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徐国伟(政法学院,法学,级法学班,051210073)摘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所确认的一项基本原则, 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它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种种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悖的情形,本文主要是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提出、含义,坚持它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才能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目的是想全面的理解罪责刑相适应这一原则,纠正诸如重定罪轻量刑、重刑主义思想、法院间量刑悬殊等在司法实践中经常犯的错误,使罪责刑相适应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关键词:量刑;刑罚;刑事责任;罪责刑相适应Suited to Address the Principles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Xu Guowei(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2Grade2005, 051210073)Abstract:To adapt the principles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s a recognized basic principles in our criminal law ,Throughout the criminal law norm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criminal justice. However,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a variety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o adapt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situation .This article is adapted from the principles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posed, Meaning, Insis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it and how can we do to adapt the principles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ree aspects to describe it,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full responsibility to adapt the principle of punishment, Conviction, such as re-rectified light sentence, Heavy ideology, Sentencing disparity between the Court in judicial practice, Adapted so that criminal guilt implement this principle.Key words:sentencing; penalty ;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o adapt引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简言之就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就应判处相应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它是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违法就要受罚这一思想历史悠久,这一原则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对各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此好的一项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才能做到呢?本文从立法与司法两个方面重点论述的。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提出及其含义(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提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从以前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发展而来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作为刑法基本原则之一是在近代所确立的, 但这种观念最早的形态是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清楚地描述了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个人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凡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假使一个氏族成员被外族人杀害了,那么,被害者的全氏族必须实行血族复仇。”“以血还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是古代罪刑相适应思想的写照,其产生是基于因果报应观念。“无论在奴隶制社会或封建制社会,也无论是成文法出现之前或之后,任何国家都从不对各种轻重不同的犯罪千篇一律地适用相同的刑罚,而总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罪刑相适应思想的一种反映”但是,这种区别与现代意义上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对不同犯罪处以不同刑罚仅仅是奴隶主或封建主阶级的主观愿望,在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罪责刑相适应,它们只是维护奴隶主和封建主阶级利益的工具。现代意义上的罪责刑相适应思想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是17世纪和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努力倡导的结果。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了封建社会严刑峻罚,同时提出了犯罪应当与刑罚应相适应的思想。例如,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指出:“刑罚应有程度之分,按罪大小,定惩罚轻重。”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指出:“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阻止他们犯罪的阻力就应愈强大。这就是说,刑罚与犯罪应当均衡。”系统地阐述了罪刑相适应的思想,贝卡利亚甚至为实现罪刑相适应,还设计了一个罪刑阶梯。他说:“如果说,对于无穷无尽、暗淡模糊的人类行为组合可以应用几何学的话,那么也很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罪刑相适应思想转化为刑事立法,应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近代西方在刑事立法方面都包含了罪刑相适应的这一思想。例如,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第8条规定,“法律只应当制定严格的、明显的、必需的刑罚”。1793年法国宪法所附的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刑罚应当与犯法行为相适应,并应有益于社会。”从1791年到1810年的法国宪法典,虽然由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改为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但都一直贯彻了罪刑相适应思想,并为后世刑事立法所借鉴。