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佘祥林杀妻案看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必要性法学专业学生 肖瑶指导教师 罗良摘要:2005年震惊中国的特大冤假错案佘祥林杀妻案一经媒体报道,就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关于此案各种问题的讨论也愈演愈烈,最终均涉及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两个对立刑事诉讼诉原则的适用问题。笔者认为本案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我国历史背景和司法人员思想落后,更重要的是我国刑诉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本文试通过分析该案发生根本原因、无罪推定的本质内容、无罪推定原则对有罪推定思想的排除以及对该案件的救济,讨论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必要性。关键词:有罪推定; 疑罪从轻; 无罪推定; 沉默权; 举证责任Necessity for Establishing of The Principle Of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From the View of She Xianlin Murdering Case.Student majoring in Law XIAO YaoTutor LUO LiangAbstract: In 2005, the misjudged case of She, Xiang Lin murdered his wife, once being reported, really shocked our society of all levels. The debate about different issues of this case wa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uthor, the reason which led to the result of the case does not only resort to the spiritual lag of the judicial personnel and the history background, but much more lies on the deficits in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procedural system. At the end, it has really gotten down to conflicting theories and testimonies to decide a defendants innocence or guilt. By analyzing the starting cause of the case and essences of innocence and the possible prevention of such a case from occurr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principle of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the principle of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in law criminal litig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Guilty until proven innocent;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Right to remain silent; Burden of proof.一、案件事实(一)基本案情佘祥林,男,初中文化,原系湖北荆门市京山县马店派出所治安巡逻队员,住该县雁门乡何场村九组。1994年元月20日晚,佘祥林之妻张在玉失踪,其家属多方寻找无果,张家向派出所报案。同年4月11日,京山县公安局雁门口派出所接到群众报案称:该村窑凹堰水面上发现一具女尸,京山县公安局刑侦人员随即前往现场勘查并进行了尸体检验。该尸体系女性,尸长155cm,尸体已高度腐败,呈巨人观。经法医鉴定:死者头部多处损伤,系生前被他人钝器击打昏迷后,沉入水中溺水死亡。公安机关在邀请张在玉母亲何曾英及其哥嫂、姐妹、同事等人对尸体进行了辨认后,确认该女尸为张在玉。在随后的调查走访中,刑侦人员了解到,张在玉丈夫佘祥林曾因婚外情与张在玉感情不和,致使张在玉一度精神失常。佘祥林具有作案的重大嫌疑,遂决定对佘祥林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审查。在审查中,佘祥林先后交待了四种杀妻的作案过程,并在最后一次交待中供述了自己将张在玉带至案发现场后,趁其不备,用石头将张在玉打倒在地,最后将其沉入附近水塘中的过程。1(二)、诉讼过程京山县公安局侦查终结认定,被告人佘祥林将其患病的妻子张在玉骗至雁门口窑凹山大坝堰边,用在山上捡到的一块石头,将张在玉头部猛击一下,张在玉倒在地下后,被告人佘祥林闭上眼睛用石头超张在玉身上猛击数下,然后将尸体用蛇皮袋子装上四块石头,沉尸于窑凹坝堰中。以故意杀人罪将案件移送京山县人民检察院起诉。京山县人民检察院审查后认为,本案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充分,佘构成故意杀人罪,将案件保送湖北省人民检察院荆州分院审查起诉;分院审查认为,虽然有一定证据证明佘祥林构成犯罪,但本案杀人现场和杀人工具的有关材料欠缺;死者所穿衣物并非张在玉平时所穿衣物;佘祥林所捡蛇皮袋及衣物的来源尚未查清以及佘祥林藏衣服的瓜棚和烧毁衣物等事实需补充侦查,将本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后未能获取新的证据。