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题 目基于多元化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研究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安全0701设计(论文)内容及基本要求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职业伤害与职业伤害保障机制;(2)我国职业伤害保障的现状和问题;(3)国外职业伤害保障发展现状及启示;(4)对多元化职业伤害保障体系的探讨。基本要求:(1)阅读职业伤害与职业伤害保障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职业伤害保障相关理论。(2)熟悉国内、外职业伤害保障的现状,收集相关资料(3)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4)构建适合国情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5)完成英文文献翻译(不低于一万五千字符),撰写开题报告。(6)按学校要求进行论文撰写。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设计(论文)地点西安石油大学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系(教研室)主任签名年 月 日学生签名年 月 日目 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国内职业伤害保障发展概况1一、保障范围的发展1二、保障对象的发展1第二节、我国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发展概况2第三节、课题的意义3第二章 职业伤害与职业伤害保障机制5第一节 职业伤害概述5一、职业伤害的概念5二、职业伤害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危害性5三、职业伤害因素分类6第二节 职业伤害的赔偿与保险保障机制8一、雇主责任保险概述8二、工伤保险概述13第三章 国内外职业伤害保障体系16第一节 国外职业伤害保障体系16一、职业伤害的保障模式16二、国外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的特点17第二节 国内职业伤害保障体系19一、我国工伤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19二.、工伤保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20三、我国雇主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与问题23第四章 多元化职业伤害保障体系探究27第一节 现行体系的缺点27第二节 多元化职业伤害保障构想33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34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8三、完善政府监管体制49四、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52五、员工自我保护53后记57摘要本文试图从多元化的角度探讨有效地职业伤害保障机制。我国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目前还不完善,为职工提供工伤保障的效率很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在对我国的保障制度与国外先进的制度比较之后,发现了我国制度的一些不足,比如法律的缺陷,监管的缺失,企业责任的缺失,社会保障的不足等。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多元化多角度的改进方法,传统的职业伤害保障方法偏重于事故的事后处理,如工伤保险和商业保险,及对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对于事故,最好是不要发生,所以,职业伤害保障的重点应该是事故预防,本文第四章就多元化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做了一些探讨,其中包括建立健全有效地预防机制和事故的赔偿处理方法。本文是从法律保障,社会保障,政府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员工自我保护这五个元具体阐述如何预防与赔偿事故的。关键词 职业伤害、工伤保险、法律保障、社会保障、政府监管、企业责任、多元化保障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effectively occupational injuries security mechanism from Diversified Angle. Our occupational injuries security system is still not perfect, it is very inefficient to provide employees with inductrial injury security. This for many reasons .In this paper, after comparing the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with foreign advanced system, We can find some deficiencies in system. For instance legal defects, the lack of oversight, the lack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the social security deficiencies. According to these shortcom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iversified perspectives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occupational injuries security methods focus on accident treatment. Such as inductrial injury insurance and commercial insurance, and investigating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responsible persons. For accident, its better not to happen, So, occupational injuries security key should be accident prevention. This paper chapter 3 made some discussion for diversified occupational injuries security system. Including establish sound effectively prevent mechanism and accident compens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his article expounds how to prevent and indemnification accident from the legal protection, social security, government supervis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mployee ego to protect these five angle.60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国内职业伤害保障发展概况一、保障范围的发展1884年德国出台了历史上最早的工伤保险立法,这是仅以工伤意外事故为保险事故,1925年修正工伤保险法时才将11种职业病列入保险范围。