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doc_第1页
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doc_第2页
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doc_第3页
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doc_第4页
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概 述11.1 项目名称11.2 项目性质11.3 项目建设区域11.4 项目单位11.5 编制依据11.6 可研报告研究范围21.7 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21.8 项目结论4第二章 项目背景52.1 项目业主单位简介52.2 项目区域概况52.3 项目区水利状况72.4 项目建设的目的102.5 项目意义12第三章 建设条件133.1 区位条件133.2 气候133.3 地形、地貌133.4 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143.5 经济社会现状143.6 农业生产状况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状况153.7 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主要障碍因素分析15第四章 项目工程方案204.1 本项目方案总说明204.2 项目建设标准及设计方案20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315.1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315.2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325.3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325.4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分析335.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335.6 施工期节流对下游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分析345.7 结论34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56.1 投资估算依据356.2 项目总投资356.3 建设项目进度安排376.4 资金筹措37第七章 招投标管理387.1 项目概况387.2 招标范围387.3 招标组织形式387.4 招标方式387.5 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基本情况登记表39第八章 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和进度管理418.1 工程建设阶段划分418.2 工程进度管理41第九章 项目投资建设管理439.1 建设期机构439.2 加强建设管理439.3 加强项目投资管理449.4 加强质量管理489.5 加强工程进度管理489.6 加强合同管理499.7 加强协调管理499.8 加强安全建设管理509.9 资金管理50第十章 项目效益评价5110.1 社会效益分析5110.2 经济效益分析5210.3 生态效益分析52第十一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5311.1 项目风险5311.2 结论53附 件一、hgybxn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工咨丙22720100002;二、*财政局组织机构代码证;三、*发展改革局文件2011125号;四、*农业发展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农发办20109号;五、*财政局文件*财201008号;六、项目渠系整治工程平面图、新胜三斗纵断面图、新胜三斗开挖断面图、新胜四斗纵断面图、新胜四斗开挖横断面图、新胜三斗横断面图、新胜四斗横断面图、新胜三斗人行桥设计图、新胜四斗渠人行桥设计图、斗渠便民梯设计图、斗渠机耕桥设计图、斗渠供水堰设计图。第一章 概 述1.1 项目名称*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1.2 项目性质新建和改扩建。1.3 项目建设区域*镇和唐昌镇(项目区东以安唐路为界,西以新胜渠为界,南以mm公路及油子河为界,北以徐堰河右岸为界)。1.4 项目单位项目业主:*财政局1.5 编制依据1、*农发办20109号关于报送的请示12、*财2010108号文cd市*财政局关于市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县级配套资金承诺书3、*堰勘测设计院*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方案4、*发展和改革局文件关于*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5、项目设计方案6、其它相关附件1.6 可研报告研究范围我公司受*财政局委托,对*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议的意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条件、实施计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等。1.7 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1.7.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的建设将大大缓解该地区集中用水时段的矛盾。该区域降水时段上分布不均,与农作物正常需水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干旱频繁,制约着项目区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的冬旱、春旱、夏旱及伏旱都有发生,根据项目区旱情分析,春旱出现频率为30%,夏旱出现频率为45%,基本上2-3年出现一次春旱、夏旱。