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贿赂的性质和范围_第1页
正文: 论贿赂的性质和范围_第2页
正文: 论贿赂的性质和范围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贿赂的性质和范围郑雪梅(政法学院, 法学, 2004级二班, 041210123) 摘要:关于贿赂犯罪中“贿赂”的性质和范围,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长期争议的问题。本文从贿赂的基本含义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关于贿赂的性质的主要争议,认为贿赂是贿赂犯罪的行为对象。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贿赂范围的不同学说并结合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关于贿赂范围的相关立法,认为目前我国应该将贿赂的范围界定在财产性利益。 关键词:贿赂;行为对象;财产性利益 On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bribeZheng Xuemei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grade 2004, class two of the law, 041210123)Abstract:The subject about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bribe in the bribing crime is always the issue in our countrys academia about criminal law in long term.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master disputed about the nature of bribe,from the point of the basic define of bribe, believed that the bribe is the behavior object of the bribe crime. The article has simultaneously analyzed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theorists and compared the range of bribery in the stipula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legal system and the English-America legal system country, thought that the present bribe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property benefits,Key words:Bribe;behavior object;property benefit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贿赂犯罪已不是某个国家所独有的弊端,而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共同面临的、急需有效治理的问题。对贿赂犯罪进行严厉的打击,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在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贿赂犯罪花样翻新,已成为我国公务犯罪的痼疾。贿赂是贿赂犯罪中一个重要的事实特征。没有贿赂就无所谓贿赂罪,行贿与受贿是以贿赂为中介而进行的一种极为肮脏的权利与利益实现的交汇点。因此,了解贿赂是什么、在犯罪构成中处于何种地位,界定贿赂的范围,对认定贿赂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一、 贿赂的概念、特征什么是贿赂?简单的说,贿赂就是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对价的不正当报酬(利益)。而这种不正当报酬(利益),要构成贿赂,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一)贿赂的有用性贿赂的有用性指贿赂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利益,这同时也是拥有一定职务或地位的人为之铤而走险的原因。因此,不能满足人们任何需要的东西或事物,也就是说对任何人都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或事物,不可能作为贿赂而介入到行贿与受贿的活动中。但并不是所有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受贿罪中贿赂的内容,有用的东西要成为贿赂的内容,必须要有法律的规定。(二) 贿赂与职务的关联性贿赂必须是关于职务行为的报酬。职务是国家工作人员在法律上规定的一般职务权限内给予其地位应当处理的作为公务而存在的一切事务。此外,由于法律并不能完全将职务的权限规定,基于习惯和通常的理解,只要能够确认其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权限而存在,也可以承认职务的存在。贿赂与职务的关联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受贿人方面来看,只有受贿人具有某种职务或特殊地位才可能向他人索取贿赂,他人才会向其提供贿赂,只有二者存在这种对应关系时,法律才会把它们规定为受刑法调整的贿赂。国家也只对具有一定公职的人提出廉洁的要求;从行贿人方面来看,一般只有当他是因为对方具有某种职务或特殊地位,并且为使其利用自己的职务或地位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向其提供财物或其他利益,才能成为刑法上的行贿。如果财物与其他利益的提供与收受,与受贿人的职务或地位没有联系,在刑法上绝不可能成为贿赂。 (三)贿赂与职务行为的对价性 贿赂,是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请托人之所以给与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就是基于该国家工作人员的特定职务,希望该国家工作人员为其谋取某种形式的利益。贿赂与职务行为的对价性,不需要是明确的、具体的,只要能够基于一般人的立场来判断该财物属于职务行为的对价就可以明确其对价性。贿赂本身是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这并不说明职务行为本身也是不正当的,作为贿赂的对价的职务行为,可以是正当的职务行为,也可以是不正当的职务行为。