1921年国际劳工大会关于工人赔偿(包括农业工人)公约(第12号)中把工伤事故定义为:“由于工作直接或者间接引起的事故为工伤事故”。这里的“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是指工伤事故必须与工作或者职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在工伤保险事故的范围中,有些并非是直接的工伤事故,如许多国家把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意外事故也算作工伤。根据国际劳工局调查统计,1925年世界上仅有7个国家把这种非直接的工伤事故包括在工伤保险范围内,而到1963年101个成员国中有50个国家把这种事故视为工伤保险事故。职业病虽非事故,但是因为从事一定的劳动而蒙受疾病,给劳动者造成了损害,后来也归入了工伤保险的范围。如前所述,职业病从广义上讲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在其他的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环境而引起的疾病。但在工伤保险中所称的职业病,通常是指通过国家法律明文做出规定的“法定”的职业病类型。最早把职业病纳入职业伤害补偿范围的是1906年英国的“职业补偿法修正案”,将6种职业病列入可赔偿的范围之内。法国在1919年、德国在1925年也开始把职业病列入赔偿范围。1925年国际劳工会议把铅中毒、汞中毒、炭疽病感染三种疾病划入了职业病范围。但由于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公害。1964年国际劳工组织职业伤害赔偿公约(第121号)把15种疾病列入职业病范围,到1980年被国际劳工组织列为职业病的疾病列入职业病的疾病已经达到29种。现代世界各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中,都把职业病包括在内。二、保障对象的发展早期的工伤保险的对象范围只是那些从事有危险工作的工人,而且有些国家还把一些小企业排斥在工伤保险范围之外,后来才逐步扩大范围。目前世界各国均有扩大工伤范围的趋势。一些工业化国家,现已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和从事非经济活动的人同样包括在一个工伤保险制度中,如奥地利、丹麦、德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和突尼斯等国已把个体经营者也包括进来。奥地利、法国、德国、卢森堡、挪威和瑞典在法规中包括学生和教师。有些国家还把红十字救援人员、义务消防人员、从事工会工作人员、协助警察工作人员、为保卫国家安全人员、家庭雇工、家庭教师甚至保姆等因工作受到伤害,均包括在工伤保险的范围之列。根据国际社会保险协会(ISSA)2000年的统计资料,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包括地区)中,有172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建立了工伤保险项目的有164个,占总数的95%以上,其他的30多个国家也有与工伤事故方面相关的立法。第二节、我国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发展概况1951 年,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开始建立,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工伤保险改革试点,开始了真正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探索。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其中第73条的规定是:劳动者在下列情况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这一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工伤者及其亲属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原劳动部于1996年颁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这一文件第一次将工伤保险作为单独的保险制度统一组织实施,对沿用了40多年的企业自我保障的工伤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同时,原劳动部组织制定并由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的国家标准。这两个文件的颁布实施,对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具有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的意义。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保障了参保职工的基本权益,受到职工的欢迎。二是分散了企业风险,减轻了企业特别是事故多发企业的负担。三是初步建立了工伤保险预防机制,企业的安全措施得到增强。四是探索了路子,积累了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五是锻炼了队伍,初步建立了一支懂得工伤保险政策、会经办工伤保险业务的专业工作队伍。 2003年4月16日,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工伤保险条例。4月2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375号国务院令,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条例共分八章六十四条,包括总则、工伤保险基金、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 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后,工伤保险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了工伤认定办法、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了工伤保险各项工作。 2006年11月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10030万人,成为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后又一个参保人数过亿人的社会保险险种。从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我国的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连续三年超过1500万人,从2003年底的4575万人,三年增加了5455万人,翻了一番多。