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11).doc_第1页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11).doc_第2页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11).doc_第3页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1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11) 清末耕地敷以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為準經校正約1125960千市畝除去10的經濟作物用地糧田數1013364千市畝關於清末的畝產很多學者認為是下降了我們也是這樣看的但最低點應在咸豐、同治之際(19世紀60年代前葉)以后逐漸回升但仍低於乾隆、嘉慶時期究竟下降了多少學術界至今缺少明確的意見在此我們姑且確定為下降10那就是287市斤算出總產糧290835468千市斤從所列的四組數字中每個糧農平均產糧數最高的也就是年勞動生產率最高的是乾隆中約為7037市斤然後是明萬歷時的65l0市斤、乾隆晚期4749市斤、嘉慶中4286市斤、清末3584市斤就平均畝產而言由明至清中期雖增長有高有低總的是上升的可反映在勞動生產率上自乾隆中達到最高點而後便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耕地增長速度跟不上人口快速增長的要求造成同量土地上投入過多勞力使勞動生產率下降當然這不單是指糧食生產說的在小農經濟下每個農户祗要條件允許總要盡可能的把富餘出來的勞動力安排到其他方面以補足生產的缺口如副業活動或將一部分土地改種經濟作物以求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於是又可能出現勞動力邊際產量的遞减因為這些都牽涉到經濟學的理論問題在此不想作過多討論下面我們要說的是每個糧農所生產的糧食在扣除必要的再生產花費外剩下的還能養活多少人農業再生產花費也就是農業生產的包括種籽、新添或修理農具的支出、牲口、肥料有的還有雇工(包括短期雇工)以及必要的社會儲備等費用有的學者估算每畝投入約合米0.30.5石若以畝產米2石計則佔15一25北方某些地方“下種一斗所收不過三斗”或“播穀一斗獲僅倍之”也有按種籽數計產量“豐年可收七八倍即荒年亦可二三倍”僅種籽一項就佔了生產成本相當大的部分若高下權衡再生產費用約佔產量的20扣除再生產費用後餘下的原則上便是供生產者本人、家口和社會其他成員食用和消費(如做酒、造醬等)的了不過以上算的都是成品糧必須加工成精糧才行將稻穀磨成食米雍正時河東總督田文鏡言:“新入倉者每穀一石得米六斗五升(此米必糙惟荒年拯濟可用之)其次則六斗有零矣(鹽煤工匠所食之米每石碾五斗)若成華所賣之純粹米每石碾四斗多則四斗一二升而已”稍晚的民國鄞縣通志中說每石稻出米4.5斗估計是成華的純粹米按照清代加工條件和多數農民的食米標準(應比城市居民略低一些)1石稻米也就4.55斗左右小麥等旱地作物的出糧情况據光緒清會典事例記載麥揚曬後碾麵“每小石一石九十四斤七兩有奇”這裹的1石是以官方160斤為準出麵率相當於59其他像秫、谷、玉米、高粱等等從毛糧加工成精糧高的可超過90低的也在60多鑒於清代糧食作物以稻米所佔比例最大所以在權衡後把總加工率定為58然後按人均糧365斤計(每天1市斤)求出每個勞動力可養活的人口數(包括勞動者本人)列表8據表8自明末至清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糧農可養活人最多的是乾隆中期達到8.9人其次是明末83人乾隆後期起便呈下降之勢由6人5.4人直至4.6人一個5口之家的農户如果僅有一個完整勞動力嘉慶中祗可勉强維持生活清末出現缺口當然農民也有農民的辦法如糧食富裕時多吃些糧食緊張時降低口糧標準加上瓜菜代等等前面我們曾把年平均口糧消費定在精糧365市斤實際上清代農村普遍達不到此數有關情况容隨後再加討論 清末耕地敷以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為準經校正約1125960千市畝除去10的經濟作物用地糧田數1013364千市畝關於清末的畝產很多學者認為是下降了我們也是這樣看的但最低點應在咸豐、同治之際(19世紀60年代前葉)以后逐漸回升但仍低於乾隆、嘉慶時期究竟下降了多少學術界至今缺少明確的意見在此我們姑且確定為下降10那就是287市斤算出總產糧290835468千市斤從所列的四組數字中每個糧農平均產糧數最高的也就是年勞動生產率最高的是乾隆中約為7037市斤然後是明萬歷時的65l0市斤、乾隆晚期4749市斤、嘉慶中4286市斤、清末3584市斤就平均畝產而言由明至清中期雖增長有高有低總的是上升的可反映在勞動生產率上自乾隆中達到最高點而後便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耕地增長速度跟不上人口快速增長的要求造成同量土地上投入過多勞力使勞動生產率下降當然這不單是指糧食生產說的在小農經濟下每個農户祗要條件允許總要盡可能的把富餘出來的勞動力安排到其他方面以補足生產的缺口如副業活動或將一部分土地改種經濟作物以求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於是又可能出現勞動力邊際產量的遞减因為這些都牽涉到經濟學的理論問題在此不想作過多討論下面我們要說的是每個糧農所生產的糧食在扣除必要的再生產花費外剩下的還能養活多少人農業再生產花費也就是農業生產的包括種籽、新添或修理農具的支出、牲口、肥料有的還有雇工(包括短期雇工)以及必要的社會儲備等費用有的學者估算每畝投入約合米0.30.5石若以畝產米2石計則佔15一25北方某些地方“下種一斗所收不過三斗”或“播穀一斗獲僅倍之”也有按種籽數計產量“豐年可收七八倍即荒年亦可二三倍”僅種籽一項就佔了生產成本相當大的部分若高下權衡再生產費用約佔產量的20扣除再生產費用後餘下的原則上便是供生產者本人、家口和社會其他成員食用和消費(如做酒、造醬等)的了不過以上算的都是成品糧必須加工成精糧才行將稻穀磨成食米雍正時河東總督田文鏡言:“新入倉者每穀一石得米六斗五升(此米必糙惟荒年拯濟可用之)其次則六斗有零矣(鹽煤工匠所食之米每石碾五斗)若成華所賣之純粹米每石碾四斗多則四斗一二升而已”稍晚的民國鄞縣通志中說每石稻出米4.5斗估計是成華的純粹米按照清代加工條件和多數農民的食米標準(應比城市居民略低一些)1石稻米也就4.55斗左右小麥等旱地作物的出糧情况據光緒清會典事例記載麥揚曬後碾麵“每小石一石九十四斤七兩有奇”這裹的1石是以官方160斤為準出麵率相當於59其他像秫、谷、玉米、高粱等等從毛糧加工成精糧高的可超過90低的也在60多鑒於清代糧食作物以稻米所佔比例最大所以在權衡後把總加工率定為58然後按人均糧365斤計(每天1市斤)求出每個勞動力可養活的人口數(包括勞動者本人)列表8據表8自明末至清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糧農可養活人最多的是乾隆中期達到8.9人其次是明末83人乾隆後期起便呈下降之勢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