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2010届本科生学年论文关于我国同性恋人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困境研究摘 要改革开放后,同性恋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概念正式被引入到中国的社会中,尽管同性相恋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不是空白,但是不得不说这还是在中国社会中激起了了巨大的反响。在国际上,大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已逐步由厌恶走向宽容和理解,然而在中国,同性恋仍然面临来自伦理道德、心理以及法律等多重困境。本文着眼于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同性恋人群的困境,并以前人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力图使大众正视这一群体,并给与同性恋群体正确的对待,帮助中国同性恋者走出困境,平等的享受社会和法律赋予他们作为社会人应得的权利。【关键词】:中国 同性恋 当前社会环境 困境A Study on Homosexual Plight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ncept of homosexuality as a special group formally introduced to the Chinese society, even though same-sex love phenomenon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not blank, but has to say it in Chinese society has great repercussions. Internationally, the public attitude toward homosexuality has gradually from hate to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but in China, the gay faces to multiple difficulties from ethics, psychology and law, et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light of homosexuality people in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 and peopl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before, tries to make public face up to this group, and treated properly give gay community. We should help the homosexual to get rid of the plight and make sure that they could have all rights which given by society and law equally.Key words: China: homosexuality: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plight目 录引言31、同性恋界定32、中国同性恋问题的历史及现状43、中国同性恋人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困境43.1社会大众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43.1.1家庭偏见53.1.2学校或者工作单位的歧视63.1.3社会歧视63.2同性恋自我认知偏差,心理健康状况欠佳63.3同性恋法律保护不健全73.3.1同性恋的人权问题73.3.2同性恋的婚姻权问题83.4同性恋与艾滋病8结语9致谢10参考文献11引 言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同性恋这一群体进入我们的视线必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他们相恋的不同之处在于同性。同性恋者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打击还是支持,或者是任其发展、不加理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在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同性恋的生存遭遇了严重的挑战,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现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理解和接受同性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应该意识到同性恋者作为社会上的普通人应该享有正常的福利和权利,不应该受到大众的特殊对待。他们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应该寄希望于社会观念的转变,国家立法的完善等来解决。1、同性恋界定同性恋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差不多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同性恋定义,首先从国外来看: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凡是专爱同性者即为同性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金赛教授认为同性性行为是与爱情和心理有关的行为,更根本的标志是同性双方发生具体的实际的性行为;霭理士认为个体性冲动的对象是同性而非异性时是同性恋。比较接近当代的理解,尽管较为简单一些。哈斯认为同性个体之间的亲昵性行为,一种双方情愿但被视为违反习俗的行为。我国学者也对同性恋提出了种种定义:刘燕明等在性偏离及其防治(1989年)中说:同性恋是指在幻想中或在实际行动中,更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徐纪敏在性科学(1988年)中说,同性恋是指有明显的同性性行为和同性爱慕。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一文中认为“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家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总之,同性恋就是只对同性别的人产生性爱倾向及其行为,而且性倾向及其行为的产生是出于对同性的爱恋,是很难改变的。同性恋者则是指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个体。