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寅恪先生文三首,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祖陈宝箴,父陈三立,长兄陈师曾(衡恪)。,留学:1902-1905,日本;1910-1914,德国、瑞士、法国;1918-1921,哈佛;1921-1925德国(语言能力:英、日、德、法、蒙、藏、满、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任教:1925-1937,清华国学研究院;1937-1945,云南-香港-桂林-成都;1946-1948,清华;1948年底-1952,岭南大学;192-1969,中山大学失明:1946;膑足(右腿骨折):1962,著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推荐阅读: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18岁甲午战争爆发,乃知世有“新学”。22岁(1898)至上海任时务报书记,并开始学习日文。结识罗振玉。次年开始学习英文。1900-1901赴日学习。稍后开始钻研西洋哲学。28岁(1904),写作一系列哲学论文及红楼梦评论。,30岁(1906),随罗振玉进京。31岁,自言由哲学转向文学,并有志于戏曲之研究,这标志着他学术研究的一次转折。至34岁,陆续完成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最后完成于1913年)。35岁(1911),随罗振玉举家避居日本,侨居5年,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经史小学。,40岁(1916)返国居沪。41岁,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45岁(1921),5月,将数年间所写经史论文,删繁挹华,集成观堂集林二十卷。47岁(1923),至京,受命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49岁(1925),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聘王国维为导师。移居清华园之西院。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51岁(1927),6月2日上午,到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有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死因诸说:1、“殉清”说2、为债所逼说3、“惊惧”说4、“谏阻”说5、殉文化说,序曰: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斯宾格勒(1880-1936)西方的没落(1918、1922);梁启超(1873-1929)欧游心影录(1920);梁漱溟(1893-1988)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0、1921)斯宾格勒(1880-1936),梁漱溟先生(1893-1988),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我看到的是一群伟大的文化组成的戏剧,其中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自我表现的新的可能,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复返。,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dos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五伦: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荆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荀子天论: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者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矣,然佛教流传播衍于中土,而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一致、从来)不因之以动摇,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藉之以为寄命之地也。,胡宏知言:天下有三大,大本也,大几也,大法也。大本,一心也;大几,万变也;大法,三纲也。其大法有三,一曰君臣之法,二曰父子之法,三曰夫妇之法。夫妇有法,然后家道正;父子有法,然后人道久;君臣有法,然后天地泰。薛瑄读书录:三纲五常之道,根于天命而具于人心,历万世如一日,循之则为顺天理而治,悖之则为逆天理而乱。三纲五常之道,日用而不可须臾舍,犹布帛、菽粟不可一日而无也,舍此他求,则非所以为道矣。,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故亦不之及云。,“虽有人强聒而力持”:1898,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但是(陈寅恪先生)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要义是三纲六纪,确实是错了。智者千虑,难免一失,这是不必惊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而是儒家道家思想的精粹观念。儒家强调“刚健”,宣扬“自强不息”,又提倡“和为贵”,肯定和谐的价值,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了重要作用。道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含有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意义。这些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值得弘扬的。而三纲六纪是古代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是应加以深刻批判的。,孟培元不应将“五常”和“三纲”捆在一起批判从历史上看,将“三纲”与“五常”联系起来并提的是儒学官方化之后出现的现象。这是一种“变形文化”,而不是“原形文化”。事实上,“三纲”既不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也不是他的后继者孟子提出的,而是由汉代主张儒学官方化的董仲舒首倡,而后由东汉时期的官方会议文件白虎通正式提出的。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三纲”和“五常”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三纲”是外在历史层面的社会政治伦理,以绝对服从为原则;“五常”则是人的内在德性,是人的价值、尊严之所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内在德性的外部实现,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但这是互相对待的,对等的,具有人格平等的意义。,怎样看待张岱年、蒙培元二位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批评意见?,柳诒徵国史要义礼起源于历史,皆本于天然之秩叙,条举人类之伦理,而典章制度节文等威由之而渐行制定,非一王一圣所创垂,实由民族之聪明所致(史原第一)礼者,吾国数千年全史之核心,吾国以礼为核心之史,则凡英雄宗教物质社会依时代之演变者,一切皆由以御之,而归之人之理性(史原第一)吾国之礼,相当于外国之法,裁制君权,不亚于他国宪法(史义第七)人之平等者,惟在道德,礼之精髓,能合智愚贤不肖而平等(史化第十);,柳诒徵(1879-1956)字翼谋,号劬堂、知非,江苏镇江人。20世纪前半期历史学家,兼具“部聘教授”与“中央研究院院士”两项荣誉的,除陈寅恪外,唯柳诒徵一人。,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纪念碑,由陈寅恪撰文,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海寧王靜安先生自沈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仁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於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问题:挽词序强调王国维先生殉于“三纲六纪”之传统文化,纪念碑铭则表章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二者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世之人大抵能称道其学,独于其平生之志事,颇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论。