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论文格式_第1页
书法欣赏论文格式_第2页
书法欣赏论文格式_第3页
书法欣赏论文格式_第4页
书法欣赏论文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书法欣赏论文格式 书法欣赏论文 课程序号: 79 班 级: 1006062 姓 名:孙娣 学 号: 100606220 对书法发展历程、规律的理解 100606220 孙娣 【摘要】:书法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有它特有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发展规律。它所凝聚的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 【关键词】:发展历程 发展规律 【正文】: 对书法发展历程的理解 书法发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后来草书、楷书、行书,书法这个艺术殿堂发出越来越瑰丽的色彩。 首先来谈谈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甲骨文的形体,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甲骨文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结构2 / 17 上,长短大小不定,或是疏疏落落;或是密密层层。但它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 、章法。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商代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 接下来是大篆、小篆以及隶书,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3 / 17 最后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行书是楷书的 快写,它不急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 对书法发展规律的理解 书法作为一项文化事物,其发展规律既具有文化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要求书写便利。为满足社会交流迅捷,文化发展繁荣的要求,成字的工具和方法则不断革新,效率日益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 发展。书法艺术演进的每一步都打下了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烙印。 首先,它具有字体演变贵速从易的发展规律。中国数千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体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书体的变化。我们所谓的“字体”,是指文字形体大的体制类型, 而所谓“书体”,则是指文字书写中因人而异的风格类型。前者涉及的是书法中整个符号体制的改变,是书法发展进程中的质变 ;后者则是在保持一定字体基本形体的前提下所显示出的时代的和个人的书写习惯特征,是量的变化。字体的演变是书法发展中大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历史发展表明,社会的实 际需要是汉字书法字体演变4 / 17 的根本动因,社会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节奏的加快决定了书法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避难从易,去繁就简。关于这一 书法字体演变的基本规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不仅把由古篆向隶、草书字体的演进概括为“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历史进程,并且认为汉字书法字体的演变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需要,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前进的。在这段话中,苏轼指出文字的产生源自社会的需要,书法字体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变化。 其次,书法具有字体种类累积增多的发展规律。整个书法发展的历 史是一个不断积累、持续渐变的过程,书法也不例外。新的字体通行之后,旧的字体依然保留,越到后期,字体的品类越多。每个时代都有所谓的正式字体和流行的俗体字。苏轼对新的字体通行之后旧的字体依然保留、多种字体并行的规律也有所认识。 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并且在晋唐之间已取代了隶书成为正式字体,而便捷的行书和草书与之并行是人们日常书写通俗字体,这在宋代自是不言而喻的事。关于三种字体历史联系和形体特点,苏轼说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这既说明了三种字体之间的发展联系,也说明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字体 风格和书写速度。这三种字体长期并行、互为弥补,首先源自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书写便捷的行草书看起来不甚庄重,看上去庄重的楷书写起来5 / 17 却不便捷,因而各有所长,人们可以视使用所需有所选择。 对使用字体的自觉选择,反映了苏轼认识到多种字体并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 历史发展必然要求。 【结束语】: 纵观中国历史,书法可谓是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发展。虽然其发展历程曲曲折折,但总的来说,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如今,人们依旧对其保持浓厚的兴趣,对它进行不断的保护,力争将其继续发扬光 大。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希冀着能够找到它的发展规律。中国书法是全人类的宝藏,它必将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中国书法简史 汤大民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书法通论 吴勇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上海书画出版社 挺拔雄肆昂头天外 -论颜真卿的艺术成就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一生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御史大夫等职,封 “鲁郡公”,为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向以义烈闻名官场,以至为唐王朝舍生取义,6 / 17 杀身成仁。家学渊博,工于尺牍,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自成一格,人称“颜体”,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颜真卿不仅在书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其高尚人品也为后世景仰。其人其书,皆为典范。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而且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伟大的书法革新家,他创造了“颜体”,堪称楷体“书圣”。颜真卿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隶穆之气象。而颜真卿 的行草书与他的楷书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造诣极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既不同于六朝那种超逸优游、风行雨散的行书,也不同于张旭、怀素的惊电飞流、龙奔蛇突的狂草。颜真卿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转锋于线条内,取笔划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 唐代书法艺术在重视法度的同时,强调个性创造和性灵表现。“法”的齐备,“情”的宣泄,是唐代书风的两大倾向。欧阳询、虞世南、 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等人的 “尚法”和张旭、怀素等人的“尚情”之作,是唐代书风的典范,而颜真卿兼及两极。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7 / 17 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鲁公名帖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 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书画跋:“此是鲁公最 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学习颜体者多从颜勤礼碑入手,颜鲁公做此书已 71 岁,人书俱老,碑书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鲜明,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由于入土较早,残剥损毁少, 8 / 17 又未经后人修刻剔剜,所以能比较准确地体现颜书宽绰、厚重、挺拔、坚韧的风神。 天下第二行书则当数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祭侄文稿。颜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难之后,颜真卿曾派人寻得季明的头骨;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 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看此作品可以体会到颜鲁公当时内心的激荡与悲伤。