2、增加农户收入,建立规模种植。项目区地处*镇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相邻地带,新建的“新团路”从中穿越,交通便利,区内已形成了规模种植粮食与蔬菜的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480元。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3.7万元。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达99.5%,该区域目前已纳入沙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规划区范围及川菜产业配套园区生产基地范围。项目区的村庄规划已形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即将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即将展示在这片土地上。3、项目建成后,可大大改善中低产田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在渠系高标准规范化建成后,为今后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奠定坚实的基础。1.7.2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项目区东以安唐路为界,西以新胜渠为界,南以mm公路及油子河为界,北以徐堰河右岸为界,项目区幅员面积约6.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0亩,中低产田改造面积4748亩。项目计划整治渠道长度为7.454公里,其中新胜三斗渠长1.990公里,新胜四斗渠长5.465公里;渠道附属建筑物有:机耕桥24座、人行桥111座、供水堰22座、跌水11处,便民梯92处。1.7.3 总投资根据初步估算,建设项目总投资431.8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385.69万元,工程其他费用46.10万元,预备费为0元。1.7.4 资金筹措方案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项目总投资估算431.8万元,其中:市财政资金290万元,占总投资的67.16%;县财政资金141.8万元,占总投资的32.84%;。1.7.5 工程建设计划本项目计划建设期为3个月,即:2011年10月2011年12月。1.8 项目结论1、该项目建设将改善田间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将对社会的稳定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2、该项目建设将项目区域内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项目区域内农田耕作水平及复种指数,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与中国川菜产业基地相互辉映形成生产与加工产业链的良性互动。3、项目建成后将提高当地农民收入。4、项目的建设条件已基本具备。综上,项目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议上报审批。第二章 项目背景2.1 项目业主单位简介*财政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财政收支、财税政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农业综合管理,实施财政监督,参与全县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部门。2.2 项目区域概况 2.2.1*概况*,古蜀故都,地处天府之国川西平原腹心,位于西部特大中心城市cd市以西,属cd市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区*分区,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人口48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西向的国道317线、mm高速公路、沙西线、cd饶城高速、高新西区围城路和南北大道,温-*-彭快速通道等高等级公路,形成通达快捷的交通网络。*是cd市通往都江堰、九寨沟、黄龙、卧龙等黄金旅游区的必经之地。距cd市中心区20分钟车程。cd火车西部位于*境内。公共交通有305、304、221、96、54等多条公交线直通cd市区。*历史文化悠久,4000年前,古蜀先民就在此建起了大型宫殿和民居。2700年前,古属国建都于“*”,望帝杜宇教化农桑,丛帝鳖灵治水兴蜀,留下久远的传说。公元前314年,秦设属郡*邑,建县史达2300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赋予了*博大而精深、独特而神韵的历史人文底蕴。本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起特点是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环境优越,居cd上风上水,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是国家级生态保护示范区。*居都江堰自流灌溉之首,境内水资源丰富,“七河并流”贯彻全境,是“农家乐”的发源地,以其典型的川西风情和怡人的田园风光享誉海内外。川菜之魂,*豆瓣,美食天下。近年来,*积极融入cd市区,配套高新西区,努力构建富有经济实力、独具城市魅力、充满创新活动的cd西部新中心。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先后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中国盆景之乡、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等。*收入完成情况。