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注:表中另见资料明宣宗实绿卷六;万历六安州志卷二;嘉庆芜湖县志卷四;同治南昌府志卷一六;同治广信府志卷四之二;同治茶陵州志卷一三;道光重辑新宁县志卷一o;光绪潮州府志卷二四;万历雷州府志卷一;乾隆海澄县志卷二;明经世文编卷一三四胡世宁:为定册籍以均赋役疏;道光忠州州志卷六;道光遵义府志卷二三 将表4和表2、3对照起来考察明代的南方稻作区单产稻谷一般在1石多到2石多也有超过3石、4石少数条件好的达到56石甚至更多当然在山区和海边湖滩沙地土质差生产条件恶劣亩产不高多的1石上下少的不满石在明代南方的一年两熟制农业已相当普遍少数还有一年三熟的一般说来两熟制以秋作为主春作产量约为秋作的一半如我们引补农书所言:秋作米3石春花1.5石即属此这样一般田地可达2石到3石稍上者45石上上56石或78石不过这都是指谷或原粮米或精粮就会递减一半灾年或大熟年另当别论 在明清时期常有人这麽说南方生产粮食论石北方生产计斗石和斗是量器中的两个不同等级通常10斗才算l石论石或计斗说明北方地区限於水土和自然条件在产量上有着很大差异嘉靖、隆庆间户部尚书葛守礼言:“北方地土瘠薄每亩收入不过数斗”又如叶盛提到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北直宣府(今宣化)一带种地40万亩待秋收获得粗细粮74000石平均亩收不足2斗还有像北直河间府故城县“履亩得五六斗、六七斗即庆有余矣”不过也不是所有田地都那麽低产山东濮州一带自黄河 葛端肃公集卷二宽农民以重根本疏 水东日记卷三土薄收入少 万历故城县志卷一 南徙原来沿河床周围地区土地肥美树艺丰沃每亩竟可收78斛按照二斛为石的度量衡标准78斛便是34石;又如河南怀庆府上田岁收可达2石多的到34石下田不满石乃至34斗怀庆往北的彰德府临漳县地居漳水卫河之间土肥水足沃衍无岗阜“田收亩皆十斛或八斛”亩产比怀庆府还高还有同是宣府以及宣府西边的大同一带崇祯时兵部尚书卢象昇为解决那裹的军食曾大兴屯政据说可亩收1钟钟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每钟约相当3石这样的产量即使在南方也不算是低产了不过据笔者考察上述亩当指大亩在明代北方诸省向有以大亩为计的如合23小亩为1大亩甚至有67小亩为1亩的所以34石也就是l石多亩产l石上下这在明代北方地区亦时有可见明初陕西新垦地就有亩产超过l石的西边的岷州卫(今岷县)有学田14.0亩均系“负郭沃壤”雇人耕种岁可收150石平均亩产1.07石後经兵燹改为召田完租定额39石说明已不能维持往昔的产量了又据北直隶人梁清标他家乡老一辈人说:在正定明嘉靖时垦田1亩收谷l石也是後来生产条件恶化到万历年间递减到亩收不足5斗;再如天津葛沽、白塘一带东边临海多盐碱斥卤之地间或近河有水滋润可点种豆类亩收不过2斗但当改善耕作环境开渠筑堤又勤种勤粪每亩竟得薯豆12石较前增产45倍到78倍说明只要土地有肥力又耕作得法即使是旱作区亩产也可论石而计 为了再对上面的亩产有所验证也用实物额租换算产量的方法试作表5 注:上表资料出处除李文治书外另见光绪(重修广平府志)卷二九;康熙黄县志巷二;道光招远县志卷三;道光文登县志卷一;道光蓬莱县志卷二 按照表5再比较前说的说法明代北方旱作区粮食亩产土地l石左右其次是67斗、56斗、再次34斗也有23斗乃至不满斗的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一定的规模这样上地可超过l石如1.41.51.21.3以及l石上下中等田地可达78斗56斗下地23斗 由於水稻的产量较麦、黍等旱地作物要高所以在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北方农民也有种植水稻的有的还由政府直接试验、倡导从所记亩产量看并不亚於南方如: 嘉靖间山西沁州开渠引水种稻亩收2钟有奇 万历东昌府志卷二 明经世文编卷一四四 嘉靖彰德府志卷二 明史卷二六一卢象昇传 参见郭松义清代的亩制和流行於民间的田土计量法 康熙岷州志卷五 雕丘杂录卷一五晏如斋檠史) 汪应蛟:抚畿奏疏卷八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 崔铣:沁州水田记明经世文编卷一五三 山东青州府“海上斥卤原湿之地皆宜稻播种苗出耘过四五遍即生而待获但雨阳以时可收五六石、四五石” 万历间天津葛沽、白塘滨海区开渠引水种稻XX亩“粪多力勤者亩收四五石” 万历末徐光启言北直房山、涞水二县沿琉璃河和拒马河两岸“可开渠种稻每亩岁可收二三石” 不过毕竟因种植零星有的兴废无常而且产量也不稳定所以从总体看还不能占有一定的位置 万历青州府志卷五 汪应蛟:海滨屯田试有成效疏 徐光启:家书墨迹第7通引自梁家勉徐光启年谱XX年条 