“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著名性学家张北川认为在我国现代,“在对性伴侣的选择拥有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一个性成熟的个体如果具有明显或强烈的指向同性的性欲或同时存有主动的同性性行为,方可视之为同性爱者”;“我国学者把同性恋定义为:这种关系可存在于内隐的心理上或外显的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人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心理或行为上的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同性恋者”;国际学术界以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为代表对同性恋的描述为: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性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足的人,同性别人之间的性爱或情爱关系。总之,同性恋者是指心理上只能或主要是感受到同性性吸引、并或迟或早会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22、中国同性恋问题的历史及现状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同性相恋的现象都不鲜见,仅以中国为例,研究同性恋在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情况。 中国同性恋现象古已有之,在我国可考的典籍中,春秋时就有弥子暇与卫灵公“分桃而食”的记载,这是中国为人们所知的最早的同性恋的典故。在战国时期,同性恋记载颇多,其中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之事被后世的同性恋传为佳话,“龙阳”一词甚至成了同性恋的代称。鲁国公子公为与其娈僮汪錡同战同殡的事迹也为人所知,甚至孔子在得知汪錡战死后,还赞其勇敢道“执干戈以卫社稷,无可殇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同性恋不是洪水猛兽,圣人亦不究其过错,更何况平头百姓。事实也如此,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社会风气开放,那也是我国历史上同性恋者黄金时期,那时候的同性恋人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可以在公众场合上街游玩。明清朝野,男风更盛。这是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中十分罕见的现象,但是无可否认,同性恋者在中国古代并不是被人视为异类的。当然,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古代的同性恋大都发生于男男之间,且一方为达官贵族甚至皇帝,这可能与中国古代历来男权强势统治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有关。 较之古代人民对于同性恋所持的开放态度,人们对现代同性恋者的态度则显得尤为苛刻。不论是官方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同性恋表现出敬而远之的观点,以至于中国关于同性恋的正式报告和相关研究都呈现匮乏的状态。2001年4月20日,我国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才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分离出来,明确声明,同性恋不是精神病人。直至2004年11月30日,即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联合发布了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这份报告中,中国政府卫生部门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有关中国男性同性恋人数艾滋病感染的数据,这份报告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到4,也就是说,中国有500万至1000万名男性同性恋者,这个数字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加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目前的同性恋者是远远多于这个数字的。据保守估计,目前中国同性恋的人数已达到3600万到4800万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1。1990年,我国进行了全国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已婚居民的0.5%,农村已婚居民的2.3%以及大学生的7.5%曾发生过同性恋行为。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思想以及道德伦理的约束,很多的隐性同性恋者不能被统计在册。3、中国同性恋人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困境目前同性恋这一群体在我国还属于边缘群体,他们存在隐性的姿态与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想为人所知,这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中面临着重重困境。这些困境源自很多方面,下面我们从我国当前社会环境出发,进一步研究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3.1社会大众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同性恋由于其在性取向上的特殊性,即其无法维持“在法律保护和制约下的、与私有财产继承及增值有密切联系的生殖功能”、且与“男女(两性)婚姻”的传统价值观念相悖,社会上的公众尤其是中国民众对同性恋持有偏见甚至歧视他们。2000年,陶林采用进行修订过的美国同性恋态度问卷调查表,以我国的医务人员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7.2%的被调查者认为同性恋是病态,77.2%的人认为同性恋值得同情和理解2。这一结果表明,同性恋虽然正在为大众所接受,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其存在偏见。另外,此问卷针对的是具有专业医疗知识的医务人员和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上尚有如此偏差,社会大众的偏见和歧视也可见一斑了。 在一份对同性恋者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大众对自己的歧视,9%13%的同性恋者有过自杀行为,35%的人曾有过自杀念头,一度想要实施,67%的被调查者感到极度无助,孤独且压抑3。多数人因为社会的异样目光感到痛苦而无奈,并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3.1.1家庭偏见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延续家中“香火”,传宗接代。