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讲究文采教案.docx_第1页
九上语文讲究文采教案.docx_第2页
九上语文讲究文采教案.docx_第3页
九上语文讲究文采教案.docx_第4页
九上语文讲究文采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上语文讲究文采教案【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投影仪,小黑板,录音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2、雨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2初反复朗诵,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 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2联想想像法。 3评析欣赏法。4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篇二:九年级上教案】 1.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 点; 3、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4.学习情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沁园春 莽莽 妖娆 分外 稍逊 数风流人物 今朝 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折腰 : 妖娆:文采: 风流人物 : 3.读课文,理解本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4.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上片侧重哪种表达方式?下片呢? 课堂探究 5.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上片分为三个层次 6. 你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豪迈,奋发的气势?为什么? 7.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 8.试归纳文章主题 9.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句中指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3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依次写出“秦皇汉 武” ,“唐宗宋祖”的姓名、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5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 2.雨说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 )禁( )锢( ) 留滞( ) 喑( )哑( ) 襁( )褓(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留滞:喑哑: 襁褓: 忍冬:洗礼: 1. 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2. 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句,仔细体味: 课堂探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2.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色? 3.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4.朗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1.选诗的第三节与第一节 有什么关系? (2.选诗的第二节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该怎样理解这一诗句? (3.选诗的第二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5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6.文中五次用“雨说”作为提示语有什么好处?(7这首诗采用第几人称?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8“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句中的“旗子” “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 (9春雨到来的前后,大地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吗 ? 3.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诗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 凝望 安慰 朦胧 静谧 憧憬 2、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 ,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 ,而是 3、 细细品味,诗人反复咏叹星星,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歌用 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 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课堂探究 5、“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6、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7、这首抒情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8、阅读下面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1以上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它们属于句式,各引出的是修辞法 (2 以上三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请具体概括各节诗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 识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 )信 颤( )抖 深邃( ) 昏晕( ) 2.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课堂探究 3.蝈蝈和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4. 读夜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5. 蝈蝈与蛐蛐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6感情品读夜,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7阅读课文夜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4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5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5.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 3.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 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亵()渎 强聒( )不舍 佝( )偻() 承蜩( ) 2.解释: 断章取义 亵渎强聒不舍 课堂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 2. 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3. 第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文章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5. 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6.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篇三:语文九年级上册谈读书优秀实用教案+实录+反思】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执教教师:鮀浦中学谢白雪 2009年10月19日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点拨示例:(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1、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 2、读书的方法比喻论证3、读书的作用举例论证谈读书课堂实录 鮀浦中学:谢白雪 教师导入新课: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