2006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规模也突破100亿元、享受待遇人数超过了70万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19日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37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4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9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62万人。全年认定工伤95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全年评定伤残等级人数为38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118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17亿元,支出1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9%和44.4%。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35亿元,储备金结存50亿元。第三节、课题的意义职业伤害简称工伤,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岗位上,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活动或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所致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病的总称,它主要包 括工业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中国现阶段不仅处于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时期,同时也正处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在这样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是原有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格局被打破,城镇劳动者面临着转换工作环境与就业岗位的压力与新的职业风险,原有的劳动保护制度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是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必然促使乡村劳动者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化,新的劳动环境、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的劳动风险;这些新问题与新风险的出现,决定了中国需要有健全的、科学的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制度。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尚在重新构建之中,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导致劳动者的职业风险急剧增长,不仅表现在显性的工伤事故方面,也表现在具有迟发性的各种职业病方面;加之隐瞒不报或者漏报,现有的工伤事故受害人数与职业病患者数只是全部遭受工作伤害的劳动者中的一部分,可见,中国现阶段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年事故死亡十三万多人,伤残七十余万人,职业病危害七十多万人。职业伤害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每年直接经济损失约一千五百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总量的百分之二点五左右。不仅如此,职业伤害给受伤害者本人及其家庭也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劳动者发生伤亡事故或染上职业病后,一方面收入递减甚至丧失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却面对沉重的治疗费用负担。因此,如何更好地应对职业伤害风险,给劳动者提供保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对此课题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国内国外各个社会形态下不同职业伤害保障体系由一个了解,并找出各个体系的优缺点,对优化我国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有指导意义。以及探讨多元化职业伤害保障体系的可能性。第二章 职业伤害与职业伤害保障机制第一节 职业伤害概述一、职业伤害的概念职业伤害简称工伤,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岗位上,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活动或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所致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病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工业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职业伤害概念的界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1921年,国际劳工大会在关于工伤赔偿(包括农业工人)公约(第121号)中指出:“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事故为工伤事故”。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伤害的界定不断扩展,包括了工作原因造成的职业病,许多国家还把一些非工作原因的事故纳入职业伤害的范围,如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意外事故。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社会保险(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确定的职业伤害的范围是:身体处于疾病状态者;由于职业伤害丧失劳动能力而造成工资收入中断者;由于永久或暂时失去劳动能力而完全失去生活来源者。二、职业伤害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危害性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存在着受到伤害的风险。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机器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职业伤害风险。