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国际反倾销领域里的规避与反规避问题浅析 姓 名: 武艳艳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法学 班 级: 法学31班 学 号: 2263122 指导教师: 陆红 职称: 副教授 张敏 职称: 助教 200 7 年 5 月 25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国际反倾销领域里的规避与反规避问题浅析法学专业学生 武艳艳 指导教师 陆红 张敏摘要: 作为反倾销的强化措施,反规避措施是反倾销措施的延伸和发展。欧盟和美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反规避法律,其反规避立法和实践都已趋于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反规避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构建我国自己的反规避立法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我们应遵循公正合理、借鉴欧美先进立法理念以及与WTO接轨原则,建议在反规避立法中明确“规避”概念;列举规避行为并增加兜底条款;健全反规避程序规则,明确反规避行为的调查时间和反规避措施的实施时间,明确对规避行为采取的具体措施等。本文对反规避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以期为我国的反规避立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反倾销;规避; 反规避 The Analysis of Circumvention and Anti-circumven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International Anti-dumpingStudent Majoring in Law WU Yanyan Tutor LU Hong ZHANG MinAbstract: Anti-circumvention measures are the strengthen measures of the anti-dumping law. It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anti-dumping measures. EU and USA have founded their anti-circumvention legislation first in the world and their legislation has been much riper. Anti-circumvention measures are taken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EU and USA to resist China, and have put forward much harder challenges upon Chinas export business. Recently Chinas legislation upon dumping is only exploration, so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hat we introduce legislative measures to perfect anti-circumvention. In my opinion,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reasonable;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EU and USAs theories about legislation, and relate to principle of WTO; be clear about the term of circumvention; list acts about circumvention and increase a term to reveal all the details; perfect procedure principle upon anti-circumvention; definite the time when begin to survey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deal with circumvention, and so on. The article does a profound research on anti-circumvention, hope to offer the theory support and practice guidance to Chinas legislation about anti-circumvention. Keyword: Anti-dumping; Circumvention; Anti-circumvention引言:随着WTO框架协议的最终达成和关税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各国开始强化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反倾销措施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充分重视。近年来,各国频繁动用反倾销措施,强化对本国生产商和市场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出口商为保住失去的市场,通过采取进口国组装、第三国组装、发展后期产品等方法来规避进口国的反倾销税。此种规避行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按照WTO的有关规则,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倾销方式进入一国市场,对已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进口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被采取反倾销措施的进口产品因此而减少进口量,为此,规避反倾销措施的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比如进口国组装、第三国组装和产品微小改变等。这些规避反倾销措施的措施抵消了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因此,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国家纷纷通过立法,设计反对这种规避措施的法律手段,简称反规避措施。16-7一、何为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一)规避与反规避的概念所谓规避(circumvention),即反倾销规避,是指在一国出口的商品被另一进口国征收反倾销关税的情况下,出口商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减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而所谓反规避(anti-ciucumvention)措施是指进口国为了防止出口商对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涉诉产品采用各种方法逃避反倾销税制裁,而向有规避行为的出口商征收反规避税的措施。