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节俗——扫墓与踏青.doc_第1页
清明的节俗——扫墓与踏青.doc_第2页
清明的节俗——扫墓与踏青.doc_第3页
清明的节俗——扫墓与踏青.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明的节俗扫墓与踏青 清明节俗称鬼节祭扫祖先亲人之墓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当然是此节日最重要的活动 祭拜亡人岂能无悲!明人谢在杭五杂组卷二说北人重墓祭余在山东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寒食清明早合二为一这里说的寒食即清明也谢在杭比较南北之人此日节俗时对南方人微有讥刺: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鞋履相错日暮墦(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谢氏所说清明节南方人踏青游乐是事实但清明节的游乐不限于南方北方其实一如南方唐代的长安寒食清明游乐风气已盛宋代的汴京清明这天人们更是倾城出动游赏欢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谓:寒食第三天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直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明清以后南人是日游乐开始胜过北方可能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这且不说我从前一直纳闷祭祖祀先为尽孝道古人常讲慎终追远讲事死如事生故吾人于此日当肃穆尽哀岂能流连光景饮酒作乐呢宋人高菊卿有清明诗: 南北山头多墓天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清明显然是有感于人们虽于清明节祭墓但这对于死者已毫无意义人死后再也享受不到人间的快乐了所谓一滴何曾到九泉你看世间儿女扫墓归来不是都在灯前笑语所以人生在世不如饮酒作乐我读这首诗直有心惊肉跳之感清明之节俗给他带来的竟是这样的感受然我们又何能责怪诗人呢清明节的游乐性内容还少如踏青、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插柳等等我们的古人赋予这个扫墓日那么丰富的游乐活动其蕴意究竟何在它难道是借此告诉世人对祖先死者可以不必多介意活着的人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能在这一天作乐那么其他的日子更可以去寻欢了但我不敢作这样的判断因为我们民族的重祖宗家族、重孝道亲情更是有目可睹的祭奠先人与游乐可以如此结合起来我总有一些疑惑于是我重新考察了清明节的一些游乐活动发现它们开始时大都并不是游乐性质的 先来说说踏青踏青现在一般理解为游春但踏青的时间古代并不限于清明而是因时因地而异二月二日、三月三日甚或正月八日、正月十五都有踏青之说其中二月二日更有踏青节之名而三月三日则另称上巳节踏青不管在一月、二月还是在三月它们都是春天的行事古人之于季节变换、万物转绿的时候出外踏青是纯粹为了游玩显然不是三月三日上巳节是祓除不祥的祓禊之日这人人皆知二月二日除了踏青节还有社日、春龙节、龙抬头日等名社的活动甚为古老有祈雨祈农等内涵中国是农业国春天是一年农事活动开始的季节此时安排祈农祈雨十分自然春龙节的节俗活动也多驱邪求福之意这里不烦征引清明的踏青和二月二等节俗活动应具有相同的内涵它原来并非游乐性质的绝无疑义 再来看拔河清明拔河也有悠久的历史唐代的封氏闻见录说当时百姓用大麻绳长四五十丈绳之两头又分系小绳索几百根分两队拔挽规模声势之大可以想见拔河当然可以视作一种体育运动但拔河还是一种厌胜辟邪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拔河结束后将大绳剁碎撒到田野或用作牛饲料相信如此就会带来好运与吉祥秋千古人也认为具有摆疥即去掉疾病的作用至于从前插柳的风俗一种意见以为起源于唐代寒食节皇帝的赐火寒食改火皇帝赐一些大臣新火大臣保存新火后把柳枝插于门楣以视荣耀他人仿效故形成插柳习俗但插柳之俗贾思勰齐民要术已道及是为辟邪辟鬼俗信柳枝具驱邪的功能清明是鬼节除了祭奠自家亲人也要防野鬼袭扰所以人们要插戴柳条了清明的其他一些活动如竞渡、放风筝等也有某种驱邪求福的意义兹不赘述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物至此时皆明洁而清朗我国古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一套适应自然界季节变化的所谓月令制度清明节踏青等民俗活动初始时非为游乐可知同时清明的这类民俗活动也绝非是限于清明日的活动它们是我们的古人在大自然发生季节转换时对大自然的一种回应从这种回应中表现了他们的信仰与生活情趣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们对大自然节律的敏感他们对大自然的亲近亲和之情;其次清明节俗活动说到底都是仪式活动他们通过这些仪式活动祈农祈福去疾去灾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福、灾系于天的观念这里恰恰蕴含着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清明的更核心的民俗活动是扫墓祀先它不是谁设计出来而是自然形成的中国人之祭祖祀先既有重亲情孝道慎终追远的意味又有托庇祖宗以求荫福的意思可见在祈福这一根本点上扫墓与所谓游乐的踏青可以并行不悖 我以为清明扫墓是一种良俗它不仅有利于重亲情与孝道的氛围的形成还会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我们去关心、思索生命与生死问题而在大自然呈现欣欣向荣、蓬勃生机的时节思考这类问题有利于克服某些消极虚无的生命观、人生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的思想他的对生及人间情感的积极肯定和他当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不无关系吧而像宋人高菊卿那样由清明节俗引发出虚无人生观的我见到的也极少这大概也不是偶然的罢 清明习俗还要发展这种发展当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如扫墓祭祖它的重亲情与孝道的内核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