本案起诉后,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事实清楚,有佘祥林杀妻的当庭供述,且与法医鉴定结论、现场勘验笔录、现场提取笔录等间接证据相互印证,证据确实充分。认定佘祥林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佘祥林不服,以没有杀人,以前的有罪供述内容虚假为由,向省高级人民法院上诉,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杀人现场和杀人工具的有关材料欠缺,佘祥林数次有罪供述内容均不一致,据以定案的公安机关提取的笔录存在瑕疵。该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将案件发回重审。其间,该案被退回公安机关再次补充侦查,但仍不能补充到新证据。经政法委协调本案由基层法院受理,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佘祥林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佘祥林仍不服上诉,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因行政区划发生变化,京山县后被划归荆门市管辖)二审裁定维持原判。佘祥林被送至监狱服刑。佘祥林服刑11年后,2005年佘祥林之妻张在玉突然在村中重新出现,本案案情发生重大变化。同年4月13日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指令京山县人民法院再审后宣告佘祥林无罪。经医学鉴定,佘祥林脊椎、等处都有不同程度伤残。据佘祥林介绍,均为侦查阶段所致。一个人11载的青春年华白白葬送,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司法的公正受到了质疑。该案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影响必须引起我们法学界和实践界认真反思,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防御措施,以避免出现更多无辜的佘祥林,已成为完善我国法制的重大课题。二、冤案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奉行有罪推定原则是导致冤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侦查过程中,佘为避免刑讯并根据侦查人员不同的提示指引先后做出了四种不同的有罪供述。警方排除了佘的前三种供述后,第四种供述就被认定为“符合案件客观事实”,而前三种供述被解释为佘为了探听警方掌握的情况而编造的。其间一名村委书记曾向侦查机关提出了佘的无罪证明,但是侦查机关没有给予核实,而和此证明有关的四人均被采取强制措施。现场指认也是在刑警的不断指引下完成。从以上材料直观地看,该案误判的原因是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违法违规破案取证和审理过程中不合理的证据采信。因为考查案件的整个过程,其中死尸的错误认定以及刑讯和刑讯后的不实口供确实是导致案件发生错误判决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对案件加以深究,就会发现本案之所以发生错判绝不只是因为程序上的原因。2光明日报报道:荆门市政法委在该案总结会上表示佘案的发生原因首先是主观臆断,有罪推定。应当说这一结论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有罪推定原则产生于封建社会,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首先假定被羁押人是有罪的,如果被羁押人自己拿不僺证明自己无罪的确凿证据来,那么就推定其是有罪的。如果说女尸身份的错误认定受当时办案条件因素影响,那么侦查人员在佘被逮捕以后的每一个调查取证的环节中则都受着有罪推定思想的指导,即侦查人员从张在玉家人咬定佘为杀人凶手后就已经主观臆断地认定佘为罪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随之而来的刑讯也就只是迫使罪犯如实坦白的过程了。以至于案件中一切的疑点也都可以寻找出理由加以排除,一切证明无罪的证据在“罪犯”的供述前也都可以是苍白无力,不需调查就可以任意加以排除。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佘案经两次补充侦查均不能排除疑点,可是一审法院仍旧认定佘祥林成立故意杀人罪,并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此判决的问题不仅在于疑点虽无法排除,但法院仍根据有罪推定原则判决佘祥林有罪,还在于既然法院认为佘祥林故意杀人罪名成立,却又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这是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笔者认为审判人员显然是在明知有疑点的情况下按照疑罪从轻的审判原则做出判决的。“疑罪从轻就是疑罪从有。”疑罪从轻其实也是以有罪推定为基础,是我国在西周时期提出的刑罚思想在刑事案件审理中的具体运用。从以上判决不难看出,确实是有罪推定的思想残余导致了这宗冤案。 在今日还有人奉行有罪推定、疑罪从轻的原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行的就是有罪推定、疑罪从轻的刑事原则。在封建社会中的纠问式刑事诉讼制度下,控诉方对被告人的口供近乎迷信的态度。就是说被告人是主要证据的来源,其认罪口供是最有价值的证据之一,为取得口供可以采用刑讯逼供的方法;审判无需公开;被告人没有辩护权;被指控为犯罪的人,可以不经其他司法程序而被拥有审判权的机关确定为犯罪。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没有接受国际上通行的无罪推定的刑事理念,有罪推定、疑罪从轻在很长时期内仍然是刑事侦查及审判工作者的思想准则。