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按可比价计算,下同),高全市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38.56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74.95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为7.3:60.2:32.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77%和21.3%。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37.66亿元,增长19.5%,占GDP的比重为59.8%,对GDP的贡献率为63.3%。2010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9亿元,增长5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28亿元,增长66.1%。2.3 项目区水利状况项目区现有新胜渠分支出的二条斗渠纵贯其中。由于我县从建国至今,仅在70年代初期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渠道改造,改建的干、支、斗渠道构成我县现运行渠道的骨架。但由于受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进行干丁大石护岸或砌砼块护岸,或浆砌大石护岸,工程标准普遍不高,且工程分散,效益不突出。新胜三斗、新胜四斗渠自西向东纵穿项目区,渠道大部分为土渠,由于年久失修垮塌严重,至今项目区骨干渠道完好率仅15。渠道内淤积堵塞,在春灌期间严重影响灌溉输水,汛期洪水又经常翻岸淹没两岸农田。田间工程不配套,供水堰、跌水等配套设施毁损严重,加之主农渠流程长,渠道水渗透严重,灌溉期间通常都在斗渠中拦埂筑堰才能使之满足灌溉,至今田间工程配套完好率仅25左右。项目区中低产田改造面积4748亩,项目区位于新胜四斗两岸现有近1000亩下湿田,这些田块常年地下水位较高,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尤其是小春作物欠收严重,大春作物生产品种受限。项目区属走马河水系新胜渠中下游灌区。新胜渠为70年代时期人工开出的横支渠,该渠经长年运行致使渠道老化,输水排涝能力严重下降,其斗渠的引水输水能力不足,大灌期间用水时间“打挤”不时引发水事纠纷。同时本项目涉及的新胜渠的新胜三斗、新胜四斗仍为土堤渠道,防渗率低,受当时设计、施工、资金的限制,各项指标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属典型的工程性缺水。该灌溉系统经过30多年的运行灌溉效益逐步降低,渠道几何形状极不规则;渠岸垮塌、垃圾淤积挤占渠道过水断面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甚至缺失;机耕桥、人行桥、供水堰任意搭设,改变了水流方向或缩窄了渠道断面,降低了渠道过水能力,加剧了渠底淤积,导致了渠道排洪标准下降。汛期,渠水漫堤造成田地内涝农业减产、农房进水。目前项目区渠系及配套设施防洪标准仅5年一遇,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十分明显。大部分斗渠路段根本就无法正常通行,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农副产品外运消耗大量劳动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4项目所在地位置示意图2.4 项目建设的目的项目区内农业产业布局以粮食、蔬菜及部分苗木作物为主。二条主渠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项目区,皆为土渠道。针对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以及自流灌区水系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彻底改造项目区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4748亩川菜高标准配套的生产基地, 依托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互利互惠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计划整治渠系 7.454公里,其中改造新胜四斗5.464公里、新胜三斗1.99公里,最终达到如下目标:1、提高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目前,项目区内的各级排灌渠道除零星修补外,大部分仍是自然土渠,渠道糙率大,渠底冲刷大面积冲坑导致其渠系水利用率平均仅在0.50左右,达不到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率不小于0.60的规范要求,不利于输水更不利于排涝。渠道防渗率仅15%,水分生产率为0.9kg/m3,这些指标同*其它灌区相比是比较低的。我们应在大力加强灌区人们水资源危机意识的同时,加快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渠系改造建设,就能有效将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水分生产率。2、缓解下游用水矛盾据推算,项目区建成后,一年净农业用水量约为427.32万m3,可节约灌溉水约 52.3万m3,当然对于都江堰上千万亩的特大灌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经过逐年成片整治全灌区节水、排涝增产增效十分可观。据估算,全县全面实施后每年可为下游灌区节约水量1300万m3。分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水系改造对缓解整个灌区用水矛盾是十分必要的。3、有效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项目实施后,改善了渠道输排水条件,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大大改善中地产田的条件。