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盲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一位语文教师的观察和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论文-盲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一位语文教师的观察和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论文-盲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一位语文教师的观察和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论文-盲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一位语文教师的观察和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论文-盲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一位语文教师的观察和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140706020114 编号: 天津体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 2011届)盲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一位语文教师的观察和研究 所属系部:健康与运动科学系 专 业: 特 殊 教 育 专 项: 年 级: 2007 级 作 者: 指导教师: 2011年 4月 26 日盲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一位语文教师的观察和研究所属系部:健康与运动科学系 专 业: 特殊教育 专 项: 年 级: 2007 级 作 者: 指导教师: 摘 要人的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而对于不能用眼睛了解世界的人来讲,甚至与外界的交流都是一种困难。在盲生的语文课堂中如何使盲生理解课文、表词达意以及正确使用词汇、短语说话和写作成为教学的重点。本人通过在盲校实习阶段对资深教师讲授语文课的观摩和理解,发现其对盲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对于发展盲生的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借鉴一下资深教师的执教经验,总结自己认识到的不足,为日后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添上一块砖。关键字:盲生;语文;发散性思维15Abstract People in the brain of approximately 80 percent of knowledge and memory are acquired through the eyes. Reading books to read, watch the picture, see figures, enjoying the scenery, are used in the eye,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with the eyes can person, even with outside of communication is a difficul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e blind student how to make the blind student understanding the text, table and correct use of vocabulary words with speaking and writing, phrases teaching become key. My internship stage to the copyright by senior teachers teach emotion observing and understanding, found on the blind stud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the blind studen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On this basis, a senior teachers from the coaching experience, realize to sum up your insufficient, for future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Keywords: The Blind student;Chinese;Radiant Thinking目录 研究背景 1语文的重要性 1盲生的语言特点 1国内有关盲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2发散性思维的定义 2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发散性思维 2 同领域的相关研究 3 研究方法 5文献搜集 5观察法 5访谈法 5研究过程 5课堂观察 6师生访谈 8作业分析 9 研究结果与发现 11 对策与总结 12参考文献13致谢141研究背景1.1语文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每天都在运用它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政治会晤、生意洽谈、教书育人、治病救伤,大到国家兴亡小到市井生活,没有人能离开语言这种沟通工具。这也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社会行为。语言的交际能满足人们互动的需要,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需要在人际活动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也能满足影响他人的需要,因为人要表现自己,还要影响他人。人们的需求以及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是言语交际的根本动力,也是通过言语行为来实施的,所以语言的表达就极为重要。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是基础的基础,无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还是在信息经济时代,都是一切信息和技术产生的基础,在社会甚至是每一个人的发展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如何一如既往的遵循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尤其是针对特殊学生的语文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语文素质好了,自然就会促进其他学科的阅读理解、文字表达、逻辑推理、创造想象等,能力就能大大提高。