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下农村电力消费研究】(DOC 52页).doc_第1页
【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下农村电力消费研究】(DOC 52页).doc_第2页
【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下农村电力消费研究】(DOC 52页).doc_第3页
【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下农村电力消费研究】(DOC 52页).doc_第4页
【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下农村电力消费研究】(DOC 52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下农村电力消费研究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 引言11.1论文提出的背景及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状况21.3论文研究的内容3第二章 全面小康社会概述52.1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52.2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52.3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6第三章 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及电力消费结构现状83.1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83.2 河北省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现状12 3.2.1 农村电力消费结构分类12 3.2.2 河北省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现状143.3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电力消费结构关系21 3.3.1农村经济发展与电力消费结构关系21 3.3.2人口增长及城镇化与农村电力消费结构关系23 3.3.3居民收入水平与农村电力消费结构关系24第四章 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电力消费结构预测264.1预测方法选择的依据26 4.1.1几种预测方法的比较26 4.1.2选择灰色预测技术的原因26 4.1.3灰色预测技术介绍274.2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电力消费结构预测284.3预测结果与全面小康目标的关系分析30 4.3.1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30 4.3.2工业用电31 4.3.3居民生活用电34 4.3.4其他用电34 4.3.5用电总量35第五章 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36 5.1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的因素365.1.1电价水平365.1.2电网建设与改造365.1.3其他能源的价格与家用电器产品价格375.1.4居民消费观念375.1.5需求侧管理385.1.6技术进步385.1.7气候38 5.2对策建议38第六章 结论41参考文献 42致 谢44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5摘 要论文选题来自于省部级课题“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下农村电力消费研究”,主要对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电力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与预测。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纲要,以及历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数据和农村电力消费数据,对河北省农村电力消费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到了影响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的多个因素,重点分析了各因素对电力消费结构的影响。在比较几种预测方法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灰色预测技术,对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电力消费结构进行了预测,并根据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修正了预测值,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对制订可行的电力发展规划方案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电力消费结构,全面小康社会,预测,灰色预测技术 ABSTRACTThe thesis title selected comes from the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 subject research on rural area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i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of Hebei province,analyzed and forecasted rural area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of Hebei province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struggle objective put forward by the 16th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ilding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development outline of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the data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these years,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to rural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of Hebei province have been analyzed, and found a lot of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rural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n analyzed these factors impact on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It used gray forecasting technology to forecast rural area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of Hebei province, then revised the forecasting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struggle objective of Hebei province building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and gave some advice at last, had reference meaning for making the feasible development plan scheme of electric power.Cui Yuan-jian (Technology Economy & Management)Directed by prof. Wang Jing-minKEY WORDS: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Forecast, Gray forecasting technology第一章 引言1.1论文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发展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又都在农村。我国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认识农民问题、研究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增长,电力工业得到了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领先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农村用电是整个国民经济及全社会用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电气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电力更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电网的建设必须在技术、经济、结构各方面都适应全面小康水平的要求。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这在农村地区显得尤其突出。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的经济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农村电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的用电结构中,乡镇企业用电已经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用电,成为农村电力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用户。