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住宅中的“空中花园”.pdf_第1页
硕士论文-住宅中的“空中花园”.pdf_第2页
硕士论文-住宅中的“空中花园”.pdf_第3页
硕士论文-住宅中的“空中花园”.pdf_第4页
硕士论文-住宅中的“空中花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硕士论文-住宅中的“空中花园”.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U D C 密级 臣明多? 夕戈 硕士学位论文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研究生姓名 一蕉室盐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蕉箜盐耋塑 学科专业 蕉筮丛塞丛甚墨迨 研究方向 盎氢压盘毽甚垄煎 论文工作 摘要 “空中花园”是近年来流行于房地产界的一种新的概念。“空中花园”式建 筑以其造型新颖美观、空间灵活多变、功能丰富和生态效应显著等特点满足了现 代城市中人们对于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需求,被广泛用于各种楼盘的 包装与宣传。目前建筑界对住宅中的“空中花园”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本文中 作者将其界定为:城市多层、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当中与住宅相配套的户外绿化场 地。具体内容包括:可以用来进行较大面积绿化的阳台、天台、公共走廊和公共 休闲平台等建筑构成形式。 居住环境一直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空中花园”式住宅遵 循着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秉承了建筑史上多个经典作品的设计思想,是中 国现阶段城市住宅逐步走向高密度和高容积率特征的发展过程中改善人们居住 环境的重要设计手段,也是我国现阶段在不具备较发达经济、技术条件情况下进 行生态建筑创作的一种努力方向。另外还有不少国内的建筑师把“空中花园”结 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进行设计,提出了诸如“空中四合院”等 概念,也赋予了这种建筑形式以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 相比传统城市住宅建筑,“空中花园”在适应气候、改善通风和日照条件、 创造建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际交往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优 势,但也存在着诸如公摊率过大等问题,因此应当因地制宜的加以设计。 本论文回顾了“空中花园”的发展历程,对住宅“空中花园”的功能、形式、 空间组织处理手法、生态设计手段和技术措施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通过作者参与 的三项“空中花园”式高层住宅工程加以进一步说明和论证。 关键词:空中花园 城市住宅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环境 A b s t r a c t T h e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i s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 ak i n do fn e wb u i l d i n g c o n c e p to f t h er e a le s t a t eb o u n d a r yi nr e c e n ty e a r s ,a n di th a sb e e nw i d e l y u s e dt om a k et h e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so fn e wb u i l d i n g s B e c a u s eo fi t sb e a u t y , f l e x i b i l i t y ,c o m p o s i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sa n dd i s t i n c t e c o s y s t e me f f e c t ,t h e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t y p e ”h a b i t a t i o n sc a ns a r i s f ym o s t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c i t y l i v e l i h o o da n dc o r n f o r t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r ei sn o tac l e a rd e f i n i t i o nt Ot h e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i n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r e s e a r c h T h ea u t h o rr e g a r di ta sak i n do fo u t d o o rp l a c e , w h i c hc o u l db ee m p l a c e dv i r e s c e n c e s T h ef o r mo ft h ep l a c ei n c l u d e b a l c o n y ,t e r r a c e ,v e r a n d a ,a i s l e ,p u b l i ch a l la n dS Oo n T h ei s s u eo f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sb e e no n eo ft h ep r o b l e m st h a t d w e l l e r sc o n c e r nm o s t T h e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t y p eh a b i t a t i o n sd r a w so n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m e t h o d sf r o me c o l o g y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 , f o l l o wt h ec r e a t i v ei d e a so fs o m ec l a s s i c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I ti