由於以上我们引用的亩产数据基本上都以嘉靖後为主故所指产量祗能代表有明後期在前期虽然也有与後期相等或稍高的产量但总体权衡可能要低於明後期遣从元代或元末的亩产对比中便可作出估测据有的学者考订元代北方以种粟为主照原粮计低的34斗高的可达1石更低的还有不到2斗;南方出稻米:浙西(嘉兴路)上等和较好的田土每亩产米3石或2石综合平均应在l一2石间作高一点的估计每亩152石浙东地区的粮食产量高的可达米2石甚至更多一些低的则仅2、3斗就多数而言应在11.5石之间从整个南方农业生产水平说浙西应是上等浙东为中浙东的平均亩产大体代表南方的平均产量明初的水平应与元代相差不远或稍有超过但不如明代後期 相比起来清代能够查见的粮食亩产数据较明代要多得多笔者在先前发表的文章中曾辑录了上千个亩产数尽管要用这千把个数据来说明有清二百来年的粮食产量仍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多一些数据总比像明代那样数据严重不足要好得多因为它至少能多一点旁证把估测弄得更准确些 从先前所录的数据来看直到清代中叶江浙沿太湖平原区的亩产继续保持着高势头其中像乾隆浙江长兴县志记载的亩产米67石顺、康时江苏松江府华亭、娄、青浦等县亩出米34石康熙间太仓州亩产米2.43.6石以及顺康之际浙江海宁州合米麦豆中田产3石以上腴田45石以上说明出米34石乃至67石并不是稀奇的事了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明代已有高产记录至清代东部的潮汕平原及其沿江地带都有亩产谷34石、56石甚至7石以上的记载据当时有人估算:“粤田上者收十一箩或十箩次八九箩下者五六箩”闽粤一带有以箩为量器的习惯通常2箩为石这样上田亩收稻谷56石次田4石上下下田23石大致代表了广东的水平清代南方稻作区粮食生产发展最显着的当推湘鄂两省湖南尤为突出湖北、湖南即明代的湖广省清初仍是後一分为二湖广省在明初农业生产位居中中明中叶已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称到了清代这一谚传更为很多人所乐道甚至连皇帝也不例外两湖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洞庭湖以及汉江与湘、资、澧、沅诸水下游平原区高产记录像湖北江陵县“附郭膏腴之田每亩收获不下五六石”;鄂东黄梅县泉甘土沃计亩亦“可获五六石不等”在湖南这样的记录就更多了那裹习惯以下种多寡计算田土面积大致每斗种田便是1亩湖南早稻“布种一斗丰年可收毛谷六石次收四五石不等”具体到各州县益阳近“资水之田亩收谷五石”;宜章“上田一亩获谷五石”;在辰州有人置义田255.2亩岁收净谷985.74石平均约估亩产达7石多再如湘乡朱爵生 陈高华等:元代经济史第四章“农业生产概况”经济日报出版社XX年版 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案文中的钟当指为石 陆思仪:思辨绿辑要见正谊堂丛书本 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6页 吴宗汉:岭南劝耕诗阮元辑学海堂二集卷一九 乾隆江陵县志卷二一 光绪黄梅县志卷六 郑光祖:一斑录杂着卷二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七o致汪梅村 嘉庆宜章县志卷七 道光辰州府义田总记上卷 家有田产一宗亩产谷五石还说不是高产其他桂阳、衡阳、宁乡、城步、邵阳、安东等许多州县都有亩产4石或超过4石的记载甚至连僻居湘西多山的永绥厅水田也可亩收谷4石到了清末因改良土壤亩产增至6石当然两湖地区也有亩产l2石田但总体产量提高这是无可否认的 清代粮食生产大发展的还有四川那裹的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本来就是粮食高产区明清之际由於连年战乱曾给四川经济造成很大的破坏都江堰灌区亦处於严重失修状态清朝政府为吸引外来劳动力进川曾发布了各种优待政策并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这些从两湖、闽粤以及其他省分到来的农民不但是一批劳动生力军同时也带去了不少好的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品种及至雍正时已有“产米之乡”的美誉并被人称之谓“各省米谷惟四川所出最多”当时成都平原的水稻亩产达到45石、67石就全省水平而言亦与两湖相差不远再有像台湾的开发以及广西成为粮食输出省等等都说明清代粮食生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其实清代粮食亩产的提高更多的应归功於增加复种指数当时在南方稻作区除少数山区缺少水利条件者已普遍推行一年两熟有的还有一年三熟的如种植双季稻或稻麦杂连作清代北方亩产提高主要也体现在两年三熟制它较之明代有更大的发展比如像直隶:“地亩惟有井为园地园地土性宜种二麦、棉花以中岁计之每亩可收麦三斗收後尚可接种秋禾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不过种植高粱、黍豆等项中等每亩不过五六斗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园地因为有井水浇溉既可三年两熟又能时时保证旱涝丰收遣与无井之田祗能一年一作两相比较亩产悬殊就看出来了为方便了解下面我们根据有关资料试对清代实行多熟制土地的亩产作了计算见表6 