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pdf_第1页
基于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pdf_第2页
基于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pdf_第3页
基于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pdf_第4页
基于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基于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 以济西湿地片区为例 尹潘 1 薛小川2 张榜1 (1.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92; 2.济南市规划局, 济南 250000) 摘要:低碳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低碳城市规划是以低碳城市为目标的一种规划方法。本文通 过分析国内外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进展,从低碳城市出发,研究特大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片区用地布局;最后以济南湿地片区为例,以把济西湿地片区打造成国家级综合低碳环保城市片区为 目标,做出济西湿地片区低碳概念规划。由于“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概念比较新,相关理论研究和 实践案例相对较少,本文为探索“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低碳城市; 低碳规划 ;济西湿地; 低碳产业 1 引言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 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城市在经济健康发展前提下, 保持能源消耗和 CO2排放处于低水平的城市 1。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 CO2的过程、活动、 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 CO2的多少 2。 “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 ,该议定书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 3。碳源是与碳汇相对的概念,它是指产生 CO 2之源,是自然界中向大气 释放碳的母体。 2007 年,中国 GDP 占世界总量的 6%,却消耗了世界 50%的水泥、34%的钢铁、30%的煤炭、 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25%的氧化铝、13%的电力和 7.4%的原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 家能够生产出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能源和资源 4。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 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5。 2 国外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 可以追溯至 1992 年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和 1997 年的 京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60400668) 作者简介:尹潘 男(1977-) ,博士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2 都协议书 6;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 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 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2006 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 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 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 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 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 年 7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 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国外在低碳城市方面作了较多实践,取得了很多经验。如阿联酋阿布扎布“零排放”生 态城 Masdar,该城以零碳和零废物为目标,Masdar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英国的贝丁顿社 区是世界上第一个二氧化碳零排放社区,也是 2010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零碳馆的原 型。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3 3 中国“低碳城市” 、 “低碳规划”理论及其实践 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是从 2008 年开始提出来的,是基于低碳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 用的规划方法, 。 3.1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在文章中国”低碳城市”的空规划策略 7,第一次从城市规划的 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在其文章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 用的新模式 8和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9中提到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并基 于交通或城市结构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低碳城市方面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2009 年 7 月 12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10在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 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一文,提出了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的想法;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在其研究成果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提出建设低碳城 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3.2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实践 清华大学于 2009 年 1 月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 ,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 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无锡市在 建设低碳城市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09 年 6 月 15 日,无锡成立“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 是全国首家专门从事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机构;2010 年 3 月 19 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 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 在低碳城市实践方面,2008 年 1 月, 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 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 4 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 能源生产的“电谷” 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 起到的重要作用。 3.3 基于低碳城市理论的济南城市结构分析 2009 年底,济南户籍人口 430 万,加上外来人口,城市人口超过 600 万,随着 “一城两 翼”城市格局的逐渐形成,济南进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期。