sa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m e a n st o i m p r o v ep e o p l e SJ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u n d e r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so nC h i n e s eu r b a nh a b i t a t i o n sh a v eh a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h i g hd e n s i t ya n dl a r g ec u b a g e A c c o r d i n gt oC h i n e s ep r a c t i c a le c o n o m y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ti sa l s oaw a y t oc r e a t et h ee c o l o g i cb u i l d i n g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s o m eC h i n e s ea r c h i t e c t sa d v o c a t et oc o m p o s et h e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s i d e n c ef o r m st ot h e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c r e a t i o n , a n db r i n gf o r w a r dt h e “A i rS i h e y u a nY a r d ”c o n c e p t T h i sc o m p o r t m e n t e n d u et h e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w i t ha s p i r i t o fc o m i n gi n t oC h i n e s e t r a d j t i o n a 】r e s i d e n t i a lc u l t u r e s C o m p o s e d t oc o m m o nb u i l d i n g s ,t h e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t y p e h a b i t a t i o n sh a v em o r ea d v a n t a g e s ,s u c ha st of i tc l i m a t e ,t oi m p r o v et h e v e n t i l a t i o na n ds u n s h i n ec o n d i t i o n s ,t oc r e a t eh e a l t ha n dc o m f o r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oa d v a n c ep e o p l e Sa e s t h e t i cf e e l i n g ,e t c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 i t a l w a y s h a v es o m ep r o b l e m ss u c ha so u to fp r o p o r t i o ni na r e a I I T h e r e f o r ew es h o u l da d j u s tm e a s u r e st ol o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 T h i sp a p e rr e v i e w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d e s i g nt h o u g h to f ”H a n g i n g G a r d e n ”b u i l d i n g s ,e x p o u n d si t sf u n c t i o n s ,f o r m s ,t h ew a yt oo r g a n i z e s p a c e s ,e c o l o g i c a ld e s i g np r i n c i p l e s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t h e ng i v e a f a r t h e r a n a l y s e s a n d a r g u m e n t st h r o u g h t h r e ei t e m so fr e s i d e n c e s e n g i n e e r i n gp r o j e c t K e yw o r d s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l l U r b a nR e s i d e n c e E c o l o g yb u i l d i n g s 昆明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或 我个人)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匙厅朱 日期: ,年f 月,髟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昆明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 导师签名:逊壹论文作者签名 匙青爪 日 期竺三生三月生旦 住宅中的“宅中花园” 第一章绪论 1 1 前言 第一章绪论 “建筑直该是时代的镜予, 现代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两平常的入使国的普通丽平常的住宅,它任锈宦 黢俩塌,这是时代的标志, 为普通人蹰袁的入3 碘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体的足受 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 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切, 这是个高尚的澍代,人们糖弃7 豪华壮丽,”l 一一勒柯彳缸西耶 近年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住宅的居住环境成为全世界范围的研究 课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宏观社会背景下,人们在收入提 高的同时,对于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居住要求也从以往单 纯追求面积和朝向等“量”的要素逐步提升到居住环境,空间结构和氛围等“质” 的层面上来。