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0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雨雪曲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天寒”、“地暗”直接点明边塞的恶劣环境,“旗彩坏”、“鼓声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戍卒在恶劣环境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他们远在边塞的特有的感受和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内容主题评价是指对诗歌意义表层和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评价是指对诗歌中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和情感倾向评价。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高考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2010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意?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定难度。解题时,应结合注释了解作者,进而分析诗中“物”与“志”的关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一、分析评价的技巧1知人论世,理解文字“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同时,由于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熟知作家气质的人有时仅看诗词本身,就能判断它的作者。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作家特别是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这就为鉴赏诗歌准备了条件。,“知人论世,了解风格流派”作为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在诗歌鉴赏里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2观象取意,理解诗境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表达了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把握诗歌主旨,应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意象,体察诗人所展示的诗境,体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情,综合总结出诗歌主旨。3分析评价,诗本为重(1)分析评价的“助手”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标题、序言、注解,理解关键语句,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对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如鱼得水。(2)分析评价的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3)分析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即客观公正。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认识程度只能符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正确理解,不拔高,不曲解,从文本出发,作出恰当评价。二、评价内容主旨类题目解题思路1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词)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请给这首诗(词)某几句拟一个标题。2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词)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情感。,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道题选用了两首唐代送别诗来作比较鉴赏。司空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幽凄,一些写离乱之情的赠别诗,常有好句,为后人传诵,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耐人寻味。峡口送友人是诗人在暮春时节送别友人时所作,诗中主要借助飞花这一特定的意象来烘托送别时的伤悲之情。雍陶的诗作多为旅游之作,送蜀客是诗人在早春时候送别蜀地友人时所作,诗中借用山鸟、江风和新雨等意象来渲染送别之情。两诗在抒发诗人的送别之情时,都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答案】思念故乡之情。,一、分析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的解题思路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因而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判断。,(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不矛盾,然后结合诗句和注释进行分析。“故园”既然“无兵马”,那么诗人因何而愁?结合注释,做到知人论世,宋南北分裂,国土沦丧,作为爱国诗人当然有“忧国之仇”。,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他不像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这首诗写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例】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杜甫卜居成都西郊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在江边独自散步,情随景生,一口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即思想感情,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因为诗的注释给我们提供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特定背景诗人“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联系这一背景,再结合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作者的态度观点。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观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问: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与政治态度?在这首词中作者借咏周瑜年轻有为及其卓异不凡的业绩与自己“早生华发”作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扭结在一起,透露了他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从而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及希望自己能有为于朝廷的政治态度。因此,从把握诗作的情感入手,去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可以作为解答此类题目的一种途径。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例】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乔吉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问:这首曲子全篇有景有情,试分析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分析这首元小令,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很有艺术,开篇以问陡起,尔后通过“老树”、“荒蒲”、“苦竹”、“狐狸”、“乌鼠”等多个意象描绘一派荒凉残败的景象,展现了一幅死寂沉沉的人间破落图,最后又通过描写小结。小令的主体,是景物描写,从选景所构成的意境来看,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凄凉、死寂、残败的气象。这里很含蓄地寄托了作者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显然是绝望而又无奈的。从这种情绪中,我们又不难分析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因此,据此可知,该题的答案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以及一种绝望情绪。”,古诗词中除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外,还有一部分是说理诗,这些诗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的。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含有理趣义的诗句,对这些诗句要注意分析它的意义指向,因为这些诗句是解读作者隐含在诗作中的观点与态度的关键句。【例】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问:这首诗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表现出什么样的主张?这首诗中的李杜当然是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作者用简略的文字“万口传”来描述了李杜诗作的魅力及影响,然后又通过后面的两句诗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愿望与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两个理趣句,它隐含的意义是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层,那么对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愿望与主张也就明白了,即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应超越前人的愿望,表现出文学创作要创新发展的主张。,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例】塞下曲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这首诗中作者援引了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迈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意境来构建的,因此,体味涵咏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和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由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例】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而又含义深厚。“红树”、“青山”、“绿草”、“落花”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的情感,从这组意象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的态度。,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解题思路1设问方式(1)有人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作者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2答题要领(1)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2)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3)要因诗(词)论诗(词),因人论诗(词),因事论诗(词),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词)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4)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赅全的错误。3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词)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一、评价内容主旨1(2011泰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撼庭秋晏殊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词的首两句即点出主题,主题是什么?_,【解析】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在梧桐叶上。“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最后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晏词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答案】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_【解析】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一、二句写白昼,三、四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答案】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节,巧借蜡烛达到对时政的讽刺的目的。,二、评价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这是作者42岁时因主战而被罢官,被迫开始隐居生活时的作品。玉瀣(xi):美酒。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全词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形象的把握。上片写词人的生活环境及场景,由“苍烟落照”“行穿竹”“卧看山”可知刻画了一个闲适自在的隐者形象;下片写词人的内心活动,结合词下注释,可知词人是因罢官而被迫隐居,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悲愤。【答案】全词勾勒出一个生活中闲适而潇洒、旷达而快乐,内心里却抑郁不平、满腔悲愤的隐士(落寞英雄、迟暮英雄)形象。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4(2011菏泽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成型制作养护工岗位工艺作业技术规程
- 船舶木塑工安全操作规程背诵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合同模板设备租赁合同(设备有抵押)范本
- 公司养老护理员安全技术规程
- 2025企业用工劳动合同书
- 2025国际设备采购合同(2)
- 2025梧桐树买卖合同
- 专项法律知识培训合同课件
- 个人之间借款协议书
- 2026届江苏省苏北地区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小学生科普恐龙知识课件
- 2025年广东省房屋安全鉴定员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高考文言文120个常见实词积累练习(学生版)
- 《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课件
- 配电网安健环设施标准
- 《实战电池性能测试》课件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A4打印版)
- 2025年全国共青团团员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
- 防雨雪冰冻应急演练
- pbo纤维课件教学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检测卷及答案(包含:期中、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