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2、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2.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3. 教学用具 多媒体4. 标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今天我们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2、志贺直哉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3、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郁达夫直哉的父亲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功利主义者,他不能容忍儿子倡导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他坚决反对直哉上大学时提出和家里的女佣C结婚,并强行将二人拆散;也不同意资助儿子出作品集,1912年,直哉正式与父亲断绝关系,1917年,重归和睦。直哉一直关心社会事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沉默,以示对战争的抗议。战后才重新开展社会活动和创作活动。是少数有良知的、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日本文艺家。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清兵卫)痴迷葫芦(发生),(清兵卫)发现葫芦(发展),(教员)没收葫芦(高潮),(父亲)砸碎葫芦(高潮),(校役)卖葫芦(商人)高价转卖葫芦(第二高潮)(清兵卫)开始绘画(结局)5、解题,分析文本清兵卫(痴迷)葫芦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一个细节描写是什么?(错把别人的秃头认作葫芦)6、品读课文情节26段均以“清兵卫”或“他”来领起,属于典型的叙述段落,分别从五个角度来叙述清兵卫是如何“热衷于葫芦”的事迹。2:清兵卫玩葫芦、加工葫芦。3:清兵卫错看葫芦。4:顺理成章地写他看得多,看得“呆呆地”5:收拾葫芦、藏葫芦、看葫芦的一系列动作6:“所有的葫芦,也许已被他一一看过了”7、情节的摇摆可见,第2、5段间,第3、4、6段间其实是有承接关系的。最基本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写如何收拾葫芦,随后跟一段最有趣、最生动的信息(第3段),紧随其后,把看葫芦的信息加以拓展,但并不说完,而是另起一段详细交代清兵卫收拾葫芦,对前面说他收拾葫芦的第2段进行补充,然后才以“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来对前面的信息做个收束。不枝不蔓,却又有所摇摆。8、品读课文情节P65最后几段,具体写清兵卫买葫芦的细节。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本部分采用了何种手法?神情、动作、语言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心理?看到珍贵的葫芦激动万分,急于得到,惟恐失去故事中的清兵卫因此遭遇了什么呢?教员没收、父亲打骂和葫芦们的粉碎葫芦最终的命运如何?被卖到六百块的高价这说明了什么?是对清兵卫的爱好的肯定,也是对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9、情节的摇摆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被发现后,没有马上叙述其结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小说中的云右卫门是一个表演歌颂武士道的演员。作者在此暗含了对武士道精神的某种嘲讽。如此宕开一笔,使悲剧的气氛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教员家访,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只管自己教训,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听闻教员来访的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注意到那些葫芦,非常粗暴地“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的慧眼独具,并未给自己带来任何幸福,却造就了校役和古董店老板这两个市侩人物的超额利润,既有对这样的人的讽刺,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10、矛盾的分析第七段可看成一个过渡的段落,承接上几段叙述清兵卫爱好葫芦,引出客人对他的一句评论,很自然地进入下面的场景描写。这个场景展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可分两层)1、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共生体)2、清兵卫独到眼光与世俗常人眼光间的矛盾11、人物的解读清兵卫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亲爱不爱他?为什么?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面对家人和教员的打压,清兵卫有哪些表现?你觉得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清兵卫面对长辈的蛮横干涉、打击时表现出的克制、无助、逆来顺受的“软弱”,更反衬出外力的蛮横与粗暴,令人同情主人公遭遇,产生对威严的长辈教育方式的深沉思考和对强权的愤恨。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关于他的新爱好,我们来猜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的?如此安排结局,用意何在?就内容、主题而言: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可激发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就结构而言呼应开头。12、主题探究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和炼金术士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与牧羊少年对宝藏的执著,是一实一虚的,一个从普通生活场景来写,一个从奇幻故事来写,都具有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13、更深涵义?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14、知人论世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