二、 贿赂的性质在贿赂犯罪中必须存在的贿赂,在犯罪构成中处于何种地位,这对我们研究贿赂对贿赂犯罪的认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关于贿赂性质的不同主张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贿赂的性质是什么,在犯罪构成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贿赂是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其中犯罪对象是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同时认为作为犯罪对象的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5,712 .由此可以看出,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在受贿罪中,虽然刑法界对其犯罪客体的认识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但无论是把犯罪客体界定为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或者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或者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加经济秩序或者财产所有权等,无论哪种观点都不能以贿赂自身作为保护客体的现象形态。贿赂本身不可能承担这样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利益。贿赂并不是受贿罪中被侵害的事物,它只是权钱交易的交易对象,交易双方各得其所,受侵害的是国家利益。因此,贿赂不是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它不具有刑法意图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现象形态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贿赂是受贿罪的行为对象,其中行为对象是界定构成要件行为所要求的,行为直接指向的具体人或物。而犯罪对象则是表明犯罪客体要件存在形式、反映客体要件本质的现象形态,包括物、人、信息和行为等形式。李洁.犯罪对象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76,139.在这种观点中,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仍然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犯罪对象是表现犯罪客体的现象形态。国家设立受贿罪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利益不受侵害,而受贿罪能够侵害的是国家的声誉、威信以及公民对国家的信任和拥护。如果国家的声誉、威信受到侵害,公民对国家的信任程度降低,当然会使国家的正常管理秩序受到侵害,而这些都是通过国家公职人员不廉洁、不正当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行为造成的。因此,表现国家规定受贿罪所要保护的利益的,是国家公职人员应该为的职务行为,而受贿罪就是通过收受贿赂的行为而使其应为的职务行为受到改变的。因此,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应该是国家公职人员应当的职务行为。此种提法符合了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之间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在受贿罪中,贿赂只是权钱交易的交易对象,它本身不是被侵害的事物,受侵害的只是国家的利益,在此,贿赂只是为了说明受贿行为,是受贿行为的直接指向物。因为类型性行为必须对行为的性质进行界定,对行为的界定不可能仅依赖对行为样态的描述就能够做到。在多数情况下,他必须通过对对象的描述才能做到,因此对受贿行为的描述如果离开了贿赂是很难说清楚的,受贿行为在对象中才可以反观自身的内容。贿赂在受贿罪中仅仅说明客观行为的样态,是蕴涵于行为内部的特征因素,具有中性无色的特点,因此贿赂是受贿罪的行为对象。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9.第三种观点认为,贿赂只是构成犯罪行为之物。其中构成犯罪行为之物是指虽然不是行为所作用的对象,但又是成立犯罪行为不可缺少的物。行为对象(也称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作用的、法益的主体或者物质表现。 张明楷.刑法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构成犯罪行为之物与行为对象的区别在于:行为对象是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对象,而构成犯罪行为之物并非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对象。就贿赂来说,无论是受贿者还是行贿者,他们谁也不打算侵犯“贿赂物”,所以贿赂不可能是行为对象。但是在这种观点中同时认为行为对象反映犯罪客体,行为对象所呈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而犯罪客体所体现的是行为的内在本质,特定的行为对象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客体则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既然行为对象是法益的物质表现,二者应该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任何犯罪都要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或合法权益为条件,而对某种社会关系或合法权益的侵害需要以行为对象来表现。肯定犯罪客体要件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却否定行为对象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不符合逻辑的,而且反映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体系本身的不严谨。(二)笔者对于贿赂性质的看法根据以上的评析,我认为贿赂是受贿罪的行为对象这个观点是比较合理的。在我国刑法学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没有区分,即便是有的学者提出“行为对象”的称谓,也只是以之作为犯罪对象的代名词而使用,不具有与犯罪对象相区别的意义。