在盲校,从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角度来说,学好语文尤其重要,盲人说起话来似乎和普通人一样,甚至常常用视觉的形容词来形容他们的经验,其实,这不是他们正常的语言,而是语言教育训练的结果。1.2盲生的语言特点在盲校,语文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写作阅读及表词达意的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几类特殊学生的语言能力中,相对于聋哑学生和智障学生而言,盲生在语言表达上是有优势的。一些盲生在众人面前往往能够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但是很容易发现,他们在说话时不仅体态、表情等方面会表现出异样,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用词单调、重复,思维缺乏发散性。如果让盲生来形容一下“夜晚”,有的会说“漆黑”,有的会说“黑暗”,有的同学可能只会说“黑色”,除了“黑”,他们再也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夜晚”。同样,说到“兔子”,他们用的词都是“白白的”、“蹦蹦跳跳的”,说到“小草”,必然是“绿绿的”或者“绿油油的”正是这样的特点,在对盲生的语文教学中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就显得极为重要。从这个基点出发,本人在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实习期间,有意对盲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文课堂做了细致观察和仔细研究,同时借鉴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而得出了几点关于发展盲生发散性思维的结论。2国内有关盲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2.1发散性思维的定义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以研究智力机构和创造性思维而闻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Guiford)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3个特点:流畅性、独创性和灵活性。而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发明能力,有人认为是发散思维、产生思维的能力,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想象力。陈龙安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给创造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创造力是指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的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教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和扩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2.2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发散性思维中华创造学会理事长陈龙安认为在教学中提高发散性思维的广度应该掌握下列要领: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但保持动而有节的原则,既不太放任,也不会过于严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并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多从事课外的学习活动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并能分享全班同学创造的成果;教师的教材教法要多变化,不独占整个活动,尽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意见或作品,不立刻下判断,当意见提出后,师生再共同评估;与家长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总之,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释放”学生的思想,想要让花朵健康长大,得给他提供充足的阳光、水份、肥沃的土壤和健康的生长环境,而不能把它困在温室里。孩子的思想也是一样的,家长或教师不能给他们灌输自己的思想,划出条条框框来规矩孩子的行为甚至是思想。教师的职责就像是花圃的园丁,应该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害虫”和“杂草”及时清理掉。盲童虽然能说、能写,表达色彩、人物表情、景色、光线等需要视觉才能获得直接经验的词语,由于缺乏视觉形象,这些常常都是照搬过来的,其本人并没有亲眼看到那些真实的情景,也就是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如写柳枝是“青翠的柳枝随风飘荡”,写小草是“碧绿的小草从土里钻了出来”,写湖面是“水平如镜”等等,就是照搬了普通人的语言,而不是描写自己的感知体验。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盲人不可能把自己封闭在盲人的社会圈子里,从而形成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符号系统。盲人与有视力的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听到的、读到的又都是有视力的人习惯使用的语言,而且也只有用同样的语言符号才能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因此他们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很自然的。由于视觉障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通过听觉模仿,凭借记忆积累词语,这种鹦鹉学舌式习得的与自己感觉经验不一致的语言,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就会出现语言与感觉经验的脱节的现象。卡特福斯(Cutsfofth)等一些专家根据盲人这种特有的语言现象,提出了“语意不符的表达”这一专门术语。这种盲人语言与感知经验的脱离在很大程度上是现行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因为学校在教育盲童时,很少遵循他们特有的语言认知规律,而是一味照搬教育明眼人的教学方法,而很少顾及盲童的感觉经验,从而造成盲童语词与感觉经验的脱离。另外,盲生自身也存在不恰当地、过分依赖与自己的感觉经验不一致的词语,产生语意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因此,在盲校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有针对性地展开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盲生的发散思维是研究的重点。