面对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不高,民众消费水平较为有限的国情,如 何有效的在设计中采用适宜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将住宅设计成为节能、环保、 经济、美观和适居型的建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师面临的新 的挑战。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召唤,摒弃陈旧的设计模式和不合时 宜的观点,在设计理念上有所突破,从规划、设计、建筑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努 力,才能为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空中花园”是近十多年来不少建筑师围绕改善住宅人居环境进行的一种创 作理念和设计手法的尝试。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有一些西方建筑家( 如法 国的勒柯布西耶) 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并有作品问世,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不断 得到充实与发展,但目前这种设计模式的广泛流行究根问底还是在遵循着近年来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领域逐步普及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它的出现在一 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进步和广大民众消费水准及需求心理的 逐渐成熟。2 0 0 2 年至2 0 0 4 年,笔者有幸参与了三项以“空中花园”作为创作理 念的住宅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并且对些类似的楼盘做了跟踪调查。在见证了 这些楼盘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笔者有意结合这些工程项目把 摘自走向新建筑后记,勒柯布两耶著,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4 年2 月 l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一章绪论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力图总结经验并发现问题,为 今后的建筑创作打下更为良好的基础。 1 2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 2 1研究背景 自从1 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在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极 大提高了自身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经过数百年对于大自然掠夺式的开采 和消耗,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逐步被大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 酸雨、热岛效应等不利现象严重威胁着。( 图卜1 ) 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 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 们。”我们不得不反省自己;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瞬时,也必须学会与她和谐 共生,尽可能减少对她的破坏,并学会营造象自然界一样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人 居环境。 1 9 7 2 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 类既有享受环境资源与空间的权利,又 负有为当代人类及其螽代保护秘改善 环境的义务;地球上的任何资源都应精 心蕊划,合理利用,如尽可能利用可再 生资源而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人 类负有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 图1 - l 遭刘砍钱的森林 2 嚣璃鍪鞑嚣l 靠攥勰嚣粥j 0 0 蕾赋t := ”碓n 壮 糍鬻霎冀麟鎏! ? 6 :_ l ( 欺洲议案) 1 9 7 9 年日内瓦空气污染大会f 职台圆 1 9 8 0 年世界保护战端( 萤甄自熬萼喜 ” 然资凛保护联台会) t 9 8 0 年全球2 0 0 0 年报告* c 凳匿) 1 9 8 3 年 薄尔辛萋空气蹑囊大金 鞋贪 国J 1 9 8 3 年世界环墟和发展大会、联台潮、 1 9 8 7 年蘩止使翔破坏臭妻【是鹈质鲍t 蒺 特利尔协议* 【联台嗣) 1 9 8 7 年 我们共同的将来j ( 布娟持羔蒋 姜煎台以联台匿的名必制露l 1 9 9 0 年g 关于城帝环境的缘国冀件h H 菇体) 1 9 9 2 年 里约热尚芦地球蜂香牌注聪 台冒) 1 9 箪舔 我们共伺纳遗产,t 蒜澈) 1 9 鞋年 蔽鼎群壤事势竭建立 赋美 1 7 年幕鄙全障气域采 图1 - 2 环保协议或环保认知过程中的 “里程碑文件” 爨艚瓣鬻 一纛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第章绪论 的义务;为保证各生态系统不致受郅严重的和不可挽回的危害,应停止以超过环 境净化能力的浓度排放有害物质或余热等等。”1 9 8 7 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 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O u rC o m m o nF u t u r e )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 概念;1 9 9 2 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要生存, 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我国政府也在1 9 9 4 年制定了中 国2 l 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 l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自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为我国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纵观上世纪后半叶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以环保 和以可持续发展为主体的文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保护自然环境,在可持续发展 的前提下改善人类的居住条件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全世界范围内人们达成的共 识。