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第一单元_第1页
复习, 第一单元_第2页
复习, 第一单元_第3页
复习, 第一单元_第4页
复习, 第一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复习, 第一单元 莲山课 件 k 复习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1隋朝大运河 了解隋朝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 (今浙江绍兴一带 ),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 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 “ 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2 / 12 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 皮子文薮 汴河铭 )他还在 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运河的开通,还促进 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2 “ 贞观之治 ” 这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主要业绩。参见前面的导引部分。 3 “ 开元盛世 ” 要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叫开元,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4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生产工具的改进从两方面掌握:典辕犁、筒车、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重点掌握唐三彩的制造,唐都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5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 回纥 ” 是团结、联合、协助的意思。公元 788 年,自请改汉字译音为 “ 回鹘 ” ,鹘是一种凶猛的鸟, “ 回鹘 ” 含有 “ 回旋轻捷如鹘 ” 的意思。回纥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新3 / 12 唐书、们日唐书都说回纥 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 ” 。资治通鉴说: “ 初,回纥风俗朴厚 ,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 ” 以上材料说明回纥人风俗朴厚,安史之乱以前内部矛盾并不尖锐,崇尚勇敢,改名回鹘也可反映出来。 唐与回纥的关系:政治上:回纥汗国存在 96 年共 13名可汗,其中 12 名接受了唐朝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 758 年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 (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 )嫁给回纥可汗。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来与唐建关系,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 。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丝织品几十万匹,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 “ 回鹘衣装回鹘马 ” 的景象,说明汉和回鹘两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吐蕃的社会生活: 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4 / 12 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 、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 (土红 )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 (金、木、水、火、土 )和十二属 (鼠、牛、虎 ) 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他们非常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战败脱逃的在他头上挂一狐尾,表示奇耻大辱。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武器精良,平时人人佩剑,铠甲坚利,战士全身披甲,惟开两眼,劲弓利刃也不能伤。 当藏族还处在原始的民族部落时代,就和汉族有了联系。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 谊 o634 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 o640 年,又命大相 (宰相 )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 5000 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 所栽。藏族的史5 / 12 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这一切都说明早在七世纪时,汉藏人民就建立起亲如一家的亲戚关系。 710 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人吐蕃。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 730 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 “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 。 (引日唐书 吐蕃传 ). 唐和 吐蕃的关系,长时期内是友好相处,虽然统治者之间也发生过战争,但这些战争一般为时不长,而且遭到人民的反对。如唐玄宗时,金城公主刚死,玄宗就派大将哥舒翰攻打吐蕃 o 后来,诗人杜甫写诗指责说: “ 赞普多教使人秦,数通好合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虑悲公主亲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之二 )o 安史之乱期间,吐蕃乘机占有陇西许多地方,一度攻占长安。后来与唐时战时和,基本上保持亲戚关系。 6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 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6 / 12 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 “ 汉委奴国王 ” 字样,于近代在日本九州发掘出来,证实了史书的记载。唐朝时候日本发生 “ 大化改新 ” 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习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646 年日本的 “ 大化改新 ” 。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 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扎 8 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安京 (今京都 ),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 “ 朱雀街 ” 、 “ 东市 ” 、 “ 西市 等名称。 8 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7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 安史之乱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分析、掌握。 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7 / 12 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 “ 皆为丘墟 ”( 治通鉴卷 222), “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 ”( 引日唐书 回纥传 )。 “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 ,几乎整个黄河流域,一片荒凉。 “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 杜甫无家别 )这诗句描画了由于战乱广大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安史乱起后唐王朝分崩离析,无力镇压叛乱,只得采取姑息政策,对安史部下的重要降将仍旧让他们做节度使,留驻原来的地方。于是,李怀仙做卢龙节度使,据河北北部一带;田承嗣做魏博节度使,据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李宝臣做承德节度使,据河北西部一带,这就是所谓 “ 河北三镇 ”o 三镇逐渐 “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 ,把地方军事、政治、 经济大权集于一身, “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 们日唐书 李怀仙传 ),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 (山东 ) 李正已等,都不听朝廷诏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安史之乱以后,河北、河南、山东、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 “ 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 ” 。节度使 “ 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 ” ,所有“ 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 ” , 不接受8 / 12 唐政府命令。他们父子相承,兄终弟及,或军将自行拥立,事后胁迫中央承认,名义上是唐的藩镇,实际上是独立的小王国。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兵力和财力,使唐朝 由强盛转向衰落。 唐末农民战争的重点是它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8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李春、孙思邈的成就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还不能确知,学术界认为在隋唐时期。 中唐时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里,记载了: “ 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 ,“ 硝石 生者不可合三黄 ( 即硫磺、雄黄和雌黄 )等烧,立见祸事。 ” 可见其时人们已熟知火药的燃烧和爆炸性能。真元妙道要略记录了制成火药的方法。 据宋路振九国志记载,当唐哀宗天祜初,郑蹯进攻豫章时, “ 发机飞火 ” ,把豫章的城门龙沙门烧了,他率壮士冒火登城,浑身都被烧伤。五代末、北宋初的许洞解说,“ 飞火 H 是指火炮、火箭两种东西。在豫章的那次战争说明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李春,隋朝建筑工匠,赵州桥的设计者。赵州桥的建筑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的设计者却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赵州桥建成 100 多年后,唐朝开元十三年 (725 年 )9 / 12 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才简略地提到: “ 赵州汶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样才使人们得以知道安济桥是普通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除此之外,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无法查考其生平。李春对我国桥梁工程的巨大贡献将永载祖国史册。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 616 年 ),至今已有 1300 年的历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是用石块拼砌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桥面,以行车走人。在世界桥梁史上,石拱桥出现是比较早的。我国石拱桥更为悠久。大概在战国时已经有了石拱桥的建筑。而赵州桥的特点是 “ 敝肩式 ” ,即在大拱的两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桥结构 中最先进的一种。这在欧洲是 14 世纪才出现,就是法国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700 多年,并且早已毁坏。 赵州桥全长 52 82 米,宽 9 6 米,桥上有 3 股道,中间走车马,两侧行人。赵州桥的净跨度长达 37。 37 米,是当时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桥的跨度虽大,但拱高只有 7,23 米。因此桥面坡度平缓,有利于交通和运输。 孙思邈的成就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9诗歌的黄金时代 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学习时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10 / 12 本单元难点 1、三省 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创设 ) a,三省六部制: 581 年,隋文帝即位不久,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 “ 依汉魏之旧 ” 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权力。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其中,尚书省管的事最多,为此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事。三省六部的关系和职权,课本的注释里已说得很明确。三省的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 (必仆射是尚书令的副手 ),纳言 (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内史 (内史省的最高长官 )都是宰相职务。六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形式上是继承汉魏旧制, 实际是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可以防止外戚大臣专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晶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b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形成:隋朝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但到西魏、北周时期,选用官吏已经不大注重门第。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建,最高统治者要求从地主阶级中广泛地吸收有才干的人参加政权,以巩固统治。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晶中正制,改革选官制度,按德才11 / 12 标准选拔 官吏,由地方送士人 (包括州、县学的生员 )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录用为官。秀才考政论文章,后来还加了杂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