2.3同领域的相关研究在盲生的语文教学方面,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山东泰安盲校李京在盲校初中语文更应注重情感教学中提到,“语文教学只有充分调动盲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盲生对语文的热爱,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教师要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使盲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况,才能启发盲生的思维,唤起他们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使盲生产生情感共鸣。又如,河北教师代丽娜在关于盲校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中提到,有必要在情境教学中实施向导策略,它是指教师以向导的角色介入教学的一种策略,教师在实施向导策略时,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情绪,“以情传情”,“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移到教材中”;用语言的描绘将学生带入意境;角色扮演;音乐渲染,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从而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活动,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触发学生的灵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还有学者在全方面提高盲生语文能力的研究中指出提高语文能力要从基础抓起,在点字教学过程中,及早建立“满方”概念,理解“反写正摸”是点字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词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第一信号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理解记忆,引导盲生模仿并在交往中正确运用;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组织专项练习训练盲生阅读速度,并引导盲生参与社会生活,协调多种感官认知并鉴赏课文的艺术价值来重点培养盲生阅读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写什么”入手,帮助盲生丰富感性经验,积累写作素材,然后通过模仿练习、作文指导及心理素质的锻炼来教会盲生如何去写作。总之,盲生语言的教学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每位盲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培养社会需要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帮助盲生回归主流。南京市盲聋哑学校教师在浅谈盲校语文的对话教学中指出,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并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这也正是盲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造平等民主、真诚信任的氛围,还要让学生全体参与,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对话,最后在对话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把学生、教材、教师看成对话的三要素,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感从而使之更好地融人到社会中。另外,还有大量的关于视障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相关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为视障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健康快乐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总之,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尽我们的全力为特殊的孩子营造一种环境,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大家庭,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3研究方法3.1文献搜集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在本研究中,需要在文献库中选取适用于本研究的资料,作为理论基础和研究的理论支撑。在本研究中,通过查阅期刊文献获得同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其他成果并借鉴这些成果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参考,通过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要的学生作业资料,为研究盲生的发散思维现状和语文写作能力提供依据。3.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或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在本研究中,利用观察法有利于研究者对被观察着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和总结教学方法,从而使研究顺利的展开。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观察被研究者的授课方法、指导理解生僻词汇的方法及学生反映,观察她是怎样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讲授方法,怎样注意拓展学生的生活知识面,怎样提高其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3.3访谈法 访谈,就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与老师交谈,了解盲生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讲授方法,了解安老师所执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学生访谈交流得知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对老师讲课方法的态度等。