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_第1页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_第2页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_第3页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_第4页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5 必修 1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_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_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_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_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_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_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_1189390279622PFoNT-SIZE:12pt;mARGIN-LEFT:0cm;mARGIN-RIGHT:0cm;FoNT-FAmILy:宋体 _page:Section1 【课标点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 / 25 【自主认知】 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 _、 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 施 : 汉 景 帝 平 定 _; 汉 武 帝 颁 布“_” ,规定诸侯王死后, _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 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 (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 / 25 3.北宋:( 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 2)措施:军事上 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行政上 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 _的祸根。 4.元朝:( 1)措施:实行 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 _,边远民族地区设_进行 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 _的节制。 (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_的开端。 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4 / 25 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 ,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 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 _。 3.隋唐时期:( 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 _、 _和 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 _六部 . (2)影响: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 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1)措施: 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 _、 _和 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 / 25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1)措施: 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 左右皇位的继承。 知能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1)制度:主要实行 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 2)影响: 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1)制度: _。 (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 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6 / 25 法继续下去。 3隋唐:( 1)制度: _。 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 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核心突破】 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 ?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 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作用: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7 / 25 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8 / 25 特点: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地方权力分散。 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 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案例导析】 9 / 25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权重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 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其中 c 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 B 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 (或 作用 ), D 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 A 项。 思维点悟 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历史现象,要通过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其行为政策的本质。皇帝制作为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制度,保持其稳定是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根本。 10 / 25 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 秦的中央集权制 元朝的行省制度 隋唐的科举制度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B.c.D. 答案 :D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 ,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 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点悟 2.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答题。 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推行郡国 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1 / 25 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 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 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维点悟 3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的历史环境,是解本题的题点。把一种历史现象放到其发生时具体环境中去评价,才能对这种现象达到正确的认识。 12 / 25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 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答案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两对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明朝时,13 / 25 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悟 4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概括出论点。 【实战练兵】 1.史书上 说 “ 汉承秦制 ” 。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 A.宰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选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 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14 / 25 A.B.c.D.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5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 “ 察举制 ” 的叙述,正确的事() 15 / 25 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规定以考 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B.c.D.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加强 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16 / 25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B.c.D. 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 B.高度中央集权 c.发展稳定,一成不变 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对边疆地 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B.c.D. 10.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 () 17 / 25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1.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 “ 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 ” ,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18 / 25 13.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有利于减少中央 政令的失误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 A B c D 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户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15.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 “ 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 宋 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9 / 25 ()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 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 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6.“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 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元 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 分封制 D科举制 18.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20 / 25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 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 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 “ 宰相 ” 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 “ 参知政事 ” 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21 / 25 材料三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 “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 。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 ?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2 / 25 参考答案 解此题要从中国古代整个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时被废除,郡县制后来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晋南北朝时选官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取消。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开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郡县制度不存在因果关系。 3 B 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看出,唐朝将秦朝的相权分散了,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4 D 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调整的目的就是强化皇权。 5 B 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 ;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 亦排除。 23 / 25 6 A 注意题干中 “ 最深远的影响 ” 。 “ 行省 ” 简称“ 省 ” 。我们今天国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称为 “ 省 ” 。 从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直接排除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中发展, c 项显然是错误的。 9 A 结合所学知识 均符合题意。 10 B 此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遗漏,仔细观察地图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国,应该选 B。 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