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 句子的连贯复习课件.ppt_第1页
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 句子的连贯复习课件.ppt_第2页
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 句子的连贯复习课件.ppt_第3页
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 句子的连贯复习课件.ppt_第4页
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五 句子的连贯复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专题五句子的连贯,题型一补写句子(2018、2017、2015、2014),1.阅读。通读语段,把握语段的层次和大意,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2.分析。判断要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1)从位置角度来看。a开头:总起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方法:联系下文,压缩语段,概括内容。,题型讲解,方法指导,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b中间:过渡句,即承上启下,总结前文,引起下文的句子。照应句,即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或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仿写句,即与上文或者下文的某个句子句式相同、内容相似或者相反。方法:联系上下文,抓住前后的关键词,推出需补写的句子。,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c结尾:总结句,即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个(或多个)层次内容做出总结的句子。方法:对前面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2)从标点符号角度来看。(以下列举几种常出现的标点)a横线后为问号:一般需补写提出问题的句子,后文对此问题进行解答。需抓住后文解释作答的句子,包括主语、谓语等,将其转换为问句即可。b横线后为冒号:一般补写总起句,下文对该句子展开解释说明或者列举。需抓住后文的句子,概括内容,进行补写。,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c横线前后为分号:分号前后内容是并列关系,含义、句式要一致,选词要相近;分号前后内容是对比关系,含义、选词要相对,句式相似。3.检验。通读补写后的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即可。注意:补写的句子需源自语段材料;还需注意前后句式、话题的一致性。速解口诀:分析语段内容,划分文本层次。瞻前顾后细思量,条分缕析巧用心。结合上下语境,关注句子属性。标点符号作用大,遣词造句斟酌清。补句忌随意。,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1.确定语段首句。判断方法主要有两种:(1)从选项角度判断。第一类:压倒性概率选项构造。如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三个选项都是以同一句开始,且多于以其他句子开头的,正确答案一般在这些选项中。第二类:势均力敌型。如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以句开始,另外两项是以句开始,由此我们可以先将句分别代入到原文中进行分析,选出合适的首句,再分析余下的句子。余下的句子仍可采用排除法分析。,方法指导,题型二选择式排序(2016、2007),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2)从内容角度判断。直接找首句。备选句子中援引观点或引出对象、背景铺垫、设问的句子通常适合做首句。排除法找首句。备选句子中有代词(如人称代词“他”“他们”等;疑问代词“谁”“什么”等;指示代词“这”“这些”“此”等)、关联词(如“也”“还”“和”等)、补充类表述以及总结性的词语(如“因此”“照此看来”“总而言之”“所以”等)的句子均不适合作为首句。温馨提示:以上“从选项角度判断”的方法虽然可提高答题效率,但在判断过程中,还需选取句子中的关键词连词成句来验证选项答案是否正确,不可完全依据选项确定答案。,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2.确定首句后,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即先判断哪些句子是不能分开的,按照语段思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整合,对比剩余选项,将无法确定顺序的句子代入语段,联系上下文确定其先后顺序。在进行句子分组时,首先要寻找带有明显连缀特征的句子,如先找出不同句子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子间的连缀排列。如果没有明显的连接词,则寻找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一般而言,语段的顺序有五种: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3.语感检验,确定答案。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后,将答案代入语段中进行检验,以确保语段的连贯。,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1.明确中心话题。看整个语段围绕什么话题进行叙述、说明或者议论,抓住语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常在段首,有时在段尾,极少在中间,由此可先确定语段的首句或者尾句。2.理清句子思路。通过语段内容判断语段文体,一般来说,议论性语段是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的思路来进行论证的。说明性语段则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题型三填空式排序(2013、2011、2010),方法指导,3.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假设,或递进等。代词。人称代词“他(她)”“他(她)们”和物称代词“它”“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前面一定会有关于这个“人”或者“物”的表述;近指代词“这”“这种”意味着代词后的内容一定是刚刚提到的。,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暗示性的词语。“同时”“与此同时”表示并列;“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得出结论。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形式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句子排序较困难时,可以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化零为整,然后按照这段话的思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整合,从而完成排序。4.检查调整确定。通读所排语段顺序,分析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