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略论我国民商法中的诉讼时效的完善 姓名: 顾旭旦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法 学 班级: 法学22班 学号: 2262226 指导教师: 周中建 职称: 副教授 2006年5月15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10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 1一、时效-期间 2(一)何谓时效2(二)时效制度的立法宗旨2二、我国的诉讼时效期间是否合理2(一)从我国诉讼时效制定的角度来看2(二)从法的本土化角度来看3(三)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4(四)从公正和秩序的价值角度来看4(五)从公正和效率的价值角度来看5(六)从诉讼时效的司法实践角度来看5三、观点小结6致谢7参考文献 7附录A 8略论我国民商法的时效制度的完善人文学院法学22班学生 顾旭旦指导老师 周中建摘要:当前民法典的制定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对于民法典中的各种制度的讨论日渐增多。本文针对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期间问题展开讨论,主要介绍了诉讼时效和期间,并与外国时效制度做了一定比较,并且指出了我国时效期限过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应当在广泛借鉴和参考各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出既有利于维护权利人利益,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关键词:诉讼时效 期间 不合理性 完善 延长The Perfection of Chinese Prescription System of Civil LawStudent majoring in law of class 22 GU Xudan Tutor ZHOU ZhongjianAbstract:Now the enactment of The Civil Code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systems increase day by da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the Limitation of Action of civil procedure, and during this time after introducing lawsuit prescription mainly,it is sure to compare to do with the system of foreign prescription,and point out the length of limitation period of our country passes short problem and reason,and point out on the foundation of drawing lessons and consult the legislation experience form all countries, we should confirm the period of the common negative prescription that is not only advantageous to the creditors right, but also advantageous to the social order, consistenting with the material circumstances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Lawsuit prescription the period Irrationality Perfect Extension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典草案将诉讼时效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两年修改为三年,并对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也做出适当的修改。草案规定,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期间为三年,但下列情形为一年:要求支付旅店、餐饮店、娱乐场所的住宿费、餐饮费、入场费等费用的;要求支付旅客运费的;要求支付受雇人短于三个月期间的劳务报酬的;自然人寄存的小件财物被丢失或者毁损的。诉讼时效期间,上半年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自该年的七月一日起计算;下半年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的,自次年的一月一日起计算。草案同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民事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超过三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药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人身伤害的;医疗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的;环境污染造成人身伤害的;建筑物质量不合格的,但约定的质量保证期长于三十年的,按照其约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被侵害的次年一月一日起计算。期间届满,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草案对现有民商事法律制度中的诉讼时效及其期间做了重大修改,那么诉讼时效具体怎么理解呢?期间又有哪些具体的规定?为什么需要如此修改?这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一、时效-期间(一)何谓时效所谓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期间,而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民事法律制度。根据引起时效发生的事实状态不同及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不同,可将时效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取得时效又称为占有时效,其事实状态为占有他人财产达到法定期限,其法律效果为占有人取得财产所有权。消灭时效又称为诉讼时效,其事实状态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其法律效果是导致权利的丧失或权利效力的减损。时效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在十二铜表法、优世丁尼法典、审判官法等古代巨著中都有记载,后被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民法所继承,只是在立法体例上有所区别。法国、奥地利、日本民法将两者作为统一的时效制度一并规定。而德国、我国台湾地区将取得时效作为所有权的取得方法之一规定于物权编,而将消灭时效列入总则篇。从我国民法通则第七章的规定看,我国立法未设立取得时效制度,仅设立了消灭时效,亦即诉讼时效制度。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分为两种:一是普通诉讼时效。指由民事基本法统一规定的,普遍适用于法律没有做出特殊诉讼时效规定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时效,一般为2年。二是特别诉讼时效。指由民事基本法或特别法就某些民事法律关系规定的短于或长于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的时效。除特别法另有规定外,所有的民事法律关系皆适用普通时效。我国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散见于民商法中,但也可在其他部门法中出现,具体按长短可分为:1年,2年,3年,4年,5年,20年。见附录A(二)时效制度的立法宗旨资本主义时期的各国民法,在立法宗旨上仍坚持遵循罗马法时期所确立的原则并有所发展。在英美法上,时效制度的立法宗旨与大陆法系国家立法宗旨相似,都是为了尊重既有的事实状态,给长久的事实穿上权利的外衣。第一,保证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性,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第二,加速权利的行使。第三,降低诉讼成本,避免年代久远的债务诉讼带来的举证困难问题。二、我国的诉讼时效期间是否合理?本文提出这一问题,意在分析和解决我国立法对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长短的确定。