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现状及完善措施_第1页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现状及完善措施_第2页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现状及完善措施_第3页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现状及完善措施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现状及完善措施法律专业学生 李祥指导老师 孙永军摘要:自认制度在民事诉讼法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它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也关系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我们应当从立法中不断地完善自认制度,完善各种诉讼程序中的制度,从而能在司法实践中做到尽善尽美。由于民事自认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而且它对于民事案件的正确审理、提高诉讼效率和实现法院裁判的经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所涉及,但是民事诉讼法对此仍未作具体规定。因此,应该规定自认制度的构成条件、含义、及关于撤消的规定等内容。关键词:民事诉讼;自认;制度On Admitting What Done by oneself in the Law of Civil LegitimacyStudent majoring in law LI XiangTutor SUN YongjunAbstract: The system of admitting what done by oneself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party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legal fail and justice. So we should perfect it constantly in the legislation and prefect all kinds of system in the lawsuit procedure in order to do best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s. Because Civil confession exists greatly in practice,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orrectly hearing civil case,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of lawsuit and protecting the legal rights of litigant. Althoug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upreme people court concerned this, there is no concrete stipulation in civil action law. Hence, we should formulate the constructing conditions for confession system, such as the main part of confess etc.Key words: civil lawsuit; admitting what done by oneself; system.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体系中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有利于提高诉讼的效率和实现法院裁判的经济性。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有规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此项制度也有规定,但是由于理论上认识的分歧导致了立法上的不完善从而使司法实践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这有悖于我国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的精神。因此本文拟从分析我国自认制度的现状为突破口,提出完善此项制度的建议。一、自认的一般含义(一)自认的概念自认制度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中都有规定。意大利民事诉讼法第228条规定:“诉讼法上的自认可以以任意自认或正式询问的方式进行。”第229条规定“任意的自认,除第117条规定外,可以在当事人签名的所有诉讼文书中予以表示。”1 安井光雄,饭冢重男J.上智法学, 1985,(2).1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28条规定:“(一)当事人一方所主张的事实,在诉讼进行中经过对方当事人于言辞辩论中自认,或者在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面前自认而作成记录时,无须加以证明。(二)裁判上的自认效力,不以(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许诺为必要。”对于喜好定义的大陆法传统学者而言,对某一概念的定义是至关重要的。日本法学家兼子一教授认为自认是“当事人在其诉讼的口头辩论或准备程序中所作出的与对方当事人主张一致,而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陈述。”2 兼子一.民事诉讼法体系M. 东京:酒井书店,1954:245.2而另一位法学家新堂幸司对自认的概念则指出:“在作为辩论的陈述中,表明对方所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认可(没有争议)的意思。”3 三月章.民事诉讼法M. 东京:弘文堂,1985:429.3以上是国外关于自认制度的认识,而我国又是怎么样规定的呢?自认作为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并不全面,只对诉讼请求的自认作了特殊规定。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对事实的自认也作了明文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当事人无须举证”但是不足的是民事诉讼法和意见对自认的规定仅仅是一种概念性表述,过于笼统给实践带来许多不便,需要尽快地完善。在列举了国外和国内的关于自认的不同表述,我们这里不妨对其概念进行一下概括的表述。所谓自认,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一方就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表示承认或视为表示承认。由于自认不仅是一种证据方式,而且是“完善的证据方式”因此,一旦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表示承认,就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证明责证。4 宋朝武.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J.中国法学,2003,(2).4(二)自认的构成本人在学习期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经过综合学者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本人认为构成一项自认必须具备以下三项条件:(1)自认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这里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和法定代表人。