农民就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突破供排水的时段制约,针对市场需要选择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品种,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可以节省渠道和田埂的占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缩短灌溉周期,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4、增加渠道的输水、排涝能力。项目建成后其供水总量、流量需求计算见下表:注:项目区选定计算特征耗水作物为:水稻(项目区主要作物和耗水作物)则各渠道需水量及需水流量见下表:渠道名称控灌面积特征作物泡田耗水定额8天内需供水量渠道分配流量需求单位亩m3/亩万m3m3/S新胜四斗508212060.9840.92新胜三斗618812074.2561.2各渠道的最终设计流量及输水能力,原渠输水能力,作物需水总量、流量列表对比如下:渠道名称设计流量泡田需水流量泡田可供水总量泡田需水总量原渠过水能力流量单位m3/Sm3/S万m3万m3m3/S新胜四斗2.310.8863.5960.9840.5-1.0新胜三斗3.341.07482.94474.2560.6-2.3(注:根据后面的有关章节计算成果,渠道设计流量是以各渠道的排洪流量进行确定。)由上表可以看出,原渠过水能力根本不能满足渠道的排洪要求,要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条件,必须提高水利设施的防洪能力,将项目区水利设施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以确保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当地群众的财产安全。2.5 项目意义1、本项目将解决项目区域内的农作物正常用水分布,缓解集中用水时段的矛盾。2、本项目的规划改造,可大大改善该片区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由于本项目位于*镇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生产基地与唐昌镇相邻地带,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将得到提高。3、项目的建设是*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项目之一,是实施农业灌溉工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第三章 建设条件3.1 区位条件*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位于*镇境内,项目区距*县城约10公里。项目区东以安唐路为界,西以新胜渠为界,南以mm公路及油子河为界,北以徐堰河右岸为界,幅员面积约3.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48亩。涉及*镇红专村、安宁村、唐昌镇平康村,其中平康村面积1657亩,安宁村面积2196亩,红专村面积895亩,项目区受益农户1777户,人口5309人,劳动力1770个。3.2 气候项目区内地形为平原坝区,气候特征属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5.7,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1.1mm, 雨量集中在七至九月,多年平均蒸发量911.8mm,水面蒸发量大于陆面蒸发量,平均日照时数1264.7小时,无霜期266天,常见为东南风,风速为1m/s,无冻土层。3.3 地形、地貌该项目地区的地貌单元属cd平原岷江水系阶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呈北西高南东低走势。3.4 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该项目地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cd坳陷北缘,处于彭灌复式背斜西翼。该背斜在河流流经区域内被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覆盖,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K2g),岩层倾角为820,与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在该河流流域内没有断裂构造存在,仅在北西端的都江堰以北的区域发育有多条断裂构造;距测区最近的断裂构造为二王庙断裂,该断裂构造从什邡县八角镇经都江堰二王庙至崇州市重家山,断裂走向N3060E,为压扭性断层,而且具反扭特征,因其远离柏条河流经区域,故对本工程无大的影响。根据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一百万分之一),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度,因此区域稳定性较好。项目区地处*用水面积最大的永兴支渠,集中用水时段矛盾突出。降水时段上分布不均,与农作物正常需水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干旱频繁,制约着项目区经济的发展。项目区的冬旱、春旱、夏旱及伏旱都有发生,根据项目区旱情分析,春旱出现频率为30%,夏旱出现频率为45%,基本上2-3年出现一次春旱、夏旱。3.5 经济社会现状项目区地处*镇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相邻地带,新建的“新团路”从中穿越,交通便利,区内已形成了规模种植粮食与蔬菜的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480元。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3.7万元。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达99.5%,该区域目前已纳入沙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规划区范围及川菜产业配套园区生产基地范围。项目区的村庄规划已形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即将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即将展示在这片土地上。