不少劳动者,在劳动中不幸负伤、致残甚至死亡。引起职业伤害的因素既有物的原因、环境的原因,又有人的原因。由于引起职业伤害的因素的广泛性、复杂性,职业伤害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客观存在的现象。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统计,2003年,美国有340万人由于工伤事故受伤,4500人被夺去了生命。多年来,工作场所的伤亡事故给美国造成了约2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受伤雇员的工资、医疗费、保险费等。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年事故死亡十三万多人,伤残七十余万人,职业病危害七十多万人。以2004年19月为例,全国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607429起,死亡98809人。职业伤害给一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中国每年职业伤害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一千五百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总量的百分之二点五左右。3不仅如此,职业伤害对受伤害者本人及其家庭也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劳动者发生伤亡事故或染上职业病后,一方面收入递减甚至丧失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却面对沉重的治疗费用。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劳动者在遭受职业伤害后,在承受巨大的身体上的痛苦之外,将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许多受害者呼告无门、倾家荡产、穷困潦倒。工伤使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遭受侵害或剥夺,导致社会整体不平等状况加剧(包括机会的不平等和结果的不平等)、贫困的积累与扩大,致使劳动与资本的矛盾等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乃至激化。这将给国家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职业伤害问题,将可能严重地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而且工伤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破坏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浪费,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应对职业伤害风险,给劳动者提供保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三、职业伤害因素分类(一)按其来源分类: 1.生产工艺过程:随着生产技术、机械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不同而变化。如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等因素。 2.劳动过程:主要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布局、生产制度与作业人员体位和方式以及智能化的程度有关。 3.作业环境:主要是作业场所的环境,如室外不良气象条件、室内由于厂房狭小,通风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二)按其性质分类:1.物理因素:生产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如高温低温,噪声,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与电离辐射(X射线等)。2.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及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废水和废渣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3.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及作业环境中都可存在的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三)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的不合理,工作的紧张程度。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缺乏锻炼。劳动负荷过重,长时间的单调工作、夜班作业,动作和体位的不合理等。四、国家标准有关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规定我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伤亡事故”定义为“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分为20大类,即:(1)物体打击:指落物、碰撞、人撞固定物体、运动物体撞人、互撞、撞击等,但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包括受车辆的挤、压、撞和倾覆等的伤害; (3)机器工具伤害:包括绞、冲、碾、碰、割等; (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或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刺割:指机器工具伤害以外的刺割,如钉子扎脚、尖刀物划破等; (10)高处坠落:包括从架子上、屋顶上等坠落及从平地上坠入坑内等; (11)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土石方等; (12)冒顶片帮; (13)透水; (14)放炮; (15)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 (16)瓦斯爆炸:包括煤粉爆炸; (17)锅炉和压力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物品的爆炸等; (19)中毒和窒息:煤气、油气、化工有害物质等; (20)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等。伤亡事故按严重程度可分类为: (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 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 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职业病从广义上讲是指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指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状况、医疗水平等综合因素,由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即法定职业病。