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XX区居民死因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分析了2012年XX区居民死亡水平、死因顺位、期望寿命,以及恶性肿瘤和伤害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12年XX区居民全人群粗死亡率601.55/10万,男性630.05/10万,女性570.8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6.86/10万,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626.98/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547.12/10万;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慢性病、伤害死亡率依次为64.59/10万、427.57/10万和103.67/10万,占总死亡的构成依次为10.74%、71.08%和17.23%;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伤害、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为221.41/10万、103.67/10万、66.73/10万、50.76/10万、44.09/10万,构成依次为36.81%、17.23%、11.09%、8.44%和7.33%,前5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80.9%。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伤害、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女性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伤害、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全人群死亡率为66.73/10万,男性65.21/10万,女性68.38/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脑癌、直肠癌;伤害死亡率为103.67/10万,男性109.75/10万,女性97.12/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中毒、跌落、交通意外、自杀和他杀;XX区2012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4.42岁,其中男性72.33岁,女性76.57岁,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是导致居民死亡和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分析发现,2012年XX区居民粗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慢性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是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建议当地政府将死因监测工作纳入卫生工作考核,并加大人员培训。一、背景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和死因统计信息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的科学指标,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因此死亡报告的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科学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的回顾调查,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根据两次调查经验,我国从9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死亡原因报告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国开展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了解XX区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致死疾病分布,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2010年XX区开始死因监测工作,并于2011年1月实现了网络直报,2012年死因监测工作全面铺开,覆盖了全辖区全人群。二、目的为政府制定XX区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三、监测对象、方法和内容(一)监测对象XX区全辖区全人群。(二)监测方法与内容采取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1、死亡信息的收集和填报由辖区各级医疗机构收集常住居民的死亡信息并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内容包括:1.1死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婚姻、教育程度、报告日期、报告单位等。1.2死者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1.3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则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背面的“调查记录”一栏填写死者死前症状、体征和临时方式等情况便于作死因推断。2、死亡信息网络直报及审核订正医疗机构将填报完整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县疾控中心指定专人对网络报告信息进行审核订正。3、死亡数据下载按照户籍地址,从“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下载经审核订正的2012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内死亡的全部个案。4、死亡补报每年开展一次覆盖全辖区全人群的死亡补报工作,补充死亡报告数量。四、质量控制(一)查重分为两步,第一步基于身份证查重,第二步基于姓名查重,对重复的数据进行删除。