在建国之初,因保护新政权的需要,有必要通过对刑事犯罪的严厉打击来消灭敌对残余势力,放纵犯罪就等于破坏政权。在当时特定的紧张的政治气氛下人权的保护思想自然淡薄,更不用说保护犯罪嫌疑人,因而无罪推定原则未能及时加以确立。加之文革中法制遭到毁灭性破坏,所以奉行有罪推定、疑罪从轻原则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3 虽然,我国现行刑诉法有反对有罪推定和规定主张疑罪从无的相关表述,展现了我国立法的思想进步性。但是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和积习很难从人们观念中消除掉,加之权力本位意识的漫延,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仍屡有发生,刑讯逼供导致的冤案、错案也就难以杜绝。该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二)制度的缺陷为有罪推定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条件有罪推定依然存在,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我国历史背景和司法人员思想落后,更重要的是我国刑诉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正是这些缺陷为有罪推定提供了可乘之机。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我们又怎么能有效地排除有罪推定呢?笔者认为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诉讼主体法律地位失衡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没有完整的可以限制控方权力延伸、保护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权益的原则和制度。反而,很多法律规定是赋予犯罪嫌疑人义务而有利于控诉方指控。这就使得本有强大技术、权力支持的控方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地位更加不平等。这种情况下,控方很容易主观的抬高自己的地位并赋予自己有罪无罪判断的权威性。一旦控方的成员主观认为被告人有罪,很有可能这种认识就会主导整个诉讼过程。因此诉讼主体法律地位不平等是不利于有罪推定的排除的。比如我国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如实供述的义务,还有经常说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都是以便于侦查和控方指控为出发点的。警方的询问也就通常以“知道为什么抓你来吗?你要老实交待。”为开场白。这就等于在说:你是有罪我们才抓你来的,你必须老实交待。这不就又是有罪推定了吗?2、基本原则的不确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中说:“我们反对有罪推定,但是也不是西方的那种无罪推定,而是实事求是地进行侦察侦查,客观地收集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的各种证据如果假定他无罪,那么侦查机关对他进行的侦查、采取的强制措施就没有根据了。” 4这里是把实事求是作为侦查审理的原则。可是实事求是在侦查审理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诉讼主体参与诉讼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呢?显然是调查事实。怎样来确定事实,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证据,证据充足就是事实。那么在诉讼过程中事实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是不是就没有原则可依了呢。笔者认为原则问题不应该有折衷的表述,而且文字游戏也不会让我们的法律更合理更有特色。立法机关的上述说法,是出于给侦查机关提供侦查便利的目的而做出的解释。这就又给有罪推定的渗透创造可以利用的机会。因此我想制度的缺陷变相纵容了侦查人员、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所以也就无法有效预防案件侦查审理中的错误。5因此,亟待解决的不仅仅是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和意识,更重要的是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规范才能有效的保证司法工作者意识的提高。3、我国还未确立无罪推定基本原则我国关于审判前如何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法律地位的原则不同于国际普遍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体规则主要包括疑罪从无、控方举证、沉默权。因此赋予了在诉讼过程中本处在不利地位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与控诉方平等对立的地位。无罪推定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刑事诉讼原则,也是在国际范围内得到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些规定已经体现了无罪推定的一些内容和精神,但是可以说我国还未真正确立这一刑诉原则。6我国刑诉法关于无罪推定原则最直观的表述应该是刑诉法第12条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但是这条中的最终落脚点是不得确定有罪。不得确定有罪的状态就包括两种可能了,一种可能有罪,一种可能无罪。而无罪推定得最终落脚点只是无罪,没有任何其他解释。