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探析_第1页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探析_第2页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探析_第3页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探析_第4页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探析陈洁(政法学院,法学,2005级2班,051210047)摘要:目前,交通肇事罪是社会上的一种多发性犯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会逐渐普及,如果人们的警惕意识不提高,交通肇事罪还会保持高增长的势头。因此,对交通肇事罪进行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罪无论在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界都存在着许多争议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交通肇事罪与非罪的界限、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罪的界限、罪数的认定等方面的阐述,特别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争议问题如:构成要件中的驾驶非机动车辆的人发生交通事故和单位主管人员、车主或承包人等人员,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重点难点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且通过一些小案例来解释本文的论点,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交通肇事罪。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在交通肇事罪立法方面的缺陷与不完善,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及时修订及增补相关法律,以弥补现在立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关键词: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司法认定The Analysis of Some Problems on Traffic Accident CrimeChen Jie(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2 Grade2005, 051210047)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raffic accident crime is a multiple crime of the socie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utomobiles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gradually. If people dont raise their awareness, the traffic accident crime will keep the momentum of growing. Thu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research on the traffic accident crime. This crime has many controversial issues both in judiciary and criminal law theor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cept and constitution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crime, the boundaries of crime or not, the boundary between traffic accident crime and other crimes and the cognizance of crime.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some representative controversial issues such as whether the person who drives non-motorized vehicles make traffic accidents, executives, car owner or contractor could be the main part of the crime or not; death caused by hit-and-run. It also increases peoples awareness of traffic accident crime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some little cases. At the same time, we could realize the defects and imperfects in aspect of legislation, which needs state legislature revise and subjoin some relevant laws,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defects and imperfects in legislation.Key words: traffic accident crime ;important elements of constitutions ;justice finds引 言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车辆增多,全国各地交通肇事案件接连不断地上升,交通肇事犯罪已经成为一种多发性犯罪,它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对交通肇事罪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的重要课题,这有利于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交通肇事罪的性质和危害性,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警惕性,对于减少交通肇事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刑法第133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本条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交通肇事罪的概念,所谓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因此,成立本罪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要件。(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即是指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设施的安全以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交通运输”一般是指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管道(石油、天然气)运输。但由于刑法将发生在铁路、航空运输中由特定主体违规而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单独规定了犯罪,因此本罪的发生范围,主要是指发生在陆路和水路交通运输中的重大交通事故。但是,这并不排斥非特定主体在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中违反保障铁路运营安全、飞行安全的规章制度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12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所谓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指国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运营而制定的有关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包括公路、水上等各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规则、章程,以及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所必须遵守的纪律、制度。违反交通管理法规是构成本罪的前提。2实践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前者如无证驾驶、酒后开车、超速行驶、强行超车、超宽、超载等;后者如通过岔路口不减速、拐弯不显示指示灯等。(2)发生重大事故,并且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是指发生撞车、翻车、翻船等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2为了量化这一定罪标准,同时也为解决本罪的其他一些定罪量刑问题提供明确依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5日通过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第2条就构成本罪的基本条件作出了规定,即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本罪: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另外,该条第2款同时规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构成本罪: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严重超载驾驶的;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上述解释的规定不仅细化了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而且为交通肇事案件的罪与非罪的区分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标准。然而,这一规定也引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它在细化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的同时还修改了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客观要件,已经进行了实质性的补充修改。