( 图卜2 ) 在人们营造舒适健康居住环境的过程中,住宅建筑由于直接与人们的生活休 戚相关而一直备受关注。现代住宅建筑不仅承担着为人们提供遮风蔽雨的休憩场 所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更深层次的涵义。 但是从现代建筑自诞生以后1 2 0 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并非所有的住宅建筑都能够 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反,许多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 题。 相对于目前而言,由于早期的住宅设计大都沿袭了二十世纪3 0 年代至6 0 、 7 0 年代的国际主义风格设计样式,因此也不可避免的把“片面强调物质功能、 工业技术和经济效益从而忽略居住条件、人居环境、创造地域风格”等国际风格 建筑的诸多弊病也传承了下来。在国际主义逐渐朝着后现代主义风格转化的8 0 年代,许多一度为解决人类居住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早期住宅建筑( 尤其是高 层住宅建筑) 已经显得与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了。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单纯提高 图1 - 3 拥挤的城市住宅图1 4 “千人一面”的城市住宅形象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一章绪论 容积率带来的曰照、采光、通风等居住环境条件的恶化和日影、风害、电磁波障 碍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高密度化所产生的对停车场、绿地等户外设施面积 需求量增大的对策等等各种问题。这种设计手段也直接影响到了随后8 0 年代至 9 0 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城市住宅设计,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建造于那个时代的建 筑存在着不能较好的满足消防安全、户型设计过于局促、空间组织不合理和不利 于促进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图1 3 ) 此外,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在全球蔓延带来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就是文化趋同性 问题。在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人们对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急功近利和盲从,使 得很多建筑设计成为跨地域跨国晃的建筑大抄袭,其后果就是造成建筑当中地域 文化的缺失和“千人一面”的城市形象。( 图卜4 ) 由此引发了人们更大规模的 争议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今天的住宅建筑正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身居其中的居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 为模式,也同样影响着大多数人们的居住观念。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相比以往已 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如今社会不断进步,建筑更加趋于人性化、生态化、讲求 适居性的前提下,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已经不再盲目追求“高楼林立”的城市形象 和发展模式,转而选择了“扩大城市外延、保持居住人口低密度、建筑高密度” 或者“保持城市布局的紧凑性、居住区人口高密度、建筑低密度”的建设途径来 改善人居环境。然而,对于另外一些人口与土地矛盾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 如 日本、新加坡、香港等) ,政府仍然主要选择以在城市当中发展高层住宅建筑来 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2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拥有十三亿人口,人均占有土地面 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六分之一的中国。在许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在很长一段时 间内,多、高层住宅仍然是解决土地和住房供需矛盾的首选。面对这种复杂的情 况,如何解决土地紧缺造成的住宅建筑高密度和改善人居环境二者的矛盾,成为 摆在当代中国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进入2 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改革深化的力度,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保 持着约8 的增长速率,进入了平稳、快速、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随着老百姓 购买力的增长,住宅已经成为头等消费,房地产市场也因此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 火爆局面。相比之下很多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就显现出了相当多的 弊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的推陈出新。开发商为了占领市场,纷纷推 出了具有先进设计理念的住宅楼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生态建筑”的概念 2 摘自城市住宅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黄一如,酥秉钊等著,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 4 -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一章绪论 在全国范围内被炒的沸沸扬扬,各种“高尚社区”、“成熟大盘”、“生态美景家园” 等字眼铺天盖地,使人眼花缭乱。