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_第1页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_第2页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_第3页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_第4页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内容摘要:收入分配情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世人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罕见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收入差距的高度社会敏感性迅速升级。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如何稳妥、有效的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促进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本文结合30年改革成果与现阶段收入分配特点探讨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首先,本文对国居民收入现状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收入差距也呈现迅速扩大趋势,按照国际评判标准,现有的收入差距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其次,本文对我国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造成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本文着重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在市场机制与分配体制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及福利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其中包括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出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最后分别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领域的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对策。关键词: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成因 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扩大到目前的0.47。这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1、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本状况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是高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收入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是收入最低10%收入组(3135元)的9.2倍(相差25638元),比2004年的8.9倍进一步扩大。二是五等分组显示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最高10%收入组与最低10%收入组收入比从3.2倍上升到4.6倍,扩大了44%;而在2000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最高10%收入组与最低10%收入组收入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扩大了一倍。三是高低收入组的收入增长不平衡,收入越高增长越快。从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3.4%,而最低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5%,比前者低4.9个百分点。(一)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尽管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趋缓,但20%的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快于20%的低收入居民家庭,致使一季度20%的最高收入户与20%的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一季度,20%的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03元,同比增长9.4%,20%的低收入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6元,增长5.3%。两者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4377元,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9倍扩大到6.1倍。(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日渐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速度有所加快。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7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的幅度。低收入与高收入农户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按照住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2007年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比由2006年的6.9:1,上升到2007年的7.3:1。2007年低收入组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为7.2%,比2002年下降0.7个百分点。2007年,19个省(区、市)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比上年扩大,比2006年上年增加11个。(三)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速扩大有关专家指出,城镇里的下岗、失业问题不断增加,使城市的失业群体有所加大,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相对贫困的群体,使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速扩大,远远超过了城乡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近期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发布的调查显示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高达10.7倍!相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样已成为一条“鸿沟”。(四)同一个地区不同行业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显示, 1995年后按行业分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年以后持续扩大,从2.23一直扩大到2.99。同时不同行业薪酬的方差的对数也在急剧上升,说明行业之间报酬的平均主义正不断打破,报酬差异逐渐拉大。从2004年开始,平均工资最高的始终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同样的,从1999年开始,农、林、牧、渔业一直是行业报酬最低的,一方面说明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不如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的提高速度,另一方面,能源的稀缺与垄断使得其报酬率越来越高。而近年来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和第三产业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相关行业的平均报酬也是较高的。最后,国有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也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2、 我国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原因(一) 城镇、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日渐扩大的原因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先富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原因有多种,第一,占有资产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有所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多少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别表现为工资收入的差别是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一个经济社会现象。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力资本投资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别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别表现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资收入多少。第三,体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目前的就业体制、社保体制等不尽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体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体的收入低一些。 (二)地区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张的原因从全国来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采取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不论东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例如1991年至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广东省高达21,贵州省为14,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贵州14的年增长率也是相当高的,但是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拉大。