(二)逻辑查错逻辑错误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年龄小于0或大于120岁或缺失,二是年龄与根本死因矛盾,三是男患女病及女患男病。对查出的存在逻辑错误的个案进行逐个审阅,根据死因链和人口统计信息等核实修正根本死因,并对根本死因编码进行校正和确认。(三)质量评价1、人口数据年龄构成合理性将XX区县2012年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人口年龄构成拟合优度检验步骤如下:1.1计算样本年龄构成(Si);1.2计算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年龄构成(Pi);1.3计算2值:2=i=1k(si-pi)2piV=(k-2)-1s: 县年人口各年龄段构成;P:全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各年龄段构成;K:年龄段组数;V:自由度。V=(k-2)-11.4查2界值表,得出P值。P0.05,样本与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无差别,反之,有差别。2、死亡报告数据2.1 完整性全人群的死因监测以报告的粗死亡率作为客观反映报告的完整性情况。其计算公式为:报告粗死亡率=某年报告的死亡数/同年该地的人口数2.2 覆盖率全人群的死因监测必须覆盖辖区所有人口,覆盖率100%。2.3 可靠性评价死因判断可靠性的指标有两个:分别为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构成和死者生前最高诊断依据构成。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分为省级(区)医院、地区级(区)医院、县级(区)医院、卫生院、村卫生院、未就诊和不详。死者生前最高诊断依据:分为尸检、病理、手术、临床+理化、临床、死后推断和不详。2.4 准确性采用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比例来评价死因编码的准确性。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包括以下情况:2.4.1 将编码首字母为R者,定义为“症状或体征”类型。2.4.2 伤害部分仅有内部原因没有外部原因(编码首字母为S或T),或编码范围在Y10-Y34或编码为Y87.2者,定义为“伤害无外部原因或其意图不明”。2.4.3 编码为I47.2、I49.0、I46、I50.-、I51.4、I51.5、I51.6、I51.9、I70.9者,定义为“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2.4.4 编码为J96.-、K72.-,定义为“其他错误如呼衰、肝衰”。2.4.5 编码为C76.-、C80.-、C97.-者,定义为“肿瘤未指明位置”。2.4.6 其余的定义为“无明显错误”。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比例:常见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卡片占本地区全部报卡数量的比例。五、统计方法 (一)死因编码按照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和报告,使用根本死因编码进行死因构成及顺位分析。(二)死因归类采用ICD-10疾病分类标准和我国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分类标准(卫统8表1)。(三)分析指标1、死因构成死因构成是指某类死因的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某类死因占总死亡数的构成比=因某类死因死亡的人数/总死亡人数100%。2、死因顺位按各种死因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主要死因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恶性肿瘤、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伤害。3、死亡率及性别、年龄别、死因别死亡率死亡率=死亡数/人口数100000/10万在性别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中,相应的死亡数分别为某性别死亡数、某年龄组死亡数,相应的人口数分别为某性别人口数、某年龄组人口数。在死因别死亡率中,相应的死亡数为因某类死因死亡数,人口数与计算死亡率时的人口数相同。4、标化死亡率利用同一人口年龄构成(标准人口构成)与实际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出来的死亡率即标化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用于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存在差别的地区进行全人群死亡率的比较。标化死亡率的计算步骤:(1)计算年龄组死亡率;(2)以各年龄组死亡率乘以相应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百分比,得到相应的理论死亡率;(3)将各年龄组的理论死亡率相加之和,即标化死亡率。计算公式:标化死亡率=nPxnMx/nPx (式中,nPx是标准人口的年龄别人口数,nMx为待标化人口的年龄别死亡率,n为各年龄组间距,x为各年龄组起始年龄)。本次分析中,以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为标准人口进行计算。5、期望寿命期望寿命是指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活到X岁时,尚能生存的平均年数。一般以0岁期望寿命作为人群平均期望寿命。期望寿命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社会生活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期望寿命(eox)=生存总年数(Tx)/生存人数(Ix)。6、潜在寿命损失年潜在寿命损失年也称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指人们由于伤害未能活到该国平均期望寿命而过早死亡,失去为社会服务和生活的时间。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潜在减寿年数是人群中疾病负担测量的一个直接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可用于衡量某种死因对一定年龄组人群的危害程度。即可反映出对各年龄组人群的危害大小。