工伤保险范围内的职业病,指的是后者。我国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87卫防字60号)中,将职业病定义为“职业病系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第二节 职业伤害的赔偿与保险保障机制职业伤害风险的客观存在,给劳动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对职业伤害的保障机制,来消除这种不利影响。现在各国的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大多侧重于职业伤害后的赔偿和保险。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有三条路径选择:一是建立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二是雇主责任保险,三是工伤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的并存。一、雇主责任保险概述雇主责任保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雇主责任保险是指法律规定由雇主直接支付赔偿或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实现赔偿的方式。狭义的雇主责任保险,即商业化的雇主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家立法对雇主的赔偿责任、赔偿办法只做简单、原则的规定,没有规定具体的赔偿标准。发生工伤事故后,雇主自行支付赔偿,如有争议,由法院裁决。二是国家立法具体明确雇主的责任,规定最低赔偿标准,并规定某些危险性大的行业必须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三是国家立法规定由雇主和由承担工伤风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向政府主管部门缴纳一定的保险费,以便在企业或保险公司破产时,仍能向需要支付工伤赔偿的工人及家属支付赔偿金,从而加强了雇主的工伤赔偿责任。 雇主对职业伤害的赔偿责任是一种民事侵权责任,雇主责任从劳动者自己负责、雇主过错责任发展到雇主无过错责任阶段。(一)劳动者自己负责阶段。1.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风险承担”理论,他认为给工人规定的工资标准中已包含了对工作岗位危险性的补偿,而工人既然自愿与雇主签订了合同,那就意味着他们自愿接受了这种风险,接受了补偿这种风险的收入,因而工人理应负担其在工作过程中因发生工伤事故而蒙受的一切损失。这种观点风行于资本主义早期,成为雇主推卸工伤责任的理论依据。2. “令状”制度:在那个时代,包括工伤在内的所有损害,只能通过民事诉讼寻求赔偿,而英国普通法中僵化的“令状”(writ)制度也是工伤索赔的一个障碍。根据这种“令状”制度,加害事实必须与法定的侵权行为类型(例如Conversion,Nuisance,Defamation,Deceit等)相当,被害人才能请求损害赔偿。受害者提起的诉讼,必须符合某一“令状”的要求,才能被普通法院所受理,否则,纵使有损害,亦无救济途径。作为新兴工业革命副产品的工伤事故,很难从原有的“令状”中找到满足起诉要求的“令状”。(二)雇主过失责任阶段1.过失责任的构成在当时过失责任主义占绝对地位的条件下,工伤事故的受害人,要获得赔偿,必须证明雇主存在过失。而事实上,在大工业生产中,雇主很少直接从事操作行为,因此,要证明雇主有过失行为相当困难,最多只能证明雇主未尽应有的注意义务。在大陆法国家,按照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的规定,事故受害人若要得到其雇主的赔偿,应该证明后者的过错。1871年德国责任保险法则明确规定,雇主对其因过失而给雇员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在普通法国家,工伤损害由普通法院处理。在工伤补偿申诉中,受伤害的雇员必须证明雇主对自己的侵权责任成立,其中关键的是证明雇主违反了对雇员的照顾义务,即存在过失。对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是三项:一为注意义务(duty of care);二为违反了注意义务(breach of the duty);三为过失行为(careless conduct)。也有的学者认为包括五个要素: (1)被告对原告有照顾的义务; (2)被告违反了这一义务; (3)并导致了原告的损失; (4)这一损失不能是模糊不清的(而必须是可以预见的); (5)被告不能对原告提出任何抗辩。虽然这两种观点的责任构成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必须证明行为人存在过失,即被告对原告有照顾或者注意的义务且违反了这一义务。从本质上来说,雇主在普通法意义上对雇员的义务基本上就是提供合理的安全生产条件和警告雇员安全地操作。具体地说,雇主的义务包括:(1)提供安全的生产场所、工具、机器、设备、仪器等的义务; (2)雇用足够数量的工人,以保证不会因人员紧张而产生不合理的危险的义务; (3)制定、宣传和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规范的义务; (4)进行适当的监管的义务; (5)指导工人和给工人分派适当工作的义务; (6)其他有关义务。2.三大抗辩即使能证明雇主存在过失,雇主还可以提出各种免责抗辩。在英国,根据1837年英国普通法院在审理“普瑞斯特雷诉福勒”(Priestlt v.Fowler)案及其他有关案例所创设的“工友过失”(fellow servant or common employment)、“共同过错”(contributory negligence)和“自甘风险”(voluntary assumption of risk)等规则,被称为臭名昭著的三组合(unholy trinity)。即使在证明雇主存在过失的情况下,雇主仍可以提出这些抗辩来推卸责任。根据工友过失规则,雇主一般不用对由其雇用的从事具体操作事务的雇员的过失所致事故并对其他雇员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如果该有过失的雇员部分地负有代雇主提供安全生产条件的义务,那么,雇主应对该雇员在执行该任务时的过失承担责任。如果该有过失的雇员不负有代雇主提供安全生产条件的义务,或者只是在从事具体的操作性事务,那么,雇主就不用对该雇员的过失给同伴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因此,雇主可能对修理机器者的过失承担责任,而不会对操作机器者的过失承担转承责任。共同过失规则,则不考虑侵害人是否对受害人负有注意义务,而只考虑受害人是否尽到了保障自我安全的注意义务。如果受害人自己有过失,就无权获得赔偿,即使雇主存在过失。由于共同过失规则的引用,只要雇员在工作中存在瞬间的很小的自我保护的失误,就将导致该受害雇员得不到或者减少赔偿。根据自甘风险规则,雇员在一个危险的工作条件下工作受到了伤害,他们将被认为是自愿承担雇佣所潜在的风险,因为雇员在与雇主达成雇用协议时就已经知道其工作是有风险的,甚至包括其雇主的过失所造成的风险,而不考虑雇员可能是出于某种生活和经济的压力才与其雇主签订雇用协议的。这些抗辩理由以及其他抗辩理由都是以过失责任为基础的。其结果是,工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得不到赔偿。3.雇主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的改善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各国对过失侵权赔偿形式的工伤赔偿制度逐步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增加或者扩大了转承责任。