笔者就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从我国诉讼时效制定的角度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什么会制定如此之短的诉讼时效期间?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的诉讼时效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的立法背景正是计划经济较浓的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是一个可控的整体,社会运作受到国家的严密安排并按固有的程式和步骤向既定目标迈进,各种行为及其结果都是可预测的。因此,它排斥一切的不稳定性和不可知性,体现在时效制度上,长时间让某种资源处于不稳定状态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最好像行政命令一样,时效的规定能起到令行禁止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新中国时期的法学理论研究是以吸收和消化前苏联法学的既有理论和成果为起点的。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实际上是照搬前苏联的立法例,前苏联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是3年,而我国的立法片面的认为诉讼时效期间短期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于是搞出一个创世界记录最短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 一直以来,我国学理界认为2年的普通诉讼时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设定的诉讼时效也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运行模式和司法理念。首先,民事权利大多属于个人权利(亦即所谓的私权),其在相当时间内不行使通常并不会损及社会公益。其次,过短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已越来越不利于保护权利人及时主张权利。再次,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使保存证据的手段得到加强,这都是立法者应予注意的实际权衡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诉讼时效在我国就应当适当的延长,这样才有利于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二)从法的本土化角度来看诉讼时效的相对延长,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与国情。中华民族素以无讼为荣,所谓“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孔子也讲“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译注,第1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民间有偿借贷行为发生得越来越多,而很多人对诉讼时效有关法律规定不甚了解,债权得不到清偿时,一再等待、期望,不愿轻易诉诸法律,能不到法院就不到法院,往往是债权到期很长时间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想到请求法律保护,法院审查,超过两年便得不到保护,成为自然债务,这对于债权人来说则是不公正的。由于诉讼时效太短,当债权人的债权无法通过法院的救济实现时,他们很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其目的,甚至做出一些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事来,很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因为当事人在寻求国家公力救济不成之后,公民可能寻求私力救济。法律将这些可能发生的纠纷转移到了社会上,这是法院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功能的丧失。笔者认为2年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从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存在明显不合理:第一,违背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该原则要求义务人应当主动地、积极地、全面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并不是要求义务人在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侵害并主张权利时才被动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无论从时间上、先后顺序上,义务人都应主动地履行义务,权利人只有在义务人消极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时,才会主动主张自己的权利,然而义务人在履行义务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一定的履行期限,权利人与义务人关于履行义务的交涉亦有一个过程,而现行诉讼时效规定的时间仅为2年,明显太短。第二,不利于建立信赖、友谊、亲情的人际关系。当事人之间产生权利义务后,大都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默示状态,债权人对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一种善良的、放松的、期望的等待,很多债权人都希望债务人在双方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履行债务,甚至顾及双方的友谊、情面而不会在短期内以诉讼的方式主张权利。而一般诉讼时效期间规定为2年,如果债权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侵害的2年内不行使诉讼权利,那么后果是丧失了胜诉权,不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这就强迫债权人通过诉讼方法解决纷争,人为地割裂了双方的信赖、友谊、亲情,损害了互帮互爱的传统美德。 第三,不利于惩罚“赖债者”,影响交易安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始阶段,现行民事法律的首先任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交易安全,减少交易风险,建立以诚信为主导的市场经营规则,惩罚“赖债者”与“逃债者”,而不应过分限制权利人主张权利的行使,通过2年诉讼时效的规定使债权人丧失胜诉权。同时,又要考虑到不宜使当事人权利义务处于长期的不确定状态,导致新旧关系重叠,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交易安全,故宜将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延长,使民事法律规范更好地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三)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首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只有2年,特殊情形下只有1年;民法典草案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稍作延长为3年,特殊情形下仍只有1年。这是大大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诉讼时效的规定的,例如罗马帝国晚期诉权的消灭时效一般为30年,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普通时效期间为20年和10年,日本民法规定普通消灭时效期间债权为10年,除所有权外的财产权为20年,我国台湾民法规定为15年,瑞士债务法也规定为10年,而香港法规定,就契据提起诉讼的期限为12年.对此,法学界曾有学者指出:“两年的诉讼时效制度乃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中最失败的一项制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行使权利,法律就使大量的债权债务瞬间归于消灭,无异于在培养强盗。” (对一起借贷纠纷案的评析兼谈我国普通诉讼时效合理性反思,载法学2000年第1期。顾伟强、孙兰)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过于短暂致使权利人未及于行使权利,其权利就已经成为法律不再保护的“裸体权利”。尽管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稳定经济关系、加快经济的流转,各国民法诉讼时效期间有逐渐缩短的趋势。