其次是无罪推定的相关规则没有被我国法律接受。比如我国的如实供述义务就排斥了沉默权或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中也用实事求是否定了无罪推定。那么我们应否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如果确立该原则是否能够有效避免类似佘祥林的案件再次出现呢?笔者试从无罪推定的本质内容,并且结合该案的问题进行分析。三、无罪推定本质内容分析无罪推定原则是国际上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最初是由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1764年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为:“任何人,在未经法院依法做出判决并宣告有罪前,都应被推定为无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诉讼权利皆由此决定。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应该说这一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7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一先进的理论主张被当权者接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第一次将无罪推定在立法中予以明确:“任何人在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其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无罪推定规定在他们的法律中,甚至一些国际性文件也以不同的方式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我国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签字国,1998年10月又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明文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前应视为无罪,审判时并须予以答辩上所需之一切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款规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假定其无罪。”我国对上述国际法律文件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包括对其中的“无罪推定”原则也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根据贝卡利亚的思想和表述,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追中判决为有罪之前,都应被推定为无罪之人。因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是诉讼主体,与追诉者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8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得一般评论中指出无罪推定原则具体包括两项内容:第一,证明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第二,当控诉方不能证实被告人有罪,审判者对被告人是否有罪、罪行轻重尚存怀疑难以确证时,被告人有权获得对其有利的判决。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本质是基于无罪的推定而产生的证明责任分配的诉讼规则。包括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的分配。(一)行为责任的分配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行为责任的分配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是我们常说的控方举证和沉默权。1、控方举证从逻辑上说,既然被告人已经被推定是无罪之人,那么他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就是已经确定,他也就没有必要再提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无罪。当然不应承担陈述和如实回答侦查人员问题的义务(与我国法律相左之处)。相反,提出控告的一方就应当确认被告人已经实施了某种犯罪,既然控诉方对被告人提出了控告,质疑其无罪的地位,那么控诉方就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来对其指控的事实加以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证据的责任或者说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首先应当由控诉方承担。2、沉默权既然在诉讼中,原则上应当由控诉方提出证据来证明其指控的的犯罪事实成立,被告人在诉讼中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那么被告人也就没有义务在其查找证据的活动中予以合作,他可以在诉讼过程中保持沉默,也可以明确表示拒绝陈述,也即是说,被告人在诉讼中享有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或者说沉默权,不能强迫被告人陈述与案情有关的事实,不能因为被告人保持沉默和拒绝陈述就认定其有罪或得出对其不利的结论。