我国1979年刑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罪刑相适应原则,但是,其对罪刑的设置基本上遵循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其后的单行条例和刑法修正案补充规定调整罪刑关系要以罪刑相适应原则为指导。1997年,修订刑法明文规定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学者在表述上,有的称罪刑均衡原则,有的称罪刑相适应原则或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虽然称谓不同,但基本含义是一样的,随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确立,传统的“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的古老观念却受到批评。原因是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是以报应主义刑罚观为基础,机械地强调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过分强调犯罪对社会的的客观危害性,实际上就是“客观归罪”。不管犯罪的动机和缘由也不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亦即不看犯罪主体的个别差异,只看犯罪行为所造成客观危害的大小而施刑罚,危害大的刑罚重,危害小的刑罚轻,这个思想明显是与近代启蒙思想家推崇的“公平”观念相悖。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的崛起,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受到有力的冲击。最为突出的是行为人中心论和人身危险性论的出现,使各国刑事立法中普遍强调犯罪主体的个别差别。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来看,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得到修正:修改后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既注重刑罚的轻重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又注重刑罚的轻重与犯罪分子个人实际情况(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既强调罪刑相适应,又主张刑罚个别化。经过这种修正,传统意义上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现代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一规定,称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就应判处相应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并非只与量刑有关,它既关系到定罪又关系到量刑。它要求司法机关不仅要正确认定犯罪性质,犯罪的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还要正确认定犯罪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判处与其相适应的刑罚。我国刑法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更为科学、合理。其基本涵义是:1.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分子所犯罪刑相适应刑罚是指对犯罪人判刑时选择刑种和刑罚幅度。罪行是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性质和对社会的危害性程度,要求二者应一致。司法机关在审判案件时做到有罪当罚,无罪不罚;一罪一罚,数罪并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 罪刑相称,不得畸重畸轻或者轻重倒置。2.刑罚的重轻应与犯罪分子所具有的刑事责任大小相适应刑事责任,是指犯罪分子根据自身情况应当承担的刑罚轻重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大小主要是指犯罪分子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再犯的可能性、犯罪过程中的法定和酌定情节、认罪悔罪态度及其一贯表现,即犯罪人罪前、罪中、罪后的表现。刑事责任作为犯罪与刑罚之间的桥梁,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起调节作用 ,真正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落实到实处。3.刑罚应当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人身危险性包括初犯可能性和再犯可能性。初犯可能性是指还没有犯罪准备犯罪时所具有的社会危险性;再犯可能性是指已经实施犯罪的人具有再次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由于人身危险性是对行为人将来是否实施犯罪的一种猜测,因此,其重点在于未来,而非过去。这种对未来的预测,其目的在于预防犯罪。通过分析犯罪分子的犯罪倾向,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以预防其再犯罪。因此,刑罚应当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以主观的任意猜测,随意加重或减轻犯罪分子的刑罚处罚,法官在处罚时仍然要根据已经发生的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综合分析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需要说明的是,能够说明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的因素主要有犯罪时的主观罪过,包括犯罪动机、目的,还有各种能够说明犯罪分子危险性的犯罪事实和情节。)二、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意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在刑事立法中的具体体现,具有进步性和时代性,无论对刑事立法还是对刑事司法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促使刑事立法更加明确化、具体化,使其更容易操作,并且还能协调各种犯罪与刑罚的关系,起到威慑犯罪分子,预防犯罪的目的。对纠正司法过程中的重定罪轻量刑、重刑主义错误思想、不同法院之间量刑差别大的情形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还能够防止刑事审判中罪刑的不平衡现象,有效地惩治犯罪,预防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以身试法,对刑罚目的的实现也有重要影响。刑法基本原则在整个刑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刑法的基本原则也会有所变化, 可能会出现新的刑法基本原则,这正是法与社会相统一的要求。但是对新出现的原则能否属于刑法基本原则,我们必须严格的分析,对增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毕竟,一个科学的刑法体系的基本原则不应当频繁更新或者被废除的。因此,对刑法基本原则进行反复地探索与研究是必要的;这也将有助于刑法基本原则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整个刑事法律体系。三、如何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刑事立法上的体现我国刑法在第5条明文规定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除此以外,在其他立法内容上也始终贯穿着罪责刑相适应这一思想,其具体表现为:1.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由于犯罪分子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各不相同,其刑事责任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应受到的刑事处罚也应各不相同,因此,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犯罪的需要我国刑法总则确定了一个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这一体系由不同的刑罚种类构成。