父母往往是对同性恋群体来说最大的阻力之一,同性恋者不能完成父母传宗接代的期望,并且与同性恋爱甚至组建家庭 ,这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据调查,当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者之后,近70%的人会觉得丢脸,对自己的孩子表示恼怒、失望,甚至有断绝关系的想法。家中的其他成员也会对此有上述反应。一位为此困扰的20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说“我的父母反对的态度很坚决,他们丝毫不理解我,甚至认为我有心理疾病,他们说如果我还要继续下去,就不要进家门了,就当白养了我这个儿子”,这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当家庭与爱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很多同性恋者会难以抉择。另外,很多同性恋者在社会和家人的压力下,会与一个异性结婚,这也就导致了另一个家庭的困境。在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看来,有无性关系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同性恋行为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活动;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著名性社会学工作者张北川则区分了同性性行为和同性爱(恋)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个体仅有偶然的同性性行为,但有关性定向的自我意识模糊,可视为同性性行为而不以简单定义为同性爱者”。我看来,李银河教授的定义尽管可以更好的区分同性恋,更加规范这一群体的界定,但是对一些“有性无爱”和“有爱无性”的人群来说,是失之准确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大约1600万“同妻”,即一些同性恋者(男)的妻子,同妻在结婚之前通常都是不知情的,明白真相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与同性恋者解除婚姻关系,于是就形成了夫妻双双痛苦不堪的局面,作为同性恋的另一半,也会出现夫妻间歧视的现象发生。3.1.2学校或者工作单位的歧视同性恋者在公布自己身份后,在学校或者工作单位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歧视。根据美国研究学者Maney D和的研究,在美国,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不愿意在同性恋家庭中执教。经过对中国教师的调查也发现,老师如果知道学生是同性恋或者有同性倾向时,也会表现得不自然或者给与特别的关注,过分的漠视和过分的关注对于同性恋者来说都是偏见和歧视的表现,这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对于同学们来说,大部分同学理解和同情同性恋,但是也会尽可能的与他们避免过多接触,还是不能摆脱长久以来认为的同性恋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同时也担心自己会被人歧视和疏远。参加工作的同性恋者也会受到来自上司、同事和合作伙伴的“特殊对待”,虽然大多数公司都没有明确表示同性恋者禁止接收同性恋职员,同性恋在求职过程中会比正常人困难得多。一位同性恋曾说“我有能力,有经验,只是因为我有与我同性的爱人,就不让我工作,这不公平,可是我无法改变什么。这种无奈发生在很多同性恋身上,这也是很多同性恋不敢公开自己的感情的重要原因。3.1.3社会歧视同性恋在社会中生活,也会遭遇很多来自社会人群的歧视,其中许多学者也对其抱有严厉的批判,“同性恋危害社会和谐,妨碍青少年健康,破坏他人家庭和谐”(高彩琴:性与人生,1989年),“同性恋是人类一种畸形的情感,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畸形化的结果”(李萍,同性恋是畸形人类情感,朋友通信 2001年第8期46页),这些言论被中国的主流文化所接纳,也在社会上形成了对同性恋的排斥、厌恶的消极情绪。在某些公共机构也出现了对同性恋接纳程度低的歧视现象,比如说同性恋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允许献血的。目前很多人谈到同性恋仍会觉是不同于正常人的群体,出现本能的排斥反应,很多人认为同性恋是“不干净”的,会将比如艾滋病等跟同性恋者联系起来,这也就导致了同性恋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比较低的现象。3.2同性恋自我认知偏差,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李银河教授指出,同性恋对于身份的认同从自我认同来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己知道的,即无师自通型,另一种是与其他同性恋者引导而了解的4。无论是哪种类型,同性恋的自我认知仅限于自身及其他同性恋者的认识。当前关于同性恋比较有影响的研究专著同性爱在同性恋身份认同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帮助了一部分同性恋和异性恋了解同性恋的身份,促进了对同性恋的认识5。其作者张北川在分析国外相关研究后指出同性恋歧视与普通人所持的社会道德没有区别,相反他们在面临巨大压力后会表现出更富同情心,当然也会更内向。在对国内同性恋研究的问题中,他认为当同性恋者遭到强大的社会压力时,他们会强调舆论的不公正,传统的宣传使得他们产生明显的自卑感和犯罪感,这种心理负疚很有可能赋予同性恋和双重人格,从而引发同性恋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差,不敢承认或者耻于承认自己的性取向,不接受自己的身份,产生极度的矛盾。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理想,心理问题比普通人明显增多。根据国内已有的对男同性恋的心理健康状况得调查显示,我国男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男同性恋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他们存在较为普遍的焦虑,恐惧,抑郁和强迫的精神状态,同时部分同性恋者伴有精神病症状和身体上的不适,很多同性恋者在问题的看法上比较偏激,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矛盾冲突较多,以至于他们的人际关系较其他人敏感脆弱6。他们这些状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他们作为同性恋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挤压下形成的产物。同性恋者被社会上俗称为“藏在柜子里的人”,他们大部分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害怕为人所知,知道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害怕自己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于是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从而引发心理障碍。