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家庭住房面积逐年增大,家用电器拥有率逐年提高,空调、电脑等已开始进入农民农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指标也在逐年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农村社会面貌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体制改革卓有成效,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与此相适应,我国农村电力消费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村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更加旺盛,农村居民的用电意识更加强烈,农村电力市场的发展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以上原因,研究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电力消费水平与结构非常必要。作为导师主持的河北省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电力消费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论文的研究定位在河北省范围内。但是,通过结合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河北省未来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的电力消费结构,并进行合理的预测,其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作为指导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电网建设、管理计划与规划的参考依据,为农电部门合理部署全面小康水平的农网建设及标准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与全面小康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电网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1.2国内外研究状况把小康社会和电力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也有不少人做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李京文、冉莹1996年主持的电力工业部规划设计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承担的“中国2000年达到小康社会与2010年富裕小康社会的用电水平研究”课题(参见电力与发展李京文、冉莹主编,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是围绕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及富裕社会标准以及居民生活用电标准、合理的用电结构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制定电力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福建省电力消费需求的趋势分析(苏泽雄著,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2年第1期),根据福建省1987年-1997年三大产业的经济数据和用电数据,通过对该省电力消费结构的分析,采用灰色预测技术模型,较好地预测了该省未来电力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结构,为该省制定可行的电力发展规划方案奠定了基础。上海市电力消费与需求预测浅析(周宏等著,预测,2000年第4期),根据上海市1990年-1997年经济数据和用电数据,对上海市的用电结构及用电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到了影响该市电力增长的原因,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灰色关联多因子模型对今后10年上海市的电力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出了上海市今后10年的用电趋势。南京市电力需求现状分析及预测(姜勇等著,中国能源,2001年第11期),分析了南京市全社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一些典型行业,例如化工、冶金、商贸等行业的电力供需现状,讨论了1993年-1999年七来用电量、电力峰谷差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南京市用电量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用经过改进的电力弹性系数法和曲线拟合法对南京未来五年的用电需求、峰谷差等做出了预测。以上研究集中在全国或某地区整体的电力消费情况,都没有涉及到全面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农村电力消费结构情况,并且不够系统。本文将通过分析河北省农村地区历年的经济发展和电力消费现状,选择并应用科学、成熟的方法预测全面小康社会下河北省的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状况。1.3论文研究的内容论文在系统全面地查询国内外学者研究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借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基础上,具体地描述了河北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形态。通过大量收集的调研数据,研究农林牧渔水利业发展变化与电力发展的关系,农村地区工业与电力发展的关系,农民收入、消费等因素与居民生活电力消费的关系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与其他电力消费的关系,最后选择并应用科学、成熟的预测方法预测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下的农村电力消费结构。1.3.1河北省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预测农林牧渔水利业,即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根据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这必定会引起河北省农业用电的变化。因此,对2010年和2020年河北省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电力消费水平和特性的分析预测应作为研究内容之一。1.3.2河北省农村工业电力消费预测全面小康建设必然会促进河北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面对市场经济在竞争中求生存的冲击,河北省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必然更加合理。农村乡镇企业和县城工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的经济振兴作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农村电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对河北省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和结构变化引起的电力消费结构变化进行预测是非常必要的。1.3.3河北省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用电水平预测到2020年,河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元以上,农村居民家用电器普及率和住房质量都会大大提高,这对促进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与收入、城镇化水平等多项指标的关系,分析和预测2010年和2020年河北省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用电水平和特性是非常必要的。1.3.4河北省农村地区其他电力消费预测 随着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社区环境设施将得以改善,第三产业用电必定飞速发展,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变化将会非常明显,其他用电所占比重必然越来越大。因此,对2010年和2020年河北省农村地区其他电力消费水平和特性的分析预测应作为研究内容之一。1.3.5河北省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综合研究根据上述四方面预测的结果,分析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地区电力消费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比现今农村地区的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建议,以适用全面小康水平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供应的要求,进而支持和促进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第二章 全面小康社会概述2.1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小康是典型的中国化的概念,是指温饱有余、但还不富裕的社会形态,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到2000年为止,中国已有96%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但是这种小康生活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讲的“小康”有两重含义:一是小康覆盖的全面,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是建设领域的全面,不仅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全民共享、全面进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用十六大报告的原话来说,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2.2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一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三是农村居民农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年平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可超过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医生数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可以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95%。