在大陆法国家,德国于1872年制定了国家责任法。该法第二条规定,经营矿山、采石场及工场者,对其雇佣的监督者和领班的过失,致使雇员遭受损害者,一定金额范围内,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而不管雇主本身有无过失。从现代侵权行为法理论来看,这实为一种转承责任,并没有超出侵权行为法的范围,但毕竟比1871年德国责任保险法的规定有所改进。(2)规定了安全生产的强制性标准,雇主违反了这些标准即构成过失,雇员可以按侵权行为法向雇主提出赔偿。例如,英国1880年制定了雇主责任法,并多次修改工厂法,加重雇主维护机器安全的义务。在美国,19世纪后半叶,许多州立法规定了雇主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一些州还制定了特定工种(如建筑、矿山等)的安全生产标准。如果雇主违反了这些标准,雇员可以依据侵权法请求雇主赔偿。 (3)逐步废除了有关抗辩事由。英国在1945年废除了共同过失规则,1948年废除了工友过失规则。 (4)强制雇主购买工伤赔偿责任保险。英国在1969年制定了雇主责任(强制保险)法,规定每个雇主都必须向经政府指定的保险人购买责任保险。如果由于雇主的过失或者违反安全生产标准而导致雇员受到伤害或患职业病,雇员可以向雇主请求赔偿,该赔偿由保险公司承担。经过以上改进的雇主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在当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伤补偿体系中仍然存在,只是一般不再作为唯一的工伤补偿模式了,而更多地作为雇主无过失责任工伤补偿制度或者社会保险工伤补偿制度的补充。(三)无过失赔偿阶段1.定义狭义的雇主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仅指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也有人称之为无过失工伤补偿制度。王泽鉴先生认为:“无过失补偿(NoFault Compensation),指对一定范围之人因某意外事故而生的损害予以补偿,而不以具备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为必要,为避免与无过失侵权责任相混淆,又称之为非侵权行为补偿(NonTort Compensation)劳工职业灾害补偿系最典型的无过失补偿制度。”2.雇主无过失责任工伤补偿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19世纪中叶之后,日益发达的社会主义思想为这一新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蓬勃兴起的工会运动则增强了新制度产生的政治基础。经过较长时期的工业化发展,社会财富逐渐丰富,为新制度的产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如果继续沿用过失责任型工伤赔偿制度,将严重威胁到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这就迫使当权者寻求新的工伤补偿制度。社会保障观念的首倡人俾斯麦的观点,很能反映当时工伤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由于社会民主党人在议会选举中的胜利而使俾斯麦感到不安。为了阻止社会民主党人力量的滋长,俾斯麦认为应该果断地采取一些前所未有的社会政策。俾斯麦说:“为了没有社会主义,要发展一点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逐步进化要求国家不但应该完成其维护现存权利的使命,同时也应该通过适当制度的建立,积极主动地改善其全体成员的福利。其后不久,德国出台了工伤保障方面的法律。“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职业危险原则”应用于工业伤害领域就代表着雇主责任制的开始。亦即职业伤害保险从民法中独立出来后,进入了雇主责任保险阶段。雇主责任保险是指受伤害的工人或遗属直接向雇主要求索赔,雇主依照法律法规向他们直接支付保险待遇。不管雇主是否有过错,都须依照法律法规对受伤害的雇员或死亡雇员的家属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工伤涉及其他人,出现争议,国家有关方面或法院还要介入。3.职业风险理论19世纪末,法国、德国、英国等几乎同时确认了“职业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凡是利用机器或雇员从事经济活动的雇主或者机构,都有可能造成雇员受到职业方面的伤害;意外事故无论是由于雇主的过失还是由于受害人的过失,甚至根本不存在什么过失,雇主都应该对受伤害的雇员进行补偿;雇主支付职业伤害补偿费用是一种日常开支,就像修理机器和维修设备的费用一样,也像付给雇员的工资一样,它是雇主所应该负担的一部分管理费用。从本质上看上去,这个支出是为了雇主自己的。到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将这种职业风险理论运用到了本国的劳动法律中。1925年,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道:“还没有哪一种学说有这么大的力量,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被这么多国家所接受。4. 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三种实现形式: (1)个别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按照个别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保险制度,工伤者或者其遗属应直接向其雇主要求领取补偿金,雇主应该支付这笔补偿金。政府部门只有在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时才进行干预。这种制度有可能由于赔偿额巨大而导致雇主破产(特别是发生群死群伤的情况下),结果是赔偿难以落实,甚至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2)雇主集体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为了克服个别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的不足,到19世纪末,在一些国家实行雇主向雇主协会缴纳工伤补偿费用,由雇主协会向工伤雇员或其遗属支付工伤补偿待遇的方法。这种制度实际上是雇主无过失责任与雇主互助相结合的一种形式。(3) 雇主责任商业保险型的工伤补偿制度。在有的国家,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产生的初期,保险公司就开始介入,开发了雇主责任保险产品。雇主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将工伤补偿的责任转移给商业保险公司。后来,有些国家的法律还规定,所有雇主或者某些行业的雇主必须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雇主工伤补偿责任险。例如,1908年美国的联邦议会制定了工人补偿法。这是美国第一部工人补偿制度立法,但只适用于联邦雇员。1910年,纽约州制定了工人补偿法。到1921年,大部分州制定了工人补偿法。