7、减寿率减寿率是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利用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计算,用来反映不同人群、不同死因的危害程度。计算公式:减寿率(PYLLR)= 潜在减寿年数(PYLL)/统计组总人口数1000。六、结果(一)数据质量评价1、人口数据质量评价1.1 2012年XX区人口性别、年龄分布2012年XX区总人口数419518人,男性为217762人,占总人口的51.9 %,女性为201819人,占总人口数的48.1%。具体见表1。表1 XX区2012年分年龄段平均人口数年龄组(岁)总人口数男性女性0490225112391121083107561032752482812779120491026767136471312015334791755515924204649424840216542534940184191652130365381973916799353731519778175374037631200441758745341411792316218501958510208937755209211055310368601366768026865659331448848437073653331403475579625323264803037129017478517615671194合计4195812177622018191.2人口数据评价XX区2012年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拟合优度检验无差异。具体见表2。表2 2012年XX区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拟合优度检验年龄组(岁)合计男性女性样本(Si)全国(Pi)(Si-Pi)2Pi样本 (Si)全国 (Pi)(Si-Pi)2Pi样本(Si)全国 (Pi)(Si-Pi)2Pi06.19 5.85 0.02 6.09 6.26 0.00 6.30 5.42 0.14 55.92 5.48 0.04 5.87 5.85 0.00 5.97 5.09 0.15 106.38 5.79 0.06 6.27 6.13 0.00 6.50 5.45 0.20 157.98 7.22 0.08 8.06 7.39 0.06 7.89 7.04 0.10 2011.08 9.11 0.42 11.41 8.91 0.70 10.73 9.32 0.21 258.33 7.29 0.15 8.46 7.12 0.25 8.19 7.46 0.07 308.71 7.07 0.38 9.06 7.00 0.61 8.32 7.14 0.20 358.89 8.72 0.00 9.08 8.67 0.02 8.69 8.77 0.00 408.97 9.33 0.01 9.20 9.26 0.00 8.71 9.41 0.05 458.14 7.98 0.00 8.23 7.91 0.01 8.04 8.05 0.00 504.66 6.01 0.31 4.69 6.01 0.29 4.65 6.02 0.31 554.99 6.29 0.27 4.85 6.21 0.30 5.14 6.38 0.24 603.26 4.58 0.38 3.12 4.55 0.45 3.40 4.61 0.32 652.22 3.22 0.31 2.06 3.18 0.40 2.40 3.26 0.23 701.75 2.58 0.27 1.53 2.51 0.38 2.00 2.65 0.16 751.38 1.87 0.13 1.16 1.73 0.19 1.62 2.01 0.08 800.73 1.04 0.09 0.59 0.90 0.11 0.87 1.19 0.09 850.42 0.58 0.04 0.26 0.42 0.06 0.59 0.74 0.03 2=2.97 P值0.052=3.83 P值0.052=2.58 P值0.052、死亡数据评价2.1 完整性和覆盖率XX区2012年报告死亡个案2524例,粗死亡率602/10万。报告人群覆盖全人群。2.2可靠性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构成:全县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比例占73.1%,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机构诊断的比例26.9%。见表3。死者生前最高诊断依据构成:具有临床+理化、临床、病理、手术及尸检明确诊断依据的占84.7%,不详所占比例为1.2%。见表4。2.3准确性根本死因编码正确率95.05%。见表5。2.4死亡数据综合评价XX区死因登记报告覆盖辖区全人群;粗死亡率602/10万;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在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比例占86.1%;死因不详占1.2%;根本死因编码正确率95.05%。表3 2012年XX区死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构成最高诊断单位报告卡数构成比(%)省级医院1004.0地区级医院102740.7县区级医院71728.4卫生院33013.1村卫生院572.3未就诊28011.1其它及不详130.5总计2524100.0表4 2012年XX区死者生前最高诊断依据构成最高诊断依据报告卡数构成比(%)尸检00病理1495.9手术401.6临床+理化128150.8临床66726.4死后推断35714.1不详301.2总计2524100.0表5 2012年XX区根本死因编码错误比例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类型报告卡数构成比(%)症状或体征240.95伤害无外部原因或其意图不明261.03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732.89肿瘤未指明位置20.08其他错误如呼衰、肝衰00.00无明显错误239995.05总计2524100.00(二)总体死亡情况1、死亡水平1.1粗死亡率 2012年XX区报告死亡个案2524例,粗死亡率601.55 /10万,标化死亡率586.86/10万。 1.2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死亡率男性死亡1372 例,粗死亡率630.05/10万,标化死亡率626.98 /10万,女性死亡1152例,粗死亡率570.81/10万,标化死亡率547.12/10万。死亡率在 0岁组较高,1-9岁人群下降至零死亡然后随年龄上升而持续升高,至85岁组达最高。见表6。