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农村“分家”现象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X乡Y村为例社会学专业学生 高世伟指导教师 朱考金摘要:本文从代际关系、两代人的交接过程、分家的特点、被调查者对分家的看法以及对分家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分家”现象有普遍化、简单化和分家评价的中性化趋势。与此相联系,代际关系也出现了从感情型向理性化、从“老一代为中心”向平等、“新一代为中心”方向的变化。这种普遍化、简单化和分家评价的中性化趋势与当前土地经营方式有关,与西北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与农村消费取向的转移和年轻一代中“个人本位”、“小家庭本位”意识的增长有关。关键词:农村;分家;代际关系Study on Northwest Rural Family Separation Phenomenon-Taking Baiyin of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Gao Shiwei-Tutor - Zhu KaojinAbstract:From generation, two generations of the handover process, the s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Respondents view of the separation of the right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evaluation analyzing the separation phenomenon is universal, simplistic and evaluation for the separation of the neutral trend. Associated with,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have emerged from the emotional type of rationality, from the old generation center to equality, or center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changes. And briefly appeared reason for the change. This kind of generalization, the simplification and divide family property the neutrality tendency and the current land management way which appraises related, with northwest countryside birth control policy related, with in the countryside expense orientation shift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dividual standard, the small family standard consciousness growth concerns.Key words: rural;separatio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前言(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形式是“大家庭”,即父母同已婚儿子儿媳乃至孙子孙媳生活在一起,尽量延长子女从结婚到分家的时间,不到万不得已不分家;对“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充满了赞美之词。1维系大家庭对于子女婚姻以及提高家庭在社区中的地位是十分有利的。尽管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家庭并不多,但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鼓励这种制度的。在文化舆论鼓励大家庭制度的情况下,分家现象具有某种悲剧色彩。直到60年代末期,分家在Y村人看来还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某家的儿子结婚不久便分家,人们会得出结论:或者这家的老人“不清亮”(不明白事理、处理事情不公道、做事情独断专行);或者是没权威,“镇不住”;2或者是媳妇太蛮横太厉害。这种评价对于一个家庭在社区中的地位以及子女婚姻都相当不利。社会舆论的这种取向反映了一种理想的代际关系模式,即希望两代或数代人之间尽可能和睦生活在一起。但从90年代开始,情况有很大的变化。目前,该村有73.8%的家庭家中只有两代人,有23.3%的家庭家中有三代人,四世同堂的家庭不到2.0%,甚至出现了一代人的家庭,即老人身边不留子女一起生活,只要子女结婚生孩子后就和老人分家,这样的家庭有1.0%。当前,我国政府正大力倡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二)文献回顾“分家”是本文的研究领域,学术界关于分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律学和民俗学。比较而言,人类学和社会学尤其是人类学对分家的研究更为具体深入,更加贴近社会事实。分家作为中国家庭运行机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和内容,历来受到海内外中国家庭研究者的重视。从时间上来看,分家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30-50年代,中国首批社会人类学者运用从国外学习到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功能主义理论和社区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社会家庭时涉及到分家研究,代表学者为林耀华、费孝通等。