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嘎达梅林 ,图画展览会 音乐教案 莲 山课件 m 课题: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 课型:欣赏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标题音乐,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 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2 / 10 教学重点:欣赏交响音诗和音画 教学难点:在唱好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基础上,即兴用弹舌模仿马队和驼铃声的节奏。 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光盘、钢琴 课前分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两个主题是不同民族风格的两段旋律,要求学生唱熟这两个主题,有助于欣赏作品及感受这两种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在聆听嘎达梅林前可先让学生唱唱歌曲嘎达梅林,加深对 音乐的体验。图画展览会中的三个段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各种手段多听几次,以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如:做漫步走动、作简笔画等。在聆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活动。此外,须要求学生背唱漫步主题。结合聆听三首乐曲,使学生对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标题音乐逐渐感兴趣。 教学过程: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1880 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 25 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 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 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3 / 10 逐渐获得广泛的传播。 1881 年夏天,当鲍罗丁在魏玛同李斯特重逢时,由于李斯特特别喜欢这首乐曲,鲍罗丁便把它题献给了李斯特。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 “ 标题 ” 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着下面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用以解释作品的内容: 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 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商队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的安详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失在远方。 ” 乐曲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广袤荒漠中的生活画面。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轻轻地、持续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乐,并在乐曲进行中反复地出现,从而使人联想到大草原空旷的景色。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 随后,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又响起了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这一主题渐渐增强力度,仿佛商队渐渐走近。经过多次反复后,形成宏大声 势。接着,乐曲再现草原的背景音响和马蹄声,东方音调的旋律也再次轻轻出现。这两支旋律在不同声4 / 10 部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后,这友谊的乐声逐渐减弱,商队慢慢地走远,草原又是一片寂静 鲍罗丁 (1833 1887)俄国作曲家、化学家。生于圣彼得堡。从小勤奋好学,醉心于音乐与化学。 1856 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医学院。 25 岁获医学博士。 31 岁任医学教授。 1872 1887年创办圣彼得堡女子医科大学。他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 1862 年结识了巴拉 基列夫等人,并听从他们的劝告而从事音乐的创作,成为 “ 强力集团 ” 的成员也是重要原因。鲍罗丁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在歌剧、交响乐和室内乐方面均留下了典范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乐第二交响曲,以及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鲍罗丁的创作吸取了俄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广阔胸襟。 嘎达梅林 辛沪光作于 1956 年。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 向封 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民歌风格的主题展示了草原的辽阔优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嘎达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号召5 / 10 人民起来战斗,反抗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的行径。 交响诗的引子由双簧管奏出。它展现了一派辽阔草原的壮美图景,也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是处在安详、宁静的氛围之中的:突然听到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一段阴森暴戾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接下去由小号奏出第二主题。它表现了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 像激怒的浪潮一般起来反抗:乐曲的中部表现了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主题充满了乐观的气息 (由单簧管奏出 ): 最后,铜管乐器奏出悲壮而沉痛的音响,表现人民对英雄的哀悼。中提琴在弦乐那颤抖、悲泣的音调伴奏下,奏出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这个主题逐渐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声中结束全曲。 辛沪光( 1933 )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 1951 年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古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 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成名。主 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间音乐,熟悉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所以,其作品大多都富于内蒙古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6 / 10 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图画展览会 图画展览会是 1874 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 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哈特曼从国外深造回来后,致力于研究和创造一种能够把古老的农村建筑同现代的要求统一起来的新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出于共同的斗争目标,哈特曼同穆索尔斯基、斯塔索夫关系十分亲密。由于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哈特曼在 39 岁时突然死去。此后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术学院举行了哈特曼的速写、水彩画和舞台设计图等美术作品纪念展览。穆索尔斯基参观哈特曼的纪念展览会后不久,又从展品中选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了一套钢琴曲,叫做图画展览会。他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自 己的全部哀思和热情,写作时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几乎是一挥而就。他的这套作品的钢琴写法文采斐然,表现了他的自成一家的特色。在用音乐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这部作品足以称为一个辉煌的范例。它引起了很多行家的注意和研究。其管弦乐改编曲至少有 5种。其中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的一种最为出色和广为流传。 全曲共分十段。它们分别是: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的花园、牛车、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两个犹7 / 10 太人、李莫日市场、墓穴、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 每一段乐曲描绘 一个特定的景物,而整个作品则用一个叫做 “ 漫步 ” 的主题贯串和统一起来。这个主题是从哈特曼绘画中获得的灵感写出的。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好像是穆索尔斯基自己,可能还有斯塔索夫,以及哈特曼的朋友们,在展览会的观众面前走来走去。这个主题在乐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整套乐曲的基础。这个主题不论在音调、节奏、和弦连接以及整个表达方式上,都可以看出它同俄罗斯民间歌曲之间保持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1牛车 见的笨重而简陋的大货车蹒跚而过,这就是乐曲所要描绘的另一幅风俗性 画面。乐队中低声部的缓慢而沉重的和弦式进行,表现出这沉重的牛车在不胜负担似地艰难行进,而在这背景上由大号奏出的一支驾车人之歌,用悲戚的音调表达着农民对他们不自由的生活和没有欢乐的艰苦劳动的悲痛感受: 始,好像这负重的牛车从远处慢慢走过来。当音乐到达高潮时,又如牛车已经走到听者跟前似的。这时候还可以听到小鼓模仿牛车的吱吱呷呷声。后来,这驾车人之歌的余音又在8 / 10 带弱音器的法国号和低音单簧管上闪现,最后便在远处慢慢地消逝。 2两个犹太人 和什缪耶尔都是哈特曼在 1868 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这两个犹太人,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羸弱、消瘦、哀怨,几乎是哭丧的样子。他们本来是哈特曼的两幅互不相干的肖像画中的人物,但在穆索尔斯基的这段乐曲中却聚在一起,相互交谈,相互对照。这两个人物各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心理刻画既深刻又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穆索尔斯基用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减缓的速度,结合着每一个旋律音的意味深长的加重来表现它,好像这个人打着各种手势,比手划脚地不 知是在威吓,还是在劝说什么人似的。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的齐奏奏出: 神经质,在富人面前声音颤抖,曲意逢迎。由加弱音器的小号来演奏。 这两个主题都有犹太歌曲的一些特点。它们在各自的陈述之后便交织在一起。其中,穷人的主题动机屡次被粗暴地打断,并被抛弃一旁,而富人的主题终于占据优势。 3基辅大门 9 / 10 建筑风格,并有很多民族色彩的装饰,城门同教堂毗连。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乐曲很好地表达出画面的基本 内容。它包含三个互为对比的形象: 魄。管乐器的合奏强调出它所特有的这一气质: 祷。因为在图画中,除了城市外,还有一座教堂。作曲家在这里用音乐来描绘教堂里传出的唱诗声和祈祷声,且在这里表示对亡友的哀思。 主题。鸣钟是古俄罗斯庆典仪式不可缺少的内容,乐曲中的钟声热烈辉煌,表现了古俄罗斯首都基辅的节日气氛。最后,在尾声中,城门的主题越来越辉煌,呈现出全民欢 腾的壮丽景象。 穆索尔斯基 (1839 1881)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5 岁开始学习钢琴, 9 岁能当众演奏协奏曲, 13 岁进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他在军队里当军官,并参加了“强力集团”的活动。在 1858 年,终于决定献身于音乐事业而脱离军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作: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万斯基乱党、索罗钦斯克集市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他创作的大量歌曲,1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