此种观点将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进行区分,解决了诸如在受贿罪中犯罪对象这一现象形态与犯罪客体要件这一本质事物相脱节的情况,同时认为犯罪对象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弥补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不足,而且将贿赂这种不是犯罪对象,但在犯罪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赋予了相应的地位。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联系密切,虽然在许多时候会发生重合的情况,但是行为对象具有其自己独特的作用,在犯罪构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李洁.论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J.吉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3). 首先,行为对象的作用在于界定犯罪构成客观要件要素的行为。行为对象是界定行为的要素之一,这里所说的行为是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要素。在这种行为中,虽然也要求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但这种危害社会的性质并不是由行为自身的自然状态说明的,而是由其他的构成要件决定的。在行为要素中,它所规定的是行为的类型,而对这种行为类型的规定在多数情况下必须借助于行为对象,即行为具体指向何种事物才可以使行为是刑法设定某种具体犯罪所要的行为。其次,行为对象是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而行为对象的确定依据则是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相统一的犯罪客体要件的内容。犯罪构成四大要件,对于成立犯罪都是些必不可少的,在这一方面各要件的地位具有统一性,各大要件的内容规定为特定样态,其根据在于立法者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在犯罪构成要件中集中地表现为立法者要保护什么,即对客体要件的设定,其他要件则应服从或者符合保护该客体要件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各要件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并不相同,犯罪客体要件具有主导作用。行为对象作为客观要件的要素,要根据犯罪客体要件的需要而确定自己的内容。受贿罪中的贿赂,虽然是蕴涵于行为内部的特征因素,具有中性无色的特点,但是作为行为对象是构成受贿罪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说明受贿行为的样态,并对受贿行为进行界定,而且贿赂还是判定受贿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一个重要参考物,因此,贿赂是研究贿赂犯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三、贿赂的范围(一)我国对贿赂犯罪中贿赂范围的研究现状我国1979年刑法第185条只规定有“收受贿赂”,而未明确贿赂具体指什么。以后的法律包括现行的1997年刑法,都明确地将贿赂规定为“财物”。但是在理论上,对于应当以什么作为贿赂,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观点为财物说。该说认为贿赂只应限定为金钱或者可以用金钱计算的财物,而不包括其他利益。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611612.其理由是: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关于贿赂的解释,均指财物。如我国辞书关于贿赂解释为:“贿者,财也。赂者,遗也。”贿赂是“私赠财物而行请托”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赇”即指贿赂。其次,从现行刑法典第385条、第388条的规定,也是将贿赂限定为财物。扩大贿赂的范围,没有法律依据。再次,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典的规定,对受贿罪的处罚是以受贿数额大小作为量刑的重要标准的。如果把财物以外的非物质性利益也看作贿赂,司法机关难以掌握定罪量刑的标准。再其次,如果贿赂不限于财物,当公务人员与公务人员之间,各自利用职务之便为对方谋取财物以外的不正当利益时,将无法认定谁是行贿者谁是受贿者。最后,扩大贿赂的范围,将会使受贿罪成为“口袋”,把国家工作人员的一般违法乱纪行为和其他犯罪行为当成受贿罪,扩大了受贿罪的打击范围。第二种观点为财产性利益说。该说认为贿赂不应只限于财物,还应包括其他财产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来计算的物质性利益。例如,设定债权,免除债务,提供劳务或者担保,降低贷款利息,提供住房权,等等,都可以成为贿赂。肖扬.贿赂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4,173 转引自高铭暄.刑法专论(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12.其理由是:首先,虽然按照传统的观点,认为贿赂是财物,但传统观点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能拘泥于传统观点的解释而影响犯罪活动的打击。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以财产性利益贿赂国家工作人员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危害性与以财物为贿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的危害性甚至超过了单纯的财物贿赂。再次,受贿罪的量刑主要取决于对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信誉以及国家、集体、公民利益的损害程度,而贿赂的数量,不能在主要方面反映受贿行为的整个社会危害程度。最后,许多国家的刑法关于贿赂范围的规定,除财物外,还包括其他非法利益,可资借鉴。第三种观点为利益说或需要说。该说认为贿赂应包括财物和可以用货币计算的财产性利益,以及其他非财产性的不正当利益,这些非财产性的不正当利益包括提供招工指标,安置亲属就业、升学,提升职务,迁移户口以及与异性性交的利益等。也就是认为凡是能够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或非物质的、财产或非财产的利益,均应视为贿赂。