所以控告方的调查取证也就不应以被告人为突破口,当然更不允许用刑讯的手段迫求被告人的供述罪行或证明自己无罪。3、引申出的有关规则为了保障被告人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由此引申出两项相关的诉讼规则:一是权利告知规则,即司法机关应当将其享有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的信息告知被告人。二是非任意性供述证据排除规则,如果被告人受到侦查机关的强迫而自证其罪,那么该证据将被法庭排除,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尽管查明事实真相是刑事诉讼的根本目标,但却不能为查明事实真相而采取任何手段。就司法的尊严及其应当得到的尊重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不可为了寻找证据而采用任何有损于文明之基本价值的手段。”应该说这是对法律尊严正义和人权的捍卫,并有效制止了刑讯逼供。目前对于非任意性供述证据排除规则,世界各国的诉讼理论和实践都予以普遍确认。9(二)、结果责任的分配疑问有利于被告人1、疑罪从无疑问有利于被告,是控诉方承担结果责任的直接体现。“在法院依职权对所有的事实证据进行认定后,仍然不能确信的,不得使得刑事诉讼程序悬而不决,而必须基于合法安全事由,在规定的期限内结束刑事诉讼程序。这就产生了这样的必要性,即在不能确信的情况下,鉴于对判决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同样地做出实体判决。因为,那些不能完全得到认证的事实,不能转嫁到被告人身上而不利于被告人,因此,在对判决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上存有怀疑的情况下,应该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决。”根据疑问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当法官对于被告人是否实施了指控的犯罪行为出现疑问,就应当直接宣告被告人无罪,此即疑罪从无。2、择一认定所谓择一认定,是执法官虽然可以肯定被告人实施了某个犯罪行为,但法官不能肯定在数个犯罪行为中被告人究竟实施的是哪一个犯罪行为,因此,法官只能从中选择较轻的罪名做出判决。值得注意是择一认定是有别于我们上文提到的疑罪从轻原则的,且是有本质区别的。“疑罪从轻”是在没有充足证据证明是否犯有罪行的情况下,给与被告人较轻的处罚,这个处罚是相对推定罪行应受到处罚的较轻,是完全违背无罪推定原则的。择一认定并不违背“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反而是对该原则的贯彻和遵循。这一原则的应用是以已经证明被告人有罪为前提,只是没有肯定的证据证明究竟应该定何罪,这时法官就应该选择适用较轻的罪名。因为既然不能确认就没有理由定较重的罪名,这就排除了被告人被判比所犯罪行较重刑罚的可能性。这依然体现了有疑问时,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判决的精神原则。10无罪推定的提出和被多数国家采用和接受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刑事诉讼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实现法制公平人道精神的必然结果。四、无罪推定与该案的预防及救济上文论述了是有罪推定导致了该案的发生,而制度的缺陷又纵容了有罪推定的漫延。那么如果无罪推定原则及其相关规则存在,又会使佘案走向何方呢?我们可以从此案侦查审理过程中在有罪推定思想的指导下而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由于,死尸的认定等问题与无罪推定关联性不大,所以这些环节本文不作讨论。重点关注佘被采取强制措施后的侦查审理过程中与有罪推定相关的的问题。)(一)无罪推定与侦查中刑讯逼供预防该案中刑讯逼供下佘的有罪供述是我们剖析本案的一个关键。可以说这个供述在几次审理中都被做为重要证据并且支持了有罪判决。在刑讯逼供的作用下,侦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侦查人员取得了四份有利于指控的口供,并从中选择了最符合现有事实的口供作为证据。刑讯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使被告人老实交待罪行,还可以在一切侦查过程中取得所需的相关新证据。如本案中的现场指认环节中,侦查人员也取得了可以与佘的供述相映证的证明。“佘可以在黑天中找到作案现场,描述现场过程。”刑讯逼供为侦查提供的种种便利,直接导致了冤案。刑讯逼供的危害不言而喻,如何预防?本人认为无罪推定有原则可以有效预防。首先,只有无罪推定可以使刑讯逼供失去根基。刑讯逼供是有罪推定思想的产物,是基于对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推定而进行的使其如实供述的“合理”手段11。有人说,我国以事实求是为准则,也是坚决反对有罪推定合刑讯逼供的。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不进行推定的原则,并不能有效预防刑讯逼供。正如上文中论述的,实事求是的这个原则给有罪推定思想的渗透留下了缝隙。侦查中事实求是本身是不确定的,不推定,就是被告人的状态不确定,就给侦查人员留下了根据自己掌握的证据情况做出有罪无罪推定的余地。因此,只有无罪推定赋予犯罪嫌疑人无罪的法律地位,赋予了犯罪嫌疑人于侦查人员平等的法律地位时,才能有效预防刑讯逼供。其次,沉默权可以有效抵制刑讯逼供。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有如实回答侦查人员提问和如实供述的义务。这实际是为犯罪嫌疑人设定了配合控方调查的义务。这种义务的设定,同时又赋予了控方以权力。于是双方的法律地位依然是不平等的,因为刑讯依然可以成为促使犯罪嫌疑人履行义务的手段。但当犯罪嫌疑人被赋予了沉默的权利时,也同时被赋予了与侦查方对抗的权利。当然这对抗的权利来自于自己的无罪的地位。