国际上对于规避与反规避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虽然1991年12月20日GATT总干事邓克尔提出的乌拉圭回合反倾销守则草案中包含了较为完整的反规避内容,但由于谈判各方的分歧较大,在GATT94协议的最终文本中被删除,以后该问题被提交给WTO反倾销措施委员会继续探讨解决。在现有的各国国内立法中,欧盟和美国对规避与反规避问题的概念概括的最为全面。(二)规避的表现形式反倾销中的规避主要表现为下列方式:1.进口国组装的产品与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相同或类似,并在进口国市场销售;2.在第三国(含单独关税区,未被采取反倾销措施)组装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并向进口国出口;3、虚构与被征收反倾销税产品相同或类似产品的原产地;4.对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作微小改变或加工,使之归入不会导致反倾销税的关税项目;5.进口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的后期发展产品,等等。在采取反倾销措施后,进口商和生产商采取上述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开反倾销税而继续向进口国倾销被调查产品,从而使反倾销措施失去意义。218-19(三)反规避措施的性质目前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反规避措施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反规避措施的实施不仅具有合法性,而且也是合理的。1.反规避措施的合法性分析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不是没有约束的绝对的自由贸易,而是公平竞争和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贸易,并且其推动自由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使缔约各方“提高生活水平,保障充分就业和实际收入,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就是说,WTO并没有将贸易自由化作为其最终目标,而是强调在开放的同时,必须保证公平竞争,将市场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统一。333-34反倾销措施正是WTO基于这一宗旨所允许的防止倾销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合法手段。为此,反倾销措施应该能够对进口国所受到的倾销损害提供持续、有效的保护。而规避行为使反倾销的保护效力遭到破坏,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确保反倾销措施制裁的有效性,反规避措施的实施是必要的,具有合法性。4712.反规避措施的合理性分析尽管征收反倾销税是WTO允许各成员方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的用以保护本国国内产业的合法手段,但如何看待对征收反倾销税的规避行为以及是否应当采取反规避措施,目前各国在认识上却并没有统一。一些国家对反规避措施持肯定态度,认为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实际上是变相的倾销,严重破坏了进口国实施反倾销税的救济效果,因此应当采取反规避措施以有效遏制此种行为,从而保障进口国实施反倾销税的救济效果;而另一些国家则认为,反规避措施是对反倾销税的扩大适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对反规避措施持否定态度。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各成员未能就反规避问题达成一致,因此到目前为止,对规避行为和反规避措施并没有统一的国际协定。然而,从目前各国反倾销立法的情况来看,各国制定反规避措施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是各国对规避行为的认定和反规避措施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尺度。551-55应该说,反规避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统一公平合理的国际反规避规则和机制,在有效发挥反规避措施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限制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以维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的公平竞争秩序,平衡各成员方的贸易利益。因而反规避措施的实施具有合理性。二、国外反规避制度考察目前,世界上对反规避行为进行立法的最为完善的国家是欧盟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著名的“改锥案”(赵维田.论WTO的反倾销规则J,法学研究,1999(2):108122.80年代末,当时日本电子厂家为躲避欧共体对之征反倾销税,采取了将零件运到欧洲,再在法国等地开办组装工厂,把几乎全都是从日本运进的零件组装成整机,作为原产自当地的产品在欧销售。这类组装工厂的设备与技术都很简单,人们形象地比喻说:只要几把改锥拧上螺丝钉就成。因此,把这类组装厂叫做“改锥式工厂”。这类案件也由此得名“改锥案”。由此,对欧共体1987年的196187号立法即后并入242388号的文件,亦称“改锥规则”。)为起点,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纷纷将反规避措施纳入其反倾销立法中,对来自其他国家的生产和投资以及一些贸易活动采取反规避措施,引起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的不满,从而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美国反规避立法及内容美国的反规避实体立法集中于1930年关税法第七部分和199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21节,其中对4种规避形式及认定做了规定:1进口国组装(Importing Country Assembly)。即将受反倾销命令约束的制成品的零部件原材料出口到美国进行加工、组装。2第三国组装(Third Country Assembly)。即将这些零部件或原材料在第三国加工或组装后再出口到美国。3轻微改变的产品(Minor Alteration)。即将出口产品进行轻微的加工或外观上细小变化(包括农产品的粗加工),而未进行实质性的改变。