对于济南这个特大城市,受北边 黄河、南边山脉的特定地形影响,根据已有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济南未来必须走多中心城市 发展道路。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4 为了实现城市片区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和用地功能的干扰和无谓的交通穿 插,在片区层面,各类用地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不同用地类型适当集中,即用地的复合性 12,13。 图 1 多中心城市结构示意图 图 2 土地混合使用模式示意图 4 济西湿地片区概念规划 为整体提升济南城市形象、完善济南城市功能,济南市政府和西城区建设指挥部积极推进 新城区规划和建设工作,把济西湿地片区摆在了重要位置。 4.1 规划区概况 济西湿地地处济南市西部沿黄河带,在行政辖区上分属市中区、槐荫区和长青区,规划面 积 144 平方公里。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为 144 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 44.33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30.78%, 非建设用地规模 99.7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 69.22%; 规划居住人口为 22.69 万人 (包 括安置人口 67925 人) ,规划就业人口 64.8 万人。 4.2 规划区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以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以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基础,形成高新技术研究开 发、科技孵化、运营服务、检测认证、成果展示与交易的低炭环保产业链,建设低炭环保新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5 技术集成的生态产业示范区,低炭环保技术和低炭环保成果展示的体验示范区,建设低炭环 保新理念与倡导低炭环保新生活方式的教育示范区,把济西湿地片区打造成国家级综合低碳 环保城区。 4.3 规划结构 济南确定城市 “一体两翼” 的发展结构, 是针对济南特大城市和线性城市做出的科学决策。 而济西城区是济南“一体两翼”的 “一翼” ,它必然是以京沪高铁西客站为龙头、配套相对 齐全的独立新城。规划区是济西城区的一个重要功能片区。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规划城区密度相对较高,建设用地相对集中,用地功能相对集中,以 减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减少出行时间和距离,提高生活便捷度,减少碳排放。 根据分析,把规划区空间结构规划为“一心、两带、三片区” 。 “一心区”是指济西湿地核 心区,作为城市的绿心; “两带”是指沿黄河绿带和玉符河公园绿带,作为城市的带状绿肺和 绿肾; “三片区”是指低碳居住片区、总部行政服务片区和低碳园区;形成绿带环绕、水绿相 间的总体格局。 4.4 用地布局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在城区规模层面,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区功能相对独立,城区用 地在满足功能前提下,呈复合型分布,方便生活、工作、交通和休憩,减少出行时间,避免 不必要的大范围城区间的穿插交通。 用地规划包括济西湿地核心区、沿黄绿带区、玉符合公园区、低碳产业园区、行政总部综 合服务区和低碳社区。 (1)济西湿地核心区 是济南水源地保护区,该处实行严格的水源地保护,定位成济南 市的城市绿心。 (2)沿黄绿带区 该处是沿黄河农田和鱼塘,规划生态农业观光区、高效农业展示区、 水产养殖娱乐体验区、森林氧吧疗养区和休闲娱乐接待区。 (3)玉符合公园区 该处以玉符河为轴,向两侧延伸,形成条带长公园。该公园处于 济西城区的中部,是城区中心公园。玉符河公园以其茂密植被和沟壑水塘纵横,定位成城市 的绿肺和绿肾。 (4)低碳产业园区 规划低碳产业园区,低碳产业范围三个层次,即加工生产的制造层 次、测试科研管理服务层次和展示销售层次。 (5)行政总部综合服务区 该区域是为低碳产业园区和低碳社区提供综合服务的场所,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6 包括提供碳交易场所、相关配套金融服务和商业服务的商业金融区。 (6)低碳社区 提供居住功能为主的低碳社区,配备生活所需的中小学、医院、和文化 休闲娱乐设施。 4.5 低碳交通规划 1994 年, Chrls Brddshaw提出了绿色交通的等级层次(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chy), 用出行方式、耗能种类、出行距离、出行速度、交通工具大小、交通工具有效利用程度、出 行过程与建筑的关联程度、出行目的、出行者个体特征九类要素来评价交通出行的优先等级, 用以指导个人出行及政府决策。 图 3 Chrls Brddshaw 绿色交通等级图 需要调整道路通行优先顺序,体现以人为本和低碳出行,出行优先顺序调整为:步行导向 (POD)自行车导向(BOD)公共交通导向(TOD)形象工程导向(XOD)小汽车导向 (COD) 。 (1)提高道路密度和非机动车比例 为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提高非机动车道在道路系统中的比重和步行系统的舒适度和可达 性,把道路广场用地比重提高,达到 23%,大于行业 815%的标准。 (2)大运量交通方式,提高出行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规划 2 条轨道交通线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相衔接,规划 RBP 路线 4 条,提倡公交先行交通 方式,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规划停车换乘站(Park Ride, PR) 6 处。 4.6 增加绿地规模、合理规划绿地布局,增加有效碳汇 碳汇的主要途径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规划区中心地带,沿玉符河规划宽度约 2 公里的 玉符河公园,该处处于片区中心,能够很好地吸收排放的 CO2,同时增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7 公园中的湿地能够过滤雨水、净化水质和城市空气,起到城市绿肾的作用。 5 结语 中国古代就有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 逸周书大聚篇就有: “春三月,山林不 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而我们倡导低碳城市的实质 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向自然索取同时,要善待自然、回馈自然,这与当前构建和谐社 会的思想是一致的。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 OF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A Case Of Jixi Wetland Yin pan1 Xue xiaochuan2 Zhang bang1 (1.Shanghai longilat architectural design 2. Jinan Planning Bureau, 济南 250000 China) Abstract:Low-carbon city is the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s one of urban plann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ow-carbon city and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rge city. And then, the low carbon concept planning of Jixi wetland has been planned, whose goal was to plan a national comprehensive low carbon city. Because of the relative few practice of low-carbon city and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the paper only made a useful attempt. Keywords:Low-carbon city;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Jixi wetland; Low-carbon industry 参考文献: 1李迅.曹广忠,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32-40.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3董宠伟,王磊.美国新城市主义指导下的公交导向发展:批判与反思.国际城市规划J,2008(2):67-72.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黄慧.G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