3.6 农业生产状况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状况项目区耕地面积4748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占近20%,约1000亩。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面积4553亩,其中:油菜种植面积1324亩,亩产159.4公斤;苗木及其它特色作物面积542亩,常规时令蔬菜种植面积2897亩。全年大小春粮食作物总量2897311公斤,平均亩产:665公斤,其中:小春粮食种植面积:2687亩,单产311公斤,总产835657公斤;大春粮食种植面积:4011亩,单产514公斤,总产2061654公斤。项目区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52。项目建成后,可大大改善中低产田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在渠系高标准规范化建成后,为今后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奠定坚实的基础。3.7 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主要障碍因素分析(一)、项目区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对水利工程的要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1、项目区所处地域的特殊要求项目区地处*镇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相邻地带,紧邻沙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规划区,是我县规划的川菜产业园生产配套基地。要保证配套基地的农产品生产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达到“配套区”的应有功能需求,就必须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2、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项目区耕地面积4748亩,项目区位于新胜四斗两岸现有近1000亩下湿田,这些田块常年地下水位较高,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尤其是小春作物欠收严重,大春作物生产品种受限。项目区属走马河水系新胜渠中下游灌区。新胜渠为70年代时期人工开出的横支渠,该渠经长年运行致使渠道老化,输水排涝能力严重下降,其斗渠的引水输水能力不足,大灌期间用水时间“打挤”不时引发水事纠纷。同时本项目涉及的新胜渠的新胜三斗、新胜四斗仍为土堤渠道,防渗率低,受当时设计、施工、资金的限制,各项指标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属典型的工程性缺水。该灌溉系统经过30多年的运行灌溉效益逐步降低,渠道几何形状极不规则;渠岸垮塌、垃圾淤积挤占渠道过水断面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甚至缺失;机耕桥、人行桥、供水堰任意搭设,改变了水流方向或缩窄了渠道断面,降低了渠道过水能力,加剧了渠底淤积,导致了渠道排洪标准下降。汛期,渠水漫堤造成田地内涝农业减产、农房进水。目前项目区渠系及配套设施防洪标准仅5年一遇,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十分明显。大部分斗渠路段根本就无法正常通行,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农副产品外运消耗大量劳动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述问题表明,项目区渠道老化年久失修、缺乏系统整治、田间工程配套空白,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及内涝的根源。要全面使项目区农田耕作水平及复种指数得到有效提高,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与中国川菜产业基地相互辉映形成生产与加工产业链的良性互动,就必须提高该片区渠道的输水能力和行洪等级。一方面是要从时间上保证作物适时得到灌溉,一方面要提高项目区耕地的排涝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水利工程防洪级别从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以确保作物稳产、高产。(二)、 项目区供水现状水量供需平衡分析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水利措施项目区位于*镇及唐昌镇,属都江堰灌区上游灌区。水源主要来自岷江上游降雨、融雪形成地表径流。依赖紫平铺水库与都江堰千年水利枢纽工程的控制调节,通过都江堰内江分支走马河干渠输水,途经我县再利用人工开出的新胜渠及其下一级的新胜三斗渠、新胜四斗渠这二条渠道输送本项目区的农业用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渠改后,通过30多年的运行结果统计,查*水利电力志灌溉保证率达95%,按经验公式:P=m/(1+n)100%计算,实际灌溉保证率不小于90%,充分说明灌溉水源水量保证率满足都江堰大型灌区灌溉保证率不低于90的设计要求。项目区所在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组成为:地表水1.96亿M3、地下水1.29亿M3、重复计算量1.26亿M3,都江堰四大干渠过境水77.04亿M3,*水资源总量为4.51亿M3。根据*用水现状,推算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指标并参考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预测出未来各水平年用水需求总量为:4.30亿M3。在不开采地下水和不使用重复水的前提下自有水量仅有1.96亿M3,需都江堰工程供水2.34亿M3,由于*各条横支渠于干渠取水口工程配套完好,可按需取水,因此供水量远远大于需水量,水源可靠,有力地保障项目区工农业发展的用水需求,并具有很大开发潜力!