这样就得出一个判断,中国地区差异的扩大,是在各地区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而掉以轻心。中央多年来已采取了有力措施,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不同行业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的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映。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刘易斯认为只能“维持生计”。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刘易斯称之为“现代产业”,就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正确的政策思路有两条:一是把传统产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将传统产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现代产业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的速度不理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央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经对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综合各阶层收入差距的原因,总结分析导致差距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上述得出结论:收入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这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设,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会迅速扩大,尔后暂时稳定,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收入差距扩大的阶段。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越大越是趋向不平等。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基尼系数0.4是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警戒线。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如下表所示:排名 国家(和地区)家庭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信息收集日期1纳米比亚 70.720032南非 6520053莱索托 63.219954博茨瓦纳 46319935塞拉利昂 62.919896中非共和国 61.3-19937海地 59.220018哥伦比亚 858.520099玻利维亚 958.2 200910洪都拉斯 57.7200711瓜地马拉 55.1200712巴西 53.9200913泰国 53.6200914香港 53.3200715巴拉圭 53.2200916智利 52.1200917墨西哥 51.7200818巴拿马 51201019巴布亚新几内亚 50.9199620赞比亚 50.8200421斯威士兰 50.4200122哥斯达黎加 50.3200923冈比亚 50.2 199824津巴布韦 50.1200625多米尼加共和国48.4 200726秘鲁48200927新加坡 47.8 200928马达加斯加 47.5 200129尼泊尔 47.2200830圣萨尔瓦多46.9200731厄瓜多尔 46.9201032卢旺达 46.8200033马来西亚 46.2200934阿根廷 45.8200935菲律宾 45.8200636莫桑比克 45.6200837牙买加 45.5200438保加利亚45.3 200739美国45 200740喀麦隆 44.6200141伊朗 4144.5200642柬埔寨44.4 200743乌干达 44.3200944马其顿 44.2200845尼日利亚 43.7 200346圭亚那 43.2 199947尼加拉瓜 43.1200148肯尼亚 42.5200849布隆迪 42.4199850乌拉圭 42.4 200951俄罗斯 42.2200952中国 41.5 200753科特迪瓦41.5200854塞内加尔41.3 200155委内瑞拉41200956摩洛哥 40.9 200757土库曼斯坦40.8 199858格鲁吉亚 40.8 200959斯里兰卡 40.3200760突尼斯 40200561马里 40.1 200162约旦 39.7 200763布基纳法索 39.5200764几内亚 39.4200765土耳其 39.7200866加纳 39.4 200667以色列 39.2200868毛里求斯 39 200669马拉维 39200470毛里塔尼亚 39200071葡萄牙 38.5200772摩尔多瓦 38200873也门 37.7 200574立陶宛 37.6200875越南 37.6 200876日本37.6 200877坦桑尼亚 37.62007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国家都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作为一个指标,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至0.458,超过了警戒线0.4,到达危险的边缘。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2005年逼近了0.47。从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处于高水平,形势严峻。但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乡差距大,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套用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中国的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0.16增大到目前的0.45(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是0.4),单从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贫富悬殊已经突破合理的限度并有继续扩大之势。但对问题的认识,不但要看结果,更要看结果的产生机理和产生过程。基尼系数所反映出的只是作为结果的全社会收入分配非均等的程度,并不表现该结果是怎样形成的。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分配方式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当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收入普遍较少,恩格尔系数长期停留在60%左右,全国有几亿连温饱都无法保障的人口。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基尼系数不到0.2,在80年代初为0.3多一点,那时的高值恩格尔系数和低值的基尼系数代表的是普遍的短缺与贫困。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在分配方式上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标准,代之以按劳分配并辅助以按要素分配,鼓励劳动致富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摆脱了普遍的贫穷与短缺,人民的生活水准得到了快速提高,从而使得恩格尔系数不断地下降。与此同时,由于人的个体天生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势必会反映在收入的分配上,人们的收入差距必然拉开,又使得此期间的基尼系数也在扩大。所以,收入差距加大是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阶段所不可避免的。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收入差距的加大并不都是通过按劳分配或按要素分配得来的,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一些非正当手段获取的,这给我国和谐社会的建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四、不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一)促进腐败成本的增长税前收入差距越大,要求重新分配的呼声就越高,从而导致政府对资源的再分配和政策的再调整,包括政府公共项目、立法管制,税收政策的调整等。富人为阻止政府的再分配可能会进行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活动,使经济信号发生扭曲,投资减少,从而损害经济增长,相应的消耗资源并产生腐败的情况也越普遍,贪污腐败的成本也就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世界银行估计,在一个相对腐败的国家,投资者的成本可能要增加20%。而透明国际公布的“2004年度全球清廉指数”显示,全球最廉洁的国家的芬兰(9.7分),排名垫底的是第145位的孟加拉国和海地(1.5分),我国以3.4分排在71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腐败成本非常高,不可避免对经济增长会产生负面影响。 税前收入差距较大,政府税收政策的调整通常是采取高税率,而高税率将挫伤高收入人群的投资意愿和工作积极性,并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影响到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村市场发育迟缓。目前我国共有约3.4亿个家庭,其中农村家庭2.3亿个,占67.6%。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市场具有消费者数量多、发展潜力大。然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缓慢,农村市场萎缩,不利于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二)加深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化Bourguignon and Morrisson(1998)对全球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暴力水平显著相关,暴力程度在不平等的地区远高于相对平等的地区。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与周围参照群体比较后容易产生利益受到剥夺的感觉,从而对社会充满各种不满情绪甚至怨恨,这样就很容易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如暴力犯罪、吸毒贩毒等问题,同时也有可能引起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和冲突。