然而随着老百姓消费心理的逐步成熟,纯粹的 商业噱头已经不能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一些真正具有前瞻性设计理念、环境 优雅、价位合理、能够较好的把握市场需求脉搏、工程质量优异和能够较好体现 对人性的关怀的楼盘赢得了市场丰厚的回报,它们的成功都在无声的指引着今后 住宅建筑发展的何去何从。 1 2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 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中国自古 以来就有“天人台一”的自然观,体现在建筑营造当中就是审慎周密的考察自然 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 利人和诸吉咸备,以达到致善的境界。 现代社会当中,“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 受。在这种形势下,当前公众对于建筑物的评价尺度中,环境这一要素应该占有 很大的比重。因此建筑师应该从新的视角去认识和评价建筑所创造的内部环境及 其周边的外部环境。活跃在现今国际建筑舞台上的许多知名建筑师都做过“空中 花园”设计概念的尝试,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手法各不相同,但是大多都遵循 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于这 样的思考,我们在建筑设计中也应当 充分的结合自然,结合绿色,使人们 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当 中,而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空中花园” 的探索正是对于这种设计思想的回 应。( 图卜5 ) 中国国内目前建筑市场上的基本 图1 5 “设计结合绿乍,的件宰形象 形势是:消费者对于改善生活空间质 量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传统过于偏重技巧的设计方法不能很好回应市场需求;很 多住宅的设计还在延续着老套的思路,不能因地制宦;开发商盲目炒作概念误导 消费者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上述情况,结合笔者所在的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建筑 文化资源优势,本论文尝试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实例和经验,探索和研究 现行较为有效的建筑技术手段,挖掘传统民居当中的生态化的创作手法和人性化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一章绪论 的设计成分,利用“空中花园”概念将其在现代实际工程中加以整合和应用,从 而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普遍存在于城市住宅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并为今后房地 产市场上住宅的建设发展提供一种可以参考的模式。 1 3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 3 。l 研究对象 从题目来讲,本论文涵盖了“住宅”、“空中”和“花园”三个概念。从研究 角度来讲,这是一项建筑学理论结合实践工程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其中所用的概 念涉及到建筑现象学、环境行为学、生态建筑理论等建筑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本 论文将引用部分国内外该领域具有前瞻性设计思想的经典建筑理论和实例,将理 论总结部分的范围主要放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对传统民居、城市住宅建筑的调 研和工程实践探索。力求结合国内外较为成熟的住宅设计理论在探索适于中国国 情住宅建设的道路上获得新的启示。 “空中花园”的说法由来已久,但目前建筑理论界还没有对这一概念做出明 确的阐释。对于“住宅”和“空中”的概念本文作如下的解释;由于受到调研条 件和“空中花园”式住宅自身特征的限制,如果不做特殊说明,该论文拟把研究 的主要范围界定在城市多层、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建筑二层以上的范围当中。 根据我国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J G J3 7 8 7 ) 的划分:一、住宅建筑按 层数划分为:4 6 层为多层;7 9 层为中高层;1 0 层以上为高层。二、公共建 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 4 m 者为高层( 不包括高度超过2 4 m 的单层主体建 筑) 。三、建筑物高度超过1 0 0 m 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 “花园”如果作为建筑设计概念进行界定,除去园林学和景观学的因素,则 需考虑其具体的功能、构成形态、与住宅的空间组合关系、材料、构造等一系列 问题。前不久,上海的建筑师张佳晶提出“城市类地面集合住宅”的概念,其中 提到“与起居和生活关系密切的空中室外类地面空间”也可以认作是对多、 高层住宅建筑中“花园”空间载体形式的术语化概括。 参考房地产市场上一些设计人员的观点,本论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城市多 层、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当中与住宅相配套的户外绿化场地,表现为具体的物化 因子为:可以用来进行较大面积绿化的阳台、天台、公共走廊和公共休闲平台 等,并尝试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和观点来探讨其在城市住宅各个方面所起的作 用。形象的说来,“空中花园”( 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 最能够简明扼要的概括这 住宅中的“空中花同” 第章绪论 概念复杂的内涵,因此在下文我们主要使用这个字眼来进行论述。在实践工程探 索环节,研究的对象包括昆明市和成都市的三项已经建成或在建的“空中花园” 式高层住宅工程。 1 3 2 研究方法 由于本论文是结合实践进行探索的工程型论文,因此要将总结现有理论中的 设计手法和整理实际工程的创作思路列为主要论述对象,因此拟采用实地调研、 类比和实态分析等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方面: t 、国外在相关理论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并且已经有了很多实例;国内的 茼层住宅建设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有许多相关著作问世;学术界对于中国城 镇住宅的基础理论和调研资料的积累已经比较丰富。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理论 分析上主要通过引用现有的理论和建筑实例进行类比,井结台自己的思考进行总 结。 