现在,美国50个州中,有43个州实行雇主无过失责任商业保险型的工伤补偿制度,仅有3个州采用社会保险型工伤补偿制度,4个州采用社会保险型工伤补偿制度与雇主无过失责任商业保险型工伤补偿制度并存的办法。在实行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的43个州中,尽管各州的工人补偿法存在差异,但是,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雇主一般都必须向经政府授权有经办资格的商业保险公司购买雇主责任保险。经雇主申请和政府批准,雇主也可以自己独立承担工伤补偿责任,而不用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雇主责任保险。如果一个被工人补偿制度覆盖的雇员因为工作而遭受伤害,不管是谁的过错,或者谁都没有过错,受伤害的雇员或者死亡雇员的遗属可以根据一个固定的待遇标准享受工伤补偿。补偿的损害包括永久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也包括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向工伤死亡的雇员遗属支付死亡待遇。补偿的工伤事故包括因工受伤致残和职业病。5. 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的待遇结构实行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的国家,工伤补偿项目和水平一般都由法律规定,而不是像雇主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那样由法院裁定。各国的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项目和水平虽有一定差距,但一般包括现金补偿和医院治疗两部分。现金补偿又可细分为暂时性丧失劳动能力津贴、永久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津贴、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津贴和死亡补偿四类。(1)医院治疗。这部分待遇一般包括医疗照顾、住院治疗和康复服务等费用。这些费用都由雇主负担,或者由雇主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负担。一般医疗费用的开支是有总额限制的。在实行公费医疗的国家,这部分费用可以由国家总的公费医疗保险体系支付,即免除了雇主的这一部分义务。(2)暂时性丧失劳动能力。各国对这部分的补偿水平各不相同。在澳大利亚,各州情况不同,一般来说,至少为收入的95%,最少支付26周,可延长支付期并减额支付。受工伤人员供养的人也可以得到补贴,一般配偶为每周62997934澳元,每个子女为2949708澳元。但这部分补偿有最高额限制,在昆士兰州为71 310澳元,在南澳州为100 729澳元,南威士州无最高限额。同上注,第17页。在新加坡,头14天(住院者为60天)支付收入的100%,此后每月支付收入的2/3。(3)永久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在新加坡,一次性支付6至12年的收入(因受保人年龄而异)。最高限额为105 000新元,最低限额为35 000新元。另外,还支付一次性补偿额外负担的25%的日常照顾补助。(4)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一般都是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等。(5)死亡。在最低和最高限度内,可以一次性支付4年的收入,但要扣去对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已付的任何补偿。我国香港地区规定,视死者年龄而异,一次性支付3684个月的收入,最高为424 000 港元,最低为143 000港元。新加坡规定,视死者年龄不同,一次性支付49年的收入,最低限额为26 000新元,最高为78 000 新元。二、工伤保险概述(一)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发展过程工伤事故具有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非个人性的特征,所以单纯追究个人的责任是不合理的。既然事故是社会性的问题,就需要根据社会公正原则,让全体社会成员分担损失,保证事故的受害人获得赔偿。现代国家的社会职能加强,已经承担起保障社会成员免受意外损失的义务。社会保障已突破了侵权责任的调整范围,在更广的范围内给受害人以补偿。社会保障着眼于补偿受害人的损害,不考虑损害的原因和侵权责任。19世纪末,在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工伤问题,在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产生的同时,社会保险型工伤补偿制度也产生了。最早的工伤保险制度产生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要彻底保护雇员因工致伤后的利益,必须实施广泛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德国政府于1884年7月制定了劳工伤害保险法。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与1883年颁布的疾病保险法一并被称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先驱”。1911年德国政府又将劳工伤害保险法与疾病保险法、残废老年保险法合并,制定了统一的国家保险条例。100多年来,德国劳工伤害保险制度虽然有所修改,但基本制度一直未变。在德国实施工伤保险制度的同一年,波兰也实施了类似的工伤保险制度,1887年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开始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到1900年止,世界上已有11个国家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其后,各国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势头大增。在英国,非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经历了两个相关的阶段。第一步,1897年英国政府颁行了工人补偿法(The Workers Compensation Act),采取雇主无过失责任型工伤补偿制度。但该法仅适用于若干具有危险性的企业,例如铁路、工厂、矿山、采石场、机械工程或超过30米的建筑等。1906年,英国政府修改工人补偿法,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大多数基于劳动合同或学徒契约而工作的工人。其后,虽经过多次修改,但直到1948年,仍维持基本体制没有变化。第二步,1942年贝弗理奇(Beveridge)提出,工人补偿制度对劳工虽有帮助,但仍有许多不足,例如,必须提起诉讼、没有强制性保险相配合、待遇一次性支付、管理费用过高、未能保障遭受伤害的工人的劳动能力恢复等。因此,贝弗理奇提出,应改为社会保险制度。英国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946年制定了社会保险(劳动灾害)法National Insurance (Industrial Injuries) Act, 1946。从此以后,英国政府对该法作过多次修改完善,一直沿用至今(1969年又恢复了强制性雇主责任制,目前两种制度并存,以更好地保障工人的权益)。