除此以外的人对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所谓的承认和陈述都不具有自认的性质。(2)自认的内容是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为真实或者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加以认诺。这里的不利于自认主体的事实是由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而不是由自认主体自己提出的。(3)自认必须为明确的意思表示。承认事实必须以语言或者书面的形式明确的积极地作出,而不能以消极的默认为自认。自认具有两大基本的特征,即不可分性和不可撤消性。自认的不可分性是指自认不得加以分割而做不利的认定。应当从自认内容的全面性来认定自认的效力。当事人的陈述是不是自认,应当从整体上加以观察,不能断章取义,而作出不利于陈述者的认定。自认的不可撤消性是指自认一经作出,就产生效力,不得随意加以撤消。自认是一种不利于己的承认行为,而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头脑清醒的当事人不会对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实或者编造的事实强加于自己的头上。因此,法院认定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为真实的,可以免除对自认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的责任。(三)自认的效力自认的效力分析。自认规则的效力可以从对当事人的效力和对法院的效力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对当事人的效力来看,又可分为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以及对对方当事人的不同方面来阐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相关条文内容,对于作出自认的当事人而言,即表明当事人对该项不利于己的事实予以承认,且非经法定的理由,不得在事后任意撤消或作出与先前不一致的陈述。同时,对于对方当事人而言,自认即意味着举证责任的免除,由于自己提出的不利于对方的事实已经得到对方的承认,则表明双方当事人对该项事实不存在争议,因而,其对该项事实的举证责任得以免除。其次,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自认也将产生拘束法院的效力。由于当事人对对方主张的不利于己的案件事实予以承认,免除了对方举证的义务,法院自应认为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为真实,而没有必要对其真实性予以审查,而且法院还应当以双方一致的主张作为裁判的基础,不能作出与之相反的事实认定。从这一点上来说,自认的效力不仅拘束第一审法院,而且还对上一级法院产生约束力。二、自认的价值自认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还应有其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其法理的生存支点,我认为自认制度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价值有:(一)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首先,司法公正要求裁判结果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当事人在排除其他处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所作出的不处于自己的自认,其真实性是很高,因为依据正常的逻辑,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抛弃自己的利益,既然他能够在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下,作出不利于己的事实,可见其真实性有多高,因此,自认制度能够有助于实现实体公正。其次,司法公正,还要求作出裁判的程序是公正的。程序公正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保障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平等,裁判者处于居中裁判的位置,自认并不专门对某一方当事人,无论哪一方当事人作出符合自认条件的自认,都应具有自认的效力,法院也不再要求哪一方当事人就该事实进行举证。由此可以看出,法院是同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的,而且自认制度还要求裁判者(法官)须受自认事实的约束,法院不能随意剥夺一方当事人的自认权,法院只能处于中立的第三者立场,与各方保持等距离关系。同时,自认制度也是诉讼主题之间合理对话的要求,而“合理对话则是程序公正的一项基本要求”。5 季卫东.法治程序的建构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5“正当程序的讨论、辩驳,说服都要具有针对性,也就是必须围绕一定的争论点进行对话,使认识在直接的碰撞砥砺中逐步升华,最后导致问题的解决”。6 季卫东.法治程序的建构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6.6此外不得诉讼突袭也是程序公正的一项内容,而自认制度能够较为有效地防止诉讼中的突然袭击,尤其是来自裁判者的突然袭击,当事人的自认对法官有约束力,使其必须以自认的事实这裁判的依据,因此当事人的对法官就该事实的认定行为能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如果自认不具备这种拘束力,则可能导致当事人一致认同为真的事实,而法官依据其他证据或理由而作出的假的判断,使当事人防不胜防。(二)有利于正确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私权纠纷,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实现诉讼经济自认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当事人对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这样,原本必须进行的当事人举证,法院调查证据、质证、认证等环节被简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证明的环节和费用,缩短了诉讼的周期,降低了当事人和人民法院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时也提高了诉讼效率。就自认制度本身的设计而言,实现诉讼经济是其直接的目标和功能。自认能够减少当事人的诉累,节约当事人和法院的诉讼成本,首先无论某一事实证明责任归为何方当事人承担,在举证、质证及认证等到环节中都会消耗法院与当事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自认的效力使当事人不必再去费尽心机取证证明,法院也不必作该事实真假判定,这就节省了法院和当事人的精力和资金的投入,实现诉讼经济。三、自认的分类在上述的两项中我对自认的概念、特征、构成及其自身价值作了阐述,那么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在学理上法理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会出现不同种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类,这样就会对我国的司法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的认识角度,自认有不同的分类。但自认的分类从根本上是为自认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提供服务的,所以实践意义较大的有以下分类:第一,对案件事实的自认与对诉讼请求的自认。