4后期开发的产品(Later-developed Merchandise)。即将一项进口产品在受到反倾销调查后,在其功能结构上有所改进的产品,类似于更新换代产品。其与轻微改变的产品只是在变化的程度上不同而已。如果在发起反倾销调查后开发的产品,只要符合以下条件的亦属于反倾销税命令适用的范围:(a)后期产品与被征税产品在一般物理特性上相同;(b)消费者对两种产品的期待相同;(c)两种产品的最终使用目的相同;(d)后期产品通过相同的销售渠道;(e)后期产品的宣传广告及展示的方法与被征税的产品相同。除了上述有关反规避的实体立法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在第1320节(d)(2)还作出了对“监视下游产品”的规定,这种下游产品是指出口到美国而且使用了组装性的制成品。如果美国国内的生产商认为其某项产品与一项下游产品的一个组装件相似,就可以向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商务部监视来自国外的下游产品,美国商务部则会视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一旦规避行为被认定为成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反倾销措施的扩展适用,即由原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商品扩展到被认定为规避反倾销税的商品。美国的反规避救济方法主要包括征收反倾销税和终止决议两种。649(二)欧盟反规避立法及主要内容欧共体针对“改锥案”(screwd riveroperations)于1987年通过1761/87号条例后并入2423/88号条例,首次规定了反规避条款:欧共体委员会可对在欧共体内制造或组装的并被投入共同体商业的制成品征收固定的反倾销税,条件是:1进口到欧盟的产品已被征收反倾销税;2组装和零部件生产是由上述出口产品的生产商有联系或联营关系的一方进行的;3在反倾销调查发起以后,组装和生产才开始或其数量显著增加;4从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原产地国进口,并用于组装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价值超过组装产品总成本的60%。欧共体的上述规定在实施中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乌拉圭回合后,欧盟几度修改了反倾销条例。1995年3283/94号条例,较1987年条例而言对规避的形式、主体、开始时间等规定均有较大扩展。目前欧盟最新的反规避立法是1995年12月22日通过的385/96号条例第13条的规定。新法有以下特点:首先,将反倾销规避定义为:指第三国和共同体之间一种发生于实践、过程或者行为的贸易方式的变化,对此除了征收反倾销税外没有充分正当的原因或经济理由,并且有证据表明,反倾销税的救济效力正在受到破坏。新的定义将规避行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所有基于原倾销行为,规避反倾销的行为均纳入其中。同时简化了规避适用的条件。1规避行为是在发起反倾销调查之后或在此之前开始的或迅速扩大的,并且有关的零件来自这个受到反倾销措施的国家;2延续“60%规则”。但对在装配或完成过程中,组装所使用的零部件增值占其制造成本25%以上的,则不视为规避;3反倾销措施救济效力正受到组装产品的威胁。这为应对更多的新情况打下了自由裁量的伏笔。此外,欧盟为了防止出口商通过第三国组装再将其进口的规避行为,确定产品的“真正原产地”,欧盟反倾销法还确立了“原产地规则”,其主要包含在欧共体理事会1986年公布的EEC802/68号条例中。该条例第5条规定:“一项产品,如其生产涉及到两个或更多国家,应视其来源于其最后实质性的、在经济上证明实施了合理加工或生产的国家。”原产地规则在反倾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限制出口商规避反倾销税的重要依据。依据这一规则,一项产品即使最后一道工序是在欧共体内完成的,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欧共体产品的待遇。对于组装件,也不仅仅看是在哪个国家组装的,而同样要看欧共体零件的价值占多大比例。7124如果规避行为被认定成立,欧盟则同美国一样,适用反倾销令的延伸,即对规避反倾销税的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或达成“价格承诺”。三、WTO框架下的反规避规则(一)乌拉圭回合中邓克尔文本的反规避规定及其评价在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反倾销措施协议谈判中,欧共体、美国等缔约方基于其国内法中反规避的规定,主张制定反规避的多边规则。由于广大发展中成员及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的反对,反规避问题最终未能纳入世贸组织反倾销措施协议中。但乌拉圭回合谈判总协定的协调人邓克尔提出的关于关贸总协定反规避守则的最后协议草案对各国(地区),特别是反规避立法尚不完善的国家(地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仍然以其为重要标准。邓克尔草案规定了三种规避行为:(1)以国家转换的方式规避反倾销措施。即当甲国企业受到乙国反倾销制裁时,甲国企业通过与其相关且位于丙国的、其拥有控制利益的公司继续向乙国倾销、且严重破坏了乙国反倾销税的救济效果的行为。(2)在第三国装配的规避行为。即在甲国的企业被乙国征收反倾销税后,甲国企业借由与其相关位于丙国的公司将原生产于甲国的零配件加以组装,继续向乙国倾销的行为。(3)在进口国装配的规避行为。即在甲国的企业已被乙国课征反倾销税,甲国企业将零配件运到乙国进行装配,此时,乙国进口零配件占在乙国装配成品零部件总价值的70%以上、且装配期间所增加的价值,低于成品成本的25%的装配行为。邓克尔草案所规范的规避类型,在范围上介乎于美国与欧盟的反规避措施之间,体现了欧美反规避条款的主要精神。如果这一条款被接受,世贸组织成员方就能够在不违反协定义务的前提下制定反规避条款。而且如果发生在出口方境内以装配方式进行倾销的情形,只要零配件是来自原本已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国家,则进口方反倾销主管机关无须进行零配件是否倾销、是否造成损害的调查,可直接对该零配件征收反倾销税。对凭借第三国组装的倾销行为,该草案规定反倾销税具有溯及力,即反倾销调查可以追溯至最初暂停通关之日的前150天。尽管草案中的大部分条款为缔约方所接受,但在反规避问题上缔约方之间仍未达成协议。草案主要遭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成员反对,认为该草案只是美国反规避措施的翻版。美国和欧共体却认为,该草案内容不够全面、措施也不严厉,与其规定如此“软弱无力”的反规避条款,倒不如无此协议对其更为有利,于是,该条款被最后删除。乌拉圭回合未就反规避问题达成协议的结果,基本符合发展中成员的利益,满足了本国市场较小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成员的需求。但是,邓克尔草案也促成了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就反规避问题进行讨论,并为今后再行讨论且最终达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反规避规则留下了契机。