参见黄冕堂清史治要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86页 宣统永绥直隶厅志卷一五 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七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6辑第99页 乾隆无极县志卷末 该表由闵宗殿教授帮助计算的特此致谢 据表6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低的可增产12高的达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最低增产20最高91双季稻最低25最高250旱地一年二熟以陕西汉中盆地为例可增产162186实行多熟制等於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其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根据康熙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两年数字平均得出见康熙朝汉文朱批贡摺汇编第7册档案出版社1985版第338、455、468、1229页 *以上根据康熙五十四年到五十九年的六年数字平均得出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第6册第452页;第7册第245、456、1043、1220页;第8册第327、545、609、718、733页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对增加亩产量也有一定的关系玉米、番薯都是明中後期由美洲辗转传入的真正大发展是在清代番薯是乾隆时才由南方推广到北方玉米的传播种植是虽早於番薯大概在康熙、雍正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其踪迹但人们真正认识它的优势并大规模得到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也就是乾隆中到嘉庆、道光时期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有很大关系并很快成为那裹的主要粮食品种根据不完全统计此时全国已有441个府州县厅明确记载种植玉米这是笔者查阅近3000种资料得出的当然还有遗漏不过基本情况已反映出来了在这些新发展的地区中进展最大的是四川省、有68个州县厅其次是陕西40个湖南30个江西26个湖北25个其中如陕南、湘西、鄂西和江西的赣南、赣西北、赣东北都是外地客民进入的丘陵山区此外皖南、浙南等山地也发展迅速 参见拙着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刊清史论丛第7辑中华书局l986年版 有关推广玉米、番薯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作用有的学者曾作了如此估算:在清代北方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耕地比不种玉米的耕地可增产32.75南方28.33;在同块土地上种植番薯比不种番薯的北方可增产50南方可增产86.73当然这基本属於理论估算法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差距不过有一点应该肯定即推广种植玉米、番薯对提高农业产量不可低估 二、各个时期的粮食平均亩产和总产 在介绍了明清两代的粮食生产情况後接下来便需就平均亩产作大致估测基於整个数据本来就少且不完整加上对诸如各种田土等则、比例或同样是旱作或南方稻作制的双季稻、稻麦、稻杂连作、单季稻的高低产量中选择个数字比较适中等等都掺杂着不少主观的成份因此所谓估测充其量不过是个近似值而已 