表6 2012年XX区居民年龄别死亡率(1/10万)年龄组全人群男性女性(岁)人口数死亡数死亡率人口数死亡数死亡率人口数死亡数死亡率0-490246938.39 2511261035.44 239120836.47 1-2108300.00 1075600.00 1032700.00 5-2482800.00 1277900.00 1204900.00 10-267671348.57 13647858.62 13120538.11 15-3347938113.50 1755527153.80 159241169.08 20-464944290.33 2484025100.64 216541778.51 25-3494061174.59 1841928152.02 1652133199.75 30-3653870191.58 1973942212.78 1679928166.68 35-3731591243.87 1977849247.75 1753742239.49 40-37631164435.81 20044111553.78 1758753301.36 45-34141165483.2952 1621864394.62 50-19585120612.71 1020878764.11 937742447.90 55-20921198946.42 105531241175.02 1036874713.73 60-136672181595.08 68021181734.78 68651001456.66 65-93312682872.15 44881403119.43 48431282642.99 70-73653074168.36 33311604803.36 40341473644.03 75-57962874951.69 25321526003.16 32641354136.03 80-30372106914.72 1290927131.7844 85+176122612833.62 5679116049.38 119413511306.53 合计4195812524601.55 2177621372630.05 2018191152570.81 2、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1全人群三大类疾病死亡水平及构成三大类疾病中慢性病占据主要死因位置,其次是伤害,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慢性病粗死亡率为427.57/10万,标化死亡率418.06/10万,占总死亡的71.08%;其次是伤害,死亡率为103.67 /10万,标化死亡率100.75/10万,占总死亡的17.23%;最后是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为64.59/10万,标化死亡率62.42/10万,占总死亡的10.74%。见表7。2.2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三大类疾病死亡水平及构成无论男女,各年龄组其三类疾病的分布与总人群相似,即慢性病占据主要死因位置,其次是伤害,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见表7、表8。 表7 2012年XX区居民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构成三大类疾病死亡数构成比(%)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全人群总计2524100.00 601.55 586.74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27110.74 64.59 62.42慢性病179471.08 427.57 418.06伤害43517.23 103.67 100.75不明原因疾病240.95 5.72 5.55男性总计1372100.00 630.05 628.79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14510.57 66.59 66.42慢性病97370.92 446.82 447.07伤害23917.42 109.75 108.64不明原因疾病151.09 6.89 6.66女性总计1152100.00 570.81 545.22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12610.94 62.43 58.53慢性病82171.27 406.80 389.43伤害19617.01 97.12 92.92不明原因疾病90.78 4.46 4.34表8 2012年XX区居民不同年龄段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构成三大类疾病死亡率(1/10万)死因构成(%)0-5-15-45-65+0-5-15-45-65+全人群总计157.7836.83205.39793.764,756.32100100100100100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11.630.8843.0383.79553.3214.6310.538.1710.5611.63慢性病11.4813.591245.88565.033,360.2163.4163.1673.1271.1870.65伤害10.1918.3219.78135.88798.8321.9526.3217.8517.1216.8不明原因疾病001.779.0643.97000.861.140.92男性总计180.937.84234.27925.565201.51100100100100100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11.351.6619.9492.34606.1612.5208.519.9811.65慢性病11.6315.39170.3657.353669.7258.337072.771.0270.55伤害15.398.1942.37162.69868.2829.171018.0917.5816.69不明原因疾病001.6613.1957.34000.711.431.1女性总计133.6735.76172.61653.784395.97100100100100100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11.92032.69212.17510.5417.6507.6511.4311.61慢性病11.3211.67895.1199.13109.6770.5955.5673.7771.4370.74伤害4.6726.5215.86107.41742.6111.7644.4417.4916.4316.89不明原因疾病001.894.6733.15001.090.710.753、死亡原因及顺位3.1全人群死因顺位XX区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伤害、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粗死亡率分别为221.41/10万、103.67/10万、66.73/10万、50.76/10万、44.09/10万, 标化死亡率依次为217.42/10万、100.75/10万、64.92/10万、50.72/10万和41.92/10万。