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四、教学程序:1导入:由毛主席的嗜好导入。板书课题。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投影出示。3导学过程:A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学生边听边想。(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2)内容。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板书:上阕物江山下阕人英雄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引)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因此:(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1指名读上阕。(1)毛主席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提问:主席是怎样用笔的?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先实写,后虚写。板书体现。女生齐读上阕。教法、学乏:体味意境。(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2读下阕。(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惜”从何来?(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插入对毛主席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男生齐读下阕。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探索感情。C.深化拓展:现在,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新的感受吗?举例深入体会。D.比较体验:沁园春.长沙哪一句最震撼人心?出示题板。E.总结:鉴赏诗词的思路。F.再品词的意境。放录音。作业。总体回顾,发散思维。展开联想,鼓励求异:你由雪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总实 上阕物江山分描写总虚沁园春雪评古议论下阕人英雄赞今抒情2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儿童而歌 导学提纲: 1、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结合手边的资料查找并了解有关郑愁予的文学常识。 3、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的: 1、 结合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比赛,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设想: 1、 教法: 引导学生自查手边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由教师示范朗读本诗,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再找学生以雨的身份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课后题1,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课后题2,让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要求学生用新诗的形式写下来。 2、 学法:朗读体会,记忆背诵,模仿写作。 3、 课时设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初步领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朗读诗歌,同时正音正字。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交错进行,体会并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四、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华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请学生以“雨”的身份对诗歌内容进行复述并评议。然后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 五、巩固练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题一、二思考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朗读与背诵情况,争取达到熟练记忆背诵。 二、 自读诗文,理解并分析每一节诗歌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三、 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申明理由。 四、 讨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好处。 明确:主要运用了“拟人”亲切,便于抒情;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五、 再朗诵全诗,体会思想感情。 六、 课堂小结与迁移 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要求:围绕“雪”来进行诗歌的写作。字数、行数不限。 提示: 1、 回忆下雪时你的心情和行动,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 2、 可以借用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3、 注意联想与想象。 4、 注意诗歌的压韵。 5、 农谚:“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6、 下一节课,学生进行作品发布会。3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 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五、 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编制人员管理办法
- 保险行业投诉管理办法
- 临时景区摊位管理办法
- 人员安全用电管理办法
- 住宅装修安全管理办法
- 义乌车位管理办法细则
- 五项管理读物管理办法
- 企业协同发展管理办法
- 乡镇小学学籍管理办法
- 传阅文件保密管理办法
- 高二数学基础怎样提高
- TZJATA 0011-2022 土壤有机酸(甲酸、乙酸、丙酸、丙烯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WB/T 1115-2021体外诊断试剂温控物流服务规范
- GB/T 32350.2-2015轨道交通绝缘配合第2部分:过电压及相关防护
- GB/T 23261-2009石材用建筑密封胶
- GB/T 1796.1-2016轮胎气门嘴第1部分:压紧式内胎气门嘴
- 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讲座课件
- 哔哩哔哩认证公函
- 托玛琳养生碗gg课件
- 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行政后勤人员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