从性质上分,有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从轻重程度上分,包括重刑和轻刑;从种类上区分,有主刑和附加刑。除此以外还规定了各种非刑罚处罚的方法以及专门适用于外国人犯罪的驱逐出境措施。各种刑罚方法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从而使司法工作者能够根据犯罪的各种情形灵活地运用,同时也为刑事司法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奠定了基础。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量刑原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量刑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此即为区别对待的量刑原则,它要求量刑要根据不同的犯罪事实和不同的刑事责任区别对待,务必做到判处的刑罚与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相适应。3.规定了区别对待的诸多量刑情节我国刑法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规定了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从重处罚的诸多量刑情节。例如,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20条、第21条分别规定,对于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而构成犯罪者,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22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3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24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26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第27条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8条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9条规定,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65条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第68条规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罚个别化也是刑罚总则的一个重要要求,它规定了诸多的刑罚裁量与执行制度,例如累犯制度、自首制度、立功制度、缓刑制度、减刑制度、假释制度等。在这些刑罚制度中,累犯因其重复犯罪对社会危害程度和人身危险性大而应从重处罚,同时规定累犯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自首犯、立功犯因其已有悔过表现,人身危险性小而可以从宽处罚;刑缓刑的适用前提是,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三年一下有期徒刑,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过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减刑和假释是因为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4.根据不同的犯罪性质设置了不同的刑种我国刑法对危害公民生命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强奸致人死亡、抢劫致人死亡、放火致人死亡、爆炸致人死亡、投毒致人死亡以及其他对社会造成特别严重破坏的犯罪,均规定了死刑;对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等,一般均规定了罚金,情节严重的,则规定了没收财产;对滥用政治权利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冲击国家机关,非法游行、集会、示威等犯罪,均规定了剥夺政治权利;对犯罪情节比较轻微的,规定了拘役或者管制;而对绝大多数犯罪都规定的是有期徒刑,这是因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有期徒刑的刑期伸缩性比较大,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司法工作者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具体情况,判处合理的刑罚处罚。由此可见,根据不同的犯罪性质设置了不同的刑种也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5.对各种犯罪都设置了不同的法定刑幅度我国刑法不仅根据犯罪的性质及其社会危害性程度,建立了一个完整科学的犯罪体系,而且还为各种具体犯罪规定了可以分割、能够伸缩、幅度较大的法定刑。我国刑法对法定刑幅度的设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设置了不同刑种,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选择适用不同的刑罚种类。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里对故意杀人就规定了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三种刑种,可供法官们根据犯罪分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2)对同一种刑种设置了不同的量刑幅度,目的是为了让法官们选择适用。例如,刑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里对劫夺罪犯这一罪名就规定了两种量刑幅度,一种是处3年以上7年一下有期徒刑,另一种就是判处7年以上15年一下有期徒刑,以3年和15年分别为下限和上限。这便于审判机关根据犯罪的性质、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大小,依法判处与其犯罪和刑事责任相适应的刑罚。为真正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提供了条件。(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我国刑事司法的要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实质上就是司法公正的原则,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要做到定罪准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定罪准确。如果对被告人的行为定性不准,构成犯罪的不认定犯罪,不构成犯罪的认定犯罪,重罪的认定为轻罪,轻罪的认定为重罪,此罪认定为彼罪,一罪认定为数罪或数罪认定为一罪,根本谈不上罪责刑相适应。所以,司法机关必须定罪准确。2.要注意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思想,把量刑与定罪同等地看待在我国刑事审判中,一般比较重视定罪而对量刑的正确与否则认为无关紧要。其表现就是在处理上诉或申诉案件时,往往只审查定罪是否正确,如果定罪正确, 只是量刑不当,案件常常会被维持原判,而如果定罪错误,案件很可能会得到改判;这种做法是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悖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犯罪分子所受刑罚应当与犯罪的轻重和犯罪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这就要要求量刑必须准确。多判几年对司法机关和其他公民来说可能无关紧要,但对对受处罚的犯罪人来讲却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犯罪人人身自由被剥夺时间的长短,而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自由权是基本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量刑与定罪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不可偏废其一。3.