死亡构成依次为36.81%、17.23%、11.09%、8.44%和7.33%,前5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80.9%。见表9。3.2不同性别死因顺位男性、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相同,均依次为为循环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见表9。表9 2012年XX区居民主要死因顺位、死亡率及构成比死因顺位死因死亡数构成比死亡率标化死亡率(%)(1/10万)(1/10万)全人群1循环系统疾病92936.81221.41217.422伤害43517.23103.67100.753肿瘤28011.0966.7364.924呼吸系统疾病2138.44 50.76 50.725消化系统疾病1857.3344.0941.926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094.3225.9824.59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481.911.4411.558神经系统疾病481.911.4410.84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21.6610.019.8110症状、体征240.955.725.511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疾病150.593.573.3212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30.523.12.7413先天畸形、变形、染色体异常130.523.12.61男性1循环系统疾病50336.66230.99231.562伤害23917.42109.75108.643肿瘤14210.3565.2164.824呼吸系统疾病1097.94 50.05 51.95消化系统疾病1108.0250.51496传染病和寄生虫病604.3727.5526.27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483.50 22.04 13.26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71.9712.412.649神经系统疾病231.68 10.56 10.3810症状、体征151.096.896.6611精神和行为障碍100.734.595.0212先天畸形、变形、染色体异常90.664.133.5313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疾病70.513.213.03女性1循环系统疾病42636.98 211.08 203.09 2伤害19617.01 97.12 92.92 3肿瘤13811.98 68.38 65.05 4呼吸系统疾病1049.03 51.53 49.86 5消化系统疾病756.51 37.16 34.08 6传染病和寄生虫病494.25 24.28 23.07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82.43 13.87 10.02 8神经系统疾病252.17 12.39 11.42 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51.30 7.43 7.02 10症状、体征90.78 4.46 4.34 11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疾病80.69 3.96 3.56 12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70.61 3.47 2.28 13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60.52 2.97 2.87 3.3 不同年龄组的死因顺位各年龄组均以循环系统疾病和伤害为主要致死疾病,两者占各年龄组总死亡均在50%以上。表10。表10 2012年XX区居民不同年龄段主要疾病死亡率(1/10万)及构成比(%)疾病0-5-15-45-65+死亡率构成比死亡率构成比死亡率构成比死亡率构成比死亡率构成比总计157.7810036.83100205.39100793.761004756.32100传染病和寄生虫病00007.073.4433.974.28230.854.85恶性肿瘤19.2412.21.945.2622.5310.9790.5911.4152411.02血液造血免疫疾病0000004.530.5710.990.23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00003.981.9421.512.7180.621.69精神障碍00000.440.224.530.5725.650.54神经系统疾病3.852.44004.422.1515.85284.281.77循环系统疾病61.5739.0213.5736.8481.2739.57281.9535.521733.2436.44呼吸系统疾病3.852.443.8810.5314.136.8854.356.85476.3610.02消化系统疾病11.557.323.8810.5317.238.3963.417.99311.476.55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00001.330.654.530.5729.310.6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00003.531.7213.591.7180.621.69产科疾病0000002.260.293.660.08围生期疾病15.399.76000.440.225.660.7110.990.23先天异常00001.330.6510.191.283.660.08诊断不明00001.770.869.061.1443.970.92其他疾病7.74.883.8810.539.284.5241.95.28307.816.47伤害34.6421.959.6926.3236.6617.85135.8817.12798.8316.8(三)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原因分析1、全人群恶性肿瘤死亡水平、死因顺位及构成恶性肿瘤居XX区居民第三位死因,占居民总死亡的11.09 %,粗死亡率 66.73/10万,标化死亡率 64.92/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 65.21 /10万,标化死亡率 64.82/10万,女性粗死亡率 68.38 /10万,标化死亡率 65.05/10万,男女标化死亡率之比为0.996:1.000 。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脑恶性肿瘤、直肠癌 ,占恶性肿瘤死亡的 64.64%。