3我同意此说法,可以说,解释的第2条规定有两个地方超出了立法原意:一是刑法第133条规定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损失的”就构成犯罪。这就说明,只要具备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结果,就符合该罪成立的条件。而解释把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构成犯罪的标准提高到3人以上,那么换句话说,重伤1至2人,即使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也不构成犯罪。因而解释将致人重伤构成犯罪的标准规定为3人以上是值得商榷的。4二是在财产损失方面规定,有能力赔偿的无罪,无能力赔偿的有罪,这就有明显超越司法权限之嫌。这就是说,有能力赔偿的,或无能力赔偿数额不足30万元的,就不构成犯罪。有的学者主张这是“有钱就能买刑”观念的体现,违反了刑法适用平等原则,有悖于立法原意,应当取消。(3)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以及与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中。交通肇事罪是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这就决定了本罪必须发生在公共环境之中,即发生在交通运输之中,包括发生在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和水上等的交通事故。2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包括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人员和非交通运输人员均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1)交通运输人员。但不能完全包括也不能限于交通运输部门的所有职工,而是指从事与交通运输安全有直接关系的业务人员。5其应该包括四类: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如车辆、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直接操纵各种交通设施的业务人员,如内河航运线上的灯塔看守员、引水员。交通运输生产直接指挥人员,亦即担任交通运输生产业务领导职务并且直接从事具体交通运输生产指挥的人员。6如车队的领导、指挥人员、船长。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警察、交通监管员等。(2)非交通运输人员。所谓非交通运输人员是指,虽然不以从事交通运输为业务,但在进行正常交通运输的人员。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实际从事交通运输工作,但是尚未取得特定业务资格的人。6如没有合法手续,但被借调或受委托临时从事交通运输的人。2并非从事交通运输工作,而是以交通工具代步,但是具有驾驶资格的人。6如驾车上班人员。既不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又不具备任何业务资格的人员。6如行人,乘客等。上述人员在正常的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肇事,达到一定程度的,均构成本罪。在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问题中,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一是对于驾驶非机动车辆,如赶马车、骑自行车的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的,是否以交通肇事罪论处的问题,理论界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肯定说认为: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都直接间接地与非机动车违章行驶有关,操纵非机动车辆发生重大事故,同样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因而也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7否定说认为:驾驶非机动车的人违反交通规则,发生交通事故的,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不应定为交通肇事罪。造成被害人伤亡后果的,可按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8折中说认为:操纵非机动车辆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是否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关键是要看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操纵非机动车辆,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行为,是否可能危害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如果可能,就应按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认定处理,如果不具有危害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的性质,就不应以本罪认定。4而我认为:肯定说和否定说所给的结论过于笼统,显然有失偏颇,不符合立法原意和实际情况。折中说虽然抓住了交通肇事罪的本质属性,但由于刑法学界对“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的含义一直存在争论,故此意见同样缺乏可操作性。刑法所指的“交通运输活动”应当限制于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相应地,判定非机动车的驾驶人员肇事造成伤亡事故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应当以行为人是否是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驾驶非机动车为标准。9如果是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驾驶非机动车辆违章致生重大事故的,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反之则应按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按此标准来判定,既符合立法原意,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交通事故肇事者“所在单位的主管人员、机动车辆的所有人或者承包人”能否以及在何种情形下能够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还有其中的共犯问题,也是目前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据解释第7条规定:“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2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司法解释承认了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所有人或者承包人的交通肇事主体资格。即这些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具有“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行为,二是对于被其指使、强令的他人所违章驾驶造成的严重后果,必须是持过失态度。除了以上规定之外,该解释第5条第2款还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但是,这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相违背。一方面,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据此可知,共同犯罪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的形态,因为二人以上共谋实施的犯罪,无论如何不可能是过失犯罪。而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交通肇事是过失犯罪,怎么可能存在共同犯罪形态呢?这是难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成立共同犯罪,各个行为人之间必须具有共同行为。但是,在该解释条款中“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是在肇事行为发生后,才指使肇事人逃逸的,他们和行为人之间并没有共同引起交通肇事结果的行为,只是在事后逃逸行为这一点上具有共同行为。但是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在现行刑法中,只是一个量刑情节,本身没有被单独看作为交通肇事罪。那么,怎么能将这种行为作为共同犯罪呢?因此,学界对此规定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甚至有学者认为解释这一规定不仅从逻辑上说十分混乱,而且也违背了刑法有关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不应给以肯定。由此可知我国此条立法有待完善。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出于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里所说的过失,是就行为人对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言的,但是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则可能是明知故犯。如果行为人对交通肇事的严重后果持故意态度,则不能按本罪处理,而应该按照其所追求的结果,分别按有关规定处理,如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二、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认定(一)交通肇事罪与非罪的界限1、本罪与一般交通事故的界限。两者的区别在于发生的事故是否重大,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根据“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法律规定,可以知道:本罪的危害结果包括对人、对物两个方面,不要求两者同时兼备,具其一即可。本罪是结果犯,不是危险犯,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够重大的,不能以本罪认定,而只能认为是一般交通事故。一般交通事故虽然也违反交通规章制度,发生了事故,但其危害结果没有达到上述法定要求,应由公安机关或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治安管理或交通法规予以处理。