但总的说来,我国2年的诉讼时效仍远比其他国家的诉讼时效要短。甚至只占他国诉讼时效的十分之一。其次,现行的诉讼时效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和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诉讼时效立法相近。同样这样的冲突还表现在秩序与个体自由上面,自由与秩序,无疑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为困惑的一对矛盾,两者的有机协调实在是难乎其难。权利人拥有叫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这是他的自由的表现,权利正是为了保护自由而存在。但是权利人的自由由于秩序的目的而变的不自由,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民法与外国民法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程度的差异。这种时间的差异不就是民法尊重当事人权利的观念的差异吗?不就是维护当事人自由的差异吗?不就是理解民法精神的差异吗?(四)从公正和秩序的价值角度来看依绝对正义的观点使权利人的正当权利由于诉讼时效的经过而不受法律的保护,从而违背法律公平、正义的精神。哈耶克曾说:“所谓秩序,我们将一以贯之地指这样一种事态,其间,无数且各种各样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我们对整体中某个空间部分或某个时间部分所作的了解中学会对其余部分做出正确的预期,或者至少是学会做出颇有希望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第5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哈耶克)我国的诉讼时效是否兼顾了公正与秩序?有学者认为:“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涉讼时效期间仅只2年!事实上,至少就中国国情,对于一般债务人而言,区区2年时间根本不足以构成某种与秩序相关的事实状态。” (价值共识与法律合意,132页,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北京大学法学院编 )因此,2年时间能否形成秩序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时效制度之设,在于尊重久已继承之事实状态,即在于社会秩序之维持。但片面追求秩序并不是法律的唯一价值,并不是秩序的稳定就意味着法律的有效实现。我国民法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即使有效的保护了现存的法律秩序,但是对原债权人的利益是否能够充分保护是为我们规定诉讼时效长短必须考虑的第二个问题。2年诉讼时效会不会成为债务人寻求机会主义的有效方法之一?太短的诉讼时效使债权人迅速丧失了寻求法律上保护的权利,法律的天平会失去平衡。因此,立法者必须在衡量现有的事实状态予以维护的必要性与保护所有人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五)从公正和效率的价值角度来看法律的基本价值中正义价值与效率价值经常发生矛盾,要求得到更高的、更彻底的正义将损失法律的效率价值,要追求效率则往往不能兼顾完全的正义。在我国,诉讼时效给予了效率价值在法学价值体系中较高的地位,而抛弃了追求绝对正义的法学理念。诉讼时效制度在价值取向上,既要保护所有权又要促进物的有效率的利用,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诉讼时效制度在保证后者的基础上,能否兼顾正义?的确,“虽或有正当之所有权人或有正当债权人之存在,然久不行使,正所谓眠于权利上者,即不予以法律保护,亦非过当”。(民法总论,623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史尚宽)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作用日愈加强,效率这一法律的基本价值的重要性日愈凸显。由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所决定,效率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开始处于一种被优先考虑的地位了。有效地利用资源成为发展的主题,成为立法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学家不能不把社会经济职能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事实来考虑,可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法律机能观。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具有督促权利主体善待权利、积极行使权利之意图,但也有对漠视其权利、长时间“眠于权利之上”的权利主体进行制裁的意图。如果只考虑前一种意图,诉讼时效期间确定得愈短,对权利主体愈有好处。但若考虑后一种意图,诉讼时效期间确定得愈短,对权利主体则愈没有好处。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它本身必须是公平合理的。无正义,只讲效率的法律,失去了法律的本意,毕竟,民事主体对于自己权利的行使所遵循的是自愿原则,这种自愿包括在相当时间范围内具有行使或不行使权利的自由意志。民事法律制度包括诉讼时效制度始终应以权利以及权利的维护为中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民事法律的核心。因此确定诉讼时效期间实际上也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而我国如此短的诉讼时效期间显然是处在只追求效率最大化,而弃公平于不顾的尴尬状态。(六)从诉讼时效的司法实践角度来看在民事诉讼中,债务人常以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对抗债权人的权利主张,诉讼时效问题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是决定诉讼双方当事人胜诉或败诉的关键问题。我国把诉讼时效制度纳入实体法范畴,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及相关实体法中,民法通则对诉讼时效制度规定得比较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司法实践中对有关诉讼时效问题存在一些争议,人民法院在具体审理案件时对涉及诉讼时效制度理论缺乏统一认识。首先,过短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必然会造成民事讼案的剧增,而且难以使权利人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对于2年的普通时效期间,权利人虽然可以通过中断时效获得另一个2年的保护期间,但这毕竟需要权利人经常地关注时间流逝的事实,若稍微疏忽,便会失去依法定程序受保护的资格。为此,更多的权利人将会选择在2年的时效期间内起诉,讼案由此增加自是当然。可以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愈短,在任何同一时间段内的讼案就会愈多,两者必是成正比关系的。尽管讼案增加并不一定是坏事,但若法院最终难以有效进行保护,恐怕就不会是好事了。事实上,不少的权利人在起诉时明明知道义务人暂时没有履行能力,明明知道即使胜诉法院也无法进行强制执行,但因为时效期间所限,故不能不起诉。如此诉讼的结果,权利人的权利形似受到了保护,却由于法院无法强制执行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实现。如果权利人最终怨及法院执行无能,并造成法院的尊严无辜受损, 民法通则规定过短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不能不是其原因之一。或许,当我们竭力寻找走出执行难困境的途径时,反思2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的弊端以及重新定位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将不失为消除执行难的一个有利因素。其次, 在过短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而引起的大量诉讼过程中,无论是司法机关本身的物质消耗,还是当事人自身的利益需求,都体现了已消耗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就整个诉讼来看,无论是何种情况,诉讼都不可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相反,司法的结果,其社会效益是负效益,它不能为社会带来实际的好处,而仅仅是消耗掉了物质资料。再次, 2年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会促使经济法律主体的机会主义的盛行。经济主体是利己主义的,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是强烈的,同时行为也是复杂的,既可以采取合法手段,也可以采取规避法律的脱法手段,还可能采取违法手段,主要的表现方式是损人利己。