从当事人承认的内容上看,当事人的自认可分为对事实的自认和对诉讼请求的自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可见,被告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是其享有的诉讼权利之一,从狭义上讲,当事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属于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行为。理论上,各国通常称这种承认为“认诺”。7 刘善春,毕玉廉,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416.7我们所谈的自认应是指当事人对事实的承认,这也得到了司法解释的确认(见规定第8条第1款)。第二,从承认的时间上看,当事人的自认可分为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诉讼上的自认指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于他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己方的事实予以承认的表示;而诉讼外的自认则通常指在诉讼程序之外,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所主张对其不利的事实的承认的表示方式。尽管都是承认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但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在效力上有较大差别,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否定诉讼外的自认具有免除举证责任效力。对于诉讼上自认,其自认在审判上有充分证据力,即无论在法官看来案件事实应为如何,但应把当事人的自认作为真实来对待。而诉讼外的自认不能直接产生免责的效力,但可以作为一种证据材料使用,对其进行诉讼上的证明。从规定上第8条的规定也可看出,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认也仅仅指的是诉讼上的自认。第三,从承认的主体上看,当事人的自认可分为本人的自认与代理人的自认。前者为当事人本人的自认;而后者指当事人委托的代理人所进行的自认。世界各主要国家对诉讼代理人代为自认问题都在立法上加以明确规定,并确定诉讼代理人的自认对被代理的当事人是有证据上的约束力的。8 常怡主.比较民事诉讼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78.8规定第8条第3款规定:“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可见,我国既承认当事人的自认,也承认代理人的自认。从以上分类可知,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认是指对事实的自认、诉讼上的自认,既包括当事人本人的自认,也包括当事人委托的代理人的自认。四、自认的撤回当事人的自认从自认成立起便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拘束力,原则上该当事人不得撤回。但是禁止撤回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情况下,也允许自认撤回或撤消自认。9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16.9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未对自认撤消进行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时而自认时而撤消,这不仅有损法律的严肃性。并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累诉而且增加了法院认定事实的负担,导致了诉讼的延迟。因此,我国立法应对允许撤消自认的特殊情形尽可能加以列举式的明确规定。10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18.10根据各国立法例和学理特点,一般允许撤消自认有以下情况:(1).自认的当事人证明其所为的自认系出于错误,不符合事实真相。(2).自认被欺诈、胁迫或因他人具有刑事上应受惩罚的行为而不得已而为之。上述两种情形,自认人须就撤消自认的原因事实举证。如果因欺诈而撤消自认,应举证证明事实的存在。(3).对方当事人同意撤消自认。当事人作出自认后只要对方当事人同意,就可以撤消自认。这是因为不准撤消自认主要是为了保护相对方的利益,是对其诉讼权利的处分,应当允许。(4).诉讼代理人代为自认,本人知悉后立即撤消的。当事人撤消诉讼代理人的自认应及时作出,即当他知道代理人代为自认后应立即撤消,否则视同当事人的自认。(5).当事人作出自认的事实与法院在审判中所认知的事实相违背的。关于撤消自认后对原自认效力所涉及的影响力,各国在立法上一般不加规定,而交由法院据情裁量。对此,法官应根据涉及案件的所有证据以及与特征事实有关的辩论情况和在庭审中经过证据调查后所形成的心证予以综合全面地作出判定。五、关于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几点设想法制建设是需要时间和不断地积累经验的,在我国,法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由于立法者认识的滞后性和司法实践的发展性,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法制的健全就更显重要了。因此作为一名法律系大学生,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自己的不成熟的观点是应该的。针对这篇文章所探讨的自认制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诉讼上自认的法律效力应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范。司法解释虽然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自认是否对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发生约束力的问题却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事实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1条的规定,当事人的自认对人民法院没有任何约束力。另一方面,诉讼上的自认在一般情况下应具有不可撤消性,当事人应受其约束,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也未加以规定,故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可以时而自认、时而撤消,这不仅有损法律的严肃性,而且增加了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难度。因此,应对允许撤消自认的特殊情况加以列举式的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则不允许当事人随意撤消自认。另外,自认经撤消后,尽管已经失去了自认的效力,但是,法院仍然可以考虑当事人这种时而承认、时而撤消的情形,以及与之相伴的轻率的诉讼态度,作为判断事实真伪的依据。(二)应明确规定,调解和和解中的让步不具有自认的效力。无论是起诉前的调解还是起诉后的和解,其目的是通过互相让步来平息争端。当事人在调解程序中所作出的让步主要是为了尽快解决纠纷,但这种让步不意味着当事人一方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故不能把当事人在调节过程中让步看作为自认。一旦当事人一方对这种让步反悔,另一方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三)立法上应当明确区分对事实的自认与对诉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