(二)内容及发展优势工伤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和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为因上述两种情况导致死亡职工的供养亲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是在克服雇主责任保险的弊病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雇主责任保险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工伤事故的争议较多,追究事故责任的过程很复杂,法庭调查的时间也很长,以至于受伤害者往往得不到及时、公正的赔偿,雇主支付的比例一般都低于工伤员工的真正需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工伤保险有很大的局限性,商业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拒绝那些职业危险性很大的雇主和雇员参加保险,而职业风险较小的雇主和雇员又不愿投保,即产生“逆选择”问题。而在支付保险金的时候,保险公司会想方设法降低给付标准,尽可能逃避赔付责任。(3)雇主责任保险的赔偿金多为一次性支付。但是,对那些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及其供养的遗属而言,需要的是长期的支付。一次性支付往往很短时间就花完,其养老就成为问题。正是这些弊端的存在,许多国家实行了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工伤保险以国家强制力实施,统一筹集基金,共担风险,以支付长期待遇为主。社会工伤保险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散工伤风险,在工伤发生后也能够使雇员较快地获得赔偿。根据国际社会保险协会()的资料,截至年底在全球近个国家和地区中,有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工伤保险,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与工伤事故保险方面相关的立法。(三)立法过程1884年7月6日,德国颁布了工伤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保险法,是专门涉及工业事故和职业病及其预防与补偿问题的法规。它主要有三项任务: (1)预防。通过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预防事故和控制职业病,以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免遭伤害。 (2)康复。如果发生了工伤事故,就必须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为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使之身体康复,并恢复其职业和社会活动。 (3)待遇给付。为受伤人员及其供养的家属,提供现金补偿费。这一立法的影响遍及整个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德国,先后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颁布了相关法规。奥地利于1887年;芬兰、挪威于1895年;英国、爱尔兰于1897年;丹麦、法国、意大利于1898年分别首次对工伤保险立法。20世纪初叶,西班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葡萄牙、希腊,以及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颁布了工伤保险法。瑞典关于工伤保险的首次立法出现在1901年,现行的制度是根据1962年社会保险法和1991年疾病支付法令的规定。法国工伤保险的首次立法在1898年,其费用全部由雇主缴纳,平均约占企业工资总额的4%,政府和职工本人都不负担。美国的首次立法出现在1908年,覆盖联邦雇员,后在1911年有10个州相继进行了相关立法。在美国,现行的法律大约有4/5是在1920年以前制定的。联邦的工伤补偿计划仅适用于受雇于联邦的工作人员。对于工伤保险的规定各州之间在具体的规定上有差异。其保险可以通过公营或者私营保险公司来进行。日本的工伤保险立法首次出现在1911年。后来在1947年、1980年和1986年等多次做了修改,其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日本的工伤保险并不包括所有的雇员,一些人员是不包括在工伤保险的范围之内的:雇员人数不到5人的农业、林业和渔业企业的雇员,但可以进行自愿的保险。海关和公共雇员实行特别的制度。在日本除了综合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单就工伤保险规定了一个强制性的保险制度并由政府机构进行管理。而且救济方法不是唯一的,受害人既可以请求工伤补偿,还可以对雇主提起诉讼,请求补偿损失的差额部分。第三章 国内外职业伤害保障体系第一节 国外职业伤害保障体系 一、职业伤害的保障模式 职业伤害的保障主要有工伤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其中雇主责任保险又有三种形式:一是国家立法对雇主的赔偿责任、赔偿办法只做简单、原则的规定,没有规定具体的赔偿标准。工伤事故发生后,雇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城乡结合部电力设施改造分包协议
- 2025版内容创业佣金提成协议下载
- 2025版材料科学与工程实习生就业合同规范
- 河北省泊头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智能穿戴设备委托开发合同
- 2025方管市场大宗交易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人民法院协议离婚程序操作指南及案件审理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环卫货物委托运输协议
- 2025版南汇农业志编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同
- 2025年建筑防水材料销售与施工培训承包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压力袜(弹性袜)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房屋抵押的合同(标准版)
- 征兵体检面试全攻略: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国土地荒漠化课件
- 2025晋中祁县司法协理员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Unit 3 Same or DifferentSection A Grammar Focus (3a-3c) 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2025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 管线及设备开启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 揭西招投标管理办法
- 2025年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
- 社区与小课堂的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