟行为就会加剧。同时,自我效能感也是同伴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作用的中介。4.4 加强戒烟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很多青少年吸烟的感觉不是很好,他们多数认为吸烟不是一件很享受的事,许多人有吸烟的习惯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不经过学习,他们不仅不会喜欢抽烟,而且连把烟吸进去都难以做到。而大学生对吸烟的喜好,一部分原因是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或者叫条件反射,比如心情不好就想吸烟,上网就想吸烟,饭后就得吸烟,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形成精神心理反应。大学生吸烟实际上是心瘾,是一种习得的条件反射。因此,我们可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来帮助大学生破坏这种消极的条件反射。第5章 结论总之,吸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禁止青少年吸烟,不仅仅是家长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理应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真实效果。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国青少年吸烟的因素不完全与西方国家相同。只有针对我国人群吸烟行为形成的特点,找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特点的控烟策略和干预方法,才能降低青少年的吸烟率,从根本上降低我国的吸烟水平。因此,预防、减少或控制青少年吸烟,要从多方面入手,理论结合实际。不管是家庭、学校都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通过增强吸烟有害的感性、理性认识,建立一系列控烟政策法规,并结合心理学治疗方法如厌恶疗法等,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支持吸烟的态度。鉴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吸烟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如何预防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帮助青少年学生养成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仍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1】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83.【2】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三)吸烟、饮酒与易成瘾药物使用情况J.中国校医,2003,17(2):104-107.【3】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92-95【4】胡佩成,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79【5】方晓义.同伴常规压力、直接压力与青少年抽烟、饮酒行为的关系团.心理学报,1994(3):240-246【6】Rose, R.J., & Dick, D.M. (2004/2005). Gene-environment interplay in adolescent drinking behavior. Alcohol Research & Health, 28:222-229.【7】Pietilainen, K. H., Kaprio, J., Borg, P., Plasqui, G., Yki-Jarvinen, H., Kujala,U. M. et al. (2008).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obesity: a vicious circle.Obesity, 16, 409-414.【8】Martin, N. G., Boomsma, D. I., & Machin, G. (1997). A Twin-prongedattack on complex traits. Nature Genetics, 17, 387-392.【9】Dick, D. M., Rose, R. J. & Kaprio, J. (2006). The next challenge for psychiatric genetics: Characterizing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identified genes. Annals of Clinical Psychiatry, 18: 223-231.【10】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心理学报J2001,33(3): 244-250.【11】Harden, K.P., Hill, J.E., Turkheimer, E. & Emery, R.E. (2008). 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peer effects on adolescent alcohol use and tobacco use. Behavior Genetics, 38: 339-347.【12】林丹华,方晓义.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心理健康与发展,2001(4):28-33【13】Shanahan, M.J. & Hofer, S.M. (2005). Social context in gene-environmentinteraction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ERIES B,60-B, (Special Issue I), 65-76.【14】吴荣先,Rooald F,Levant,AL Sellers.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1,24(3):365-366.【15】创建无烟环境享受健康生活- 2007 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 节选) R .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2007, 2( 2) : 36-40.【16】McGue, M., Sharma, A. & Benson, P. (1996). Parent and sibling influenceson adolescent alcohol use and misuse: Evidence from a U.S. adoption cohort.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57:8-18.【17】Caspi, A., McLay, J., Moffitt, T.E., Mill, J., Marin, J., Craig, I.E. et al (2002). Role of genotype in the cycle of viol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 Science, 297: 851-854.【18】仲学峰青少年吸烟的多维因素及干预对策.卫生软科学20000,【19】李茳, 李晓春, 刘柏椿, 等. 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 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 23( 4) : 294- 295.【20】贺兆涛, 丛中, 张峰. 大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分析. 中国行为科学医学, 2000, 9 ( 3) : 224 - 225.【21】芮光来. 某医学院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 (3) : 238.【22】印爱平, 贺尚荣, 王博恺. 男性大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访谈结果及分析.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8, 25( 6 ): 345- 347【23】邱广艳. 承德市大学生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23(3) : 268- 269.【24】李庆国. 男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分析. 医药论坛, 2007, 28 (5) : 62-63.【25】杨建文. 大学生吸烟状况及成因的调查分析. 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 (14):85-86.【26】富兰克林. 青春期吸烟易患哮喘J. 中外健康文摘,2007(8).【27】梁有华. 校园小烟民令人担忧N. 南方日报,20010706.【28】郑厚成.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卫生部.2008 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20080612.【30】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烟草流行病EB/OL., 2008-07-20.【31】李慧民. 吸烟饮酒行为与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4) : 389- 390.【32】李恂, 董丽君, 杨楠, 等. 中学生吸烟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 9) : 782- 785.【33】黄少丹, 李克. 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疾病监测,2005, 20 ( 4) : 211 - 213.【34】李欢宁.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J. 考试周刊,2009(36) .【35】方丽英.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36】DiFranza, J.R., Savageau, J.A., Fletcher, K., OLoughlin, J., Pbert, L.,Ockene, J.K., McNeill, A.D., Hazelton, J., Friedman, K., Dussault, G.,Wood, C. & Wellman, R.J. (2007). Symptoms of tobacco dependence after brief intermittent use: the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Nicotine Dependence in Youth-2 study. Archives Pediatric & Adolescent Medicine, 161:704-10.【37】史慧静,安爱华,王萍萍,等.青春期性发育对育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4):267致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