如果被狡诈之徒恶意利用,则会导致严重不公平的后果。这决非杞人忧天,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司法实践中已非绝无仅有。此外,关于有学者认为一种事实状态长期持续存在,必致证据湮没,证人死亡。“请求权消灭时效之原因与宗旨,乃使人勿去纠缠于陈年旧帐之请求权。” (德国民法典资料总汇,穆格丹,转引自德国民法总论,第91页,2001年9月,法律出版社,迪特尔梅迪库斯著)笔者认为依我国诉讼时效,2年的时间内并不表示证据不会湮没,证人不会死亡。而很长的诉讼时效内当事人也能够妥善保存证据。此外民事诉讼中法庭主动调查的功能日渐势微,也不会增加诉讼成本。三、观点小结尽管“时效期间之长短,属于民法中之技术规定。期间该长该短,有相对原则,但无绝对数据。”(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第219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曾世雄)但是诉讼时效的长短体现的价值观念的区别,尤其在长短差距太大的情况下,尤其如此。针对我国诉讼时效制度是否合理,不同的学者依据价值观念的不同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人认为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定普通诉讼时效为两年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应延长普通诉讼时效。对此,我国已出台的民法典草案已有相应的方案:将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2年修改为3年,并对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也做出适当修改。但是,该3年的立法依据欠缺且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不符。比如, 合同法的进出口合同,国际货物销售买卖合同的时效都为4年,未来民法典若采3年的设计将会与国际通行做法难以协调。因此,如何规定一个恰当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仍值得深入探讨,但是再适当延长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是必要的。民法以权利为本位,强调对民事主体权利的保护。诉讼时效立法不当,必然影响对民事权利的保护质量。因此立法时必须考虑法律各方面的冲突,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致谢笔者在写作该课题的过程中,曾受院系领导关怀支持,在借阅参考书籍、引用资料方面曾受杨钦老师,孙永军老师等的帮助.特别要感谢的是指导老师周中建,在百忙之中数次指导都尽心尽责,修改意见字斟句酌,令人感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感谢!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谢晖.法,她的手段与目的J.宁夏学刊,1991,(1).4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顾伟强,孙兰.对一起借贷纠纷案的评析兼谈我国普通诉讼时效合理性反思J.法学,2000,(1).7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9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0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1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2 George P. Fletcher. Basic Concepts of Criminal Law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3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4 Gamille Graham, George M. Camp. The Corrections YearbookM. New York: Criminal Justice Institute Inc.,1997. 15尹继良,丁永怀,曾玉珊.对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的反思载J.当代法学,2003,(1).16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附录A 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11年民法通则第136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海商法第257条第1款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承运人交付或者应当交付货物之日起计算;在时效期间内或者时效期间届满后,被认定为负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的,时效期间为九十日,自追偿请求人解决原赔偿请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对其本人提起诉讼的法院的起诉状副本之日起计算。海商法第260条有关海上拖航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海商法第263条有关共同海损分摊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理算结束之日起计算。拍卖法第61条第3款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22年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法解释(一)第6条技术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实施之日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一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专利法第62条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未支付适当使用费的,专利权人要求支付使用费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他人使用其发明之日起计算,但是,专利权人于专利权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自专利权授予之日起计算。商标案件解释第18条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注册商标专用权有效期限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难点自考专业(小学教育)真题及完整答案1套
- 重难点自考专业(市场营销学)真题带答案(完整版)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综合提升练习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6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标准)国企项目合伙协议书
- 构建开放平台鼓励知识共享机制
-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第二中学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卫生社:丝路书香申请表-中国柯尔克孜医药汇编
- 农业生产节水灌溉手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2026届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校长讲话:凝心聚力明方向沉心落力干实事
-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核查流程规范
- 2025年北京市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A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烟酒行经营合作合同范本
- 第23课 全民族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2024-2025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
- DGJ08-81-2015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 《人为因素与航空法规》课件(共九章)
- 部编新课标培训课件
- 非工作时间行为协议
- 老年病人麻醉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