兄侄新亡,国恨家仇,悲痛难当,情郁于中,自然要发泄与外,倾注笔尖,便洋洋洒洒,纵横捭阖。其中多见墨杠、墨圈,足可见先生当是创作本是无心,但却流传千古,誉为佳作。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明代文徵明跋:“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 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书之妙也。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文征明乃是明代书法大家,尤擅草书。文公如此评价足见祭侄文稿之卓越恢弘。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行草9 / 17 书。是唐广德二年颜真卿与郭英之书信稿。宋时曾归长安安师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墨迹不传。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 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 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此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通观全篇书法,一气贯之,字字相属,虎虎有生气。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迄今一千余年,读之莫不令人肃然起敬。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颜鲁公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也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 10 / 17 书法考试论文 题 目 学 院 草业学院 专 业 草业科学 姓 名 刘想德 指导教师蒋锦彪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二一三 年 六 月 书法欣赏 刘想德 摘要: 书法艺术,不仅陶冶人们的精神,而且也为环境增添了高雅之气,历代许多名家的书法作品,其艺术魅力至今不衰,与著名的乐曲、优秀的雕塑或传世的名画一样,成为人类文化结晶的一部分。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变中已经形成 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文字的笔画和结构上,而且在文字的书写上面也充分体现出华夏文化的独到魅力。我们只需要稍加对比,将我们的方块字和其它文字进行比照,我们就能很明显感受到这一点。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技巧 一、书法的发展规律、特点及理解: 琴棋书画,历年来作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最精简11 / 17 的描述,可以说是中国文人墨客的标志性技能。如同孔夫子提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自古到今,“书”一直是历代文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自从蒙恬发明了毛 笔以来,中国的书法更加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方面是文字本身的一种进步,同时也可以说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飞跃性突破。外国的文字无论如何是无法体现这一点,也无法称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我想这一方面是归咎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也是处于中外书写工具的差别。 这学期选修的书法欣赏课程让我对书法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 象形文字或图画 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课堂上吴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书法的发展史并且放了很多关于书法艺术的视频供我们学习和了解,从一段段视频12 / 17 中我深刻体会到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书法家最爱在文字 上做文章,有时为求变化,将多种字体合为一种字体;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划。书法家有时下笔一丝不苟镇定自若,而有时又随性挥笔,率性而为,在我看来,书法家是潇洒飘逸的,俗话说“字如其人”,而书法的每个字正体现了书写的人胸中那份心境的豁达与超然。 二、 书法学习的经验体会: 中国书法,最开始是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为了互相联系,交流思想以及记事等实际需要,创造了语言和文字,继而又创造了中国书法艺术。而现在,简单的讲书法可以认为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但如何用毛笔写好汉字、写好 一篇汉字?这与书者书养、学养、字内、字外的功夫有关。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美学、哲学、矛盾学、辩证法、儒教、道教、佛教等,海阔天空,自然界万物苍生。书法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又离不开线条,而组成书法的线条既是抽象的又不是空想的。线条有方有圆,有刚有柔,有疏有密,有正有欹,有主有次,有对比,有呼应,有节奏,有平衡,有变化,有统一,甚至有生命。学习中国书法,离不开用笔,因书法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用笔被排在第一位。用笔,楷书四大家元 代赵孟頫在兰亭 十三跋中提出,“书法用笔为上,而13 / 17 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而用笔万变不离方、圆、藏、露、提、按、转、折、轻、重、疾、涩、浓、淡、粗、细。在用笔上非方即圆,非藏即露,非疾即涩,或方圆兼施,或藏露互济,或疾涩并用。在线形态上,可粗可细,可长可短,可浓可淡,在质感方面,或刚或柔,或刚柔交替。自古至今谁能跳出这套已经成熟和确定的法则。因为中国书法中的笔法是在“五体书”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历代书家实践总结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或者法则才产生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而离开这些经验理论,不讲笔法,随便涂抹,就离 开了中国书法。所以元代赵孟頫认为用笔千古不易,他是深谙个中之理的。学练书法,要练用笔,要练结体。学用笔、学结体,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继承,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新,但没有前面的继承,又怎样谈创新呢?创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种帖,需多种帖,那就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集多个人的优点,融会贯通,结合自己情况,创出新风格,写出新特点。我们搞理工的,开始一般先研究别人的技术,最后出来自己的技术,这和书法开始入帖,最后出帖,道理相通。我觉得书法首先从基础入手,然后才能几百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而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吴老师所说有些人可能比较擅长写楷书而不善行书,而有些楷书写不好的人则可能写得一手好的篆书,而想做到真正的几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要很深的功14 / 17 底和勤奋的练习及不凡的悟性才可以做到。 三、书法的欣赏: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并且自古受到人们的青睐,理由何在 ?原来,中国最早时期的文字都是从象形开始的。因此在我国,很早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后来书法家要造成书法形象,不能光凭借于象形,而必须借重于意象,就是把在大自然中所获得的美感,概括到书法形象中来。比如像唐代的草书家张旭, 从变幻莫测的剑舞中,丰富了他对“狂草”的写法。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宋代书法家黄山谷,在元祐年间所写的字还很死板呆滞,而直到晚年入峡,看到了船夫荡桨的情景,才有所感悟,领悟到了新的笔法。有些书法家从两个挑担子的行人争道的景况,从他们有争有让的姿态上,启发了在字的布局结构方面的构思。古代许多成功的书法家,都是从这些方面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他们的书法艺术。欣赏古今书法大师们的艺术作品,是我们文化生活中一种美的享受。 而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古今史记早有定评。比如提到行书 不得不提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15 / 17 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兰亭集序 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 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再者如唐朝僧人怀素,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几千年。怀素作为草书的代表之一,其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 手 万变,而法度具备,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