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专题一 实用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1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专题一 实用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2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专题一 实用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3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专题一 实用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4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专题一 实用文阅读复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实用文阅读,目录,第1课时整体感知与拓展探究考点1文意的理解与概括考点2词句含义考点3拓展探究,常考考点分课时讲解,目录,第2课时说明对象、方法及语言考点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考点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考点3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第1课时整体感知与拓展探究,考点1文意的理解与概括(6年4考),1.文章回答“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两种假说,请分别写出这两种假说的基本观点或理由。(2分)演习说:_自娱说:_,【思路归纳】此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概括。答题时首先通读全文,找到与题干中“演习说”与“自娱说”相关的段落,即段。第段举幼小黑猩猩玩的游,戏与成年黑猩猩取水的例子,来说明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对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第段以河马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及渡鸭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为例,说明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答案及评分】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是生活的演习);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这是动物天性的表现。(2分),【其他提问方式】1.选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解答此类试题,可遵循如下解题步骤:首先,读题干。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这样有利于锁定范围,明确答题方向。其次,通读原文,完成三个任务: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给段落标上序号,小结段意,将它们归纳概括。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再次,找出答题的范围进行概括。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找对应内容就很重要,可以说找到了对应内容,就很容易进行概括。,最后,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答题时,语言要准确概括。,解答此类题,有句顺口溜:阅读题目明方向,通读原文明大意,确定重点细研读,提取信息简归纳,整合压缩组答案。,考点2词句含义(6年1考),(原创)文章第段中的加点词“这种”具体指什么?(2分),【思路归纳】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词句含义。首先找到代词所在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指代的内容。“这种”出现在文章第段中间,“这种”明显是对已经发生或已经说明的现象的指代,所以应该指代的是上文中出现的内容,故可上溯至第段的“有些动,【答案及评分】动物那些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的游戏。(2分),【其他提问方式】文中加点词“”指代什么?,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据此简单概括即可。,理解指代词的含义,我们要做到六个字:明确、辨认、归纳。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少可多,可以指代一个词、一个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这些都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上下文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大体有两种:一是指代内容在指代词前,二是指代内容在指代词后(一般来说,“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具体归纳的方法有:a.找关键词。b.找关键句(即找中心句)。c.无关键词、句时,先要统览有关指代内容,理清其内部关系:或并列,或重叠(指代同一内容),或交叉,或从属;再用自己简洁、准确的语言来概括。找到指代内容后,将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注意: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答题。,考点3拓展探究(6年1考),3.除了上述两种假说,你是否还有另外的发现?请结合你平时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提出另外一种假说,并用实例说明。(3分),【思路归纳】此题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要求,抓住题干关键词“假说”“实例说明”等,继而联系自己平时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可从生活现象、影视作品中搜寻),抓住最主要的内容分条概括即可。,【答案及评分】示例一:学习说(模仿说)。小猫模仿猫妈妈爬树、捉老鼠,借此提高自己的求生本领;黑猩猩用棍子做各种游戏,它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便能更熟练地使用棍子。示例二:锻炼说。狗玩摔跤、奔跑、追逐的游戏,意在锻炼自己的身体;羚羊在陡峭的悬崖上玩跳跃游戏,是在锻炼自己躲避敌害的能力。(假说合理1分,举例说明2分,共3分),【其他提问方式】1.读完全文后,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出两点建议。,拓展探究属于开放类试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并不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提问方式,选择不同的答题技巧,例如左边的举例子类,我们在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紧扣题干要求;(2)联系生活实际;(3)举例与文章内容相关,且不重复;(4)分条组织、陈述答案,条理分明。,益阳近6年首次考查拓展探究,拓展类型为举例子,除此之外,湖南其他地市还考查过以下两种类型的拓展探究题:,1.献策类(提建议、措施、做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紧扣文章(或者链接材料)和题干要求,充分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解决之道;(2)建议、措施、做法要合理且易于操作;(3)简单陈述所给建议、措施等的理由,有理有据;(4)分条陈述,做到条理分明。,第2课时说明对象、方法及语言,考点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年6考),1.本文第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2分),【思路归纳】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作答此题,应首先判断句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抓住第段的关键句“类似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颜色”,不难看出是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该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的作用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答,题时要联系“只是金门大桥的颜色较深,而黑匣子的色调较亮”等具体语句分析,即更加准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黑匣子的颜色。,【答案及评分】作比较更加准确、直观、形象地说明黑匣子的颜色(每点1分,共2分),【其他提问方式】1.文中画线句使用了的说明方法。2.文中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解答此类试题,可遵循如下解题步骤:,注意: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多采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生动说明一般借助记叙、描写,生动形象地介绍事物特征,使说明对象更清楚、更形象。所以生动说明大多采用打比方、摹状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2)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实战链接】见精练版P29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第1题;P30动物的弄虚作假第2题;P30植物采矿第2题;P31“超速高铁”比飞机还快第3题;P32“新视野”号揭起冥王星神秘面纱第3题;P33人脑的潜力第3题。,考点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6年3考),2.(原创)结合第段,说说数据记录仪有哪些特点。(2分),【思路归纳】此题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时首先通读全文,紧扣重点段落概括。题干已经给出范围在第段,故重点分析第段即可。从第段的“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可见其坚固;从“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一句可看出其具有耐高温与腐蚀的特点。,【答案及评分】坚固;耐高温与腐蚀。(答“坚固”得1分,答出“耐高温与腐蚀”得1分。共2分),【其他提问方式】1.选文写了的什么特点?请用个词语加以概括。2.通读全文,试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题型:,题型1:概括说明对象特征2013(16题)主要方法有: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结合段落中的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问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对语段中已有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地表达。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定义”入手。,方,法,指,导,题型2:找出说明对象2011(14题)、2010(17题)主要方法有:看题目,如蜘蛛,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抓首段。有的说明文往往在首段的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找结尾段。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来说明对象,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抓关键句。如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归纳总结。若以上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实战链接】见精练版P29植物的“五官”第1题;P30动物的弄虚作假第1题;P32“新视野”号揭起冥王星神秘面纱第1题。,考点3赏析说明文的语言(6年4考),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数据记录仪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思路归纳】解答此题,首先判断加点词能否删去,一般来说是“不能删去”;其次分析“通常”一词在本句的作用,“通常”表示一般、惯常之意,起限制作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数据记录仪是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另外,说明删去后句意会发生的变化,即如果删去“通常”一词,则太过绝对,说明所有数据记录仪都是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最后,说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里即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答案及评分】不能删去。“通常”说明这是一般情况,不排除还有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就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答“不能删去”1分,分析原因2分,共3分),【其他提问方式】文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解答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类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四步:判断:一般是不能删。解释:分析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