在同性恋者公开自己身份(即“出柜”)后,他们要面临的是来自家人、单位以及社会异样的目光,他们将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只会有增无减,这样他们就对于人交流产生抵触心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把对方当做对自己有偏见的假想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无法在社会上形成正常的人际网络,正是因为这样,同性恋的生活环境空间相对闭塞,狭小,缺少与外界正常的交往。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们越是封闭自己,社会越是对这个群体报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周围人不能也不愿对他们进行情感或是心理上的支持,缺乏周围群体认同的他们更加不能融入社会人群。尽管同性恋这一群体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但是更多的人仍是半信半疑,对同性恋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同性恋者自身都不了解自己,认为自己是病态的,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相当一部分同性恋者内心充满着罪恶感,他们对自身所涉足的性行为感到恐慌,对自己对同性所产生的性欲望感到羞耻。从自身来讲,这种长久的不健康的负罪感在主流的批判中会对同性恋者本身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3.3同性恋法律保护不健全同性恋者作为国家中的成员,应享有公民的一切基本权利,二十世纪以后,同性恋运动在西方尤其是在欧洲社会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要求政府捍卫这一群体的正当利益,以立法形式保护同性恋者的权利。而中国的同性恋群体在法律保护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在法律方面,同性恋者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这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首先是同性恋与大众是平等的,享有任何不受歧视的平等的人权,其次是关于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问题。3.3.1同性恋的人权问题年我国修订了宪法,其中第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这为我国同性恋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最为根本的依据。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每个公民基本权利平等,不因种族、信仰、性趋向、身份等而有所差别。对于同性恋来说,这种最基本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法律要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就要适当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得到真正的平等。显然,同性恋群体在我国就属于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国家应该考虑到这一群体在权力上的特殊性,保护他们在社会中真正平等的权利。国家在法律保护方面给予同性恋积极的回应,有助于同性恋问题的解决。法律的保护能让公众对同性恋群体有新的正确的认识,不再把它们当做社会的畸形产物,这是同性恋和主流社会相接触,相融合的第一步,那也是对公众认识同性恋、接纳同性恋群体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中国目前在这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只是确认同性恋是非病态化的,而没有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3.3.2同性恋的婚姻权问题婚姻是同性恋者最为尴尬的问题之一。在公民享有平等的人权的前提下,同性恋者也应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同异性恋一样的婚姻自由权。婚姻的本质是共同生活关系,同时,这也是婚姻概念的核心。“共同生活”的意思是居住在一起,成为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处在同一个消费共同体中7。婚姻对于两个人来说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婚姻能够为两个人形成例如继承权,配偶权等多种权利,既然公民权利平等,那么同性恋也理所应当拥有这些权利。仔细想来,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并无实质差异,只不过婚姻主体有差异罢了,结成婚姻的双方可以履行双方共同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同性恋的关于情感,生理以及生活上的需求与异性恋并无二致,他们对这种需求的保护也是同样需要的。我国在婚姻法方面还没有对此有所回应,但是在有些国家,同性结婚已经不再受到国家和法律的禁止了。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法律保护同性婚姻的国家,它于年正式解除了同性婚禁,明确规定同性之间可以结成婚姻关系,并且受到法律应有的保护,这对于全世界的同性恋者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8,因为他们看到了合法共同生活的希望,而不是永远过着地下生活的日子。再次谈到同性恋者与异性结婚的情况,这在我国尤其常见,据调查,的同性恋者或者为逃避舆论压力或者为了应付父母都选择了与异性结成婚姻,但是这种婚姻必定是不会幸福的。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国家加快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程,以挽救更多由此而导致的不幸家庭。3.4同性恋与艾滋病尽管同性恋已经被排除疾病范畴,但是提到同性恋,一些相关的疾病也会被人们联系起来,首当其冲的就是艾滋病。之所以同性恋成为在今日社会中成为许多人歧视、指责的对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人认为他们应当为艾滋病负责,认为是同性恋这个人群导致艾滋病爆发及大规模流行,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他们在别人看来“不正常”的性行为在实质上与异性恋性交方式并无差异。虽然艾滋病最初被西方医学界发现时,是首先在美国男同性恋群体内,但实际上从世界来看,异性之间的传播是占首位的。中国目前也是如此,卫生部在2007年11月29日发布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中指出:“2007年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1%。”