先说明代的平均亩产鉴於我们见到的明代亩产记录绝大多数都是嘉靖以後的也就是明朝後期所以我们估算的明代亩产亦即明後期的亩产前面提到明後期北方的上上田亩产可超过1石上地1石左右中地o.70.8石、0.60.7石下地o.30.4石、0.20.3石明代北方亦有种植水稻的但为数很少大部分种植麦、黍、粟、高粱、豆类等旱作在这些田地中上上地约占lo平均亩产以1.3石计上地占30出粮以1石计中地占40出粮以o.7石计下地占20出粮以0.3石计合各等地田地平均亩产为(101.3)+(301)+(400.7)+(200.3)=0.77石往高里算(其中包括种稻的因素)也就是o.8石 南方有水田、旱地水田种稻分双季稻、稻麦与稻杂(如黍、粟、豆等等)连作还有相当数量的单季稻田种植情况不同产量也不同与清代中期相较明代的双季稻种植比例很小约占南方总耕地3平均亩产5石;稻麦和稻杂连作占20平均亩产4石;单作占47亩产3石;另有30的耕地种植旱季作物不过南方因气候、水文等原因多数都能一年两收或两年三收所以产量亦较北方要高我们确定亩产为1.2石这样南方诸省的平均亩产为(35)+(204)+(473)+(301.2)=2.72石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85187页 闵宗殿教授根据地方志记载的统计明代种植双季稻的只有广东、云南、福建、江西、浙江等五省的15个县比起清代有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浙江、安徽、四川等12省159个县相差了很多见闵宗殿从方志记载看我国明清时期水稻的分布古今农业1999年第l期 在估算了明後期的南北亩产後下一步就是将它们合在一起算出全国的平均亩产根据万历明会典的记载万历初全国田土数是701397千亩对於这个田土数目前学术界的看法是:这祗是课税民田没有把诸如军屯田土和皇庄、王府庄田包括进去再湖广田土221620千亩占全国总数的3159数额过大不足凭信明万历初军屯田数644.24千亩加上皇庄和王府庄田和各地学田共约85500千亩湖广清代分成湖北、湖南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这两省税田数6813千亩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8666千亩我们参考清代的这两个数字8666千亩数可能偏大6813千亩则稍嫌偏小两湖的农业大发展是在清代大概从明後期起两湖百姓不断围湖造田及雍乾之际达到高潮可在清朝初年两湖因经历长期战争特别是康熙十三年到二十年的八年裹清军曾与吴三桂军队在湖南相持近七年给那裹的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所以我们把两个数字作适当平均调整将明万历年间的湖广田土数定在7500干亩左右照此当时的数额为(701397千市亩221620千市亩)+7500千市亩=487277千市亩明清两代的课税民田除隐漏外还有个折亩的问题需要作适当修正章有义教授曾用(1.21.2)=1.44系数来校正清代田亩数明代酌情况差不多这样4872771.44=701679千市亩加上85500千市亩的屯田、学田和皇庄、王府庄田数统共787179千亩按1明亩等於今o.9216市亩折合便是725464千市亩明代田土北方旱作区约占45.6南方稻作区占54.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北:方约占7南方占8.2两者分别是330812千市亩23157千市亩=307655千市亩和394652千市亩32361千市亩=362291千市亩北方亩产o.8石1明石等於1.025市石折成o.82市石旱作产麦、豆、高梁、粟等等麦每市石145斤其余品种重量各有高低为计算方便每石统以140斤为准0.82石即115市斤合计产粮252277千市石、35380325千市斤南方亩产2.72明石合2.788市石稻谷每市石为130斤另稻麦、稻杂连作和旱地种麦和各种杂粮笼统合算以135斤为准即376市斤共计产粮1010067千市石136221416千市斤南北总产粮1262344千市石171601741千市斤乎均亩产1.88市石、256市斤 有了明代後期的亩产数我们就可拿它们作为基数大体匡测一下明前期的亩产前面曾提到明後期亩产略高於明朝前期理由是後期的农业耕作技术和复种指数都较明初有所发展试想要是没有足够的粮食保证明後期的桑、棉、麻、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也不会获得如此明显的发展不过明清时期的传统农业毕竟不是今天有现代科技为後盾所以即使从明初到明晚期经历的时间有一二百年用今天的尺度衡量充其量不过是走了一小步如果明後期全国的平均亩产是256市斤那麽前期也就是220240市斤左右 