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對科學院的答覆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年月可查。在當時,清華校長是羅家倫,是二陳(CC)派去的,眾所周知。我當時是清華研究院導師,認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學問的人。特別是研究史學的人。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俗諦在當時即指三民主義而言。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我對于王國維即是如此。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于蒙古史的一些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之間的爭吵,不必芥蒂。我、你都應該如此。我寫王國維詩,中間罵了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為芥蒂。我對胡適也罵過。但對于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認為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之恩怨,不關滿清之滅亡,其一死乃以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正如詞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其豈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並未改易。,我決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是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即不是。將來我要帶徒弟,也是如此。因此,我提出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也不要學政治。不止我一個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從來不談政治,與政治決無連涉,和任何黨派沒有關係。怎樣調查,也只是這樣。,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當局,劉少奇是黨的最高負責人。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的看法,應從我之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至如實際情形,則一動不如一靜,我提出的條件,科學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兩難。我在廣州很安靜,做我的研究工作,無此兩難。去北京則有此兩難。動也有困難。我自己身體不好,患高血壓,太太又病,心臟擴大,昨天還吐血。,你要把我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碑文你帶去給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輓王國維詩。碑是否還在,我不知道。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請郭沫若做,也許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專家,是四堂之一,也許更懂得王國維的學說。那麼我就做韓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如果有人再做詩,他就做李商隱也很好。我寫的碑文已流傳出去,不會湮沒。(陳寅恪口述,汪籛記錄,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一日。副本存中山大學檔案館),赠蒋秉南序,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蒋天枢曾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师从唐文治先生;后于1927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从陈寅恪、梁启超,1929年毕业。曾任东北大学教授,1943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后转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蒋天枢治学从清代学术史到楚辞,学识精深广博。晚年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全力搜集、整理和编辑恩师陈寅恪的著作。,许道明蒋天枢先生的故事:“1964年蒋天枢先生南下广州金明馆探视困于床褥的老师,他晚年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有所记录,却语焉不详,相当的朴素。多亏后来在陈先生身边工作服务十数年的黄萱女士的回忆文字才让我们明白,已过花甲的蒋先生居然出演了一幕“程门立雪”,毕恭毕敬地在老师的病榻边面聆教诲,竟站了几个钟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的心眼中是稀松平常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清光绪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捡架上旧书见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读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羡其事以为魏丘诸子值明清嬗蜕之际犹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与从容讲文论学于乾撼坤岌之际不谓为天下之至乐大幸不可也,当读是集时朝野尚称苟安寅恪独怀辛有索靖之忧果未及十稔神州沸腾寰宇纷扰寅恪亦以求学之故奔走东西洋数万里终无所成凡历数十年遭逢世界大战者二内战更不胜计其后失明膑足栖身岭表已奄奄垂死将就木矣,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昔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虽然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蒋子秉南远来问疾聊师古人朋友赠言之意草此奉贻庶可共相策勉云尔甲辰夏五七十五叟陈寅恪书于广州金明馆,易堂九子:明末清初魏禧等九人。禧父兆凤,于明亡后削发隐居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与兄际瑞弟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九人,率家人耕种保聚、讲学论文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辛有、索靖之忧: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礼先亡也。”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泰州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综合管理岗
- 张家口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专练题库及答案
- 阿坝自治州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广电云南地区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联通山南市2025秋招行业常识50题速记
- 山东地区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国家能源邯郸市2025秋招法学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2025年山西宪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国家能源苏州市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山西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专练题库及答案
- 创建平安医院课件
- 2025年高压电工考试题库:基础理论知识要点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商场保安礼仪培训课件
- 全国2025年质量月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金税四期培训
- 现浇空心板桥梁施工方案
- 托管班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产品配送方案及措施
- 教学课件正文字体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