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掌握近代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2.掌握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分析其原因。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2)社会生活条件差:除少数大城市外,人们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3)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困苦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2近代生活的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女人禁止缠足,新式礼服取代官服官帽,人际间的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也发生变化。3特点: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思维点拨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思维点拨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生活还不富裕(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表现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人们生活简朴,穿着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表现服饰: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饮食: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居住: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归纳总结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改善和文化教育普及,人们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表现(1)旧习俗逐步消除,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勤劳节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大家庭向着小家庭发展。(4)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新发展,既保存优良的民族文化,又注意与世界接轨;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知识点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主题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史料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史料解读划线信息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反映出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的影响。问题思考从史料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2婚俗的变化史料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旧式婚姻情况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新(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称“过大礼”“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史料解读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础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问题思考据史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提示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史论总结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1)外部因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特别是通商口岸地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2)内部因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迈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2)演变趋势:由传统保守走向现代开放,平民化、文明化、个性化明显。(3)变化特征:既有新旧观念的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4)地区分布: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内地明显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A西装 B长袍马褂C旗袍 D中山装答案C解析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2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3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的习俗必然取代落后的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4社会生活细节可以反映时代的特征。下图中能体现中国计划经济特征的是()答案A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行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故A项符合题意。快餐优惠券、股票、银行卡属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物,均与题意不符。5“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中餐西餐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等。基础达标1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该地最有可能是()A厦门的租界 B杭州的断桥 C北京的街头 D重庆的学堂答案A解析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应出现于这个时候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所以答案选A。2(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 B辛亥革命以后C日本侵华期间 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是辛亥革命后的“断发易服”,故B项正确。3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放足,再联系相关史实可判断,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项。4(2016湛江高一检测)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下面材料中“牛排”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最早始于()姚文通后来吃到一样拿刀子割开来红利利的,姚文通不认得。胡中立便告诉他说:“这是牛排,我们读书人吃了补心的。”姚文通不肯吃,康伯图道:“上海的牛肉,不比内地专门把它养肥了,宰了吃,所以又叫做菜牛,吃了是不作孽的。”A鸦片战争时期的被迫开放B洋务运动时期的仿洋改制C清末新政时期的以洋为尚D民国初政府提倡文明开化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到中国将外国的饮食也带入了中国,故A正确;B、C、D错误。5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B、D三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6(2016浙江4月学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清末婚嫁 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C解析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7(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这一年可能是()A1912年 B1945年C1950年 D1979年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8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的品味变化答案C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服饰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91993年,曾经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C粮票的长期实行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D粮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38年”可知普遍实行粮票是在1955年,A项符合这一史实。B、D两项是取消粮票的原因。C项错误,因为实行粮票正是因为物质不充足,需凭票证供应。10下图中“小脚老太跳起了迪斯科”反映了()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活动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答案D解析“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能力提升1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医的看法。中国人认为生产“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因此要分开。这说明人们一方面能接受西医,体现出其开放的一面,另一方面还要讲求中国的传统,所以又体现出其保守的一面。12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服饰上的近代化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答案B解析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13(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不是说难以推行,故A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正确;传统精华悉心保留不是材料反映实质问题,故C错误;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14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这说明当时()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女子亦可提请离婚,并以诉讼法庭的方式予以解决,这与古代中国男子一纸休书就可休妻相比,明显体现出女子地位的提高。题干未提及家庭观念丧失的问题,A项错误;题干中有“社会所不乐为者也”,C项错误;D项错在“彻底”二字上。15(2016安徽蚌埠质检)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为购买一辆自行车在同一城市还要负责人批准可知,行政效率并不高,故A项错误;军队购买自行车不能体现民政服务军事,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取消商品流通,故D项错误。16阅读下列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