林耀华认为:“家为经济的单位,指共灶合炊的父系亲属,以男子的辈数与年龄最长者为家长;分家产、居室、炉灶是分家仪式的三个基本环节,祖先牌位前的那次祭祀仪式作为分家的象征符号更充分地显示了分家后的两个支在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3费孝通先生在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中写道:“分家的过程也就是父母将财产传递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步骤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年轻一代获得了对原属其父亲的部分财产的法定权利,对这部分财产开始享有了专有权,因为在分家之前,不是家长的人,对物的享有权既有限也不完整”。4第二阶段是上世纪50-80年代,因为这段时期社会学学科地位被取缔,所以对中国社会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是一些海外学者。这批海外汉学家形成两种不同的研究倾向:一是以日本侵华战争中“满铁”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华北农村社会的研究;二是在弗里德曼宗族理论影响下对华南农村进行的宗族理论与实证的研究。5第三阶段是上世纪80年至今,由于社会学学科的恢复和发展,国内有一批社会人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延续了对分家的研究,麻国庆主要侧重于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考察分家制度。6阎云祥更倾向于把分家当作家庭中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而不仅仅是经济事件来分析。在分家中最重要的还不是财富本身,而是控制和消费财富的权力和权利。79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分家习俗在经济改革之后的20年中开始发生某些重要变化。分家的时间己被提前;从父居的时间则相应地缩短;8兄弟之间平分家产的传统分家方式有被一种新的“系列分家”方式所取代的趋势。9这种系列分家方式的重要特征是整个分家过程包含着数次财产分割每个己婚儿子只能从中得到一小部分家产;分家之后的家庭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强,从而使得家产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10综观系列研究成果,学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家的性质学者们大多是从家庭经济分裂方面来界定分家的,即,把分家定义为家产的分割,家计的独立,子家庭从父家庭中独立出去的过程和结果。这一界定与学者们对“家”的性质的理解是直接相关的。在这些学者中间,就分家的本质要素是分家产还是分灶方面还是存在着分歧。林耀华认为,“家为经济的单位,指共灶合炊的父系亲属,以男子的辈数与年龄最长者为家长”。11王荣武认为分家是乡村社会代际更替过程中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民俗事像,是指已婚儿子从其父辈家庭中分离出去的状态与过程。分家作为家庭财产的分割过程,实质上是代际之间在家庭财产所有权问题上的竞争,也是财产从父辈流向子辈的一条重要的途径。12日本学者滋贺秀三认为“灶”是家的中心也是家的象征。共同做饭、聚在一起吃饭构成家族生活的核心性要素。家产分割之际,家屋方面只是把原有的房间平均分为几室,但是惟有灶必定另外起造。分灶也就意味着以后的家计分开,这是分家这一法律行为的直接法律效果。13第二阶段,分家的原因费孝通认为:分家的动力来自于已婚的年轻一代尤其是儿媳对经济的独立要求。他分析道,虽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控制是必要的,但婚后继续进行这种控制就是另一回事了”,而且因为“社会的一个完全的成员,需要一定数量属于他自己支配的财物,同时一个家庭的正常功能需要较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些均受到家的集权经济体系的阻碍”,因此,“年轻一代对经济独立的要求便成为家这一群体的瓦解力量,最终导致分家”。14许烺光则认为分家与否取决于家庭内部横向夫妇关系与纵向亲子关系力量的对比。具体来说,在夫妻间的纽带强于父子间的纽带的结合关系时容易分家,相反,则易实现累世同堂。这些都要依家的经济状况而定,即在富裕的阶层,因为容易实现家的意识形态,父子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而在贫困阶层则相反,夫妻间的独立性较高,较易分家。15第三阶段,分家的功能弗里德曼认为:“一旦各自的家庭都建立起来后,在法定意义上,两个或更多的兄弟之间便不再成为经济上相互协作单位的一部分。一个家户的成员对其他家户的成员也不再具有经济上的当然权利。他们之间的经济互助应该是合理地按与陌生人相同的方式来制订契约性条款”。不过他也注意到了分家之后的家庭还是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关联,“新分的家户至少是一个与新近去世的祖先有关的祖先崇拜单位的成员,而且某种特别的经济合作形式会在他们之间形成”。16费孝通认为分家并非就此完全结束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经济关系,“父母双方年老或有一方在世时,他必须负责赡养”,“老人去世后,下一代的义务并未结束,照看坟墓、祭祀祖宗便是这相互关系的一部分”。“合”则指本家与分家、分家与分家之间的种种文化上的约定,即分家与本家、分家与分家之间还存在着经济合作的优先性以及参与文化仪式和一致对外的义务。17另外,麻国庆还分析了分家的两个主要功能即分家带来了产权流动和社会流动。分家带来的产权流动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流动使得传统社会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在这一点上,王跃生也有相似的观点,分家产生分化,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18本文将从代际关系、两代组织的交接过程、分家的特点及形式、被调查者对分家的认识以及人们对分家的评价等方面讨论当前农村分家具有普遍化、简单化和人们对分家评价的中性化的趋势。