这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甚至两极分化时,就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动摇性的负面影响。此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容易降低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不利于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实现,甚至成为深化改革的严重障碍。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加,影响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首先,地区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中西部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加。一方面,地区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减弱落后地区的人才吸收、涵养能力,人才向高收入地区的流动成为必然,不可避免地也会导致资金和技术的转移。 (三)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抑制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与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特别是在需求约束型的经济中,需求更成为经济基础增长的动力。如果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经济将出现繁荣;反之,经济将出现萎缩。在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中,由于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即派生需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需求的增加。有效消费需求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区域之间居民的需求结构差异度较大,某些必需的耐用消费品在东部区域市场上已趋于饱和,而在西部区域市场上却缺乏有效需求,导致新兴耐用消费品的区域性传导及消费的地区间梯度转移出现梗阻,造成区域差别性市场之间的“断裂”,影响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收入水平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而收入水平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高,并且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速度也快于中低收入阶层。由此可见,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占少数的高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其消费剩余多会转化为储蓄,但储蓄不一定能完全转化为投资,即使转化,也大多形成中间需求。而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增长受到制约。(四)延滞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高低收入群体存在消费断层,致使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大部分人对于彩电、冰箱、空调等的消费远未饱和,另一方面,少数高收入人群有能力购买汽车、别墅等高价商品,但其市场规模还有限。于是,一些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但又不能退出市场,只好压价竞争,如彩电行业。现在人们经常用“利润比纸还薄”来形容家电行业的处境。另一些产业如轿车产业尚未成长为主导产业,产业升级脱节,产业技术在低层次徘徊。第二产业的结构发展升级受到限制,又进而影响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行业收入差距拉大扭曲就业观念,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由于行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劳动者收入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劳动努力程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条件的好坏,而主要由所在的行业和部门决定。因此,多数人在选择职业时宁愿用非所学,也要选择高收入的行业,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发展(五)限制低收入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支付能力,制约经济增长 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过低的收入水平会限制低收入人群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支付能力,他们只能拥有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投资,这会影响他们及其子女的素质。在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已经十多年了,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地区,仍存在大量问题,学生辍学率依然比较高。据中央党校课题组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在不平等经济中,穷人比例越大,人力资本投资越低,经济增长率越低。 五、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的措施(一)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平等;1、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第一,积极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第二,要从根本上改变只重视特大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忽视幷歧视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潜在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第四,采取措施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2、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民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公共财政覆盖乡村,使广大农村居民平等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一方面,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补贴的力度。另一方面,国家财政要增加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二) 建立公平分配的分配机制,提高分配比重;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改变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努力解决劳动参与初次分配相关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过程公平问题,进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缩小劳动与资本、技术、管理在初次分配上的差距。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弥补劳动市场缺陷。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劳动市场相关立法,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干预政策,增强劳动者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上的话语权,建立工资共决机制,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政府在劳动市场中要发挥纠偏功能。政府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切实保护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一方的正当利益,促进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公平地按贡献参与分配,并及时严厉惩处违规者。一是建立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二要制定和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三是强化对劳动定额的管理,规范企业工资标准的确定。四是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彻底改变职工工资由资本一方单方面决定的不平等局面,使劳动享有平等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权利和途径,真正发挥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促进建立职工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而正常增长的机制。六、健全机制,发挥收入二次分配的功能;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是缓和社会分配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个人所得的存量、增量及变量的调节来控制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过快增长,同时弥补政府转移支付、扶贫等方面的资金不足,从而遏制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税收存在对高收入调节不力,税收监控的法律和技术手段滞后,税制及征收、处罚手段软约束等问题,致使高收人群体的“逃税”、“避税”极为普遍,全社会缺乏依法纳税的氛围。要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强化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问题。一是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的单一的家庭养老制度。二是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