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2.3河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河北省准备从现在起到2020的,经过十年到二十年的奋斗,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省人民过上经济更加发达、精神更加充实、环境更加舒适、发展更加全面的小康生活。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总体目标,河北省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发展纲要(初稿):第一步:从2003年到2005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所有制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重点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取得明显成效,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绝对贫困基本消除,总体小康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8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40无,327万贫因人口解决温饱。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60%,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第二步,从2006年到2010年,加快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力争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两位数以上增长,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重大结构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基本解决,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消费结构从以满足生存性的需要为主向以满足发展性需要为主转变,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更加得到保障。就业矛盾缓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人均达到14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城镇化水平达到37%。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0%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这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向纵深发展的十年,在各个地区先后达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全省建设成经济繁荣昌盛、民主法制健全、社会文明诚信、人民富裕安康、环境优美和谐的小康社会,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河北省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人均达到30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0%左右。服务业比重达到46%。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学入学率达到20%左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9%。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第三章 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及电力消费结构现状3.1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中环京、津两市,西倚太行山与山西交界,北枕燕山与内蒙、辽宁接壤,南连山东、河南两省,东临渤海。河北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北京、天津的门户,是首都北京联系全国的必经之地,是东北地区联系各省市的便捷要道,也是山西、内蒙古及西北各省区北方出海的通道。河北省现辖11个设区市,包括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衡水、邯郸、保定、邢台、沧州、张家口、承德。市下辖172个县(市、区),省会石家庄。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6699万,人口密度356.9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比较密集的省份之一。(注:论文提到的农村即县及县以下,包括农村和县城两个部分。本章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电力公司全国农村电气化综合统计年报汇编、河北省电力公司河北省农电统计分析资料(1986年度-2002年度),其中工、农业总产值数据全部为现价,即没有考虑物价上涨因素。)表3-1 1990年-200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有关指标年份农村总人口(人)农业人口(人)农业人口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工业总产值比重农业总产值比重199054167352496576020.916744621.679186650520915139774990.5670350.432965199155927589515083960.920984657.38101753546351748.43823605.90.6242290.375771199257094241522309390.91482682.48112170007225322.339916780.644140.35586199357730818522888890.905736803.8015270652104808804789772.20.6863410.313659199458017214524707880.90441107.2518687662134950985192563.70.7221390.277861199558470007527242580.9017321668.73286526032065307279995310.720810.27919199658840598525249070.8926642054.954083889328417073124218200.6958340.304166199759889302526040890.8783552286.015702259542472510145500850.7448360.255164199859477603526565580.8853172405.327125880053771184174876160.754590.24541199959307881527152730.8888412441.507632069958402208179184910.7652210.234779200059415587526408850.8859782478.867510568157411750176939310.7644130.235587200160179842528466940.8781462603.608390502566944801169602240.7978640.202136200260370528526788700.8725938422157865280719189408590.7751070.224893 图3-1 1990年-2002年河北省农村农业人口比重表3-2 2000年农村地区人口有关指标比较地区总人口(人)位次农业人口(人)位次比重(%)全国112943309090740810980.34河北59415587752640885488.60浙江410763003519793385.69广东683731334927228072.06由以上图表可知,河北省农村地区总人口排全国第七位,农业人口排全国第四位,农村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农村地区总人口比重达到88.6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26个百分点,远高于广东省的水平。农业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91.67%下降为2002年的87.3%,减少4.37个百分点,比重不断降低,但是农业人口比重仍然很高。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又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表3-3 2000年城镇化率比较地区城镇化率(%)位次全国36.2河北26.0826浙江48.678广东554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城镇化率很低,远低于浙江省、广东省,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0.12个百分点。所以,河北省要在2010实现城镇化率37%、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50%的奋斗目标,需要在未来的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加大发展的力度。分析农民纯收入、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便于对比和直观的反映变化速度,在此采用无量纲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将表3-1所列的相关数据无量纲化,即以1990年的农民纯收入、农村工农业产值作为基础数值1,其他各年的绝对量分别除以1990年的绝对量。各相应年份的农民纯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无量纲数据如图3-2、图3-3所示。图3-2 1990年-2001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无量纲曲线表3-4 1990年、2001年农民纯收入比较 地区1990年收入(元)2001年收入(元) 增长倍数增长速度(%)全国686.312366.403.448011.91河北621.672603.604.188113.91浙江4582.34广东3769.39 从图3-2、表3-4可以看出,1990年-2001年,河北省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增长速度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但比浙江省、广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在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河北省要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图3-3 1990年-2002年河北省农村工、农业总产值无量纲曲线 图3-4 1990年-2002河北省农村工、农业总产值比重表3-5 1990年、2002年河北省农村工、农业总产值比较1990年产值(万元)比重(%)2002年产值(万元)比重(%)全国位次增长倍数年均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397749943.31894085922.54.76213.89工业总产值520915156.76528071977.5712.53223.45工农业总产值91866508422157879.16820.28分析以上图、表可以知道,1990年-2002年,河北省农村地区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远高于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5209151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65280719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45%,所占比重从56.7%上升到77.5%,上升20.8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也获得了比较快的增长,从1990年的3977499万元增长到了2002年的18940859万元,虽然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89%。