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3《想和做》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3《想和做》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3《想和做》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3《想和做》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3《想和做》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想和做,作者:胡绳,学习目标,1.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2.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了解发议论要有针对性。3.学习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4.学会在论述多方面的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作者介绍,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作者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滔滔不绝,ju,成年累月,li,投机取巧,tu,埋头苦干,mi,依葫芦画瓢,pio,凭空,png,解释词语,滔滔不绝:,埋头苦干:,投机取巧:,劳而无功:,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专心致志,刻苦工作。,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解题,这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标题(想和做)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围绕着想和做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了两者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背景资料,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怎样搞通思想方法,选入课本时,作者作了较大的改变。这是一篇谈思想修养方面的文章。,段落提纲,第一部分(l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第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另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对“空想”的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自主探究,(1)议论文总得对什么发表意见,本文对什么发表意见?议论什么?明确:题目已经规定得很清楚,对“想”和“做”发表议论。议论想和做的关系。,(2)要议论想和做的关系,就得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看课文,在书上找出来。)明确:第5节“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3)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本文不是这样写的,在第5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也就是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在这之前议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明确: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3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第4段论述后一种人为什么不值得赞美,从动物与人类的比较中论述为什么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4)“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前一句是论点,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紧靠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和论点有什么关系?运用观点联系实际,着重练习学校方面学生学习的实际。,明确:14段,阐述要联结起来的道理,第5段提出中心论点;第67段,阐述怎样联结起来;最后两自然段,联系实际,突出中心论点。,(5)再想一想,三个方框部分是怎样讲述道理的?(读一部分,议论一部分)读14段后议论:先摆“想”和“做”脱节两种事例“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接着分析说理。读第6段后议论:分三层,先说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接近实际,行动;再举学游泳事例;最后再说道理。读第8段后议论:从正反两方面连举几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6)这三个部分说道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举例子摆事实来讲明道理。但例子和说道理怎样配合,写法并不一样。明确:举例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说理方法。有开头先举例的,有在中间举例的,有边举例边说理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结合的。根据需要,写法富有变化。,(7)“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课文议论的分量并不一样,而是有所侧重,有的详,有的略。侧重论哪一方面?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侧重写“想”。第3、4段略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详写“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第8段着重写只知“用功”,不会用思想。,为什么着重写“想”?又为什么最后两段又着重写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文章主要针对青年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只读不想”和“只记不想”是一般学生学习的通病,所以着重写学生,着重写“想”的重要。这样的文章有的放矢,有针对性。,重点探究,1.本文的标题“想和做有什么特点?,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的关系。,“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空话狱是他们的特点。,2.“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3.人们对这两种人是怎样评价的?,我们瞧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作者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不正确。作者认为后者并不值得赞美。,4.不值得赞美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方法。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与牛马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能够“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最后,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5.为什么说“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会进步。,6.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这三篇课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各有特色。(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谈骨气)则是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先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后提出中心论点。,7.谈谈想和做与前面学过的两篇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什么不同?,8.第6段开头一句的问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要观察,还得行动。,9.文章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三个阶段;再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学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想和做要怎样紧密地联结起来?,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之间是辩证的统一。,10.联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学语文只读不想,学数学只记不想结果如何?毛病在哪里?,结果是不理解,不会算,毛病出在“死做”。想和做脱节。,有些同学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原因是什么?,会动脑筋,想办法,想和做紧密联接起来。,11.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总结性的语句或段落?,(1)第5段总结上文“一事不做,凭空设想”就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就是“死做”指出“空想”和“死做”危害性,提出中心论点。(2)第7段总结第6段内容,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二者怎样联结在一起。,12.为了论证严密,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或句子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你能找出来吗?,(1)第3段“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承前第1段,对“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进行评价。(2)第4段“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承前第2段,对“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进行评价。(3)第5段的最后一句与第6段的第一句相承接。,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慨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缤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小结,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日常生活某些现象,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为什么怎么样,两种事实,评价、分析讲理,论点,返回,课堂练习,1对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A投机取巧(时机)埋头苦干(低着头)B滔滔不绝(断)成年累月(积累)C依葫芦画瓢(依照、按照)劳而无功(成效)D执迷不悟(坚持)不毛之地(草木),B,2下面标题能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A纪念白求恩B想和做C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D从三到万,C,3下列引号中表引用的一句是A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B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C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D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B,4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是A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B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C菜园里总有几种蔬菜竞绿争肥。D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C,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以“桃李春风一杯酒”为上句,与其构成对偶的一句是A绿柳宜做两家春B疾如万骑千里来C江湖夜雨十年灯D江至浔阳九派分,C,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失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去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学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这句话是_问,其作用是_。2上文第1段举学游泳的例子做为_论据,论证了_3真正的道理是怎么诞生的?4上文的中心论点是()A从实际出发就是想和做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