2 、通过对城市中多、高层住宅用户的拍照、实际走访和问卷调研,了解和 总结第一手这些用户的日常使用情况及感受。通过这两个过程提炼出为本文所用 的设计理论,作为实践工程探索的理论支撑, 在:【程探索过程方面: l 、整理和归纳掌握的资料,内容包括工程前期调研成果、工程图纸、文字 说明材料等等; 2 、结合理论对相关的设计思路进行町行性分析与归纳总结: 3 、在和现今建筑市场上成功设计范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可实施 意义的住宅“空中花园”设计思路。 由于该研究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可变性,加之作者在理论潍度和广 度、时间、精力和财力上的限制,研究成果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三个 工程探索实践当中,工程本身的市场定位和所在城市的特殊性使得该研究成果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的建筑界对于该领域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理论到 还有待完善,而社会和民众则为高层住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该论文 能够物尽其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现今住宅设计拓展一部分思路,笔者将 会感到十分的欣慰。相信通过建筑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终将探索出一条 遵循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住宅建筑发展之路。 遵循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住宅建筑发展之路。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建筑物常常葡以看作大量的无生命物质的堆积,植被化的8 标就是将高机 的、富有生命力的物磺s 无祝的、无生命的物质融为一锩, 生态设计和规翅不直该是一场针对毁坏自然环境或建筑在建设和维持过程 中挥霍牲消耗不瑶再生瓷源的持续退却的战4 ,建筑环境的建设不波消极破坏 或无助于地景生态系统的繁衍生惠。” 一一杨经文 在住宅建筑当中设置一定的“空中花园”是当今城市多、高层建筑当中改善 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这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人居观念问题,体现了人们对 于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如果与“建筑的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联系在一起, “空中花园”的研究更应该包括适应气候条件、扩大纵向绿化面积、改善自然通 风采光条件等技术手段和体现对文脉的继承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生态”设计思 想等等;在有些时候,人们也把带有一定纵向绿化面积和立体花园空间,能够在 生活中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环境的建筑称之为“绿色建筑”( G r e e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这也可以被认为是对“建筑的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一种 演绎形式。因此,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设计范例来看,我们不能将建筑当中“空中 花园”的研究与建筑的可持续性理论割裂开来。结合各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将对 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挖掘前人的设计思想,探索新的创作思路大有裨益。 2 1“空中花园”的由来与发展 许多人对于“空中花园”这个名词的第一反应都是古代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 园。据旧约圣经的解释,位于两河流域的阿西里贬的巴比伦花园因为在阶梯 状的构造物上种植植物而被称作“H a n g i n gG a r d e n ”。这个被誉为“世界七大奇 迹”之一的庞大建筑群修建于公元前7 世纪末的尼布贾尼萨二世国王统治时代, 最高处距地面9 0 多米,是人类将追求建筑高度和创造惬意生存空间两种追求进 行完美结合的成功范例。这在机械化程度几乎为零的古代具有极高的营造难度。 虽然地处常年干燥炎热的中东,但是古巴比伦的能工巧匠们却凭借高超的设计施 摘自( B i o c lJ m a t r eS k y s c r a p e r s ,杨经文著,台北;惠彰企业有限公司,1 9 9 6 年 8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第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工技术营造了一片四季常青的绿洲,丰富的造型和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序列组合 令人叹为观止。( 图2 一1 ) 图2 1 a 古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图2 1 b 古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 图2 1 C 古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 削面图 图2 - 1 d 古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 的灌溉系统 在古代建筑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建筑物的绿化则更多的体现在屋顶。古 代的东方自从有了带有平坦屋顶的建筑物就有了屋顶花园。在用类似歌特式圆柱 支撑的阳台上放入土壤和供水设施( 带有滑轮的抽水机) 并种上树木一一这种建 筑形式被称为“悬浮式花园”,建筑物叫做“城馆”或“别墅”,最高层的部分是 高达3 0 米的塔状建筑物。从遗址和浮雕推测,土壤深达2 0 米可以种植很高的树 木。 欧洲很早以前的屋顶、阳台就是栽培植物、装饰植物的场所。在古希腊神话 中,菲尼基国掌管自然界轮回的神阿多尼斯和维纳斯相恋后将代表自然美的花卉 移植到盒钵里,并在形成了具有在屋顶和阳台摆上花盆并进行浇水仪式的“阿多 尼斯节”。这一习俗从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城遗址中也可以得到考证。