但是,本项目区的排灌斗渠年久失修,并且皆为土渠,渠道过流能力严重不足,用水高峰期存在用水打挤,存在时段缺水的情况,导致项目区耕地农作物得不到适时灌溉而在汛期又出现内涝,位于新胜四斗两岸现有近1000亩下湿田,这些田块地势低,常年地下水位较高,形成部分中低产田。 (三)、项目区灌溉水质分析本项目灌区水源主要是岷江融雪降水和项目区及其上游降水组成,都为淡水,是优质的灌溉水源。川西平原雨量充沛,流经*的八大干渠与分干渠来水资源,通过渠道输水的自净功能,能够完全净化当地散居农户居民的生活废水。仅选择下表列出的几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单位MG/L):检测项目单位检测成果作物GB5084-2005范围值单项评定结果铜MG/L00260.5合格锌MG/L0242合格氟化物MG/L0482(一般地区)合格氰化物MG/L00030.5合格氯化物MG/L574350合格铅MG/L0010.2合格砷MG/L0010.05合格汞MG/L Q灌=1.18m3/s显然洪水流量大于灌溉流量,新胜四斗设计过流量取为2.21m3/s。同样方法可计算出项目区其它渠道洪水流量。各渠道在排洪期间还要承担支渠满溢后进水口分洪流量。最终设计洪水流量为渠道集雨产生的洪水流量与分洪流量之和。具体见下表:*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渠道洪水流量统计表(10年一遇)编号渠道名称取水位置原渠道过水流量(m3/s)从支渠分洪流量(m3/s)洪水流量 (m3/s)一新胜三斗渠新胜渠1+6640.55-2.31.03.34二新胜四斗渠新胜渠2+0860.5-1.01.02.31注:由于原渠道断面不规则,渠道不同程度淤积、垮塌。断面积不规则,原渠过流量也就不同。结合渠道原断面现状的实际情况各渠道断面设计完成后的最终过水流量超过渠道总计产生洪水流量即可满足要求。2、纵断面设计斗渠进口、出口高程根据原灌区的灌溉系统的实际测量成果,各斗渠进口的高程基本采用原渠底进口高程不变,设计渠底与原渠道渠底高程尽量保持一致,部分作适当调整以减少工程挖填方量。对原淤积较严重的调整部分跌水高度,增大比降,加速水的排放。*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斗渠整治段纵断面进出口高程控制表编号渠道名称整治段入口高程(m)整治段出口高程(m)原渠实测比降()渠道设计比降()长度(m)备注一新胜三斗渠623.13612.7852.2-2.72.519904个跌水二新胜四斗渠627.33605.3481.0-2.01.654647个跌水3、横断面设计设计原则根据地质资料,参照运行多年渠道稳定的边坡系数情况,确定渠道横断面为梯形横断面,其设计原则主要有:A、尽量使设计断面与原断面相吻合,以减少挖填方量。B、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平顺衔接。C、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D、对于斗渠的原断面小于或大于设计断面,在不影响原农渠和分水洞取水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开挖、填方量和衬砌量。E、渠道在各级流量运行下,应满足不冲不淤,占地少,工程量小。、边坡系数由于渠道小,边坡高度较低,边坡系数取m=0.6。、糙率斗渠采用浆砌卵石水泥砂浆抹面生态渠整治方式,考虑渠道运行后的实际情况,渠道糙率n取0.025。、渠堤安全超高渠道超高按工程设计等级5级,按渠道安全超高取值结合该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新胜三斗取值0.3m,四斗取值为0.2米。其余的安全超高由土渠堤承担。、衬砌高度衬砌高度为渠道的设计水位加安全超高。新胜三斗为1.4米,新胜四斗为1.2米。渠道横断面水力要素成果见下表: 渠道设计成果水力要素表渠道名称底宽(m)边 坡m过水面积( m2)糙 率n比降i()设计水深(m)设计断面过流量Q( m3/s)洪水流量Q( m3/s)新胜三斗渠1.60.62.490.0252.51.13.523.34新胜四斗渠1.60.62.20.0251.61.02.392.31 (6)、衬砌方式渠道边坡是在稳定的边坡上衬砌,考虑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交通运输条件、施工方便及造价低等综合因素,结合近几年水利工程整治经验,对新胜三斗及新胜四斗采用C15细石混凝土浆砌大卵石, M10水泥砂浆抹面;渠道均设计为“两面光”或生态渠的形式。渠道整治方式汇总表渠道编号渠道名称整治长度(m)断面型式及衬砌方式渠底宽(m)一新胜三斗渠1990梯形断面C15砼砌大石抹面1.6二新胜四斗渠5464梯形断面C15砼砌大石抹面1.64、渠系建筑物设计本着实用、安全、经济的原则,对原有渠系建筑物(如机耕桥、人行桥及供水堰)等占用过水断面的必须全部拆除重建(详见设计图)。项目区这三条斗渠上需进行改建和新建的渠系建筑物总计有机耕桥24座、人行桥111座、供水堰22座、跌水11处、便民梯92处,合计配套260处渠系配套建筑物。公路桥8座的改建不列入本项目。、机耕桥 原渠道上机耕桥宽窄不规范,基本不能满足过水要求。机耕桥均按汽15挂80级荷载设计,基础宽80 cm,厚50cm,桥台净高2.0-2.2米(根据各渠道渠底与桥涵所处位置与路面高差具体确定),厚50cm,基础及桥台均采用M7.5水泥沙浆砌标砖,M7.5砂浆抹光;底板为C15砼护底,厚10cm,砼浇筑沿水流方向长度为10米;桥面采用预制C25钢筋砼板,再用6cm厚的C30浇筑砼铺装层;桥板两端浇筑砼台帽;机耕桥宽统一为4.0米。共建机耕桥24座。、人行便桥为了便于渠道两侧农户耕作和交通方便,设人行桥111座。人行桥设计方案是:原设计渠道的横断面积不变,只在护岸上作加厚处理,台高随路面高度变化采用M10浆砌大石,厚28cm,M7.5砂浆抹光,或C20预预混凝土块勾缝。桥板采用预制空心板,桥面宽统一为1.8米,(即3张宽0.6米的4级预制板拼接)预制板与路面搭接处用砂卵石回填密实。、供水堰堰体基础宽70cm,深37 cm,插槽处墙体厚37 cm,插槽深10 cm,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红砖,M10水泥砂浆抹面,堰体两边迎水面后10 cm处设闸槽;顺水流向长度1.0米。底板为C15砼护底,厚10cm,宽度为设计渠底宽,砼浇筑沿水流方向长度堰上游为2米,堰下为5米。共设供水堰22座。、跌水跌水底板砼浇筑长度上游为5米,下游除消力池外浇筑长度为15米,砼底板厚均为0.2米,共设跌水11处。、便民梯步为方便农户取水,在护坡左(右)岸设梯步共计92个,梯步宽30 cm,每阶高20cm,台阶数根据各护岸高度确定,顺水流向长2.4米,侧墙及梯步用M7.5浆砌红砖, M10砂浆抹光,其它尺寸及材料用渠道设计方案。