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书报告.doc_第1页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doc_第2页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doc_第3页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doc_第4页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 刚看完南渡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惋惜和钦佩我一直困惑着怎样的一群人才能被作者称为“后无来者”的大师 所谓大师我想可以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一句话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还很闭塞、落后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注重功名的但是偏偏有逆天下人所好、离经叛道的人梁启超就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不光自己在中国宣传新思想把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更让自己的子女踏上了治学之路并且净捡荆棘密布、无人问津的路来走中国人没有搞建筑的他就让梁思成去美国读建筑中国冷僻的考古事业没有科学的方法他就让梁思永去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中国缺少将才他就让梁思忠走上了军事道路“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中国人民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洗礼教化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把现代科学带进了国门梁思成等人的不凡成就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伟大的父亲而中国普通百姓从蒙昧中的渐渐觉醒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像梁启超一样不计私利、只为改变祖国现状的大师他们携着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漂洋过海终是砸开了愚昧落后的大门这可谓“为天地立心”了 “立命”之说来自孟子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自己做到修身养性以奉天命或许并非难事而大师与平常人的区别就是他们是“为生民”而“立命”被称作“三百年来一大师”的陈寅恪先生和他的夫人最令我感动艰难困苦的逃生路上他的夫人“悄悄叮嘱女儿:王妈妈和我们奔波半年过旧历年总要让她多吃几块肉”想要为天下百姓谋福祉首先就应对身边的人有发自肺腑的关怀陈寅恪先生毕生心力都投入在中国史学上就连逃命都不忘提着书箱傅斯年邀他去史语所就职可是他却舍不下在清华教书育人的位子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迫于时局无法医治可他依然不放弃他的教授职业书里这样写道:“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仅剩左眼视力勉强看书授课陈氏仍像当年在清华园一样每次上课都用一块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向教室匆匆走来至时满头是汗却从不迟到”他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为生民立命”恰是陈寅恪先生人格的写照 张横渠所谓“绝学”指的是儒学在此就让“绝学”扩充一下范围暂代所有的学问如果将“继”简单地理解为继承那么这个人必定不会是个大师一个真正的大师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不管是董作宾的“五期断代说”还是老金的符号逻辑都已经超越前人令人赞叹了但在这众多大师学者中我最钦佩的还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曾在北大说过这样一段话:“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学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先生毕生追求着他的理想他鼓励胡适之、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大学宣讲新文学也不排斥辜鸿铭、陈汉章这样的守旧派这种学术的“自由”之风不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发展能达到如此程度的学术自由我想是当下很多高等院校所难以企及的吧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是“既往圣之绝学”的很好的例子吧而且这里的“学”可谓包罗万象“继”也绝不仅是继承弘扬这么简单 张载将“为万世开太平”放在最后或许是以此为四者中最高境界日寇的铁蹄踏上了中华大地中国成百上千的学者、学生踏上了南迁之路同是南渡但各人的表现确实迥然有异在书里我们看到有爱慕虚荣的女同学逃亡途中还不忘装扮一番我们也看到了像闻一多一样坚决主战甚至有点儿狂热的“愤青”更有如陈寅恪、吴宓一般沉着冷静参看时局之人但是无一例外作者所说的大师都是为国奉献渴望“万世开太平”的仁人志士抗战期间傅斯年曾一度担任国家要职在逃亡路上呕心沥血1939年1月20日他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题记日:“小宝第二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来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一席话读来不免令人唏嘘傅斯年舍弃个人安危甚至顾不上出生不久的孩子但是却不曾放下自己的责任和事业董作宾、李济等史语所的专家为了不让出土的文物损毁更是想尽办法运输转移更不用提北归后的闻一多了用一颗穿过头颅的子弹咆哮出对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爱!这些为万民开太平之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师我突然想起在书里读到的这样一段话:“在这风雨之秋一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退缩只有鼓起勇气坚韧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 二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 本书的封面有一行极其醒目的宋体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了很久作者的这一席话究竟有何意味我觉得先有必要探讨一个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时代塑造大师还是大师铸就时代 最大、最不可忽略的背景就是上个世纪上半叶持续不断的动乱和征战辛亥革命前后国家科技落后人民愚昧麻木那些留过洋的青年在见证了他国的强盛和我国的贫弱之后有了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够把西方的一套搬到中国来自然这种渴望不会终止于物质为了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对民主政治的渴求也在人群中爆发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守旧派有革新派有想做回皇帝的也有呼吁民主共和的军阀割据的现象极为严重外国势力也颇为猖獗社会上没有一股可以强大到独霸天下的力量各个利益集团互相制约这似乎有点儿像我国历史上孕育了“百家争鸣”局面的春秋战国时期或许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复杂对任何思想没有过多的压制也无从压制这就促成了当时人们在思想上的极大自由从而为一批大师崭露头角营造了合适的土壤如果说辛亥革命前后这段时间是一个大师萌芽的阶段那么抗战时期的民族存亡危机则直接催生了大师的生长中国军队军备落后面对强大日军无可奈何这让每个中国人深深忧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踏上留学之路他们不只是为自己而学更是为让祖国强大而学当他们背负上了国家的荣辱就有了鞭策自己的强大动力曾昭燏在给傅斯年的信中就曾透露过自己的心境她说祖国缺什么她就学什么不再学别人学过的以免浪费资源 任继愈先生在谈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曾列举董作宾的成才事例他说:“一个学者的成功个人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人在社会里都是社会里的一个成员不管你有天大的本事你总是拗不过这个社会的大潮只有在这个大潮里面你个人的作用才有可能显现出来”对此我深以为然 书里还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蔡元培、梅贻琦等校长在招聘教师时并不唯学历傅斯年等人在外攻读多年可谓学贯中西但也不曾获个什么博士学位这些人是纯粹的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而反观当今社会“功利”已经成为几乎一切活动的目的读大学是为了找个能赚大钱的好工作;运动员拼了命地训练只是为了换一块对得起谁的金牌;医生不再救死扶伤而是为了提成乱开药物很多东西都变了味社会风气的浮躁让很多人失去了专注做学问的耐心当下极端功利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大师的产生作为当下社会的一员我觉得有必要深刻反省:我是否也在这功利的世界里变得浮躁不已呢 记得在卞敏方的文章里见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