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复习提纲(学生篇).ppt_第1页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学生篇).ppt_第2页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学生篇).ppt_第3页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学生篇).ppt_第4页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学生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1、考试范围:第一、二单元2、时间:1个小时3、题型:选择题(35,共7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2题,共10分)论述题(1题,10分),第一单元,一、哲学的含义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5、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A、哲学的智慧是凭空产生的B、哲学的智慧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D、哲学的智慧与改造自然的活动密不可分,C,1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A.B.C.D.,A,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句话说明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D,4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社会历史的进程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推动作用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的推动作用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C,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含义: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知识点总结:,1、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哲学中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其一,其二,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全面、联系、发展,片面、孤立、静止,2、“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B,3、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B、对于物质的认识简单化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必须掌握的知识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2、唯物主义根本观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世界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注意:每次考试必考的内容,1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最准确、最完整的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D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C,材料分析题:某乡政府接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每村新开挖鱼池不得少于10公顷,但该乡政府认为,本乡地势高,经常发生旱情,不适宜挖田养鱼。该乡政府根据近两年市场对棉花、蔬菜需求渐增的趋势,最后决定:改粮食、大豆立体种植为粮食、棉花、蔬菜立体种植,当年农民的经济效益比往年大大提高。运用所学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说明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10分),参考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乡政府根本当地的地势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了立体种植的政策。(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该乡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使农民的经济效益获得大大提高。,第二单元,第四课一、世界的物质性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三、按客观规律办事,一、世界的物质性的两层含义: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必须要背的概念,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1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B,2.放眼周围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其正确的观点是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B物质是有形物与无形物的总和C它们都具有,且只具有丰富的个性D它们都具有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D,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要背下来)(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1放眼周围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其正确回答是A可知性B客观实在性C永恒性D矛盾同一性,B,3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错误在于A.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C.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D.肯定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A,三、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3、方法论:遵循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1.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月亮绕地球转红灯停,绿灯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AB.C.D.,C,1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学道理是A.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勇于承认矛盾,坚持两点论C.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C,1、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1)人能够认识世界(2)人能够改造世界,四、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的产生,客观事物,原材料,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加工厂,产品,典故:龙有九似“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地球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龙”,那么“龙”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呢?“龙”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当时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强悍,就从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种动物身上取材,逐步创造了“龙的”形象。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东汉人王符曾指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它能在天上飞、地上跑、水中游,集海陆空于一身。,1“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表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ABCD,A,29.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AB.C.D.,D,25.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必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D艺术创作有其特殊的规律,D,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成语的哲学寓意是A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B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C.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5、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唯心主义的态度客观的看待事物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A、B、C、D、,C,五、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名言所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真理与谬误是无法界定的B.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C.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一个过程D.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真理,B,2、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因为A.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实践具有联系客观与主观的特点C.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实践是人认识的来源,B,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B.C.D.,C,(2010年1月会考第32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如何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1)对于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