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介绍.doc_第1页
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介绍.doc_第2页
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介绍.doc_第3页
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介绍.doc_第4页
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端午节的一些介绍 一、基本信息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二、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page 三、端午节风俗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page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 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page 五月端午赛龙舟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钟馗 1.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钟馗执剑祛邪图 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 清金廷标群婴斗草图轴 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 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其他 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page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四、端午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