6同时,根据解释第2条的规定可以知道“重大事故”和“造成重大损失”的基本标准,从而认定为交通肇事罪。2、本罪同交通事故中的意外事件的界限。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对所造成的重大事故在主观上是否有过失。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如果不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重大事故的,不构成本罪。1例如司机在正常行车过程中被路边小孩扔的石子打中眼睛,这一紧张反应导致行车偏离方向,驶入人行道,造成行人伤亡的情况。这就不能定为交通肇事罪,因为司机完全按照交通法规来行车,对飞来的石子不能预见,也不能避免,其受击后的紧张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主观上没有过错只能以意外事件来处理。3、事故是否由他人的过错造成也是区分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界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是需要行为人具有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没有违章行为,即使发生严重危害后果,也是他因之果,就无从认定本罪。6例如,张某在一天上午开车去省城办事,他一向办事较为谨慎,开车也严格按照交通管理法规的规定,途经高速公路,突然出现一人在高速公路上行走,张某因车速太快来不及刹车,致使人被轧死。此案中张某没有违反交通法规,行人被轧死完全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不能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张某。(二)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罪的界限:1、本罪致人重伤、死亡同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的界限。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过失犯罪,都造成致人重伤、死亡的结果。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发生于交通运输过程中,由于行为人的过失造成交通工具失控所致。而后者则发生于日常生活中,过失致他人重伤、死亡。二者在犯罪种类性质、客体要件上都不同:本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而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则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其客体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2、本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两者都是重大事故且有重大损失,主观上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但二者在主体、客体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的主体是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人员,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而后者的主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客体是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安全。同时客观上违反的规章也不同,前者是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后者是违反保安规程、技术规程、作业规程以及各种安全措施等。其中,划清两罪界限的一种困难情况是,有的交通工具既有运行功能,又有生产作业功能,如建筑吊塔,行为人操作这类工具肇事,到底定哪种罪名呢?我认为,正确认定此种情况下罪名的关键点在于看肇事时这一工具处于运行状态,还是处于生产作业状态。例如建筑用的吊塔,若它在建筑工地从事吊运,行为人在操作时肇事,应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如果行为人驾驶吊塔在公路上运行时肇事,应定为交通肇事罪。63、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界限。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尽管两者在主观上都是过失,在客观上侵害的对象都是正在使用的交通工具,且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时也是相似的,主体上也有交叉。但是两者的性质不同,一般不会发生混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违反的是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制度;后者严重后果的发生,是由于在日常生产、工作和生活等活动中马虎、草率、粗枝大叶,使交通工具受到损坏而引起的。6本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客观方面都是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二者最大区别是罪过形式。前者出于过失,后者出于故意。10然而,前者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后者的间接故意是十分相似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具体案件时紧扣过于自信过失和间接故意的定义,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4、本罪致人重伤、死亡同故意伤害、杀人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本罪与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有时会出现相同结果,但二者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而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在客体上也不相同,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而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如果行为人是利用交通工具杀伤特定的人,侵害的是他的生命或健康权利,应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利用驾驶的汽车,在大街上或其他公共场所横冲直撞,造成或可能造成众多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其他公私财产遭到重大损失的,则应按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6(三)交通肇事罪的罪数认定:1盗窃案中肇事的罪数认定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盗窃分子日益猖獗,开始动用大型交通工具作为其实现重大盗窃的得力工具。正确认定盗窃案中的交通肇事罪,给予其相称的刑罚,对于打击和遏制此类犯罪有重要意义。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偷开汽车当犯罪工具使用,在行车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人或者损坏了车辆或造成其他公私财物重大损失的,应定为交通肇事罪一罪处理。11把车辆作为盗窃目标,并经过实施盗窃行为盗得车辆,在开车离开作案现场的运行中又过失地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种情况既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应按交通肇事罪和盗窃罪并罚。122交通肇事后又再次肇事的罪数认定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行为人过失撞伤撞死他人后,为逃避责任、不顾他人安危,继续驾车高速行驶,左冲右突,躲避阻拦以致又撞伤、撞死他人或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情况。对此我认为:应当对行为人以交通肇事罪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并罚。13因为对上述行为人的行为分析可知:在整个过程中实行了两个刑法上予以规制的行为,前一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对于肇事后行为人逃避罪责而玩命放车,实质上已构成了对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造成侵害,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后一行为构成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不是故意伤害或杀人罪。至于交通肇事后又再次肇事致人死亡是否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这一范围以及罪数的认定,本文在下面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和实质要件认定、实践中的罪数认定和处理 (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含义及其实质要件认定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那么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在理论上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逃离现场的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并在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致被害人死亡。14第二种是指交通肇事致人伤害,肇事者不及时抢救被害人,而是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15第三种认为应当包括以上两种情况。我认为第一种观点不正确,因为逃逸行为本身并非犯罪,只是一个量刑情节;如果逃逸中行为人再次交通肇事而致人死亡,那么这完全是行为人又实施了一个新的、独立于先前交通肇事罪的罪行,构成两个犯罪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一般作为一罪处理或是数罪并罚。并且这种观点也不符合立法原意,当时的立法背景是在实践中有很多人在交通肇事后畏罪潜逃,给案件的侦查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有的当场致人重伤,应当抢救并且能够抢救也不抢救,畏罪潜逃,以致被害人因丧失抢救时间而未能避免死亡,后果和情节十分严重,必须予以严惩。