这项评估结果显示,尽管男男性传播是艾滋病蔓延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并不是首要途径,异性性接触造成的感染率远高于男男性传播。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艾滋病的现状不容乐观,而且跟同性恋的增多是有一定联系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自从艾滋病开始流行以来,全世界已经有2000万人死于此病,现在全世界患有这种疾病的大约有4000万人,而且每年新增500万人;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截止到2005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此病病毒感染者126808例,累计死亡7375例,那么艾滋病与同性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1981年,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正是一个男同性者:我国男同性恋者的艾滋病感染率大约达到1.35%,这个数字比普通人感染此病的比率高出将近20倍,而且现在疫情已经扩散到全国各个省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十分严峻9。同性恋尤其是男性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之一,我们应该看到,之所以会在这个人群中有如此高的感染率,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正是由于在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导致很多同性恋者处于极其负面的心理状况中。心理学和社会学诸多研究均证明,在这样的心态和社会生存状态下,个人很容易忽略自身的健康。同时,由于缺乏发展正常情感关系所必须的社会和家庭支持,大量的同志只能在一种匆忙和隐蔽的场景下交往。此种状况下的性,很难是有备而来和注意安全的10。可以说,我国大中在对同性恋的认识上是很不到位的,正是狱友对同性恋和艾滋病的无知造成了社会盲目的同志恐慌和不分青红红皂白的对抗、抵制,这些社会因素使得同性恋在社会中绝大多数处在不公开状态,加之同性恋自身的恐惧和敏感,会让他们隐藏得更深,会通过很多途径来发泄他们的不满和抑郁,比如说滥交和不安全的性交易他们产生的排斥心态种心态绝对是防治艾滋病在同性恋之间传播的障碍。由于同性恋不敢走出社会阴暗的角落,也不参加相关的健康教育防治活动,所以不了解相关性安全知识,致使他们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更高,特别是当他们一旦感染艾滋病,更害怕他人知道,这种恶性循环注定了这个群体的得病几率比其他人群要高很多。应该看到的是,如果把艾滋病的传播归因于社会中某一类或几类少数群体,并对其采取冷眼旁观、不理不睬甚至歧视排斥的态度,这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害无益,因为漠视和歧视的存在会滋生更多的消极因素,通俗的说,这是疾病在社会群体中的大规模传播流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艾滋病从来就不应该单纯的归罪于任何人或活动,它的确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但谴责和道德指控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同性恋不应该承受这种指责,而同性恋与艾滋病的情况在指责中只能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结 语同性恋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可是说是社会作用于同性恋本身的结果,解决他们的问题,要通过社会和同性恋自身共同发挥作用。从社会来说,要正确清醒的认识同性恋是非病态的,并且要真心的去接纳这一群体,社会的接纳才能使同性恋有自由生活,抛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走出阴暗的心理困境和生活困境,接受安全性教育,与异性恋一样享受爱情,享受安全的性生活。从政府方面来说,要尽可能的保护同性恋的合法权利,在立法方面,应保障同性恋平等的人权,保障同性恋在社会中不受歧视的生活的权利,并且在婚姻方面尽管出台相关法律,是同性恋在婚姻方面能够得到合法的保证。就同性恋自身来说,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就要积极去争取自身的权利,要用自身的行动来努力改变其他人对于这个群体的态度和歧视观念。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中国争取同性恋的权利和自由生活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和民众开始了解同性恋,理解同性恋的处境,并积极为同性恋的需求和权利而奔走呼吁。比如李银河教授在同性婚姻提案中开始了为同性恋正是争取婚姻权的进程,尽管提案最终因提名者少而未能成行,但是这也为中国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契机,她在提案中提出要修改婚姻法时增加关于同性婚姻的条件,或设立独立的法规,规定同性可以结婚,使同性恋者能够享受与异性恋包括配偶权、继承权等的合法婚姻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Ethylene-Terephthalate-Cyclic-Pentamer-d20-生命科学试剂-MCE
- 职业转型必 备:征兵体检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影视制作行业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团校入团培训考试试卷题库(含答案)
- 2025护士资格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注册监理工程师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级会计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 多线程编程面试题
- 深圳面试实战攻略:员工面试常见问题及答案解析
-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讲解教学课件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知识试题与答案
- 提高管床护士对患者诊疗信息的知晓度PDCA记录表
- 某园区综合运营平台项目建议书
- 孕期患者非产科手术的麻醉
- 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手册
- 母婴产品抖音运营方案
- GB/T 27007-2011合格评定合格评定用规范性文件的编写指南
- 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 职业史证明【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