4研究过程4.1课堂观察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师: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大家再快速摸读一遍课文,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记下来,咱们看谁说的最好!(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想先说?生:“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我觉得这句话挺有意思。师:嗯,确实,那大家想象一下这种画面,一个从没见过骆驼的小孩,第一次看到骆驼吃草料,觉得很新鲜,对不对?如果换成你,你一定也会感到新鲜,想多摸摸多看看的。是吧?那我问,咱班同学,有谁见过骆驼,请举手?生:(小声说)没有,它可是生活在沙漠里的。师:说得真棒。对了!它是一种耐干旱的动物,能够在沙漠里行走几天都不用喝水,因为它的两个驼峰就是蓄水用的。生:老师,我也觉得这句有意思,可是老师,我不明白“咀嚼”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叫咀嚼?师:问的好,老师也正想给同学们解释一下这个词,其他举手的同学是不是也划下了这个句子?那,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咀嚼就是细细品味,嚼的动作一定要慢,牙齿把食物咬碎后,不马上咽到肚子里,在嘴里反复的打磨,用鼻子闻,用舌头、用味觉细胞充分感觉食物的味道。现在,老师就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咀嚼一下。(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黄瓜、胡萝卜、芹菜等几种蔬菜,都是切成条状。)师:现在,同学们就按照老师说的咀嚼的方法,咀嚼一下老师发给你的食物,然后告诉我,你拿到的食物叫什么名字。(随机发蔬菜条,每个人不同,指导不会咀嚼的同学,强调动作要慢)生:老师,我的是黄瓜!生:老师,我的是薯条!真好吃,还有吗?生:这个,味道好像是香蕉,怎么有点硬啊,老师?师:硬就对了,香蕉干当然会硬了!(这种方法既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了生词的含义,又活泼了课堂气氛,使课文不再枯燥,词汇不再那么难理解,氛围马上就被几个蔬菜条调动起来了。)师:咱们尝到了“美味佳肴”的味道了,咀嚼是怎么一回事也弄明白了,清楚了吧!那,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请仔细想一想,用心体会,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刚才的牙齿动起来了,还有的牙齿也动起来了!生:我看见一头傻乎乎的骆驼向我走来,它正在吃草料,它有长长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来磨去,很好玩,很有趣!生:我看到林海音学着骆驼上牙和下牙磨来磨去,眼睛还一直盯着骆驼不动。我觉得当时的林海音十分傻,而看到这里我想笑,一个人学着骆驼那个样子,真有点那个师:(幽默地)有点哪个?生:(笑)有点傻!师:但是这种傻让我们觉得是傻得很可爱,是吧?你们说呢?生:可爱是可爱,还是有点傻!师:那你仔细想一下,她看骆驼吃草料,自己的牙齿为什么也动起来了呢,这是为什么呢?(模仿小沈阳的声调)生:因为她太入神了,她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生(齐答):骆驼。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我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生:因为老师是大人,大人和小孩不一样,小孩子会觉得很有趣,大人会觉得很平常、很平常!师:你是说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在你们看来是有意思的事,我就觉得没什么了。生:因为作者小时候没见过骆驼,第一次见到骆驼就觉得很好玩,就学骆驼咀嚼了。生:因为现在科技发达了,虽然不能亲眼看到,但是可以从网上和图片上看到,所以就算亲眼看到的时候也不觉得稀奇了,而且林海音小时候,科技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一开始她没有看到过骆驼队的样子,第一次看到就觉得很可爱,也很奇怪。师:噢,没见过,见得少,所以觉得很有意思。在小时候看来,确实是很有趣,很可爱,长大后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长大后就到关心现实上去了,所以说老师即使看到骆驼咀嚼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那老师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学骆驼吃草料的这个动作,就是天真无邪。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生(齐答):不会。师:对了!小孩子干的事才算是天真无邪的,充满童趣的。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小结:在讲课过程中,总是注意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随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无形之中加强了学生的交际和口头表达能力。“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安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以情传情”,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情感“移”到教材中,与课文中的人物站在同一立场考虑问题,又把课文中的 “情”移到学生心上,让他们增智益志,受感染,受教育,达到情感共鸣,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4.2师生访谈1、教师访谈 教师基本资料:姓名安中燕,毕业于南京特师,现为天津视力障碍学校的高级骨干教师,任低年级教学主任。从事盲教育已有10年的工作经验,是中德合作项目金钥匙工程的主要培训师,多次到中西部地区进行视力障碍学生的随班就读工作指导培训。 学生情况:安老师执教班级为五年级,班里有6个学生,其中3个为一级盲,3个为三级低视力,3个低视力中有2个为轻度智障。2、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与安老师的访谈:这是本人在实习结束后成果展示所选择的课文,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生词的教学问题与安老师展开访谈和扩展谈话。对于颜色的教学,安老师认为盲生缺少视觉表象对颜色的支持,所以他们很难理解颜色究竟是什么,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对人会产生那些影响。如果教师将视觉的内容转化为心理的体验,盲生将从另一角度认识这一概念。如盲生会用“热情奔放”来理解“红色”,用“纯洁高雅”来理解“白色”,等等。而对于“花团锦簇”这种可以用实物来体会的词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花团”走进课堂,使学生有具体体会的机会。对于气味比如“醋”的认识,教师让盲生闻一下“醋”会比单纯解释“醋”更容易让其记忆深刻。