当犯罪嫌人的沉默、不配合、甚至是对抗是合法的权利时,刑讯逼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无罪推定可以预防和抵制刑讯逼供。(二)无罪推定与审理中不合理的证据采信预防在刑讯逼供下取得的佘的有罪供述和其他相关证据证明无疑都成为审理后其被判有罪的重要依据。尽管佘在庭审中和申诉材料中都提到刑讯逼供的情况。可是法庭最终采信了“毒树之果”。如果这个证据被排除,那么无疑判决会有利于佘祥林。上文提到的非任意性排除规则无疑可以有利于这个证据的排除。如果在这个证据采用规则的指导下,发现了逼供的可能。法庭应该对这个情况加以调查和证实,一旦证明情况属实,那么在逼迫下得到的一切有罪证据都应加以排除。而根据其他搜集的证据是不可能认定佘祥林犯罪的。因此这个规则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刑讯逼供,而且可以在不合法取证产生以后对取证漏洞、失误起到救济作用,便于澄清事实真相。(三)无罪推定与本案疑罪从轻的判决的排斥根据案件有关事实,“在湖北省高院发回重审的裁定书中,凶器的去向也成为重要的疑问之一。在退回补充侦查时,原荆州地区检察院也专门要求京山县检察院补充杀人现场和杀人凶器的有关材料。”并且补充侦查后还是不能解除疑点。因此,此案审理中,即使把刑讯逼供而取得证据都采信,实际上还是存在诸多疑点不足以认定杀人事实。在经两次补充侦查无果后,京山县政法委报请荆门市政法委协调。这次高规格的协调会本应成为佘祥林洗清冤屈的一个契机,但结果却是一个折中的处理办法,从而成为典型的疑罪从轻的案件。然而如果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中疑罪从无的规则来审理判决,那么在案件的最后关头还是可以还佘祥林一个清白。综上所述,无罪推定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挽救佘祥林冤案发生的,确实具有其进步和合理之处,因此有利于我国刑事诉讼进一步走向公正和文明,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确立是有其必要性的。五、对否定无罪推定有关理由的反驳在是否应当确定无罪推定原则的讨论中有很多的质疑。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确立沉默权就就否定了警察的询问权。其实这一质疑是没有根据的。沉默权的实质是不强迫被追诉人自证其罪,犯罪嫌犯人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也有放弃沉默的权利,因此确认沉默权实际上并不排斥其自愿陈述12。从这个意义上看,沉默权并没有否定警察的询问权。还有的人认为,沉默权会影响破案,甚至会纵容犯罪。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刑事案件的侦查模式要从根本上转变,要把长期以来存在的“从供到证”的侦查模式转变到“由证到供”的模式上来。因为原有的侦查模式不仅不利于防范有罪推定思想和刑讯逼供,而且也是非常被动的侦查方式。即日夜奋战地挤牙膏,挤一点查一点,一旦翻供,就束手无措。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是要清除口供主义的影响,加大侦查过程中的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改变迷信口供的观念。还有就是关于保护犯罪嫌疑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价值冲突。13因为在赋予犯罪嫌疑人对抗控方权利的同时,必然会有放纵犯罪的情况发生。关于这个问题陈光中说:“好人是绝对不能冤枉的,不枉不纵是一种理想和追求,但处理案件时可能难以两全,因此有时候就只能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疑罪从无有放纵坏人的风险,但疑罪从有就有可能冤枉好人。哪怕是九一开,还有10的可能是冤枉好人。所以我认为,疑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三基试题库及答案
- 中医试题及答案解析
- 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与康复辅助器具结合的运营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林木种苗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动物检疫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D-Lactose-monohydrate-13C12-生命科学试剂-MCE
- 海星科技求职者面试实战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求职指南:汽车制造厂面试题与答案
- 青春爱运动健康强中国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 商务人士求职宝典:应对会议冲突面试题的技巧与方法
- 2025南方航空“梦起航”航务联合培养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州离婚协议书模板(2025版)
- 《电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学计划及大纲
- 零星维修工程(技术标)
- 篮球投篮教学的课件
- 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组织协调方案与措施
- 中专生招生管理办法细则
- 2025年度江苏行政执法资格考试模拟卷及答案(题型)
- 2025至2030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册6月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学生卷
- 医院质控科服务质量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