8225-243(二)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部长决定及其评价乌拉圭回合谈判在部长的决定与宣言中作了一个“反规避决定”,规定:“注意到反倾销措施中的规避问题虽然是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达成之前谈判的一部分,但谈判人员未能达成具体文字,注意到在该领域尽快适用统一规则的可取性,决定将此问题提交根据该协议设立的反倾销措施委员会加以解决”。这一决定充分表明,世贸组织将反规避问题设成了一个悬案,在反倾销措施委员会达成新的协议之前,在符合世贸组织基础原则的前提下,该问题仍由各国立法自主规定。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世贸组织的这一决定,一方面为各国制定反规避条款预留了广泛的空间;另一方面,又几乎为欧盟、美国反规避条款的实施,甚至滥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反倾销制度发展的过程表明,以零配件进口及组装行为为主要特征的规避行为,实质是一种贸易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惟一理由在于规避反倾销税,从而破坏了反倾销税应用的矫正效果,因而反规避措施主要是针对零配件在进口国或在第三国的组装行为。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进一步迅猛发展,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跨国公司的盛行,使得许多产品的生产分布于不同国家,这种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分工作业方式极为普遍,制定严格的反规避条款,不恰当地限制这种贸易方式不仅对国内市场较小、从而依赖外国市场发展的国家通过正常生产方式获得的利益造成了损害,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国际自由贸易的制度化进程。此外,反倾销制度本是一国用以保障本国产业发展的一种手段。然而,对本土产业的真正认定,事实上已日益困难。对于由多国零配件组成的产品而言,反规避条款可能有助于反倾销制度的实施,但如果要求本身生产条件及经济发展不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制定或接受严格的反规避条款,其结果只能导致本国的外资进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受到影响,反规避条款的实施,对其并无利益可言。936综上所述,反规避条款的立法本意是为了保证本国同类产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如果执行不当,则可能会对外国企业造成歧视,反过来危害公平、自由的贸易秩序,成为助长国际社会贸易保证主义的利器。(三)反规避非正式小组、议题及其评价1997年,世贸组织反倾销措施委员会下设的“反规避非正式小组”正式成立。1998年4月开始,反规避非正式小组开始定期组织各成员就“反规避”问题进行讨论和磋商。该小组每年4月和10月召开两次会议,会议内容、议题、结果报世贸组织反倾销措施委员会。反规避非正式小组讨论的主要议题为:(1)何种行为构成对反倾销措施的规避?(2)各成员在处理规避行为时应该如何做?(3)世贸组织现有规则能在何种程度上解决规避问题?哪些是世贸组织现有规则无法解决的?针对上述议题,反倾销措施委员会呼吁各成员的讨论应尽快从一个议题转到下一个议题。反规避非正式小组就是否达成“反规避多边统一规则”组织成员进行讨论和协商。参与成员大多数在该问题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1045由此可见,是否制定“反规避多边统一规则”是各成员比较关注的问题。美国等国家认为在全球贸易体制中建立反规避多边统一规则是必要的。但是,日本等国家反对制定反规避多边统一规则。日本认为,将合法的根据经济条件变化作出合理反应的商业活动与规避行为客观地区分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例如,某公司为了利用外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将生产转移到第三国,虽然这是一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但如果生产的产品是被征收了反倾销税的就可能被进口国视为规避行为。因此,这会给国际上合法的商业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四、我国反规避立法的现状(一)外国反规避措施对我国的影响现状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现实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反规避制度。就出口方面而言,据商务部官方统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已遭到13起反规避调查11104:从发起调查国家看,欧盟11起、美国2起、阿根廷1起。从涉案产品看,涉及氧化锌、活页环、钢丝绳和钢缆、钢铁管配件、滚珠轴承、香豆素、活页夹、节能荧光灯。石蜡蜡烛等;从采取措施情况看,在13起案件中,有9起已经结案,8起征收了反倾销税,措施采取率为889;从征税的特点来看,通常按原反倾销裁定中的税率计征;从发展趋势看,随着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增多,我国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反规避调查。建立反规避制度有利于改变我国被动挨打的局面;适时发起反规避调查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另一方面对出口利益的保护也能起到反制作用;就进口情况而言,据商务部官方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对进口产品反倾销立案41起,其中27起已经结案,有措施的案件是23起。反倾销措施实施后,国内企业反映反倾销税规进行为已初显端倪。诸如加工贸易现象增多,一般贸易数量大幅度减少;从第三国进口增多(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相关产品的生产设备),从涉案国进口数量急剧减少;被调查产品的相似产品进口增多,而被调查产品本身进口数量减少等等。目前我国也成为反倾销措施适用的大国,相伴而生的规避行为必然增多,为兼顾进口利益,抓住时机完善反规避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反规避制度的立法状况及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有关反规避的立法状况存在诸多缺陷,亟须进一步完善反规避制度。我国有关反规避法律措施的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制定的法律都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1.