所以此种观点不成立,第三种观点当然也不成立。这样第二种观点基本上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并且2000年最高法的解释也明确指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虽然司法解释中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但要想真正全面正确把握和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实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认为要想理解其实质,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两点:(1)交通肇事的逃逸行为和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必须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具体情况将在下文的实践中的罪数认定和处理部分指出。(2)肇事人必须对其肇事行为具有明知的主观条件,即行为人在离开现场时必须已经知道自己交通肇事了。只有行为人对于肇事行为具有明知,才能谈得上有逃逸动机。如果行为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所谓的“逃逸”在主客观上无非是正常驾驶行为的连续化,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逃逸。虽然解释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并且该解释也已经在指导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司法解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该解释中对肇事人“逃逸致人死亡”时的主观罪过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不知道到底是指过失致人死亡,还是也包括故意致人死亡,从而导致了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包括过失致人死亡和故意(间接和直接故意)致人死亡。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对被害人死亡持放任态度),但不包括直接故意杀人。第三种观点认为,该规定仅限于间接故意的致人死亡。第四种观点认为,该规定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对于该规定包含有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理论界和司法界基本都达到了一致认同。对于包含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观点都没得到赞同,因为这种情况很明显又构成了一个故意杀人罪。而我认为上面第四种观点是正确的,即该规定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情形不能包含在内,应该将其定为间接故意杀人罪。理由如下:交通肇事逃逸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行为符合我国刑法上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首先从犯罪的客观方面看,故意杀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交通事故肇事者,对抢救被害人负有法定的责任和义务,肇事者见死不救,驾车逃跑,就可能涉嫌以不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再从犯罪的主观方面看,肇事者停车发现被害人伤情严重,明知被害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的发生。而此时,肇事者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不抢救伤员,驾车逃跑致被害人死亡,其主观心理状态已由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时的过失转化为不作为杀人的间接故意。这在本质上是实施了新的犯罪行为,应以间接故意杀人定性为宜。交通肇事逃逸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应当另行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是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法定最高刑是15年,故意杀人罪法定最高刑是死刑。把交通肇事后的间接故意杀人当作情节严重的交通肇事处理,实际上是把重罪当作轻罪或者是把应当数罪并罚的当作一罪处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是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16(二)实践中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相关行为的罪数认定和处理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非常复杂。我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定性,应当根据行为人逃逸时的主观罪过及逃逸过程中的客观行为,按照犯罪构成理论依法予以正确界定。具体而言,可依照以下不同情况予以定罪处罚:1、只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且适用刑法133条第二个量刑档次的情况:(1)行为人肇事致被害人当场死亡又逃逸的。(2)行为人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受了致命伤,虽然他人立即抢救,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或者送到医院时人还活着,医院也进行了抢救但后来还是死亡了,经医院证明,该人的生命是根本无法挽救的。(3)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而逃逸,被撞者被他人送至医院抢救,但由于医生的玩忽职守出现医疗事故致使该被撞者死亡,或者抢救期间因医院失火或其他意外事件导致其死亡,或者被送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而被其他肇事者撞死。17以上三种情况,被害人的死亡都与逃逸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其中第三种情况是介入了其他因素,致使因果关系发生中断。它们都只构成交通肇事罪且处理方式相同,都适用刑法第133条第二个量刑档次即“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这类案件实质上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而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2、只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且适用刑法133条第三个量刑档次的情况: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后,误认为被害人没有受伤或只受轻伤,不会有生命危险,从而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人肇事后,误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已经没法救助了,从而逃逸致被害人未得到及时抢救而导致死亡的等等。在这类案件中只要有证据证明,肇事罪不明知逃逸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此时就应当认定为过失,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从而应定交通肇事罪,适用第133条第三个量刑档次,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3、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的,且适用刑法133条第一个量刑档次的情况:(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转移、丢弃至较为偏僻、难于被人发现的地方,然后逃逸以致造成了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2)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发现被害人受伤严重,若救治可能使自己倾家荡产,便决定杀人灭口,对其进行碾轧,之后逃逸。(3)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被托挂在车上,仍然托挂着被害人逃逸或故意又倒车轧人,致人死亡的。18(4)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驾车逃跑,因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如明知被害人已经受重伤甚至有生命危险,仍放任不管,驾车逃逸致其死亡的。以上四种情况,如果前面的交通肇事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那么就应与逃逸后的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前三种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与直接故意杀人罪,后一种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与间接故意不作为杀人罪。需要指出的是,对行为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的部分,不应再考虑适用“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情节,而只适用第一个量刑档次,否则将违背“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结 论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了交通肇事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认识到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必须考虑到肇事过程的每个细节,严格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犯罪构成要件的要求把握好罪与非罪、此罪与其他各罪的界限,正确把握法条规定中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并结合实际案情,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