与之相联系,代际关系也出现了从感情型向理性化、从“老一代为中心”向平等,或“新一代为中心”方向的变化,进而分析出现这种分家现象的原因。一、研究方法(一)概念的界定在本项研究中,分家主要是以分灶为标志,“灶”是家的中心也是家的象征,分灶就意味着以后的家计分开,各个独立的家庭也就产生了。本文所研究的代际关系指代与代之间通过资源的分配与共享、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以及道德义务的意识与承担等诸多中间媒介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二)研究地点介绍本文选取我国西部地区的甘肃省白银市X乡Y村为个案进行研究。Y村是白银市X乡文明村,辖10个社,2350户,1057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21%;全村国土面积1,150,500亩,耕地面积211,500亩,水浇地21,150亩。之所以选择该村为个案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该村属于甘肃省的平原村,是甘肃省最大的枸杞子生产基地,经济发展水平在全乡名列前茅,该村的发展对于带动其它村具有积极意义。二是,该村是一个乡级文明村,对其进行个案研究也更具有典型性。(三)获取资料的方法和过程本研究采用了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法来获取资料。问卷法这项研究的样本是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Y村孙寨社的219户人口中抽取的,其中不包括18岁以下的未婚人口。具体地说,就是把上述219户人家按照顺序排列,抽取是单数(1、3、5)的人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份问卷因为被调查者的年龄大无法回答, 1份拒绝回答, 4份因为家中无人没有回答,共回收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94%。因此由这个样本所得到的数据能够比较精确地推论到Y村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采取了调查员辅助填答的调查方法,即调查对象填答问卷的过程中调查员不离开调查现场,在必要时帮助调查对象理解问卷,以取得较高的问卷回收率。针对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东升乡Y村孙寨社发放问卷110份,主要调查对象为已婚男性或者女性。非结构式访谈本研究在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对具有典型特征(一种是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成家以后分灶而食,另一种是父母有几个儿子,儿子成家以后分灶而食)的5个样本进行了深度访谈,以加强对这部分分家者情况的总体把握。(四)资料的分析方法本研究运用SPSS13.0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二、农村“分家”现象的相关结果及分析(一)调查样本的情况本次调查中还没有出现独生子女的情形,事实上在Y村也没有独生子女的情形,也没有哪个家庭中没有生育男孩就自愿去做节育手术的。Y村每户平均4.8人,男女比例为79.6:20.4,并不符合当地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113:100),这在当地有可能是因为男性在家庭中是主要的劳动力,主要的经济收入也是由男性创造的,所以当调查者入户调查时女性一般都让男性回答而她自己回避。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占2.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6%, 中专文化程度的占4.9%,大专文化程度的占7.8%,本科文化程度的占1.9%。(二)代际关系与分家 传统中国文化中理想的家庭形式是“大家庭”,即父母同已婚儿子儿媳乃至孙子孙媳生活在一起。史书以及地方志上对“累世不衰”“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充满了赞美之词。19笔者在Y村的几个家庭中就看见过“四世同堂”的表彰匾额、条幅。这个表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一个“锅里”吃饭的有四代男性;(2)家庭成员能够和睦相处;(3)家庭经济条件在村里属于中等以上水平。尽管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大家庭为数并不多,但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的确是鼓励这种制度的。这种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大家庭维系的前提是代际关系的和睦。对大家庭制度的赞许反映了我们这个文化对理想的代际关系模式的理解,即和睦的代际关系不仅应当是感情上的密切还应当是空间上的接近。这种文化上的总取向同我们现在调查的Y村落社会中人们的看法已经不吻合了。在Y村,规模较大的家庭已经不多见。人们认为,只要子女们成家就应该早点分开过,这样对父母和子女都有好处,维系大家庭对于子女婚姻以及提高在社区中的地位等也不利。表1 分家原因原因频次百分比(%)没有发生矛盾,和平分家6159.2父子不和32.9兄弟不和32.9婆媳不和1413.6妯娌不和11.0在Y村,分家率高达77.5%,不分家的只有22.5%。在77.5%的分家成员中,主要有和平分家和冲突分家两种形式:第一,和平分家和平分家就是不伴随代际关系的紧张,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发生矛盾,是家庭成员完全自愿的一种分家方式。