起步阶段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生效以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反倾销法律制度,并于1997年制定了反倾销与反补贴条例,以进一步规范倾销行为。但是,反倾销与反补贴条例内容非常简单,反倾销立法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反倾销制度下的反规避立法则更为简单。2.加入WTO后制定新条例阶段入世后,为了和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的原则相协调,2001年11月我国制定了新的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已于2002年1月1日起生效。较之于此前1997年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条例而言,新条例在倾销和损害的认定、同类产品的界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改进。但新条例有关反规避措施的规定却极为简单,仅有一个条文对其予以规定,和1997年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的规定基本相同,新条例第55条规定:“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规避反倾销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既未界定规避行为,又未规定可以对规避行为采取的措施,似乎赋予反倾销调查机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其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实践中往往容易耽误时机,对外商把我国作为组装基地的规避反倾销的行为无法有效规制,也不符合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而欧、美等国又频繁对我国提起反倾销、反规避诉讼,被诉规避的中国企业只能处于被动地位。3.两部委部门规章出台阶段2002年12月13日,原国家经贸委颁布了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以及同时发布的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中细化了规避与反规避问题,明确了规避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行为。尽管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整与裁决规定以及同时发布的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规定了不同形式的规避反倾销税和规避反补贴的行为外,还规定了国家经贸委在确定规避行为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但是上述两部委部门规章对于规避行为的规定并不全面,例如在确定规避行为的成立、规避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上述两部委没有明确具体采取的反规避措施,仅是原则性地规定国家经贸委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规避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行为。即便如此,在商务部取代了以前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职能后,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以及同时发布的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分别被2003年11月17日商务部发布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以及同时发布的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规定所取代,而在后两项新的规定中,并未涉及任何反规避的措辞,这样就会造成如果存在外国产品规避我国反倾销或反补贴措施的行为时,商务部却不能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规置的尴尬境地,从而有可能使得规避行为进一步猖獗,这势必会损害我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平等竞争地位。12251-253 4.条例修订阶段 2004年3月31日修订后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及保障措施条例都有原则性的反规避条款,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5.外贸法重新实施阶段我国2004年7月1日重新公布实施的外贸法规定,国家对规避本法规定的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行为,可以采取必要的反规避措施。至于何谓规避措施又何谓反规避措施,我国新外贸法乃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法规均无详细界定与规则。这是我国贸易救济领域需要加紧研究的领域。与此相对应,我国产品却频频遭受国外的反规避调查。因此,研究反规避立法以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竞争地位、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制度极为必要。我国建立自己的反规避法律体系迫在眉睫。 五、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的几点思考对我国来讲,反规避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出详尽而完备的反规避法律条款,以实现在开放的同时加强对本国市场的保护,争取在国际贸易环境中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笔者认为,完善我国的反规避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1.公正、合理原则公正、合理是一个具有弹性色彩的概念,它是指在建立、适用以及解释有关的反规避立法的时候,应该对各方利益加以衡平考虑,不得对一方显失公平。反规避问题之所以在国际上争议不断,关键在于一些国家的规定有失公允,以保障国际贸易的自由与公平为名行歧视、破坏公平贸易之实,我国在完善反规避立法时应尽量克服此弊病。1340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繁荣我国对外贸易起到实际作用。否则,即使一时保护了本国相关产业,但从长远看,不公正的反规避立法会伤害到世界各国生产商及投资商在中国拓展市场的热情,反而会使中国的经济遭受损害。2.