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加强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司法工作者要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我国封建统治者一直推崇的“治民之道”就是“重刑重罚”、“治乱世用重典”。然而这种重刑主义错误思想在现在社会仍很有市场,例如,当某个时期社会治安状况或者犯罪现象较为严重时,我们就强调要“从重从快”打击。在很多民众、官员(当然也包括执法者)心目中,错误的认为犯罪的严重是由于刑罚的不严造成的,如果严刑峻罚就能遏制犯罪,刑罚愈重打击犯罪的效果就愈好。这种思想在刑事司法中的突出表现是,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就要开展所谓的“严打”活动,在“严打”的情形下,法官们对犯罪分子普遍判处较重的刑罚,更有甚者,有时法官判处的刑法处罚都超越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然而,中外的科学研究都在不断地证明,刑罚决不是越重越好,国家制定刑罚的目的在于“罚当其罪”、“罚当其责”在公众心中形成公平正义感,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如果一个犯罪较轻的人受到了较重的刑罚处罚,对社会公众而言会引起他们普遍的不公平感,更严重的后果是对犯罪分子本人而言,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一种仇狠心理,甚至会对社会进行更为凶残的破坏与报复,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重刑主义是一种落后的刑罚观念,是专制社会的产物。其实,重刑主义不但不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反而加速了其自身的灭亡,例如,中国的秦律以残暴闻名,但秦朝二世就灭亡了,而唐律宽容文明,唐王朝却历数百年而不衰。事实上,重刑主义是一种不合时代要求的落后思想,它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在当前我国追求社会和谐的情势下,我们要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观念,把犯罪分子真正当人来看待,在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导下公正量刑,既不轻判犯罪分子,也不无故重判犯罪分子,使犯罪分子的刑罚与其所犯罪行和所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当前重刑主义思想在我国有抬头的迹象,必然会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司法工作者在刑事司法中必须提高警惕,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4.纠正不同法院之间量刑悬殊的现象,力求做到刑事司法的平衡与统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类似案件的处理结果应基本相同,不能差别太大。但是,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很不乐观,不同法院对类似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很大差异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同的法院之间,甚至同一法院不同的审判人员审理同一性质、犯罪情节基本相同的案件,其最终判决结果可能差别很大。毫无疑问,这是很不正常的。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下去,将会破坏我国刑事司法的统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刑事立法尚不完善、司法工作者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党政部门干预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针对上面的情况,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彻底地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笔者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刑事立法,填补法律上的漏洞;要加强科学的司法解释,来弥补立法方面的不足;对具有典型法律效力的刑事审判案例,司法工作者要集中整理,为以后的司法审判活动提供参考;对司法工作者要进行培训,定期考核,目的是提高法官队伍专业素质,以力求减少法院间量刑的悬殊现象;制定量刑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法院的审判活动,逐步实现量刑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更好的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我国刑法基本原则之一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肯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正确理解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提出的背景、含义,加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 ,纠正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悖的错误思想,错误行为,使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刑法体系。注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4卷,第83页。 张明楷:刑法学(上)M,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950页。 法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141页。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凤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参考文献:1 徐祥民,谢望原.刑法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2 徐松林.刑法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3 李文燕,杨忠民.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4 李晓明.刑法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5 毛光华,陶月娥.新编刑法教程M.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山东省枣庄市名校数学七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6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教育机构外教上岗前的文化适应与教学技能训练
- 2026届河南省洛阳市第23中学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5买卖二手轿车合同
- 邮储银行吉林市昌邑区2025秋招笔试法律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丽水市云和县2025秋招半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答案
- 中国银行泉州市惠安县2025秋招笔试数量关系题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马鞍山市博望区2025秋招笔试管理营销专练及答案
- 工商银行安庆市桐城市2025秋招笔试经济学专练及答案
- 公证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洞察阐释
-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汇编
- 工程带班合同协议
- 电动工具智能制造工艺-全面剖析
- 《小米智能家居》课件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课时练习
- 露天煤矿有毒有害气体防治研究
- 医保飞行检查培训课件
-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