在调查对象中,这种分家方式有74.4%,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发生矛盾或刚刚有矛盾的迹象,家庭的统帅者认为分开家更有利于生活或更能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或能够避免矛盾等,便在协商的基础上分家。通常是在邻居们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而且分家的过程也拖得长。这种分家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分锅,即子女结婚之后,子女或者父母甚至家中的兄弟姐妹认为分开过比较好,任意一个人只要有分家的想法,家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成员就一起商量,按照人头分土地(有的家庭只能分到男性的土地,媳妇则不能分到土地),粮食和必要的灶具,商量好之后首先就分锅吃饭,;第二步是分家,从分锅到分家大约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也可以称为准备期,这期间,给将要分开的子女建造房屋,如果只有一个儿子那就不用建造房子也不需要准备期,就把家里现有的房子分开就可以了。分家时也没有家庭以外的人参加,很多时候就连邻居都不知道家就分开了。第二,冲突分家由于代际关系的紧张发生的分家称为“冲突式分家”,这种分家方式常常伴随着代际关系的紧张,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这在当地人口中叫“闹”分家,和“闹”联系在一起就有悲剧色彩。20这种分家方式有25.6%,冲突原因如表一所示:婆媳不和的占66.7%,父子不和的占14.3%,兄弟不和的占14.3%,妯娌不和的占4.8%。以婆媳关系的紧张最常见。媳妇是家庭的“外来者”,媳妇的到来分去了儿子原来对母亲的爱,因而婆媳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敌意”。加上家务琐事大部分由婆媳来管,故较容易发生纠纷。在较大规模的家庭里,妯娌关系的紧张以及弟兄关系也会导致分家,但不像代际关系紧张那样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如果代际没有出现紧张,作为家庭统帅者的父母通常有调节矛盾的余地。许多情况下,分家的原因不是单一而是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如开始是婆媳关系出现了危机,后来影响到父母与儿子的关系,或影响到弟兄姐妹的关系;或者,开始是妯娌关系出了问题,后影响到兄弟关系,后又进一步影响代际关系等。这种分家通常伴随着剧烈的冲突,甚至有时发生家庭暴力。该村的东头就有一家是因为家庭暴力分家的,当时的情况是儿子在离家70里地的煤矿打工,一个月平均有2000元的收入,另外有一个妹妹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弟弟在乡中学读初中,读高中的妹妹生活费完全由打工的哥哥供给,2004年,妹妹考上兰州某大学,弟弟要到县城读高中,但是媳妇拒绝完全由打工的哥哥提供学费,从2004年7月开始媳妇和婆婆三天两头吵架,打工的儿子回家由于母亲的哭诉导致两口打架,这个时候媳妇提出分家,但是由于儿子反对,家就没有分开,等到儿子到煤矿上班时,媳妇和母亲又吵吵闹闹的,2004年9月,媳妇终于和婆婆打架了,一气之下父亲就做主把家分开了。当时分给媳妇三亩水浇地和20亩旱地,三口人够吃半年的粮食,一年之内仍然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年之后必须自己建造房子搬出去,建造房子时父母不出任何费用。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和平式的分家和家庭暴力的分家都是少数,也就是说,是以和平的方式为主通常伴随着某种程度的代际关系的紧张,这或许是乡村社会中家庭分裂和代际关系的一个特点。(三)两代人交接过程分家的过程是两代人在组织上的交接过程,也是一个新家庭的复制过程。在乡村社会中,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严格说来,这个过程始于“分锅”而止于“分家”。 在当地的语言里,用来表示家庭分裂的词汇有两个,一个是“分家”,另一个是“分锅”。多数情况下二者可以混用,但有时有微妙的区别:一般来说,“分锅”宣告了一个新家庭单位的诞生。但正如这一词本身表明的那样,“分锅”只是“分灶而食”,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独立,指尚未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为已婚儿子另立锅头。“分锅”后的新家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是:(1)户籍单位:74.4%的新家庭分锅后在村会计的帐薄上成为一个独立的“户”即户籍单位已经独立。有25.6%的新家庭在村会计的帐薄上户籍单位还没有独立的;(2)土地经营权:74.1%的新家庭分锅后独立耕种自己的责任田并独立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和摊派;25.9%的新家庭分锅后土地还没有分开,仍然和父母一起耕种土地;(3)伙食方面:63.4%的新家庭无论什么时间都另起锅灶,29.3%的新家庭农忙时和父母一起吃饭,闲时另起锅灶,7.3%的新家庭想什么时间和父母一起吃饭就一起吃饭;(4)居住空间:58.5%的新家庭一般有独立的宅院和房子,41.5%的新家庭还没有独立的宅院和房子,仍然和父母住在一个院子里,只是“分灶而食”;(5)礼仪单位:80.5%的新家庭在村落社区中街坊邻居组成的“随礼”网络中成为一个独立的礼仪单位,即它单独参加收礼。这表明新的家庭在社区的随礼网络中获得了独立的礼仪单位的资格。19.5%的新家庭分锅后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礼仪单位,陪礼和收礼的事情还仍然由原家庭中的父母或者兄嫂等完成。