高憬宏.刑法刑诉适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91194. 其理由是:首先,贿赂的内容,无论是以哪种形式出现,它总能够使行为人得到满足,贿赂犯罪的实质是以权换益,双方都有好处可图,既然货币、实物及其他的物质性利益可以换到好处,那么非物质性利益也会换到好处。其次,人的需要有很多种,既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又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方面。人在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要求更能体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行贿人完全可以用非物质性利益满足受贿人欲望的需要。当行贿者手中有一定职权时,就可能利用这一职权允诺对方一定的好处,同时要求对方为自己谋取利益,当行贿者为女性时,她可以利用自己的美色作为贿赂对方的手段,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以上三种观点是在我刑法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直以来理论界就贿赂范围的问题争论不休,就目前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者都主张将贿赂范围扩大,但是扩大到一个什么程度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也将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二)国际上关于贿赂范围的立法现状1.大陆法系中对贿赂范围的立法规定德国于1997年8月13日颁布了腐败防治法,1998年11月13日又新修订了刑法典。与我国的立法体例不同,德国刑法典并没有将受贿罪作为单一罪名进行规定,而是根据受贿后是否有违反职务的行为将其分为受贿罪和索贿罪。德国刑法典第三百三一条第一款规定:“公务员或者从事特别公务的人员,为履行其职务行为而为自己或他人索要、让他人允诺或收受他人利益的,处3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第三百三二条第一款规定:“公务员或者从事特别公务的人员,对现在或将来的职务行为索取、让他人允诺或收受他人利益,因而违反或可能违反职务义务的,处6个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冯军.德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07.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德国刑法典对于贿赂范围的认定采取了抽象规定的立法模式,即国家公职人员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索取、让他人允诺或收受他人利益的”,就可以认定为受贿罪。而对于“利益”的具体形态,是物质形态还是非物质形态,是否具有财产属性以及价值的判断所依据的标准等都由法院来决定。这种抽象的立法模式与德国比较健全的法制有关,完善的司法制度能够确实保障当事人的权利不被司法权侵犯,而抽象地概括模式又能够比较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贿赂形式。在日本,根据日本刑法第197条的规定:“公务员或仲裁人关于职务上的事情,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的”是受贿罪。在日本的刑法中只提及贿赂,并没有规定贿赂的内容。至于贿赂的范围,由司法判例加以解释。在日本的司法判例和刑法解释中,贿赂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欲望的一切利益,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涵盖在内。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人们的需要、欲望的一切利益;金融利益;还清债务;艺妓的表演艺术;男女间的交情;公私职务等的有利地位;参与投机事业的机会;帮助介绍职业;金额、履行其都未确定的谢礼、将来要建立的公司的股票。张向东.贿赂犯罪中贿赂范围的研究D7/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5.罗洁珍.法国新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53154.王云海.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与程序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1.张向东.贿赂犯罪中贿赂范围的研究D7/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5.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新型受贿犯罪的认定与处罚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9 .何显兵.贿赂概念研究 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赵军.论我国刑法贿赂罪贿赂范围的重新定位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6).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新型受贿犯罪的认定与处罚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79.参考文献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李洁.犯罪对象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3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高铭暄.刑法专论(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高憬宏.刑法刑诉适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6王云海.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与程序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7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新型受贿犯罪的认定与处罚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8 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9何显兵.