渠道及其建筑物相关设计断面图见附件。新胜三斗渠主要建筑物统计表桩号渠系建筑物名称机耕桥(座)公路桥(座)供水堰(座)跌水备注1+310111+31511+48311+6501渡槽一个1+9821竹唐路2+5901112+76012+81512+99013+020渡槽1个3+090113+16011合计5164人行桥16座,民用便民梯步19个新胜四斗渠主要建筑物统计表桩号渠系建筑物名称机耕桥(座)公路桥(座)供水堰(座)跌水备注0+0001宽12.5米0+1821宽8米0+22810+27410+44110+5501110+95911+054111+10211+49111+71511+75511+832111+946-1+9641竹唐路182+40812+47312+478112+60812+73212+7362+800112+9721(10米)现为埋直径1.0米涵洞需新建3+20913+309渡槽1座3+31213+4513+4521(8米)1现宽2.0米深1.5米3+6191(5米厂门)现宽1.5米深1.4米3+66113+70513+72613+84513+876113+9531(8米)现宽1.5米深1.0米4+05514+105建筑物盖沟18米4+14814+1984+199114+34214+82215+089渡槽1座5+2655+2671渡槽1座5+31015+43815+4631合计197167人行桥共计95座,便民梯步73个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环境影响集中于施工期,施工期结束后这些影响将会随之消失。5.1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施工场产生的扬尘及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燃油废气。1、施工扬尘影响分析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7个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情况的测定结果,测定风速为2.4m/s时,施工扬尘的影响表现为:1)建筑施工扬尘严重。当风速为2.4m/s时,工地内TSP浓度是上风向对照点的1.5-2.3倍,相当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1.4-2.5倍;2)建筑施工扬尘影响范围为其下风向150m之间,被影响地区的TSP浓度平均值为491g/m3,为该数据上风向对照点的1.5倍,相当于空气质量标准的1.6倍。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施工扬尘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局部范围的TSP浓度,但只要建设单位严格落实工程分析中提出的相应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后,其施工扬尘污染可得到有效控制。加之本项目所在区域目前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其TSP的最大Pi 值仅为0.747,并且施工区域主要集中于沟渠两侧的开阔地带,其大气扩散条件良好,因此,项目施工扬尘将不会对区域及附近环境敏感点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明显影响。2、燃油废气本项目施工期废气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燃油废气,其产生量较小,属间断性、分散性排放,加之本项目所在区域目前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并且区域大气扩散条件良好,因此该部分废气不会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明显影响。5.2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施工涉及到的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工程废水,产生量约为5 m3 /d。以上废水经简易沉淀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降尘,未外排。因此,项目施工期未对区域地表水体在成直接影响。5.3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噪音和运输车辆噪音。本项目在不采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昼间在距离施工噪音源点100m范围内区域,夜间超过300m范围内区域都将受到施工噪音影响。综上所述,工程建设施工噪音会对周围区域声学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严格采取减缓措施后,将影响可降至可接受程度。5.4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土石方工程中产生的弃渣、施工建筑垃圾。弃渣由施工单位定期外运至城建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场处理。施工建筑垃圾则在施工现场设置临时建筑垃圾堆放场并进行密闭处理,由施工单位及时清运到建筑垃圾场处理。项目固体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5.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土地占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未新增永久占地。对于施工临时占地,虽然在施工过程中将造成少量表层土及其植被破坏、保水保肥性下降等问题,但只要项目在施工期间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其临时占地表土、并在施工结束后尽快进行迹地恢复,则其影响只是暂时的、有限的。2、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分析因项目建设占用的农田对局部地区生态资源虽然有一定影响,但与建设区域农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