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清代的亩产我们选择乾嘉之际为基本时段此时清朝盛世已走向末端或者说业已终结但因社会还未遭到足以引起急速逆转的重大政治、军事变故的影响在经济上包括农业生产按照惯性滑动的趋势仍维持着较高水平据表6水稻单季最高出谷56石一般34石也有2石左右或更少一些综合平均应在3石上下若种双季稻高的可达9石、10石多数56石亦有不足5石或4石左右清代的双季稻较之明代得到很大的推广技术上也有一定进步平均亩产应高於明代平均数约6石左右稻麦二熟或稻与杂粮二熟高的78石、56石3石以下的亦有平均4石南方旱地以汉中盆地为例一年一熟是0.70.8石一年两熟在2石上下汉中盆地旱作农业的生产条件在南方各地中属於中等水平考虑到不少边疆地区还有一年一熟的我们采用了略高於明代的数字即平均亩产1.5石这不至於太离谱 据闵宗殿教授的研究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双季稻种植的繁盛时期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大大超过明代大概有90的地区是在清代发展起来的又据闵教授的统计在各省种植双季稻的州县中比例最高的福建种植量约占整个州县数的56.6其次是广东、占48.9江西41台湾26.6再次是广西、安徽、浙江分别是占15.7、11.6和11.5但也有一些省份特别是像湖北、湖南、四川清代均属产粮大省也是商品粮的重要产地可双季稻的种植比例不高仅占9.6、3.9和o.6另如江苏也祗有2.8综合南方12省种植双季稻的州县是159个约占全部912个州县数的17.4按照闵教授的统计再考虑到159个州县中有68个县的最早记载在我们断限的嘉庆以後虽然最早记载的年代不等於最早种植的年代不过也不排斥有一部分是在嘉庆後种植的另外即使记载有双季稻也不等於该州县的全部或大部耕地都在种植了以我家乡浙江上虞为例那裹早在嘉庆时已明确记载种植双季稻上虞自然环境是北靠杭州湾西边有曹娥江流经入海东北便是着名的夏盖湖围垦区南部则系丘陵地湖区地势低祗种一季稻海边和曹娥江入海一带属沙地除晒盐外种植旱作南边丘陵坡地旱作也占有相当比重真正能种植双季稻的直到民国时还不到其中的2乃根据以上情况我把双季稻的耕地定在15另稻麦、稻杂连作估30单季稻占28旱作地27都是根据民国时的数据适当匡估出来据此清代单季稻和旱作地的比例都较明代减少了特别是单季稻减少的比例还相当大反映了清代农业的进步按照以上确定的比例南方各省的平均亩产约计为(156)+(304)+(283)+(271.5)=3.345石调整为3.35石 清代北方地区农业的进步更多表现在两年三熟制这与平原地区井灌的普及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陕西关中平原甚至出现了两年十三收的间套复种法此外像水稻种植地区和 参见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2324页 面积的扩大也很惊人截至嘉庆年间为止北方8省区有水稻的州县已达到330个较明代128个增加了122.67诚然类似关中的两年十三收或几百个水稻种植点都不足以改变北方旱作农业的整体格局但确实反映丁在自然条件可能的范围内人们力图通过精耕细作或改变种植方法以实现农业产量不断提高所作的可贵尝试照此看来清代北方早作区的粮食生产与南方稻作区一样应有较大进步笔者在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一文中估算平均亩产约在1.1石大体仍可维持不变 清代全国的平均亩产我们也按照明代的方法加以计算根据嘉庆清会典嘉庆十七年(公元18XX年)全国耕地数791525千亩按1.44系数校正为1139796千亩再以每清亩等於o.9216市亩折换成1050436市亩其中北方占46.68南方占53.32经济作物土地北方占9南方占11两者应为490344千亩44131千亩=446213千市亩和560092千市亩61610千市亩解=498482千市亩北方亩产1.1石1清石等於1.025市石折成1.13市石158市斤合计产粮504221千石70501654千市斤南方亩产3.35石折成3.43市石4t53市斤总计产粮1709793千市石230797166千市斤合南北共产粮2214014千市石301298820千市斤全国平均亩产2.34市石319市斤 