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讲课教案.doc_第1页
《王何必曰利》--讲课教案.doc_第2页
《王何必曰利》--讲课教案.doc_第3页
《王何必曰利》--讲课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示范课教案课题:王何必曰利授课教师:冯艳杰 时间:2012.10.20 第三节课地点:高二、十二班 王何必曰利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学法导学: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拓展练习重点: 重要的文言知识难点: 体会孟子对比说理的妙处及其义利观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曾见百货商行的一幅对联: 子贡经商取义不忘利, 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可见儒家的大师和弟子身体力行儒家经典要义,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孟子去探究儒家思想的精髓。2、 结合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3、 学习课文第二则,找同学读课文。 4、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完成A和B级余下的练习题。 5、 找同学回答A级和B级的题,结合B级题第二题看知识构建 对宾语前置的归纳 。 宾语前置句归纳1、不吾知也。 忌不自信。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宋何罪之有?何以战?先生将何之?规律: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而不解 惟命是从规律:由“之”“是”帮助构成宾语前置六、找同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明确翻译不准的地方)七、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探究题的后4题。 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补充,最后老师点拨,拓展。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明确: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3、孟子是如何说理的?因利罢师:君臣成仇、父子反目、兄弟割袍国破家亡因仁罢师:君臣一体、父慈子孝、手足情深称霸天下结论:何必曰利(取义舍利)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4、 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出示多媒体补充儒家关于利和仁义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 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5、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与孟子的义利观背道而驰的现象,请列举并评论。(出示多媒体,展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品评社会现象的能力。) 近年来,有毒食品竟有愈演愈烈之势,含瘦肉精的双汇火腿、含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儿奶粉、含地沟油的川菜火锅,毒豆芽、皮革奶、染色馒头。(1分) 这些商人只顾追逐钱利,不顾仁义道德,将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弃之如敝履,可耻可恨。(2分) 课文小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借用山西一家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的晋商 商号的一幅对联:“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送给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