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直肠癌、淋巴样白血病,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脑恶性肿瘤、直肠癌。见表11。表11 2012年XX区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构成死因顺位恶性肿瘤死亡数构成比(%)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全人群1肺癌7727.50 18.35 17.62肝癌4315.36 10.25 9.963胃癌3311.79 7.86 7.544脑癌145.00 3.34 3.275直肠癌145.00 3.34 3.356淋巴样白血病113.93 2.62 2.367未特指白血病103.57 2.38 2.348胰恶性肿瘤93.21 2.14 1.969乳房恶性肿瘤72.50 1.67 1.8110食管癌62.14 1.43 1.47男性1肺癌4330.28 19.75 20.082胃癌2014.08 9.18 8.643肝癌1812.68 8.27 8.154直肠癌85.63 3.67 4.185淋巴样白血病74.93 3.21 2.86脑癌64.23 2.76 2.747胰恶性肿瘤53.52 2.30 2.788未特指白血病53.52 2.30 2.49鼻咽癌32.11 1.38 1.7810食管癌32.11 1.38 1.5女性1肺癌3424.64 16.85 15.232肝癌2518.12 12.39 11.753胃癌139.42 6.44 6.444脑癌85.80 3.96 3.785直肠癌64.352.972.556未特指白血病53.62 2.48 2.277结肠癌42.90 1.98 2.078胰恶性肿瘤42.90 1.98 1.729喉癌42.90 1.98 2.0810乳房恶性肿瘤42.90 1.98 1.972、各类死因的年龄分布恶性肿瘤死亡总体呈现随年龄增加死亡率也升高的趋势,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分析可见,各年龄段恶性肿瘤死亡主要原因不同。04岁组以肺癌、肝癌、胃癌和淋巴样白血病、胰恶性肿瘤为主要致死恶性肿瘤;514岁组以肺癌为主要致死恶性肿瘤;1544岁组及以上年龄组以肺癌、肝癌、胃癌为为主要致死恶性肿瘤。见表12。表12 2012年XX区居民不同年龄段主要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及构成比恶性肿瘤0-5-15-45-65+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总计19.24 100.00 1.94 100.00 22.53 94.12 90.59 91.25 524.00 84.62 肺癌3.85 20.00 1.94 100.00 6.63 29.41 27.18 30.00 131.92 25.17 肝癌3.85 20.00 0.00 0.00 2.21 9.80 13.59 15.00 91.61 17.48 胃癌3.85 20.00 0.00 0.00 4.42 19.61 10.19 11.25 47.64 9.09 脑恶性肿瘤0.00 0.00 0.00 0.00 0.88 3.92 5.66 6.25 25.65 4.90 直肠癌0.00 0.00 0.00 0.00 0.44 1.96 2.26 2.50 40.31 7.69 淋巴样白血病3.85 20.00 0.00 0.00 1.77 7.84 3.40 3.75 10.99 2.10 未特指白血病0.00 0.00 0.00 0.00 1.77 7.84 2.26 2.50 14.66 2.80 胰恶性肿瘤3.85 20.00 0.00 0.00 0.44 1.96 4.53 5.00 10.99 2.10 乳房恶性肿瘤0.00 0.00 0.00 0.00 0.88 3.92 2.26 2.50 10.99 2.10 食管癌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40 3.75 10.99 2.10 喉癌0.00 0.00 0.00 0.00 0.44 1.96 0.00 0.00 14.66 2.80 结肠癌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13 1.25 10.99 2.10 未特指的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0.000.000.000.000.441.962.262.500.000.00前列腺恶性肿瘤0.000.000.000.000.000.002.262.503.660.70宫颈恶性肿瘤0.000.000.000.000.441.962.262.500.000.00四肢骨和关节软骨恶性肿瘤0.000.000.000.000.44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政治 1.1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说课稿(必修1)
- 6.1.1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13猫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5年初中教师(生物学科)教材教法考试测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 2025年四级按摩师考试试卷【附答案】
- 2025年全国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考试练习题库【附答案】
- 初中科学考试真题试卷
- 《听一听》活动探究(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 2025-2026年北京高考英语综合模拟强化练习4【含详细答案】
- 2025年酿酒师职业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子宫内膜病理课件
- T-CITSA 57-2025 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主数据标准
- GB/T 45767-2025氮化硅陶瓷基片
- 广东省安装工程综合定额(2018)Excel版
- 2025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及答案
- 《化工安全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安全保证体系图及组织机构图
- CPS21F变频恒压供水调节器使用说明书1
- 视频会议系统中调音台的使用
- 附件1: MAIS听觉整合问卷 父母问卷(访谈) 一、 测试目的 1、了解聋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