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从“治吏”开始.doc_第1页
“吏治”从“治吏”开始.doc_第2页
“吏治”从“治吏”开始.doc_第3页
“吏治”从“治吏”开始.doc_第4页
“吏治”从“治吏”开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吏治”从“治吏”开始 “研究历史最终是为了开拓未来”作为整体的古代官吏制度是皇权专制统治的一部分是皇权专制王朝的修复机制然而其中具体制度的设置还是许多对我们有启发的本书在这方面屡有提示也许与作者长期从事组织工作有关 中国古代吏治札记是一本专门评述和研究古代官吏制度与文化的著作作者认为所谓“吏治”“包括官吏的设置、配备、选拔、任用、升黜、奖惩、考核、监察、教育、培养、道德、操行、规章、制度等有关官吏管理的诸多方面的内容”这本书从制度建设与文化背景两个方面考察了选官官吏的考课、行政监察任官的“回避制度”“职官体制”以及“官德”、“儒家人才思想”、“贪官和惩贪”、“吏治思想演进”、“古代政治革新”、“古代盛世兴衰启示”等方面前面偏重评论官吏制度的得失后面则深入考察了这些制度的文化背景它展示了古代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一体化原则也就是说制度不是无源之水是有儒家意识形态为依据的这是“吏治”成功的保障另外制度本身的设置也是十分严密和完整的它是一个分权制衡、并具有自我协调机制的有机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吏拥有权力却不负责任行使权力却不受监督和抑制滥用权力现象的出现也就是说这套制度本身具有“治吏”的功能从而在保障社会稳定上起了很大作用 “治吏”首先表现在选官上它不仅改变了先秦的“世禄世卿”制度还竭力避免“亲贵合一”官吏被特权集团垄断追求官吏来源的普泛与公正两汉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隋唐及以后的科举等制度的出现和改变都是要解决官吏来源问题的到了明清的科举考试大致做到了“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张榜公布”基本实现了选官向全社会开放虽然科举制度的设计总目的是削弱朝中大臣权力和加强皇帝个人权力的但这个制度破除了世袭制给身处下层社会的青年以希望把社会精英人士吸引和凝聚在朝廷一边其作用远远大于选官本身 礼记中说“官者管也”古代官吏就是管人的而且无所而不管明代有个笑话说某官外出见一轻薄子摇摇摆摆走在街上风吹起他的长衣露出红绫子裤腿官怒其奢侈叫衙役拿下按倒打他十板子刚打了五板轻薄子跳了起来说:“老爷!上半截是麻布接的”从这个笑话里可以感受到官的权力和威严他无所不管对于治下百姓拥有无限的权力官的这种属性本身就易于使其权力膨胀并导致滥用以权谋私因此在“吏治”系统中设置许多约束机制抑制其恶性发展 古代官吏文化与制度中对官吏的约束主要有三条在选拔官吏过程中关注这些预备官吏受儒家思想约束的程度(也就是“德”)如明清两代为什么要考八股文有人说八股使人不学、使人做不好文章;他们不懂八股不是培养学问家和文章家的八股是制造官员的因为八股文体是要代圣贤立言的十几年、几十年都模仿圣贤说话作文其题目又多来自“四书”等经典儒家仁政学说自然渗入其骨髓其影响不能低估 另外体现官德的官箴长期流传形成了舆论如州县衙门大堂所立的石碑上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样的箴言为上下官民所认同这些对当官的为非作歹有一定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约束古代的监察制度自成系统独立实行行政监察而且多用年轻、资历较浅、品位较低的官员作为监察官员“以小制大”使得监察官员要发展必须勇于履行职责(官小才不惜官)对官员的考课也不像一些研究者所想象的都是形同具文的东西清末民初何刚德的春明梦录讲到三年一次的“京察”(子、午、卯、酉年是京官作鉴定的年份至今北京俗语中仍有“子午卯酉”一词意为说清楚可见给人们留的印象之深)察外官也三年一次在丑、未、辰、戌年行之谓之“大计”这些都是很严肃的不仅违纪官员不安就是混日子的官员也不好过 各个朝代监督制度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也有差别本书对于秦代以来监察做了这样的概括: 秦汉两代对官吏的考核、监察都采取了“上计制度”即按照官吏上报的政绩逐项进行核实看是否有虚假行为隋唐时把官吏的行为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其中“居官饰诈”即虚夸欺诈是与“贪浊有状”同列为“下下”等级要罢官并受惩处的宋代定“四善三最”第一善就是“德义有闻”十分重视民间对官员的评价明代十分重视官吏的实绩评判官吏分八等其中“贪”“酷”“浮”“燥”列在前四位 作者认为“研究古代封建吏治要注重研究治吏的策略、措施”因此本书在选官、监督、考课、反贪、惩贪等方面下的功夫尤深 当然在没有确立民众监督而且资讯不发达的古代有些对官吏的约束可能流于形式但也应该看到官吏的考课迁调的制度化有条例可依在防止官吏权力滥用和整饬吏治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像作者所说“研究历史最终是为了开拓未来”作为整体的古代官吏制度是皇权专制统治的一部分是皇权专制王朝的修复机制然而其中具体制度的设置对我们还是有许多启发的本书在这方面屡有提示也许与作者长期从事组织工作有关 中国古代官制中最有独创性的就是言官制度所谓言官狭义来说是指谏官秦汉的给事中、历代的谏议大夫、魏晋以后的门下省等皆是言官这个设置是专门诤谏国君的失误的广义来说包括各级监察官员即御史台的官员后世说到言官多是包括“台(御史台)谏”两方面的言官职责就是说批评话有的朝代还规定了定期奏事的制度“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一百天之内不能提出弹劾则要受罚同时规定御史弹劾不当可以不给处分”言官上言不能说些鸡毛蒜皮之事北宋规定御史台官员如果一百日内没有奏章则贬为外官王平被任命御史不到一百天便上奏大家对他期待很高没想到在奏文说的竟是皇帝御膳中有头发劝皇帝要注意饮食卫生同僚视作笑话给他起个外号“弹发御史”真正的言官都是献可替否的、敢于非议君王所为的那种名为批评实为献媚的做法自古以来是被视为“妾妇之道”的历代还准许御史们“风闻奏事”(没有确凿证据就可以上奏)扩大了言官们的言论空间避免施政出现重大错误 古代荐举不当的“连坐”制度很值得参考本书在谈到宋代“磨勘”(考核官员)时言“一般京朝官由一人保举选人由四人保荐武官则要五人推荐”“如果今后被举荐人贪污畏懦职务旷废举主坐之是要追究荐举人责任的”这一条规定不仅使得举荐人慎重行使自己的举荐权力而且有利防止举荐人与被举荐者的利益联系这在当前尤有实践意义 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对古代在官的指挥下作具体工作的“胥吏”和“差役”没有作评述和分析要全面考察古代“吏治”是不能忽略这批人的胥吏的人数一般是官的十几倍或数十倍他们多是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这些人物基本上没有孔孟之道的约束有的朝代还不给胥吏俸禄(即使有也极低)全靠自己找食吃(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就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