从所列的四组数字中每个粮农平均产粮数最高的也就是年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乾隆中约为7037市斤然後是明万历时的65l0市斤、乾隆晚期4749市斤、嘉庆中4286市斤、清末3584市斤就平均亩产而言由明至清中期虽增长有高有低总的是上升的可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自乾隆中达到最高点而後便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耕地增长速度跟不上人口快速增长的要求造成同量土地上投入过多劳力使劳动生产率下降当然这不单是指粮食生产说的在小农经济下每个农户祗要条件允许总要尽可能的把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安排到其他方面以补足生产的缺口如副业活动或将一部分土地改种经济作物以求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於是又可能出现劳动力边际产量的递减因为这些都牵涉到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在此不想作过多讨论下面我们要说的是每个粮农所生产的粮食在扣除必要的再生产花费外剩下的还能养活多少人 农业再生产花费也就是农业生产的成本包括种籽、新添或修理农具的支出、牲口、肥料有的还有雇工(包括短期雇工)以及必要的社会储备等费用有的学者估算每亩投入约合米0.30.5石若以亩产米2石计则占15一25北方某些地方“下种一斗所收不过三斗”或“播谷一斗获仅倍之”也有按种籽数计产量“丰年可收七八倍即荒年亦可二三倍”仅种籽一项就占了生产成本相当大的部分若高下权衡再生产费用约占产量的20扣除再生产费用後余下的原则上便是供生产者本人、家口和社会其他成员食用和消费(如做酒、造酱等)的了不过以上算的都是成品粮必须加工成精粮才行将稻谷磨成食米雍正时河东总督田文镜言:“新入仓者每谷一石得米六斗五升(此米必糙惟荒年拯济可用之)其次则六斗有零矣(盐煤工匠所食之米每石碾五斗)若成华所卖之纯粹米每石碾四斗多则四斗一二升而已”稍晚的民国鄞县通志中说每石稻出米4.5斗估计是成华的纯粹米按照清代加工条件和多数农民的食米标准(应比城市居民略低一些)1石稻米也就4.55斗左右小麦等旱地作物的出粮情况据光绪清会典事例记载麦扬晒後碾面“每小石一石九十四斤七两有奇”这裹的1石是以官方160斤为准出面率相当於59其他像秫、谷、玉米、高粱等等从毛粮加工成精粮高的可超过90低的也在60多鉴於清代粮食作物以稻米所占比例最大所以在权衡後把总加工率定为58然後按人均粮365斤计(每天1市斤)求出每个劳动力可养活的人口数(包括劳动者本人)列表8 据表8自明末至清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粮农可养活人最多的是乾隆中期达到8.9人其次是明末83人乾隆後期起便呈下降之势由6人5.4人直至4.6人一个5口之家的农户如果仅有一个完整劳动力嘉庆中祗可勉强维持生活清末出现缺口当然农民也有农民的办法如粮食富裕时多吃些粮食紧张时降低口粮标准加上瓜菜代等等前面我们曾把年平均口粮消费定在精粮365市斤实际上清代农村普遍达不到此数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宁波工程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汇编
- 方太厨具招聘真题及答案
- 2026年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含答案
- 2026年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6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2025年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非事业编制岗位招聘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6年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东方航空秋招面试题及答案
- 武汉市江岸区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道德》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 楼梯扶手简易施工合同
- 【MOOC】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银行保安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正式版)
- 三相交流异步牵引电机的检修与维护讲解
- 可穿戴设备与老年人健康监测的研究
- 《解读药敏报告》课件
- 《数字经济学》 课件 专题8:数字经济的统计核算研究
- 历代女子发型演变课件
- 《服务营销》期末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