让盲生再尝一尝,然后同“水”、“色拉油”、“咖啡”和“酒精”等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进行比较,更容易使盲生记忆深刻。 小结:通过访谈得知安老师主张教学要根据课文的思想感情创造一个与其类似的课堂氛围,愉快地教学,充分调动盲生的听觉、触觉、皮肤觉和嗅觉等感官理解记忆课文内容。3、对话方式访谈学生: 我:安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加分是怎么回事呀? 生:哦,那个呀。加满分就不用考试了! 生:胡说。就是给表现好的加分,答对了给100分。 生:那我还得过500分呢!我都3000多分了 我:哦,那得那么多分有什么用处啊?可以换零食、文具? 生:不是,是换期末考试的加分,1000分换期末考试的1分。 生:我,这个嘛,还不到1000分 我:哦,那加分的机会多不多呢? 生:嗯,不多,越多越好。(该生是本班学习最棒的学生,也是加分最多的学生。) 生:你当然不嫌多了,都被你“垄断”了。 生:绪爷,下次给俺们留点机会,成不?小结:从这段简短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安老师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是智障的学生也会希望自己有加分的机会(三级低视力加轻度智障的学生),在进一步访谈的中,同学们说安老师很注重公平,每个同学都能照顾到,发言机会平等,加分机会更是平等的。4.3作业分析1、 在一次竞选班委演讲稿的写作作业中,盲生的作文如下:(1)同学们,你们好。 我想当文艺委员。 我特别喜欢评书,希望大家投我一票。(2)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要和同学们谈谈,唱唱歌跳跳舞来一个绕口令,竞赛,还有月末搞点文艺创意,说说相声搜一些文艺资料和搞些教室文艺晚会,和大家娱乐一下好了!(五年级的写作水平,正常的标准是400字左右,并能够掌握作文的结构,叙述清楚事情的因果。这是从两个智障学生的盲文作文翻译过来的,从以上两篇作文中看出,他们的写作首先缺乏段落标点意识,断词断句不明,另外明显过于笼统,没有条理,语义表达不清,语言逻辑性严重缺乏。或文章只有一句主干,内容过于简单,缺乏修饰和扩展。)2、 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1) 我最感动的是汶川地震,在两点28分时五月12日,突然汶川大地震许多人都死了,温家宝和胡锦涛都去了四川救灾,许多武警和解放军都去了,国家领导人都捐了款,我也捐了钱,前天我们举行了哀悼仪式,晚上电视台播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仪式,我看了非常激动。(2) 我们失去了光明,但是不被黑暗折服。不知道盲校的人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老了以后才圆了上学梦。也许很可笑,但是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学校的我们班。三年级的一天早上,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同学,他叫张美兰,圆他上学的梦想,57岁的他坐在我们班和我们一起上课,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的她令我十分感动。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每次考试不见得能及格,我看到老人这样学习的态度,令我十分惊奇,因为我们青少年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和聪明的机智不用于学习而用于其她的上面,真要好好向老人学习。 两年过去了,老人学习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两篇作文是智力较高的两个盲生写的。虽然文章整体架构都存在,文章内容相对比较充实,但还是能够看出明显的不足,如词汇的运用单一,词不达意,语病较多,语言缺乏逻辑性。甚至连“她”和“他”的运用都混淆不清。)小结:盲文是表音文字,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对盲生而言有难度,同时因为缺乏感性认识,又没有盲文工具书,准确地理解词义对他们来说也有一定困难,因此盲生的词汇相对比较贫乏,在语言运用中也容易产生词义与具体实物脱节错位的现象。要提高其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教学中就要多采用教具、语言描述、动作直观、找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培养盲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进而提高其说话和写作能力。 5研究结果与发现1、由于视觉的缺陷,缺乏感性认识,盲生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以下问题:词不达意,语言与具体实物脱节;词汇贫乏,形容事物不准确不生动,心中明白口头却难以表达出来;语言不连贯、不流畅甚至不完整,说话缺乏条理性。对此,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富有感染力,给盲生树立榜样。教师的语言是盲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对教材中的人和事、情与景的叙述和描绘要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同时还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以免盲生产生听觉疲劳。在和盲生的课后交往中,教师也应该注意用语的规范,为他们树立榜样,给他们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2、研究中所观察班级的盲生上课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表现踊跃,这得益于盲生在说话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能够保持从容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鼓励他们把意思说清楚,把内容表达完整。因此,盲生能说的话,尽量让他们说,不能因急躁打断他们;对盲生不成熟的或者错误的看法不能嗤之以鼻,更不能挖苦讽刺。只有获得了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他们才能大胆开口,畅所欲言。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说”趣,扩大思维广度。情境的创设,有赖于直观教学法的采用。教师指导盲生充分利用其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并作为其认识事物的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盲生因视觉缺陷而引起的不足,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可采用教具直观教学法、语言直观教学法、动作直观教学法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他们说话的兴趣。 4、加强诵读教学,丰富语言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