但是由于工业总产值以更高的速度发展,所以其所占的比重从43.3%下降为22.5%,下降20.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总趋势下降。表3-6 农村工农业总产值比较 单位:%地区2000年工业总产值比重2000年农业总产值比重1990年-200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990年-2000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全国77.1822.8223.7512.13河北76.4423.5627.1216.10浙江91.288.7228.2513.34广东85.914.125.1413.72 (其中广东省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991年-2000年数值)通过比较全国、河北省、浙江省、广东省的1990年-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发展情况,可以知道,尽管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增长速度很高,但是其农村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仍远低于浙江省、广东省的水平,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浙江省、广东省的城镇化水平很高,农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只占其全社会总产值的很小一部分。这说明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该省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能否实现河北省的全面小康目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是重中之重,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3.2 河北省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现状3.2.1 农村电力消费结构分类农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名称是由其服务对象决定的,农村电力是指供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力。农村电力网一般是指为农村供电的110KV及以下的电网,农电以县供电企业为基本单元,其经营范围为县及县以下电网所覆盖的营业区域。农电工作是指对农村电力的建设、生产和使用活动的管理,其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地区用上电、有电用、用好电、用上价格合理的电,使农电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村地区电力消费统计分为县城和农村两部分,统称为县及县以下用电。这两部分增长速度相近,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按1987年水利电力部(87)水电农电字第20号文的规定:县城用电量包括县城工业、县城居民生活、县城其他用电量;农村用电量包括排灌、生产、农副加工、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生活、农村其他用电量一共9类用电量统计。其中的排灌用电量是指在农、林、牧、渔、水利业中的排涝灌溉所用电量。生产用电量是指在农、林、牧、渔及水利业生产过程中的用电量,如:大田作物及果树、蔬菜、瓜果的育秧、育苗用电量,植树造林及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采集用电量,对猪、牛、羊、鸡、鸭、蜂、蚕等的饲养和放牧的用电量,从事海水、内陆水域进行鱼、虾、蟹、贝类、藻类等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及捕捞用电量,从事水库、堤坝、闸涵、防洪除涝等水利设施和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以及水利设备施工作业单位、水土保持单位等的用电量。农副加工用电量是指对农产品和采集品进行初步、简单的加工,但又够不上乡镇工业条件的加工用电量,如:饲养加工、碾米磨粉坊、豆腐坊、粉丝粉条坊、苇席、竹藤、草编织、挑花、刺绣、绳索、渔网、初洗羊毛、脱粒、扬场、轧花、蛋品制作等加工用电量。乡镇工业用电量是指具备四个工业条件的工业生产用电量,4个条件是:(1)有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生产组织、场所、生产设备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2)常年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或从事季节性生产年开工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3)具备独立核算的条件,或虽非独立核算单位,但是有单独的账目,能够同农业及其他生产行业分开核算的;(4)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了营业执照的,个体户、专业户,联营办工业要满足(1)(2)(4)三个条件,也计在乡镇工业用电量之内。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是指乡及农村的居民生活照明、家用电器等的用电量。农村其他用电量是指不能列入以上各类用电量之内的其他农村用电量,如:乡及以下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卫生、邮电通讯、储蓄所、信用社、供销社等的用电量。县城工业用电量是指县级所属各部门办的工业用电量,包括合资及外资企业。县城居民生活用电量是指县城的居民生活照明、家用电器等的用电量。县城其他用电量是指县城不能列入县城居民生活用电量、县城工业用电量的其他县城用电量,如:县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卫生、邮电通讯、银行等的用电量。在1987年以前的农村用电量构成分类,虽未作严格规定,但按农村用电发展情况也基本上是在上述这些用电量的范围以内。从1998年开始,农村用电量中,生产用电量和农副业用电量综合成副业及生产用电量进行统计。参考中国农电大市场(中国农电大市场编委会编,李振生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对农村地区(即县及县以下)的电力消费结构分类,论文将农村地区电力消费分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居民生活、其他四类用电量,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包括农村排灌、生产、农副加工用电量三个部分;工业用电量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县城工业用电量两个部分;居民生活用电量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县城居民生活用电量两部分;其他用电量包括农村其他用电量、县城其他用电量两部分。农村地区电力消费结构分类见表3-7。表3-7 农村地区电力消费结构分类农村地区用电量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居民生活用电量其他用电量农村排灌用电量农业生产用电量农副加工用电量乡镇企业用电量县城工业用电量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县城居民生活用电量农村其他用电量县城其他用电量3.2.2 河北省农村电力消费结构现状表3-8 1986年-2002年河北省农村电力消费数据 单位:亿千瓦时年份排灌生产农副加工乡镇企业农村其他农村居民生活县办工业县城其他县城居民生活198625.012.916.2413.520.956.2727.712.372.77198723.052.366.9215.041.367.7633.524.032.92198824.241.956.7317.331.413.581989618.582.479.8741.76.074.1199022.043.157.7617.372.2712.6945.286.125.04199126.623.278.0421.752.3315.4752.576.965.57199233.673.689.7326.553.5917.7359.026.186.61199332.834.1311.0830.242.8322.0761.416.738.04199434.449.535.12.826.464.613.19.319953641041.7531.275.512.710.3199640.813.9910.4947.25.335.5982.9312.1411.71199751.933.911.0850.485.3340.8684.7713.7613.69199852.6915.32545.7843.3192.518.7414.87199962.9816.9862.236.3647.0899.4511.116.94200064.517.370.135.9750.58111.9211.8917.7200174.2116.2480.467.2857.11119.918.1115.42200285.4415.3891.837.9761.54140.5219.6819.2表3-9 河北省农村典型年用电量比重 单位:%时间19861990199520002002排灌45.5633.7628.0230.9432.59农副业生产16.6716.7110.898.305.87乡镇企业24.6326.6132.4533.6435.03居民生活11.4223.7024.2824.2623.47其他1.733.573.892.863.04如表3-9 所示,随着河北省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用电以排灌用电为主转变为乡镇企业、排灌、居民生活用电三足鼎立的局面。农村用电量中,排灌、农副业及生产、乡镇企业、居民生活用电由1986年的45.5%、16.67%、24.63%、11.42%转变为2002年的32.59%、5.87%、35.03%、23.47%。乡镇企业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