贿赂概念研究J.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张向东.贿赂犯罪中贿赂范围的研究D7/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5.11 李洁.论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J.吉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3).12 赵军.论我国刑法贿赂罪贿赂范围的重新定位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6).13 张明楷.刑法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谢 辞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张健老师的悉心指导。张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张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时间有限,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张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我的大学同窗,陪我走过大学生活的风风雨雨,伴我历经四年的沧桑变幻。尤其是要感谢我最挚爱的舍友,感谢她们4年来给予的关怀和鼓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们永远是我心中最真挚的回忆,永远是我前行中最诚挚的伙伴。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兄弟姐妹,希望你们的人生在这四年之后更加精彩纷呈。 感谢我亲爱的父亲母亲,他们一直默默地支持我 成长的道路,对我的学习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后我将竭尽所能,加倍补偿这份一辈子也还不完的深情。 最后,我要向张老师再次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您的关怀与温暖常伴左右,是您的悉心帮助才使我的论文写作得以顺利完成,为我的大学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谢谢! 时光如水,有太多的事情历历在目,宛如昨日。日月如梭,有太多的人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挥之不去。惟有掩卷长叹:“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但我们期待明日再相逢。 凭窗远眺:别了,美丽的烟台;别了,我的第二故乡 凝神沉思:日光下,眼镜湖波光粼粼;月光中,红顶楼竹影依旧从以上可以得知,日本通过司法判例的方式对贿赂的范围进行界定,采取的是“利益说”。在法国,根据法国刑法典第四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行使公安司法权力的人、负责公共事业服务任务的人或者由公众选举受任职务的人,任何时候索要或无权而同意、认可直接或间接给与奉送、许诺、赠礼、馈赠或其他任何好处,以期实现下列目的的”是受贿罪。从以上可以看出,法国刑法典与德国刑法典在贿赂犯罪的规定上,都采用了抽象规定的立法模式,虽然用语不同,但是其精神实质是相似的,即受贿认定的实质在于通过给予公职人员以“好处”或“利益”,收买公职人员,从而影响、意图影响或者将会影响该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中的行为,都应该加以处罚。在对贿赂的认定上,也采用“利益说”。综合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关于贿赂罪的立法,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在认定贿赂的范围上各具特色,但是这些大陆法系的国家基本是采用抽象规定的方式进行立法并在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内界定贿赂的范围。虽然关于贿赂范围的界定是与一个国家的司法体制、民主状况息息相关的,但是这些国家的立法让我们看到扩大贿赂的范围是有可能实现的。2.英美法系中对贿赂范围的立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和各州都有立法权。但是在规定贿赂犯罪的问题上,联邦贿赂法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该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贿赂行为是“现职公务员或当选公务员以下列行为为对价为本人或其他个人或团体,直接或间接地不正当地要求、寻求、收受、接受或同意接受任何有价之物的行为”。以联邦贿赂法的规定,“任何有价之物”是贿赂的内容。而且根据判例,判定贿赂采取的是一种主观性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说,作为贿赂不论它实际上是否真正具有价值,只要当事人主观上认为或赋予其价值,就构成“任何有价之物”,成为贿赂。由此可知,美国在实践中对贿赂的认定非常宽泛,而且在对其认定时采用主观性的认定标准。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反贪污贿赂法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根据该法的规定,职务贿赂是轻罪。任何人通过自己或者其他人,或者与任何其他人共同贿赂地为自己或者任何其他人索取、接受或者同意接受任何礼品、贷款、酬金、报酬或者好处,以诱使或回报或者以任何这种类似方式酬劳本法所说的公共机构的成员、官员或者雇员,在有关的任何事务或交易中办理或者被迫放弃办理任何事项,不论其是否实际办理或者打算办理,均应当构成轻罪。同时该法第七条还界定了“好处”的外延,主要包括:任何职位或者荣誉,延缓清偿任何价金或者有价之物;包括任何援助、投票、同意或者影响,还包括任何承诺、获得、同意或者竭力获得,或者期望提供任何上述的礼物、贷款、费用、报酬、或者好处。同时,在贿赂罪的证明上采取证明责任倒置的举证方式。在贿赂范围的认定上,英国采取了具体列举式的立法方式,把贿赂表述为“任何礼品、贷款、酬金、报酬或好处”,并对“好处”加以详尽的描述,有利于司法实践的开展。我国的香港地区曾经是贿赂肆虐的地方,但随着香港法治的健全和完善,香港打击贿赂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香港防止贿赂条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惩治体系,是至今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公署打击贿赂犯罪的重要武器。