然而,分锅后的新家庭在下列几方面还未与母体家庭分离开来:(1)在父母财产的继承上还没有作明确的划分,新家庭的财产主要是结婚时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新房等;(2)新家庭对与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的婚事以及在建房等重大事情上仍有援助母体家庭的义务;(3)在由族中近亲和亲戚(而不是街坊邻居)组成的网络中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地址”,分锅后的所有家庭仍属“一门”,父亲仍是所有家庭名誉上的家长和代表;21(4)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的赡养问题还未明确划分。所以,“分锅”还只是分家的第一步,把它视为一种“粗形式的分家”或无不当。当地人称这种不彻底的分家形式是“分锅不分家”。这个时候新家庭还没有完全独立,两代人组织上的交接还没有彻底完成。 当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正式退出生产领域和停止礼仪活动的时候,还有一次更详细更彻底的分家程序,可称为“正式分家。“正式分家”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即父母财产的分配、赡养义务的分担。当然,这主要是在男性成员之间进行的。只有把父母的财产和赡养义务分担结束以后分家才算彻底完成了。1父母财产的分配家庭财产主要有父母经营的土地、房子、农具、牲畜、生活用品等。当然也包括父母欠下的债务。这些财产不是采取“立下遗嘱、死后分割”的方法,22而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采取协商的办法完成的。分配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 财产分配分配频次百分比(%)兄弟平分1619.5兄弟姐妹平分22.4父母由谁照顾就由谁拥有5465.9父母由谁照顾就多分一些,不照顾就少分一些1012.2财产的分配同赡养父母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即那些照顾父母时间长的就继承了较大份额的财产。虽然分配这些财产时不是实行“诸子均分”的原则。但在当地人看来,这样的分家方式某种程度上还是体现了“一碗水端平”,22因为照顾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当地农村,都是家庭养老方式,而且父母一旦不劳动就没有任何收入。照顾父母的责任重大,由谁照顾就由谁拥有是理所当然的。2赡养义务的分担表3 赡养费用吃饭费用穿衣费用看病费用频次(%)频次(%)频次(%)父母自己2022.41315.9911.0父母的土地等财产谁耕种或者拥有就由谁提供5364.644.967.3儿子们共同分担56.11012.23542.7女儿和女婿44.9儿子和女儿共同分担22.44453.71518.3儿子、女儿和女婿共同分担22.422.4有能力的多负担,没有能力的少负担22.456.11417.1政府救济金上面的统计资料表明:父母的吃饭费用主要由耕种土地的儿子提供(占64.6%),这和表3中的财产分配是相吻合的。在笔者调查的这个村子里面还没有女儿和女婿提供吃饭费用的,一方面是因为本地的传统观念中就没有女儿和女婿提供吃饭费用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本地还没有家中没有儿子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个才是主要原因。然而,穿衣费用就是儿子、女儿和女婿共同分担(占53.7%),看病费用主要由儿子们共同分担(占42.7%),女儿和女婿同样是不负担看病费用的,除非女儿和女婿的经济状况比较好自愿出钱为父母看病,在当地人的语言里“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人”“是外人”,所以女儿和女婿不应该负担吃饭和看病的费用,至于穿衣就相当于礼物送给老人的,但是也是采取自愿的方式。有一种强迫提供衣服费用的时间是老人过世,当老人过世穿衣的费用是强迫女儿提供的,这在当地也是一种习俗。另外,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到还有一种赡养义务的分担就是当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的赡养也由儿子们分担。一般的做法是:父母轮流由各个儿子赡养。譬如,有三个儿子,父母轮流在三个儿子家吃饭,每家10天,一个月轮一遍,这叫“轮饭”。有时,儿子们还给些零花钱。父母尚能劳动的时候,在谁家吃饭就给谁家帮忙。遇到需要花钱的重大事情(如疾病、逝世),所有儿子平均分摊费用。有时也采取这样的方式:分家时父母不把财产(主要是父母住的房子)平均分配,谁赡养父母谁就继承财产。这种情况下父母多同末子生活在一起(也有不和末子在一起的情形,但这种情形在当地农村比较少见),因为这时末子的子女尚幼小,需要人照看,土地由末子经营,父母在末子家里生活并帮末子照看孩子干家务。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在赡养义务与继承的家产之间很难做到平衡。因为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父母能够帮助干家务的时间的长短,是否会突然患重病等。所以这种方式没有前述那种“轮饭”方式多。只有在进行了这样彻底的划分之后,家庭的分裂过程才算真正完结。一个新家庭才被完全复制出来,两代人之间才算真正完成了组织的交替。由此看来,乡村社会中家庭的分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开始,新家庭需要获得母体家庭的经济上的帮助,分家后仍需要父母的帮助,而父母老后也需要子女的赡养,故仍有相当多的联系。分锅后的新家庭同母体家庭的这种联系表明了乡村社会中两代人之间相互依赖的模式。(四)分家的特点在传统社会,人们对分家的评价是负面的。分家被视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代际关系的紧张乃至冲突,或者说分家是代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的结果。但最近一些年情况有很大的变化。总的来看,分家现象有普遍化、简单化和人们对分家评价的中性化的趋势。与之相联系,代际关系也出现了从感情型向理性化、从“老一代为中心”向平等,或“新一代为中心”方向的变化。这主要可以从分家的时间、分家时间参加的人员、分家时什么人有权威性以及人们对分家的评价和认识上可以反映。