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有人进贞奇花异草,王侯贵族之间很流行建造屋顶花 园;屋顶花园从特权阶级的奢侈品推广到市民当中是1 7 至1 8 世纪期间;到了巴 9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第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洛克、洛可可时期,阳台增添了娱乐性和节日的色彩一节日里人们可以通过外 部楼梯欣赏贵族城馆当中开放的屋顶花园和盆景;1 9 世纪后半叶由于水泥和钢 筋混凝土的发明对屋顶花园的形式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 19 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在经历了 近百年的发展,为西方世界创造了巨额 的物质财富。但是城市中也出现了贫富 悬殊、人口激增、居住条件恶化和环境 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西方各个国家都希 望能够找到一套非政治结构改动的实 用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种环 境,英国社会活动家爱本泽- 霍华德 图2 - 2 古罗马的“空中花园,复原图 ( E b e n z e rH o w a r d ) 于1 8 9 8 年提出了 “花园城市”的构想。他的计划是基于设计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品质高的居住中 心,改变当时问题丛生的城市生活素质。“花园城市”的设计思想通过两个试验 城市的验证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欧美许多国家都纷纷效仿,对日后城市和城市建 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图2 2 ) 从2 0 世纪上半叶起,“现代建筑”( M o d e r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开始大规模的登上 历史舞台一一以在建筑上强调功能主义、理性原则,美学上彰显机械唯美主义为 特征,最后发展到极端的“少就是多”原则和二战后“国际主义”和“后现代主 义”风格的盛行,使用与绿化相结合手法进行创作的建筑作品一直层出不穷。但 直到2 0 世纪5 0 年代以前,不少建筑师还仅仅把建筑物当中的绿化作为一种装饰 手段或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利用植物资源生态效应的意图不明显。 1 9 6 2 年,美国生物学家R - 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成为了人类对 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关心的标志;同时代的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 P a o l oS o l e r i ) 首次把E c o l o g y 和A r c h i t e c t u r e 两词合并成为A r c o l o g y ,生态建筑学的概念由 此诞生,并在1 9 6 9 年出版的生态建筑学:人类想象中的城市( A r c o l o g y :t h e c i t yi nt h ei m a g eo fm a n ) 一书中详细阐明自己的看法;1 9 6 9 年,美国著名景 观建筑师麦克哈格( f a nL M c H a r g ) 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 D e s i g nw i t hN a t u r e ) 书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1 9 8 1 年美国科学 家R 布朗发表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 思想:1 9 8 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标志着一个比较系统的全球性的持续 2 摘自建筑空间绿化手法,( 日) 舆水肇著,张延凯等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 1 0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一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发展观和发展战略的形成;随后数年国际上又不断有里程碑式的环境协议问世,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也逐渐渗透到建筑领域。 在这一个大环境的影响下,2 0 世纪中后期出现了相当数量明显具有生态建筑 学设计倾向的“空中花园”的设计实例( 其中有许多被收入高技派作品) ,并涌 现了一批蜚声国际的著名建筑师。( 图2 3 ) 如诺曼- 福斯特( N o r m a nF o s t e r ) , 伦佐- 皮阿诺( R e n z oP i a n o ) ,约尔达和佩劳丁( J o u r d a & P e r r a u d i n ) ,以及景观 专业出身的建筑师像凯文罗奇( K e v i n R o c h e ) ,还有再生或替代材料应用方面的 专家约翰逊( J o h n s o n ) ,安特伦纳尔( U n t e r r a i n e r ) ,阿坦戈( A t e n g o ) 等等。下 文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和他们的“空中花园”作品进行论述。 图2 3M V D R V 事务所设计的多层公寓楼( 荷兰) 2 2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实例 2 2 1勒柯布西耶的探索 在现代建筑出现、发展和流行的过程中,最早提出类似“空中花园”概念的 当属二十世纪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在1 9 2 2 年的“M a i s o nC i t r o h a n ” 概念性住宅( 也称“雪铁罗翰住宅”) 设计中提出了“房顶不但是平顶结构,而 且设计为屋顶平台,作为天台花园,供居住者休闲用”的全新理论,其中还包括 “采用柱支撑结构,下部留空”、“室内完全敞开设计”、“窗户采用条形”等具有 前瞻性的设计思路。随后在1 9 2 3 年的巴黎自住宅和1 9 3 0 年的“萨伏伊别墅”( T h e S a v o y e H o u s e ) 等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图2 4 ) 后来这些理论被建筑理论界总结 为现代建筑核心内容之一的“新建筑五点”。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1 9 2 2 年,柯布西耶设计了“别墅大厦”。这是一栋五层的大楼,楼里面设计 了1 0 0 所可供出租的别墅,每栋别墅都是两层并在其同层并列开间的位置拥有自 己独立的花园。一个旅馆式的机构管理着全楼的公共服务。屋顶有一间公共的交 谊大厅供住户使用,并有一个大运动场和跑道。院子里、花园里的路旁满是花草 树木;每一层楼的阳台花园里都种植有常青藤和花卉。