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12条规定:贿赂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非物质利益。它包含的范围十分宽泛,如“任何礼物、贷款、费用、报酬、或佣金;任何职位、雇用或契约;免除债务或清理贷款的全部或一部;执行或不执行任何权利、权力职责;其他服务包括维护或优惠,免受刑罚或褫夺资格或免除此等优势,或免收任何纪律、民事、刑事之诉讼或控告”。虽然英美法系的国家采用的是判例法的司法制度,其法律规定和运行与大陆法系的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甚至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通过比较,我们才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对贿赂范围的认定上所遵循的方法,从而为我国的贿赂立法提供借鉴。根据以上关于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中关于贿赂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于贿赂范围的认定远远超出了我国刑法中关于贿赂范围的规定。而这些英美法系的国家同大陆法系的国家的刑事立法相比,其共同之处在于这些国家对于贿赂范围的认定都不仅仅局限于“财物”,他们大多用“利益”,“好处”或者“有价值之物”等法律术语来概括贿赂的范围,并且通过司法判例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使之具体化,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兼具操作性。通过以上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关于贿赂范围的刑事立法,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对于贿赂的范围冲破“财物”的局限,对其进行范围的扩大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是一国的立法是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司法体制密切相关的。以上国家的刑事立法中关于贿赂范围的界定之所以如此宽泛,是与这些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严密的司法体制及健全的民主分不开的,因此我国在对其进行借鉴的时候,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完全照搬。(三)我国关于贿赂范围的立法完善 1.现阶段我国要扩大贿赂范围所遇到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贿赂的内容也不断地推陈出新,由财物繁衍出来的物质性或财产性利益已成为贿赂交易的新的增长点。而且我国已经加入2003年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根据“公约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原则,我国也有必要对现行刑法进行修改。以上的情况都对我国现行刑法中的“财物”造成了冲击,也给我国贿赂范围的界定带来困难。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收入途径呈多元化态势,可供人们支配的利益在载体与表现形式上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许多非物质利益都可以转化为财物。而在实践中单纯以财物收买职务的行为虽然仍然存在,但是为了逃避打击,行贿人变换方法手段,以各种财产性利益贿赂国家工作人员的现象大量出现,其危害性与以财物为贿赂并无本质区别。如果将贿赂的范围仅仅限于“财物”,已经不能适应治理腐败的需要,限制了打击面,不利于反腐败斗争。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有的人主张将财物进行扩大解释,不修改刑法。但是如果不及时完善立法,而是仅仅依靠“解释”和“理解”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秩序,不但不能推进法治的进步,还有可能侵犯人权,从而背离刑罚的价值。因为刑法不仅仅为司法者和法学家提供了解释的对象,它更应该为了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成员提供以普通社会生活的观念进行理解的可能。其次,我国已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公约中,贿赂指“不正当好处”(undue advantage).“不正当好处”较我国刑法规定的“财物”而言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切违背职责的宗旨而额外获得的好处,除财物、财产性利益之外,还包括其他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或欲望的有形或无形利益。在与公约关于贿赂罪的衔接上,也存在不同的问题。其一,若是将我国刑法贿赂罪规定的“财物”对应公约的规定,修改为“不正当好处”或者“不正当利益”,这样做在理论上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贿赂是受贿罪的行为对象,其具体内容到底应当如何确定,是仅指财物,还是包括财产性利益甚至非财产性利益,归根到底,是要看哪些利益可以作为收买国家公职人员的等价物,这是犯罪客体要件对行为及行为对象的要求,而理论上一切不正当好处或不正当利益都可以收买国家公职人员的等价物。但是,若将范围扩大成“不正当好处”,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侦查,证明证据等程序性的问题。而实体法要与程序法相是适应,而且后者的实现要以前者为前提。其二,若是不直接采用公约的规定,而是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将贿赂范围进行改造,以财产性利益作为贿赂罪的范围,这样做可以处理目前社会生活中大多数的贿赂行为,操作性较强,但是在理论上它无法解释以非财产性利益进行贿赂行为本身不当罚的理由。以上是关于现阶段我国要对贿赂的范围进行立法界定所存在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各有优劣,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权衡这些问题,从而提出一个适合我国司法现状并且具有可行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