1从结婚到分家的时间越来越短表4 分家时间频次百分比(%)媳妇没有过门就谈好分家33.7刚结婚就分家2125.6第一个孩子“满月”2328.0第二个孩子“满月”1720.7媳妇计划生育之后分家89.8结婚很多年后分家1012.2分家比以前更普遍了,从结婚到分家的时间也越来越短。3.7%的家庭媳妇没有过门就谈好分家,25.6%的家庭刚结婚就分家,28.0%的家庭在儿媳生出第一个孩子并由父母出资过完“满月”后分家,还有20.7%的家庭第二个孩子“满月”后分家,超过50%的家庭从结婚到分家的时间大约平均为半年,78.0%的家庭平均分家时间为一年。尤其出现媳妇没有过门就谈好分家之事,在笔者2007年三月的调查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马某,住Y村西头。大儿子于1996年结婚,女方是隔村10公里新寨村人。登记前夕,女方把马某叫去,提出几个条件,不答应这些条件便不允许登记。这些条件是:(1)要现金6600元;(2)手扶拖拉机、电视机、缝纫机各一台;(3)结婚后半年内必须分家;(4)分家后,新家庭不承担任何债务(其中包括为筹办婚礼而举的债);(5)土地也要分开;(6)分家时,邀请女方的哥哥到场,以监督分家的过程。马某完全履行了这些条件,并且在结婚后的第3天与父母分家(因为当地有个习俗,新婚夫妇结婚后的第三天必须到女方父母家中去“回门”,没有“回门”新媳妇是不做任何家务的,所以选择在回门后即结婚后三天分家)。这在以前无论如何是不能想象的。2分家时到场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少表5 分家时间到场的人员父母儿子和媳妇全家人都参加媳妇的娘家人族人村里有威望的人舅舅或其他亲戚其他70.7%70.7%40.2%2.4%6.1%1.2%9.8%2.4%统计资料说明,分家比以前更简单化了,分家时参加的人员也越来越少。传统社会的分家具有严肃性。过去分家,一般要请儿子的舅舅到场作监督人和仲裁人,还要有族中的长者作证人,大户人家的分家还要签订契约和举行正式的仪式。直到60年代中期,这个村分家的时候还须邀请母亲娘家人,族中长者、大队干部到场以监督分家过程。现在的分家则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随便。除个别伴随剧烈冲突的分家邀请村干部或族中长者到场监督和调解以外,大部分分家既不举行什么仪式也不邀请证人参加。很多情况下邻居还不知道便宣告“锅”已分开。3协商分家、媳妇做主的分家形式已经出现表6 意见的权威性父亲母亲儿子媳妇哥哥嫂子舅舅叔伯全家人其他48.8%9.8%4.9%9.8%1.2%23.2%2.4%传统的乡村社会,分家过程父母有很大的权威性,分家过程都是体现家长的权威,什么时间分家,怎么分都是家长说了算,但是目前的这个社区,分家时间媳妇做主的情况已经出现(占9.8%),全家人商量分家的情形已经不少(占23.2%)。在笔者的调查中就遇到媳妇做主分家的例子:尚某,女,27岁,她对笔者的叙述是“我的公公婆婆非常开明,有一天闲聊的时候我给婆婆说我们分锅吃饭吧,地和房子就不要分,父母也不要自己种地,就是把吃饭分开。婆婆很高兴的就答应了,在分家的过程中,完全是我做主,家里有三间上房,两间偏房,三间厨房,婆婆让我选择一间房做厨房,灶具也是让我选择,缺少的灶具婆婆自己去买,就这样简单的分开了,到现在已经过了有四年多了,大家过的彼此都很愉快”。(五)被调查者对分家的看法表7 分家的看法同意不同意1分开家更能调动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73.8%26.2%2分开家能够使年轻人早日学会经营家庭66.0%34.0%3分家是家庭矛盾导致的,能够避免家庭矛盾59.2%40.8%4分开家能够使老人生活安静、清闲、自由58.3%41.7%5分开家能够使老年人少操心,过得更轻松一些62.1%37.9%6由于老人的吃饭、睡觉、干活等生活习惯和年轻人不同,分开家更有利于老人和年轻人生活质量的提高57.3%42.7%7由于计划生育的罚款和拉东西现象,分开家可以保护家庭财产28.4%71.6%8分家那是老人不清亮导致的11.9%88.1%9分家是因为媳妇太泼辣导致的9.7%90.3%10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过小日子,刚结婚就“闹”着分家18.4%81.6%根据表7所示:73.8%的人认为分家能够调动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66.0%的人认为分开家能够使年轻人早日学会经营家庭,超过50%的人认为分家能够使老年人过的安静、清闲、自由、少操心、日子过的更加舒适。由于老年人不清亮和媳妇泼辣闹分家的都不到20%。由此看来分家是农民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选择是出于生活的具体实际。从分家的功能来看,它不仅减少了家庭摩擦,调动了每个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个性的独立和对姻亲关系这一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事实上,人们对分家的看法体现了代际之间的和谐,考虑的是有利于父母的生活清闲和子女的发展,能够按照父母和子女的轻松生活安排分家的时间和方式。人们对分家的看法绝大多数都是积极的。(六)对分家的评价 随着分家现象的普遍化,人们对分家也越来越持宽容的态度。想维持大家庭的人少了。作父母的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媳妇一过门就分家”(Y3)。他们在儿子结婚甚至还没结婚的时候就做好了分家的思想准备。“箍到一起弄啥?还不给他分喽” (Y3)。这是人们对那些试图维持大家庭者的劝告。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伴随剧烈的代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的“闹分家”现象似乎减少了,分家不再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事。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分家现象的评价趋于中性化,即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把分家同个人的品格以及家庭的声誉联系起来。所以,分家现象的普遍化可以说是代际关系中向心力变弱的表现,却不能作为代际关系越来越紧张的证明。