虽然这栋建筑是以“标准 化”的生产和建造模式著称于建筑界,但是其中天才的“空中花园”设计手法对 于后来的建筑师却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图2 5 ) 图2 - 4 萨伏伊别墅图2 - 5“别墅大厦” 2 2 2 凯文罗奇的“现代中庭” 凯文罗奇( K e v i nR o c h e ) 是2 0 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的美国著名建筑师, “对建筑和自然的整合”是罗奇继承沙里宁事务所之后的最大成就,也是对小沙 里宁设计探索的补充和超越。在此之前,小沙里宁( E e r oS a a r i n e n ) 在其短暂的建 筑生涯中留下了未能够探索如何使人与自然接近这个重大课题的遗憾。而凯 文罗奇则在继承事务所后的第一个作品就提出在当代城市形态和社会现实下建 筑和自然的整合办法一一提供绿化的公共空间。继1 9 6 9 年奥克兰博物馆成功的 做了错落跌宕的台阶式屋顶花园后,他对绿化的公共空间做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探 索。( 图2 - 6 ) 联邦储备银行大厦是首次通过完全架空为密集的高层建筑街区带 来绿化的建筑空间。最突出的是1 9 6 7 年他在福特基金会大楼首次采用在钢架玻 璃顶下的宏大室内庭园,这种被称为“现代中庭”的空间形态后来成为七八十年 代的楷模被竞相效仿,几乎成为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的“定型化”设计。( 图2 7 )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除此之外凯文罗奇在对建筑和自然的整合探索活动中还采用了多种手法, 比如在对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亚传统建筑中建筑与自然关系处理手法的吸收 和抽象;以极限少主义把人为的建筑处理简化到极少来突出自然等等。他的作品 在建筑史上大多被划归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建筑,但是它们对于2 0 世 纪7 0 年代以后出现的“智能建筑”、“生物气候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 和“可持续性建筑”等各种风格流派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 图2 - 6 a 奥克兰博物馆图2 - 6 一b奥克兰博物馆图2 7 福特基金会大楼的 ( 剖面)中庭 2 2 3查尔斯柯里亚的“花园平台” 查尔斯柯里亚( C h a r l e sC o r r e a ) 是将传统技术和生 物气候地方主义观成功运用到现代建筑和高层建筑实践 当中的印度建筑大师。多年来,他直遵循“形式追随气 候”的设计理念,作为该理念种有效实施手段的“空中 花园”在他的住宅设计作品中屡见不鲜。 1 9 6 2 年,在拟建于马哈拉施特拉邦普纳的“博伊斯住 宅”设计中,他把住宅的阳台转换成了一个屋顶花园平台, 图2 - 8 “干城章嘉公 这样不仅能保护起居空间躲开烈日和季风,而且还能植物 8 “ 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保证花园平台上空 有足够高度的基础上就能将这些单元进行重叠,这样每户单元都能享受到从东到 西的穿堂风。1 9 8 3 年,他在“干城章嘉公寓大楼”( K a n c h a n j u n g aA p a r t m e n t s ) 设计中将这一概念又推进了一步。在这栋2 8 层,8 5 米高的筒体混凝土建筑中, 柯里亚巧妙的运用悬挑剪力墙的支持力创造出了大尺度的凹陷形空间,并把这种 约二层楼高的空间用作修建花园平台,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图2 - 8 ) 这也是他在此之前创造的“向天开敞”和“管式住宅”两种生态化设计手段的综 合应用。实践证明,这种布置在建筑东西向的“空中花园”在居住单元与外墙间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 第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建立的缓冲地带能够在获得当地主导风向的同时避免西晒,“干城章嘉公寓大楼” 也因此成为当今建筑界生态建筑的一个典范。( 图2 9 ) 图2 - 9 “干城苹嘉公寓大楼”的空中花园不惹幽 2 2 4杨经文的“生态摩天大楼” 马来西亚建筑大师杨经文( K e n Y e a n g ) 是另外一位著名的“空中花园”实 践者。二十世纪8 0 年代和9 0 年代,他在其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理论及实 践当中将“空中花园”的理念与建筑技术相结合,对“空中花园”概念进行了新 的诠释,并被很多建筑师加以效仿。早在1 9 8 7 年他的著作热带游廊城市一一 为吉隆坡提出一些城市设计理念当中,他就已经形成了尊熏环境的热带城市概 念,这种早期关于“游廊步行道”的理论已经在香港极端拥挤的环境中被证实为 是一种有效的改善空间质量的手段。在随后的多年,杨经文始终如一的贯彻他的 生物气候设计原则,创造了形式丰富的各种具有空中绿化空间,生态效应明显的 建筑,以至于它的建筑已经成为了许多建筑师心中“空中花园”的代名词。在他 图2 - 1 0 杨经文的“生态摩天大楼”作品( 图片由哈姆扎和杨经文建筑师事务所提供) 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马来西亚当地许多传统营的造手法,如花园平台、骑 住宅中的“空中花园”第二章“空中花园”的发展进程 楼和导风墙等。注重借鉴传统建筑的构成形式使得他的生态化摩天大楼继承了传 统建筑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能源的优势,并借助高科技的扶持令其得到更大程度的 发挥,极具东南亚地方传统特色。( 图2 1 0 ) 2 2 5 诺曼福斯特的“花瓣”式生态大楼 建造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是生态和可持续性建筑发展过程 中的另一座里程碑。“空中花园”结合天然空气调节系统,是其最具特色的生态 化手段。建成的整个形式是从一个核心区散发出许多三角形“花瓣”的办公楼层 的一座大楼,每隔两层,办公室都 点缀着交锗布置在整座塔楼上的花 园,以便使这些办公室都能看到花 园。全部花园之所以能可能建成, 是由于一种较好的结构形式的设 想,它提供了从中央核心区悬挂的 以六层为单位的净跨空间。这种结 构形式由于新颖和实用,因此在随 后其他地区的许多建筑中都有所体 现,建筑功能也不再局限于高层办 图2 - 1 1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 公楼了。( 图2 一1 1 ) 2 2 6 黑川纪章的“共生”屋顶庭院 黑川纪章( K i s h oK u r o k a w a ) 是极具影响的建筑 “共生”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这种思想源自日本本 土的文化和美学传统,同时也包含了禅宗、佛教、生 命哲学以及今天的信息社会的影响因素。自上世纪六、 七十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