积极借鉴欧盟和美国的先进立法经验的原则欧盟、美国最早提出并使用反规避措施,其反规避立法无论是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比较完善,存在相当的合理性和重大的意义,对众多国家的立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时,可以在结合本国现实国情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和吸收欧、美的相关法律。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反规避措施的效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顺应了反规避规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3.与WTO相关规则接轨的原则尽管乌拉圭回合未能就反规避问题制定出统一国际规则,但邓克尔草案中的有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在该问题上较为一致的看法和发展趋势,它极有可能成为WTO就反规避问题进行下一个回合谈判的起点。14325-326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反规避立法以邓克尔草案中的反规避条文为蓝本,以免立法与将来的反规避国际规则相冲突。(二)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的具体构想 1.应对“规避”的概念进行法律界定在立法中明确“规避”的概念,有助于明晰思路,弄清规范对象,同时也符合我国的立法体例。关于“规避”的含义,欧盟第38496号反倾销条例作出了明确规定,而在我国的反规避条款中没有对规避作出法律定义。我国可结合欧盟定义“规避”的立法,在立法中将规避定义为:“规避是指在他国与中国之间发生的生产方式或贸易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除了为避免征收反倾销税外,没有适当的理由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且须有证据表明,反倾销税对同类产品价格或数量的矫正作用被因此削弱,与以前同类产品或类似产品所确定的正常价值相比,发生倾销。”1543 2.明确规避行为的种类欧盟反规避立法和邓克尔草案中的反规避条款,都列出进口国组装和第三国组装两种规避行为,而美国的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列举了四种规避行为,即除上述两种规避行为外,还增加了产品的微小改变、产品的后期开发两种规避行为。综合现实中的各种规避手段,我国反规避立法可考虑规定上述美国反规避立法所列举的四种规避类型,此外,再增加一个“兜底”条款“其他的规避行为”,其目的在于规制新的贸易方式和投资方式下不断出现的其他规避行为,为我国反规避立法提供一个较为开放而又有一定弹性的空间。 3.明确规避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反规避措施适用的主体要件是指规避行为主体需要满足的条件。实践中,一般情形下,规避行为主体与倾销全体具有同一性或关联性,即规避行为主体与出口倾销商是同一人或有某种关联,如两者为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关系。我国在制定反规避法时,对于确定反规避措施适用的主体条件,应当考虑规定规避主体与被征收反倾销税主体应有同一性或关联性。 (2)价值要件。并非一切国内或第三国组装都是规避行为,因而在调查和认定时,要辅之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中国在完善反规避立法过程中,可以借鉴邓克尔草案对这一问题的规定,即“从受现行反倾销税今约束的国家进口的零部件,其总成本大于或等于组装所使用的所有零部件总成本的70,且进口国零部件的附加值不高于生产总成本的25。” (3)时间要件。时间要件即规避发生的时间。一般认为,既然规避是对反倾销税的规避,那么,规避行为就不可能发生在反倾销调查之前,没有反倾销调查的存在,亦即不存在对反倾销措施的规避,因此;规避行为应是开始于某产品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之后。即,在反倾销调查发起以后,组装或对产品的改变开始或大幅增加。我国的反规避立法,应以生产方式或贸易方式的改变发生在原有反倾销措施发起之后为要件,防止规避范围扩大化。 (4)效果要件。效果要件即规避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我国反规避立法也应该借鉴欧盟做法将“存在倾销证据,且对原有反倾销措施的救济效果造成损害” 1696-97作为规避的构成要件之一。 4.健全反规避程序规则 (1)明确反规避行为的调查时间和反规避措施的实施时间。这样一方面符合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查的效率和实施的效果。 (2)明确可对规避行为采取的具体措施。我国反规避立法应规定,商务部一经确定存在规避行为,即可发布对该规避行为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该决定效力所及商品的范围,仅限于商务部认定的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产品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进口国组装产品进行征税时,不应直接对制成品征收反倾销税,因为它不是针对进口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在其进口通关时征收,故不属于海关税也不是反倾销税,而是进口国的“内地税”,这样就会使对使用了进口零部件的产品课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端午环保亲子活动方案
- 社群活动羽毛球活动方案
- 电玩城充值活动方案
- 美甲店宣传充值活动方案
- 笑脸摄影活动方案
- 端午品活动策划方案
- 社长个人活动方案
- 线下观赛活动策划方案
- 社工摆点宣传活动方案
- 石油分公司慰问活动方案
- 低空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与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晶质石墨深加工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船舶电气小知识培训课件
- 普及鸽子的课件
- 浙江省G12名校协作体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地理试卷
- Unit 2 My friends (Period 1) 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5版酒店租赁经营合作协议模板:2025年度版
- 2025年烟草专卖局公开遴选面试高分策略及模拟题答案
- 一般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人考核试题及答案
- 医院网络信息安全培训
- 2025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培训试题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