笔者认为这反映了人们对代际关系的新评价,是代际关系朝着理性化方向变化的表现。但是,这样的分家使老一代的权威衰落了,增大了代际的离心力。现在的家长实际上对财产的控制权力已非常有限。当子女提出分家的要求时,尽管他们出于为其他未成家的子女婚姻、盖房子等经济上的考虑而设法维持较大规模的家庭,却没有足够的权威做到这一点。旧的权威的衰落以及家庭消费向下一代家庭的转移,使一些家长内心产生了失落和不满。一位有三个儿子的村民向笔者诉苦说:“现在都苦了我们这些人。给儿子一个个盖了房子,寻了媳妇,过了满月,就该分家了。接着是给下一个儿子办这些事。他们这一代,孩子不会多了(因为计划生育),净是好日子。把我们这些人都榨干了,我们也该死了”(Y5)。三、农村“分家”现象原因分析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父母有较大的权威,分家过程中体现出“老一代为中心”的趋向。首先,分不分家以及何时分家,由家长来决定。其次,在财产分配上虽然大体上遵循“诸子分户析产”的原则,但有时为了使家产不至于过度零散、土地和房子保持完整,新家庭常常分不到什么财产。只有在父母死后才有可能分配到一些财产。分配多少财产完全由作父母的决定。所以,一些老年人说,过去的儿子、儿媳害怕分家,因为家长掌握着经济大权,若惹家长生气,家长会以分家相威胁。现在的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家长同已婚的下一代子女发生矛盾时,后者常常以分家威胁家长。这是分家决定权的转变,原因有以下几点:分家的普遍化与当前土地经营方式有关。解放以后土地公有化,每个人都有一分土地。公社化时吃的是“大锅饭”,每人都能分到一份口粮;土地承包责任制也是按人头分土地的。每次调整土地都按人计算,“人人有一份”的思想深人人心。只要分家每人都能分到一份责任田。23农村消费取向的转移,使新家庭具有较强的经济力量,现在的家长不再象从前那样考虑“维持家业完整”或“置买土地扩大家业”等问题了,人们把很大的经济力量投到了为儿子结婚、盖房上。人们说:“过去攒钱是为了要地(购买土地),现在是为了儿子寻媳妇”(Y5)。这说明人们的消费倾向由过去维持和扩大家业向下一代家庭的方向转移了。“为儿子寻媳妇”的消费很大一部分转化为新家庭的财产,成为年轻一代经济独立的基础,所以现在刚结婚的年轻人便有很强的经济基础,他们有土地,有房子,有院子等,这也促使他们更希望早日分家独立,经营自己的小家庭。24年轻一代中“个人本位”、“小家庭本位”意识的增长,25使他们不再乐意为父母和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承担太多的义务。年轻一代的“个人主义”倾向也使媳妇无法忍受大家的气氛。许多老一代人说:“过去是媳妇伺候公婆,现在颠倒过来了,公婆伺候媳妇。不如早些分开过,心净了”(Y5)。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了分家现象的普遍化,在Y村,如果已婚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妇到计划生育的时间如果没有去做“结扎”手术,计划生育工作者就会到家里“抓人”,人如果不在家,没有抓到,工作人员就罚款,一些人为生育男孩而超生,导致受重罚,罚款交不起就把家里的东西拉走。为了对付计划生育罚款。一些人早一点同父母脱离经济联系,就和父母把家分开,这样就有利于保护父母的家庭财产,父母的东西就不会被拉走,这种分家对父母是有利的。分家的普遍化、简单化以及人们对分家评价的中性化,可能反映了Y村这个古老的村落在现代各种因素影响下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家庭化变化的趋势。尽管这一变化十分缓慢但却有深远的意义。它说明当前中国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细胞家庭这一层面。然而,对这种变化的现代意义也不能估计过高。如果仅从规模上看,Y村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但似乎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Y村的小家庭同城市中独立性较强的“核心家庭”是不同的。具体原因有:第一,Y村仍是一个“聚族而居”的社会,分家后的两个或数个家庭在空间上距离并不远,仍都住在一个村内(有些仍住在一个院子中);第二,分家以后,亲子之间以及弟兄之间的来往仍十分密切。许多情况下,“锅”是分开了,土地也是分开经营的,但在干农活以及日常生活上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儿子为父母干活,父母为儿子干家务和照看孩子,孙子孙女仍然和爷爷奶奶一个锅里吃饭。而且,“分灶而食”常常受季节的影响而变化:农闲时分锅,农忙时合锅;第三,村落仍基本上是一个凝固的社会,人口流动小,宗族仍是一种重要的背景。分了锅的各户仍构成一个宗族集团,在村落社区中仍有强大的超越单个小家庭的团结心。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家庭的规模以及分家过程的变化就得出Y村的家庭已是属现代家庭这一结论。但是分家现象的普遍化、简单化和人们对分家评价的中性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的展现出来了。从分家的过程和方式中已经体现出代际关系从感情型向理性化、从“老一代为中心”向平等,或“新一代为中心”方向的变化趋势。四、结语本文从代际关系、两代人的交接过程、分家的特点、被调查者对分家的看法以及对分家的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分家”现象有普遍化、简单化和分家评价的中性化的趋势。与此相联系,代际关系也出现了从感情型向理性化、从“老一代为中心”向平等,或“新一代为中心”方向的变化。这种普遍化、简单化和分家评价的中性化趋势与当前土地经营方式有关,与西北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与农村消费取向的转移和年轻一代中“个人本位”、“小家庭本位”意识的增长有关。本文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样本的数量太少。其次,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选择不恰当。再次,理论知识积累太少,分析部分不够深刻和透彻。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致谢感谢四年来社会学系各位老师的殷切教导,以及生活中关怀与帮助,感谢东升乡Y村村民在资料收集方面对本人所给予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此外,尤其要感谢朱考金老师对本文写作的悉心指导,她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事业的极端热忱和对我生活的热心帮助将使我终身受益。四年本科生活,也让我对社会31班这一集体充满了很深的感情,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参考文献:1 尚会鹏从“无交往婚”到“半交往婚”对豫东地区一村落婚前交往变化的考察J.青年研究,1996(3):1-72 尚会鹏论当前中原地区的婚事消费J青年研究,1996(10):1-133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4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100-1275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230-2316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20-1247 阎云翔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8(6):1-158 Lavely W.Patrilocality and Early Marital Co-residence in Rural ChinaJ.China Quarterly,1992(5):1-119 Myron Cohen.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M.New York, 1976:11210 曹锦新,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1-911 麻国庆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9(2):1-712 王荣武集体经济时代农民分家行为研究以冀南农村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03(2):1-1113 滋贺秀三日本,中国家族法原理M张建国,李力译,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514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215 许烺光近代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与南北方宗族社会J中国农史,2003(3):1-516 弗里德曼走出能源困境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4):1-1217 费孝通禄村农田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25018 王跃生世纪三四十年代冀南农村分家行为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2(4):1-1319 费孝通江村经济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112-12320 尚会鹏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J青年研究,1997(1):1-1421 尚会鹏中原五村上门女婿及其社会地位问题J民俗研究,1999(2):1-622 尚会鹏,何祥武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以西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0(12):1-1623 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4):1-724 邢铁我国古代的诸子平均析产问题J中国史研究,1995(4):1-1325 杨善华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4 附录A西北地区“分家”现象研究调查问卷你好!为了了解目前我国西北农村地区分家现象的一些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7课 制作有链接的网页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第七册黔教版
- 2025物流仓储服务合同专业版
- 2025年公路货物运输合同深度解析
- 2025域名购买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范本】工程建设项目安全合作协议样本
- 2025企业员工劳动合同协议
- Unit 2 What can you hear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牛津(绿色上教版)
- 2.1.1 食物 说课稿-2023-2024学年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淮安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2025LED显示屏购销合同
- 医用物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 足球运动康复训练计划
- 农村养殖技术培训
- 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
- 面试各种测试题目及答案
- 出版专业中级实务复习笔记
- 2025年网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
- TCTBA 001-2019 非招标方式采购代理服务规范
- 《东软实例介绍》课件
- 学会怀疑与质疑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